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砌块及其形成的生态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2438发布日期:2020-12-11 15:20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砌块及其形成的生态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砌块,还涉及一种生态挡土墙。



背景技术:

挡土墙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体、防止填土或土体变形失稳的构造物。在挡土墙横断面中,与被支承土体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墙背;与墙背相对的、临空的部位称为墙面;与地基直接接触的部位称为基底;与基底相对的、墙的顶面称为墙顶;基底的前端称为墙趾;基底的后端称为墙踵。传统的挡土墙都是以实现其挡土功能为主,不具备生态功能。对于生态挡土墙护坡来说,使得植物与墙背土壤尽快恢复接触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办法。现有的一些生态功能挡土墙基本上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挡土墙护坡生态的问题,生态功能不足,使植物无法生长;有的挡土墙在植物与墙背土壤恢复接触时,也同时出现了水土流失,失去了挡土作用,因此同时解决接触和挡土问题是目前生态挡土墙发展的关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一为提供一种改进的砌块,能够有效在保证挡土功能的同时提高生态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二为提供一种该砌块形成的生态挡土墙。

为实现目的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砌块,包括砌块本体,所述砌块本体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所述内腔上端开口并且所述内腔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在植物与墙背土壤恢复接触的接触开口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种植结构,所述砌块本体左右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用于贴合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时使得内腔露出设定大小及墙体固定的挡板,所述挡板在砌块本体上对称设置至少两对并且墙中的砌块本体通过挡板配合接触,所述挡板的高度与砌块本体侧壁高度相同。

优选地,所述砌块本体上端配合设置有盖板,所述内腔上端开口上设置有用于盖板嵌入砌块本体的卡槽并且盖板与接触开口上下相对,所述盖板与卡槽配合在内腔上端与接触开口相对一侧形成用于植物种植的种植开口。

优选地,所述盖板上对称设置有用于穿过砌块本体侧壁以提高支撑稳定性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外侧面与砌块本体侧壁在同一垂直面,所述卡槽上对应设置缺口。

优选地,所述砌块本体与左右不同的砌块本体间通过挡板接触连接从而通过挡板在砌块本体间形成灌浆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盖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在砌块本体上层的砌块本体的挡板配合便于砌墙时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上层的砌块本体的挡板配合形成上下层整体灌浆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内腔形状与砌块本体外侧形状相同并且延伸入挡板内形成各处厚度相同的砌块本体侧壁。

为实现目的二,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生态挡土墙,在挡土墙结构中,所述砌块本体间左右通过挡板贴合,上下层间叠置并且漏出接触开口或内腔上端开口,所述接触开口或内腔上端开口与墙背土壤接触。

优选地,左右砌块本体间通过挡板形成用于墙体中连接固定的灌浆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砌块本体的内腔上设置盖板,所述盖板上设置限位块与上层的挡板配合在内腔上端开口上形成用于植物种植的设定大小的开口,并且限位块与上层的挡板配合形成用于上下层间固定的上下层整体灌浆固定槽。

优选地,在挡土墙结构中,最底层的砌块本体通过间隔设置高度低于砌块本体的矮砌块形成左右交错的退斜墙体,所述矮砌块除高度外,其他结构与砌块本体相同。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形成上下贯通种植结构使得植物的存活和生长得到有效提高,并且通过砌块本体上等高的挡板配合接触,能够有效提高挡土功能,从而在保证挡土功能的同时提高生态功能。在本实用新型中的砌块结构使得能够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提高美观性。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挡板形成灌浆固定槽,使得能够有效提高形成墙体的稳定性和挡土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的分离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垂直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二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垂直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三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形成的垂直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四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形成的垂直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五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形成的垂直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六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8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形成的垂直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9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七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1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形成的垂直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2为实施例一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3-图50为实施例二中砌块各种不同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1为实施例三中砌块第一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2为实施例三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3为实施例三中砌块第二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4为实施例三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5为实施例三中砌块第三种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6为实施例三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7-68为实施例四中砌块各种不同外形的结合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9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一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0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1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一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2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二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3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4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二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5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三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6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7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三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8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四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9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0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四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1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五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2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3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五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4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六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5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6为实施例五中砌块第六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7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8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一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9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0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一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1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2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二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3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4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二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5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6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三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7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8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三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9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0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四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1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2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四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3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4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五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5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6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五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7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8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六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09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0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六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1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2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七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一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3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4为实施例六中砌块第七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第二类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5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一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6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一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7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一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8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二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9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二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0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二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1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三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2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三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3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三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4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四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5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四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6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四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7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五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8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五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9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五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0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六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1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六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2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六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3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七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4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七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5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七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6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八种外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7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八种外形内腔上端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8为实施例七中砌块第八种外形接触开口朝上形成的退斜墙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

