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4386发布日期:2021-07-30 13:35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回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建筑外墙上普遍设置有雨水管用于排水,而雨水管普遍直接将雨水排到地面,既浪费了水资源也加重了地面排水的难度,而且,当雨量较大时,城市径流会明显增加,雨水过程呈现出暴涨趋势,导致超出排水基础设施的负荷;

并且,由于空气污染的严重,导致从雨水管中排出的雨水无法直接被利用。

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目前急需一种可以过滤回收再利用雨水,组装方便,观赏性强的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包括景观回收池以及设置于回收池上方的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的中部设置有一缓冲盘,所述缓冲盘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小孔,用于将雨水管中排出的雨水分散,避免雨水管中排出的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景观回收池内的景观造成损坏。

所述景观回收池内部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容纳槽一侧设置有两个连通槽,两个所述连通槽内分别设置有连通容纳槽内外的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

所述第一出水管位于容纳槽底部的第一连通槽内,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一端连通于容纳槽的内部,所述第一出水管的另一端与市政管网相连通。

所述第二出水管位于容纳槽顶部的第二连通槽内,所述第二出水管的一端与排污管网相连通。

所述容纳槽内由上至下依次填充有绿植层、活性炭层以及碎石层,用于实现对雨水的多次过滤,其中,绿植层的顶面高度低于容纳槽的侧壁,用于实现对雨水的容纳。

所述第一出水管连通于碎石层的一侧,用于避免杂物进入到第一出水管。

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另一端连通于绿植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的周围填充有碎石,用于避免杂物进入到第二出水管。

由于第二出水管的另一端高度高于连接排污管道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二出水管形成虹吸管,实现将绿植层内的水吸入排污管道内,从而避免了绿植层雨水过多,导致绿植损坏的问题。

所述缓冲机构包括一缓冲顶面以及用于支撑缓冲顶面的支撑柱,所述缓冲盘设置于缓冲顶面中部,所述支撑柱均匀分布于缓冲顶面的底部。

所述缓冲盘的边缘高度低于缓冲顶面的边缘高度,以实现缓冲盘对雨水的集中处理。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景观回收池,实现了可以通过多个景观回收池的简单组装,从而组成一个大型景观回收装置,既保持的观赏性,也实现有效对雨水的多次过滤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冲机构,实现将雨水管中排出的雨水分散,避免了雨水管中集中排出的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景观回收池内的景观造成损坏。

(3)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出水管的设置,实现了当雨水量过大时,通过第二出水管直接排到排污管网中,避免了由于水流不畅,造成绿植长期浸泡,导致绿植损坏的问题。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景观回收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景观回收池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的多个景观回收池组装示意图;

图中:

1,景观回收池、101,容纳槽、102,连通槽、1021,第一连通槽、1022,第二连通槽、103,第一出水管、104,第二出水管、105,绿植层、106,活性炭层、107,碎石层、108,碎石;

2,缓冲机构、201,缓冲顶面、202,缓冲盘、203,小孔、204,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包括景观回收池1以及设置于景观回收池1上方的缓冲机构2,所述缓冲机构2的中部设置有一缓冲盘202,所述缓冲盘202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小孔203,用于将雨水管中排出的雨水分散,避免雨水管中排出的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景观回收池1内的景观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景观雨水回收再利用装置应用于对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具体如图1所示,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雨水管的雨水由于重力作用,下落至缓冲机构2上,缓冲盘202内的小孔203将雨水漏至景观回收池1内,景观回收池1实现对雨水的过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雨水管内雨水直接拍到地面,造成水资源浪费而且加重地面排水难度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景观回收池1内部设置有容纳槽101,所述容纳槽10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容纳槽101一侧设置有两个连通槽102,两个所述连通槽102内分别设置有连通容纳槽101内外的第一出水管103和第二出水管104。

所述容纳槽101内由上至下依次填充有绿植层105、活性炭层106以及碎石层107,用于实现对雨水的多次过滤,其中,绿植层105的顶面高度低于容纳槽101的侧壁,用于实现对雨水的容纳。

所述第一出水管103位于容纳槽101底部的第一连通槽1021内,所述第一出水管103的一端连通于容纳槽101的内部,所述第一出水管103的另一端与市政管网相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103连通于碎石层107的一侧,用于避免杂物进入到第一出水管103。

所述第二出水管104位于容纳槽101顶部的第二连通槽1022内,所述第二出水管104的一端与排污管网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水管104的另一端连通于绿植层105的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104的周围填充有碎石108,用于避免杂物进入到第二出水管104。

由于第二出水管104的另一端高度高于连接排污管道一端的高度,所述第二出水管104形成虹吸管,实现将绿植层105内的水吸入排污管道内,从而避免了绿植层105雨水过多,导致绿植损坏的问题。

在实施例中,所述景观回收池1的外壁的横截面呈正六边形,使得多个景观回收池1可通过简单的组装形成一个大型景观回收装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至3所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雨水依次经过绿植层105、活性炭层106以及碎石层107,使得雨水经过多次过滤后通过第一出水管103进入到市政管网,当雨水量过多,导致雨水囤积于容纳槽101内时,第二出水管104作为虹吸管,实现直接将雨水通过虹吸原理吸入至排污管道内,避免了由于水流不畅,造成绿植长期浸泡,导致绿植损坏的问题;并且,将多个景观回收池1简单组装,形成一个大型景观回收装置,既保持了观赏性,也实现有效对雨水的多次过滤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2包括一缓冲顶面201以及用于支撑缓冲顶面201的支撑柱204,所述缓冲盘202设置于缓冲顶面201中部,所述支撑柱204均匀分布于缓冲顶面201的底部。

所述缓冲盘202的边缘高度低于缓冲顶面201的边缘高度,以实现缓冲盘202对雨水的集中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雨水管中的雨水由于重力下落至缓冲顶面201上,由于缓冲盘202的边缘高度低于缓冲顶面201的边缘高度,使得缓冲顶面201内接到的雨水,通过缓冲盘202内的小孔203排至景观回收池1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雨水管中集中排出的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至景观回收池1内,对景观回收池1内的景观造成损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如下:

雨水管中的雨水由于重力下落至缓冲顶面201上,由于缓冲盘202的边缘高度低于缓冲顶面201的边缘高度,使得缓冲顶面201内接到的雨水,通过缓冲盘202内的小孔203排至景观回收池1内,雨水依次经过绿植层105、活性炭层106以及碎石层107,使得雨水经过多次过滤后通过第一出水管103进入到市政管网;

当雨水量过多,导致雨水囤积于容纳槽101内时,第二出水管104作为虹吸管,实现直接将雨水通过虹吸原理吸入至排污管道内,避免了由于水流不畅,造成绿植长期浸泡,导致绿植损坏的问题;

将多个景观回收池1简单组装,即可形成一个大型景观回收装置,保证了观赏性的同时,实现有效对雨水的多次过滤达到回收再利用。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通过设置景观回收池1,实现了可以通过多个景观回收池1的简单组装,从而组成一个大型景观回收装置,既保持的观赏性,也实现有效对雨水的多次过滤达到回收再利用的目的;通过设置缓冲机构2,实现将雨水管中排出的雨水分散,避免了雨水管中集中排出的雨水由于重力的作用对景观回收池1内的景观造成损坏;通过第二出水管104的设置,实现了当雨水量过大时,通过第二出水管104直接排到排污管网中,避免了由于水流不畅,造成绿植长期浸泡,导致绿植损坏的问题。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