一种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60709发布日期:2020-10-09 18:39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植树造林是林业生产中的重要工作,而优质壮苗的生产是营造林的物质基础,有了优质壮苗,再配合科学的造林技术,才能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人工林的质量。实践证明,苗圃是生产优质壮苗的基地。山地苗圃一般设在造林地附近的山地、疏林地或现有林地的林缘地。山地苗圃的优点是:距造林地近,避免因在运苗过程中使苗木失水;在于造林地相同的环境中培育的苗木,造林后能适应造林地的环境条件,造林成活率高;育苗的抚育管理简单省工。现在山地苗圃所在的山地山高坡陡,降落的雨水是直接排走的,很难渗透到地下,造成雨水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使用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包括鱼鳞沟、集水网管、过滤件、一级水管、二级水管、环沟、分蓄水池、溢流管和主蓄水池,所述鱼鳞沟设置在山地苗圃的植株树冠外围,所述集水网管和所述二级水管分别设置在所述鱼鳞沟的沟内,所述集水网管内包裹有所述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内包裹有所述一级水管,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与所述环沟相连,所述环沟上设置有所述分蓄水池,所述溢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分蓄水池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环沟相连,所述主蓄水池位于山下,所述主蓄水池与所述环沟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集水网管设置在山地苗圃的植株周围。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集水网管的材质为尼龙材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过滤件为碎石、沙砾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为软质透水管。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内设置有钢圈。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分蓄水池沿等高线分布设置在山体上通过所述环沟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溢流管与所述分蓄水池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分蓄水池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主蓄水池的容量根据当地年降水量确定。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还包括潜水泵,所述潜水泵设置在所述主蓄水池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能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如用于山地苗圃或大棚的喷灌、养殖、生活用水等,达到节约水的效果,具有环保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提供一种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包括鱼鳞沟1、集水网管、过滤件、一级水管、二级水管、环沟2、分蓄水池3、溢流管、主蓄水池4和潜水泵5。所述鱼鳞沟设置在山地苗圃的植株树冠6外围,即在山地苗圃的植株树冠外围开挖鱼鳞沟,所述鱼鳞沟分布在山顶和山体上,在山顶具有雨水分流作用,在山体具有雨水收集作用。

所述集水网管和所述二级水管分别设置在所述鱼鳞沟的沟内,仅在山地苗圃的植株周围处设置有所述集水网管,其余的所述鱼鳞沟沟内直接设置有所述二级水管。所述集水网管的材质为尼龙材质。所述集水网管内包裹有所述过滤件,所述过滤件为碎石、沙砾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所述过滤件内包裹有所述一级水管。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为软质透水管。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内设置有钢圈。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与所述环沟相连,所述环沟为地下暗渠。

下雨时,雨水先被所述鱼鳞沟内的所述集水网管快速导流至山地苗圃的植株根部,随后多余水分经过所述过滤件过滤,经由连接各鱼鳞沟的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汇入环沟。

所述环沟上设置有所述分蓄水池,所述分蓄水池沿等高线分布设置在山体上通过所述环沟相连,汇入环沟的水分流入到所述分蓄水池中。所述溢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分蓄水池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环沟相连。所述溢流管与所述分蓄水池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分蓄水池的上部。当所述分蓄水池内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可通过所述溢流管排入所述环沟中。所述主蓄水池位于山下,所述主蓄水池与所述环沟相连。排入所述环沟中的水分通向山下的所述主蓄水池。所述分蓄水池和所述主蓄水池是密封设置的。

所述主蓄水池的容量根据当地年降水量确定。可以在所述主蓄水池内设置所述潜水泵。所述主蓄水池中的水分经过沉淀和过滤,可以对收集的雨水进行高效利用。可以利用潜水泵在干旱季节将雨水抽到山上进行二次利用,或者用于大棚喷灌设施,以及其他用途,如养殖,生活用水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所述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达到节约水的效果,具有环保效果;

二、所述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能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如用于山地苗圃或大棚的喷灌、养殖、生活用水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鱼鳞沟、集水网管、过滤件、一级水管、二级水管、环沟、分蓄水池、溢流管和主蓄水池,所述鱼鳞沟设置在山地苗圃的植株树冠外围,所述集水网管和所述二级水管分别设置在所述鱼鳞沟的沟内,所述集水网管内包裹有所述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内包裹有所述一级水管,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与所述环沟相连,所述环沟上设置有所述分蓄水池,所述溢流管的一端与所述分蓄水池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环沟相连,所述主蓄水池位于山下,所述主蓄水池与所述环沟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网管设置在山地苗圃的植株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网管的材质为尼龙材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为碎石、沙砾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为软质透水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水管和所述二级水管内设置有钢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蓄水池沿等高线分布设置在山体上通过所述环沟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与所述分蓄水池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分蓄水池的上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蓄水池的容量根据当地年降水量确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还包括潜水泵,所述潜水泵设置在所述主蓄水池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山地苗圃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包括鱼鳞沟、集水网管、过滤件、一级水管、二级水管、环沟、分蓄水池、溢流管和主蓄水池,鱼鳞沟设置在山地苗圃的植株树冠外围,集水网管和二级水管分别设置在鱼鳞沟的沟内,集水网管内包裹有过滤件,过滤件内包裹有一级水管,一级水管和二级水管与环沟相连,环沟上设置有分蓄水池,溢流管的一端与分蓄水池相连,另一端与环沟相连,主蓄水池位于山下,主蓄水池与环沟相连。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能够对收集的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如用于山地苗圃或大棚的喷灌、养殖、生活用水等,达到节约水的效果,具有环保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张明敏;李亚光;闫耀鹏;宋友媛;张春卫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十方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2.03
技术公布日:2020.10.0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