实施例一

如图1-2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砌块,包括砌块本体1,砌块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11,内腔11上端开口并且内腔11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在植物与墙背土壤恢复接触的接触开口13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种植结构,砌块本体1左右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用于贴合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时使得内腔11露出设定大小及墙体固定的挡板14,挡板14在砌块本体1上对称设置至少两对并且墙中的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14配合接触,挡板14的高度与砌块本体1侧壁高度相同。

砌块本体1上端配合设置有盖板2,内腔11上端开口上设置有用于盖板2嵌入砌块本体1的卡槽12并且盖板2与接触开口13上下相对,盖板2与卡槽12配合在内腔11上端与接触开口13相对一侧形成用于植物种植的种植开口15。

盖板2上设置有用于与所在砌块本体1上层的砌块本体1的挡板14配合便于砌墙时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的限位块21,限位块21与上层的砌块本体1的挡板14配合形成上下层整体灌浆固定槽。

在本实施例中,挡板14设置于砌块本体1侧壁的中部位置,不设置于砌块本体1侧壁两端,通过设置两块挡板14的间距及长度可以控制上下层整体灌浆固定槽的大小,及墙体上种植开口15漏出的大小;植物通过种植开口15种入通过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快速恢复接触,保证植物存活和生长。根据具体设计,砌块本体1、挡板14、内腔11、盖板2及限位块21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使上下层整体灌浆固定槽形成不同的形状,同时可以提高美观性。

一种生态挡土墙,在挡土墙结构中,砌块本体1间左右在同一平面通过挡板14贴合,并且挡板14分别与下层的限位块21接触,上下层间交错叠置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漏出内腔11上端开口的种植开口15,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接触。

砌块本体1的内腔11上设置可拆卸的盖板2,通过对盖板2的大小设置和限位块21与上层的挡板14配合形成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的具体结构,使得各砌块本体1的种植开口15漏出的大小固定,并且限位块21与上层的挡板14配合形成用于上下层间固定的上下层整体灌浆固定槽,从而能提高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将墙体的缝隙堵住提高挡土功能,减少水土流失。

实施例二

如图23-50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盖板2上对称设置有用于穿过砌块本体1侧壁以提高支撑稳定性的支撑块22,支撑块22外侧面与砌块本体1侧壁在同一垂直面,卡槽12上对应设置缺口。其中,支撑块22可以在盖板2相对两侧对称设置一对或两对,也可以在盖板2一端设置沿盖板2中心线对称的一块或者再在盖板2相对两侧对称设置一对或两对。盖板2和支撑块22的形状可以根据砌块本体1的形状设计成不同的形状,以提高美观性。

实施例三

如图50-56所示,一种改进的砌块,包括砌块本体1,砌块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11,内腔11上端开口并且内腔11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在植物与墙背土壤恢复接触的接触开口13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种植结构,砌块本体1左右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用于贴合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时使得内腔11露出设定大小及墙体固定的挡板14,挡板14在砌块本体1上对称设置至少两对并且墙中的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14配合接触,挡板14的高度与砌块本体1侧壁高度相同。

砌块本体1上端配合设置有盖板2,内腔11上端开口上设置有用于盖板2嵌入砌块本体1的卡槽12并且盖板2与接触开口13上下相对,盖板2与卡槽12配合在内腔11上端与接触开口13相对一侧形成用于植物种植的种植开口15。

砌块本体1与左右不同的砌块本体1间通过挡板14接触连接从而通过挡板14在砌块本体1间形成灌浆固定槽。

在本实施例中,砌块本体1上墙背一侧左右两端的侧壁上对称设置有挡板14,并且种植开口15靠近盖板2一侧对应的砌块本体1侧壁上对称设置有挡板14,另外砌块本体1侧壁上在上述两个挡板14间的中间位置还设置有一挡板14,从而通过本砌块本体1形成退斜墙体时,上下层砌块本体1,上层种植开口15处挡板14与下层的中间位置挡板14上下相对,上层中间位置挡板14与下层墙背侧挡板14上下相对从而形成用于上下层固定的灌浆固定槽,灌浆固定槽灌浆后能够将同一层砌块本体1间的缝隙堵住密封,提高挡土功能,减少水土流失。

一种生态挡土墙,在挡土墙结构中,砌块本体1间左右在同一平面通过挡板14贴合,上下层间相对叠置形成退斜墙体,漏出内腔11上端开口的种植开口15,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接触。上下层间挡板14先对形成用于固定密封的灌浆固定槽,能够有效提高稳定性。根据具体设计,砌块本体1、挡板14、内腔11、盖板2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使灌浆固定槽形成不同的形状,同时可以提高美观性。

实施例四

如图57-6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盖板2上对称设置有用于穿过砌块本体1侧壁以提高支撑稳定性的支撑块22,支撑块22外侧面与砌块本体1侧壁在同一垂直面,卡槽12上对应设置缺口。其中,支撑块22可以在盖板2相对两侧对称设置一对或两对,也可以在盖板2一端设置沿盖板2中心线对称的一块或者再在盖板2相对两侧对称设置一对或两对。盖板2和支撑块22的形状可以根据砌块本体1的形状设计成不同的形状,以提高美观性。

