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376186发布日期:2021-11-15 18:03阅读:674来源:国知局
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由于天然雨水具有硬度低,污染物少等优点,因此它在减少城市雨洪危害,开拓水源利用方面正日益成为重要主题。雨水经收集和一定处理后,除用于浇灌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及一些其它非生活用水用途。
3.传统城市雨水收集是在雨水落到地面后,部分通过地面下渗补充地下水,不能下渗或未能及时下渗的雨水,通过地面收集后进入雨污分流系统,再通过雨水管网或泵提升排入河道,即传统城市雨水管理以雨水尽快收集并快速排出为目的。但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透水性表面被不透水表面(路面、屋面、地面等)覆盖,影响雨水的下渗等自然循环规律,通过雨污分流系统等不足以快速排除地表水,加剧了城市内涝风险、雨水径流、雨水资源流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提高了雨水回收利用效率,缓解了城市内涝,保护了生态环境。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安全分流井和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所述雨水收集池分别与安全分流井和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相连接;所述雨水收集池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植被土、中砂保护层、储水模块骨架、复合不透水土工布、混凝土基础和素土;所述储水模块骨架内设有微生物载体球和曝气装置,所述微生物载体球上粘附有微生物菌群;所述储水模块骨架内设有排污井,所述排污井内设有雨水提升泵,所述雨水提升泵通过管道与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相连接;所述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包括多介质过滤器和清水池,所述多介质过滤器一端通过管道与雨水提升泵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清水池相连接;所述安全分流井包括弃流槽,所述雨水收集池通过管道与弃流槽相连接,所述弃流槽内设有弃流管。
6.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还包括向多介质过滤器内加药的加药装置。
7.进一步地,所述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还包括与清水池连接的变频出水泵,所述变频出水泵通过管道与出水口连接,所述变频出水泵还与稳压装置相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清水池还与自来水补水管相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储水模块骨架内设有排污井,所述排污井内设有收集池排污泵,所述收集池排污泵与排污管相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微生物菌群包括硝化细菌属、反硝化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
11.进一步地,所述储水模块骨架的材质为聚丙烯。
1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在清场后,按设计图纸及给定的永久性经纬坐标控制网和水准控制基桩,进行施工测量放线;开挖雨水收集池、安全分流井和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根据基础图纸,用激光经纬仪进行平面定位放样,基础开挖挖至老土层,机械开挖预留10

20cm的余土使用人工挖掘,当挖土到设计标高后,用打夯机进行素土夯实;首先对基层进行人工清理,然后铺设碎石,再铺设混凝土垫层;混凝土垫层铺设后,敷设防渗土工布,包括两布一膜,布为无纺布,膜为pe膜;在雨水收集池内安装储水模块、曝气装置和雨水提升泵,在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内安装多介质过滤器,做防渗处理,然后连接各管道,在雨水收集池内铺设中砂保护层,并回填植被土。
13.进一步地,铺设的碎石厚度为150

