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修复护底用的种植砼块及生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5658发布日期:2021-01-12 07:42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修复护底用的种植砼块及生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河道修复护底用的种植砼块及生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河流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原理,采取各种方法修复受损伤的水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群体及结构,重建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并能使生态系统实现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良性循环。

在现有的河道生态修复工艺中,通常会将受污染的河道中的水预先抽干,然后挖出底部的受污染的淤泥,然后通入清澈的水源,以初步改善河道。

但是以上述方式改善的河道,在若干年后仍然会在城市的风沙和污染下再次受到严重的污染,又需重新花费人力物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因此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修复护底用的种植砼块及生态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河道修复护底用的种植砼块,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土工布层、碎石垫层和混凝土护底层,所述种植砼块呈矩形阵列分布地开设有若干种植孔,所述种植孔内填充种植土,所述种植土用于种植绿色植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土工布层用于将种植砼块和绿色植物与河道底部的淤泥隔离开,避免河道淤泥与种植土混合,绿色植物的根部可以延伸至碎石垫层中的间隙中,并加固绿色植物,混凝土护底层用于加固河道底部的结构强度,绿色植物可以选用藻类或水草等,种植于种植孔内的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和消化河水中的部分残渣,避免发酵造成河水发臭,由此可以降低河道被破坏的程度,从而提高河道再修复的周期,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河道修复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种植砼块的长度和宽度均为40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种植砼块呈正方形有利于种植孔的均匀分布。

作为优选,在同一行或同一列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种植孔之间的间距为10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相邻种植孔之间的间距过于密集,则会导致河道底部净化程度不均,绿色植物的营养吸收区域交叉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碎石垫层的厚度为100mm,所述混凝土护底层为c20无砂混凝土填充形成,且其厚度为2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层的厚度设置是综合了施工难度、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等多方面因素而确定的。

作为优选,所述种植孔的直径为100mm。

一种河道修复生态系统,包括河道、若干沿河道长度方向设置且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种植砼块,以及设置于相邻两个种植砼块之间的钢筋砼框格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砼框格架可以将相邻的两个种植砼块分割开来,一方面是为了施工方便,能够按照种植砼块的大小逐个地施工,另一方面是避免相邻两个种植砼块的层结构相互渗透。

作为优选,所述钢筋砼框格架的底部还设有厚度为100mm的碎石垫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加固钢筋砼框格架的结构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钢筋砼框格架的长度为400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一个种植砼块两头的钢筋砼框格架一起夹持,保证层结构不被破坏,并且钢筋砼框格架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河道底部种植砼块的比例过低,而无法达到较好的持续修复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河道修复护底用的种植砼块及生态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1、可以降低河道被破坏的程度,从而提高河道再修复的周期,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河道修复成本;

2、土工布层用于将种植砼块和绿色植物与河道底部的淤泥隔离开,避免河道淤泥与种植土混合,绿色植物的根部可以延伸至碎石垫层中的间隙中,并加固绿色植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种植砼块的层级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钢筋砼框格架和碎石垫层的层级结构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种植砼块;2、土工布层;3、碎石垫层;4、混凝土护底层;5、种植孔;6、钢筋砼框格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现有生态修复工艺中,通常会将受污染的河道中的水预先抽干,然后挖出底部的受污染的淤泥,然后通入清澈的水源,以初步改善河道。

但是以上述方式改善的河道,在若干年后仍然会在城市的风沙和污染下再次受到严重的污染,又需重新花费人力物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为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分别提供了一种河道修复护底用的种植砼块以及一种河道修复生态系统。

一种河道修复护底用的种植砼块,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的土工布层2、碎石垫层3和混凝土护底层4,所述种植砼块1呈矩形阵列分布地开设有若干种植孔5,所述种植孔5内填充种植土,所述种植土用于种植绿色植物,所述种植孔5的直径为100mm。

具体工作原理:土工布层2用于将种植砼块1和绿色植物与河道底部的淤泥隔离开,避免河道淤泥与种植土混合,绿色植物的根部可以延伸至碎石垫层3中的间隙中,并加固绿色植物,混凝土护底层4用于加固河道底部的结构强度,绿色植物可以选用藻类或水草等,种植于种植孔5内的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和消化河水中的部分残渣,避免发酵造成河水发臭,由此可以降低河道被破坏的程度,从而提高河道再修复的周期,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河道修复成本。

所述种植砼块1的长度和宽度均为4000mm;种植砼块1呈正方形有利于种植孔5的均匀分布。

在同一行或同一列的任意两个相邻的种植孔5之间的间距为1000mm;若相邻种植孔5之间的间距过于密集,则会导致河道底部净化程度不均,绿色植物的营养吸收区域交叉的情况。

所述碎石垫层3的厚度为100mm,所述混凝土护底层4为c20无砂混凝土填充形成,且其厚度为200mm;各层的厚度设置是综合了施工难度、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等多方面因素而确定的。

一种河道修复生态系统,包括河道、若干沿河道长度方向设置且如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种植砼块1,以及设置于相邻两个种植砼块1之间的钢筋砼框格架6。

钢筋砼框格架6可以将相邻的两个种植砼块1分割开来,一方面是为了施工方便,能够按照种植砼块1的大小逐个地施工,另一方面是避免相邻两个种植砼块1的层结构相互渗透。

所述钢筋砼框格架6的底部还设有厚度为100mm的碎石垫层3;进一步加固钢筋砼框格架6的结构强度。

所述钢筋砼框格架6的长度为400mm;同一个种植砼块1两头的钢筋砼框格架6一起夹持,保证层结构不被破坏,并且钢筋砼框格架6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河道底部种植砼块1的比例过低,而无法达到较好的持续修复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在河道底部沿长度方向均匀铺设种植砼块1,并在种植砼块1上种植绿色植物,让绿色植物吸收河水中的残渣,以达到河水的生态修复,从而让河道自身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延长再次修复的周期,减小资源浪费。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