实施例五

如图69-86所示,一种改进的砌块,包括砌块本体1,砌块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11,内腔11上端开口并且内腔11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在植物与墙背土壤恢复接触的接触开口13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种植结构,砌块本体1左右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用于贴合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时使得内腔11露出设定大小及墙体固定的挡板14,挡板14在砌块本体1上对称设置至少两对并且墙中的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14配合接触,挡板14的高度与砌块本体1侧壁高度相同。砌块本体1的左右侧壁靠近墙背和墙面的两侧均对称设置有挡板14并且在砌块本体1的左右侧壁上还对称设置有一对或两对挡板14,挡板14间间距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生态挡土墙时,在挡土墙结构中,同一层的砌块本体1间左右通过挡板14相对贴合形成灌浆固定槽,上下层间叠置形成退斜墙体并且挡板14退缩一个挡板14间隔距离进行上下相对,从而使得灌浆固定槽能够对上下层砌块本体1进行固定和缝隙密封。在挡土墙结构中,内腔11上端开口朝上时,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接触,植物通过内腔11上端开口种入,通过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快速恢复接触;在内腔11上端开口朝下时,接触开口13置于墙面侧,植物通过接触开口13种入,通过内腔11上端开口与墙背土壤快速恢复接触。根据具体设计,砌块本体1、挡板14、内腔11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使灌浆固定槽形成不同的结构,同时可以提高美观性。

实施例六

如图87-114所示,一种改进的砌块,包括砌块本体1,砌块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11,内腔11上端开口并且内腔11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在植物与墙背土壤恢复接触的接触开口13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种植结构,砌块本体1左右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用于贴合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时使得内腔11露出设定大小及墙体固定的挡板14,挡板14在砌块本体1上对称设置至少两对并且墙中的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14配合接触,挡板14的高度与砌块本体1侧壁高度相同。挡板14可以设置两对或三对或四对并且同一侧的挡板14间距相同。

在形成的生态挡土墙中,最底层的砌块本体1通过间隔设置高度低于砌块本体1的矮砌块3形成左右交错的退斜墙体,矮砌块3除高度外,其他结构与砌块本体1相同,矮砌块3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在最上层通过矮砌块3补齐,使能最上层在同一平面。矮砌块3的挡板14与砌块本体1的挡板14前后叠加接触,从而上层退缩两个挡板14的厚度形成第一类退斜墙体;上层退缩一个挡板14间间距形成第二类退斜墙体,此时,上下层间挡板14形成上下相对从而形成用于上下层固定的灌浆固定槽。

在挡土墙结构中,内腔11上端开口朝上时,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接触,植物通过内腔11上端开口种入,通过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快速恢复接触;在内腔11上端开口朝下时,接触开口13置于墙面侧,植物通过接触开口13种入,通过内腔11上端开口与墙背土壤快速恢复接触。根据具体设计,砌块本体1、挡板14、内腔11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使灌浆固定槽形成不同的结构,同时可以提高美观性。

实施例七

如图115-138所示,一种改进的砌块,包括砌块本体1,砌块本体1内设置有用于植物种植的内腔11,内腔11上端开口并且内腔11底部一侧设置有用于在植物与墙背土壤恢复接触的接触开口13从而形成上下贯通种植结构,砌块本体1左右两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用于贴合形成垂直墙体或退斜墙体时使得内腔11露出设定大小及墙体固定的挡板14,挡板14在砌块本体1上对称设置至少两对并且墙中的砌块本体1通过挡板14配合接触,挡板14的高度与砌块本体1侧壁高度相同。挡板14可以设置两对或三对或四对并且同一侧的挡板14间距相同。内腔11形状与砌块本体1外侧形状相同并且延伸入挡板14内形成各处厚度相同的砌块本体1侧壁,从而能够提高砌块本体1的受力的均匀性,提高稳定性。根据具体设计,砌块本体1、挡板14、内腔11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可以使灌浆固定槽形成不同的结构,同时可以提高美观性;此外,各对挡板14的形状,根据设计可以设置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一种生态挡土墙,在挡土墙结构中,砌块本体1间左右通过挡板14贴合,在挡板14贴合时,砌块本体1上挡板14形成的连接槽在形成退斜墙体时与左右砌块本体1配合卡接,最底层的砌块本体1通过间隔设置高度低于砌块本体1的矮砌块3形成左右交错的退斜墙体,矮砌块3除高度外,其他结构与砌块本体1相同,矮砌块3的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

在挡土墙结构中,内腔11上端开口朝上时,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接触,植物通过内腔11上端开口种入,通过接触开口13与墙背土壤快速恢复接触;在内腔11上端开口朝下时,接触开口13置于墙面侧,植物通过接触开口13种入,通过内腔11上端开口与墙背土壤快速恢复接触。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