160mm,混凝土垫层采用100mm厚c20标准,绑扎间距为250mm的φ12钢筋,采用人工摊铺,用锹扣料。
14.进一步地,所述布的重量不低于100g/m2;膜的厚度不小于1mm,重量不低于400g/m2。
15.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雨水收集池分别与安全分流井和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相连接,储水模块骨架内设有微生物载体球和曝气装置,微生物载体球上粘附有微生物菌群,可以利用微生物菌群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并经过多介质过滤器过滤后,雨水可以回收利用。
16.2.本发明的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无需大型机械设备即可快速组装,大大降低了机械的使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本发明所采用的新型聚丙烯雨水收集模块可降低超过30%的开挖、运输及60%的回填量,最快可实现当日开挖当日回填,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水池的1/3。塑料模块组合的水池可极大的适应场地的限制,组成各种形状,由于水池采用装配式pp方块组合而成,水池底部仅需做200mm厚混凝土垫层即可满足水池荷载要求,安装灵活方便,整体寿命可达50年以上。
17.3.本发明储水模块可根据项目需要设计成各种不规则形状及大小,从而改变传统混凝土水池存在的沉降、开裂、渗漏等各种问题。这种规模结构形成了稳定的结构空间,使其具有较强的承压力及抗压性能雨水收集模块贮水空隙率高达93%以上,抗压强度超过60mpa。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0.如图1所示,一种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包括雨水收集池1、安全分流井2和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3,所述雨水收集池1分别与安全分流井2和雨水回收利用装置3相连接。
21.所述雨水收集池1由上至下依次包括植被土4、中砂保护层5、储水模块骨架6、复合不透水土工布7、混凝土基础8和素土9,所述储水模块骨架6的材质为聚丙烯。所述储水模块骨架6内设有微生物载体球22和曝气装置10,所述微生物载体球22上粘附有微生物菌群,所述微生物菌群包括硝化细菌属、反硝化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
22.所述储水模块骨架6内设有排污井11,所述排污井11内设有雨水提升泵12,所述雨水提升泵12通过管道与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3相连接。所述排污井11内还设有收集池排污泵22,所述收集池排污泵22与排污管23相连接。
23.所述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3包括多介质过滤器13和清水池14,所述多介质过滤器13一端通过管道与雨水提升泵12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清水池14相连接;所述清水池14还与自来水补水管15相连接。
24.所述安全分流井2包括弃流槽16,所述雨水收集池1通过管道与弃流槽16相连接,所述弃流槽16内设有弃流管17。
25.所述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3还包括向多介质过滤器13内加药的加药装置18。所述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3还包括与清水池14连接的变频出水泵19,所述变频出水泵19通过管道与出水口20连接,所述变频出水泵19还与稳压装置21相连接。
26.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的地埋式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1.在清场后,按设计图纸及给定的永久性经纬坐标控制网和水准控制基桩,进行施工测量放线;2.开挖雨水收集池、安全分流井和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根据基础图纸,用激光经纬仪进行平面定位放样,基础开挖挖至老土层,机械开挖预留10

20cm的余土使用人工挖掘,当挖土到设计标高后,用打夯机进行素土夯实;3.首先对基层进行人工清理,然后铺设碎石,再铺设混凝土垫层,铺设的碎石厚度为150

160mm,混凝土垫层采用100mm厚c20标准,绑扎间距为250mm的φ12钢筋,采用人工摊铺,用锹扣料;4.混凝土垫层铺设后,敷设防渗土工布,包括两布一膜,布为无纺布,膜为pe膜,所述布的重量不低于100g/m2;膜的厚度不小于1mm,重量不低于400g/m2;5.在雨水收集池内安装储水模块、曝气装置和雨水提升泵,在雨水回收处理及利用装置内安装多介质过滤器,做防渗处理,然后连接各管道,在雨水收集池内铺设中砂保护层,并回填植被土。
27.本发明雨水收集池分别与安全分流井和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相连接,储水模块骨架内设有微生物载体球和曝气装置,微生物载体球上粘附有微生物菌群,可以利用微生物菌群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净化,并经过多介质过滤器过滤后,可以回收利用。
28.本发明的一体化雨水回收系统无需大型机械设备即可快速组装,大大降低了机械
的使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本发明所采用的新型聚丙烯雨水收集模块可降低超过30%的开挖、运输及60%的回填量,最快可实现当日开挖当日回填,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水池的1/3。塑料模块组合的水池可极大的适应场地的限制,组成各种形状,由于水池采用装配式pp方块组合而成,水池底部仅需做200mm厚混凝土垫层即可满足水池荷载要求,安装灵活方便,整体寿命可达50年以上。
29.本发明储水模块可根据项目需要设计成各种不规则形状及大小,从而改变传统混凝土水池存在的沉降、开裂、渗漏等各种问题。这种规模结构形成了稳定的结构空间,使其具有较强的承压力及抗压性能雨水收集模块贮水空隙率高达93%以上,抗压强度超过60mpa。
30.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