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弱土地区预制桩断桩缺陷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562971发布日期:2022-04-09 01:31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土建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软弱土地区预制桩断桩缺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2.因预制桩较灌注桩成本低、施工速度快,预制桩基础应用较为广泛,但在软弱土中采用预制桩基础存在一定断桩风险。预制桩形成断桩缺陷桩主要原因为:
3.1、土质条件差,开挖深度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多为淤泥、淤泥质土,局部存在暗浜,换填欠彻底;
4.2、挖土方案与操作错误,挖土过程中,重车多次在同一位置碾压,对桩头形成挤压偏移,挖土过程中,一次性挖土到底,未分层开挖,坡面土压力大造成滑移;
5.3、挤土应力破坏,大量的预制桩在短时间内压入将产生巨大的挤土应力,对侧向抵抗力差的桩基产生破坏;
6.4、桩顶标高未施工到位,造成高位桩,此高位桩悬臂过长,一旦扰动,大概率产生破坏;
7.5、桩基本身施工质量差,桩身强度差,两节桩间连接焊接差。
8.断桩缺陷桩存在的主要影响:a、工期影响:预制桩机已无法施工,常规灌注桩机施工1颗桩至少影响9天关键工序;b、质量影响:较多的缺陷桩未处理或处理质量差将对主体结构安全产生极大影响。
9.因此,发明一种软弱土地区预制桩断桩缺陷处理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10.(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1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弱土地区预制桩断桩缺陷处理方法,在原位处进行人工边开挖边支护,在断裂处原位钢筋连接,使用高标号混凝土重新浇筑桩身,解决了现有的问题。
12.(二)技术方案
13.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软弱土地区预制桩断桩缺陷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4.a.桩位测设:通过现场技术人员确定断桩的原位置;
15.b.人工挖孔:在断桩位置向下进行d+600mm圆孔挖掘,并下挖20公分;
16.c.人工红砖护壁:采用品质好的红砖在圆孔的侧壁进行一圈放置,使一圈红砖形成圆形护壁;
17.d.人工破处断裂桩身:下挖的过程中,遇到原预制桩的桩身时,进行逐端破除操作;
18.e.小应变检测:通过人工下挖至超过断裂面1米后,停止下挖,然后在断裂处进行
浮动处理,接着进行小应变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下一步工序;
19.f.钢筋笼接长:采用设计约定的钢筋笼与原有预制桩钢筋笼进行连接;
20.g.混凝土浇筑:采用高标号的混凝土对钢筋笼进行浇筑,形成新的预制桩;
21.h.养护:将浇筑的混凝土进行为期3天的养护,养护后进行底板钢筋绑扎施工。
22.可选的,所述步骤c中每下挖20公分进行一次红砖圆形护壁,周而复始。
23.可选的,上述步骤中使用者需根据实际土层参数计算红砖护壁厚度、规格等,确认安全后方可使用。
24.可选的,所述上述步骤中除了采用红砖护壁还可以采用钢护筒护壁。
25.可选的,所述上述步骤在人工挖孔、接桩无法处理的情况下,抓紧采用钻孔灌注桩补桩。
26.可选的,所述上述步骤中若工期较紧,且断桩部位相对上部荷载不大,可采用预留底板孔,后期进行锚杆桩施工。
27.(三)有益效果
28.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弱土地区预制桩断桩缺陷处理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9.(1)、本发明采用人工开挖、人工支护,能够避免机械设备吊运、安装等繁琐工序,时间短,场地要求低;
30.(2)、本发明将原预制桩的断裂处全部剔除,采用高标号混凝土代替断裂面至设计标段桩身,钢筋笼可严格按规范要求接长,质量可控,能满足相关力学性能要求;
31.(3)、本发明无需设计补桩点位,无需更改底板结构,节省了相关材料及人力,同时本发明的造价比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一种软弱土地区预制桩断桩缺陷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4.a.桩位测设:通过现场技术人员确定断桩的原位置;
35.b.人工挖孔:在断桩位置向下进行d+600mm圆孔挖掘,并下挖20公分;
36.c.人工红砖护壁:采用品质好的红砖在圆孔的侧壁进行一圈放置,使一圈红砖形成圆形护壁,每下挖20公分进行一次红砖圆形护壁,周而复始,且使用者需根据实际土层参数计算红砖护壁厚度、规格等,确认安全后方可使用(除了采用红砖护壁还可以采用钢护筒护壁);
37.d.人工破处断裂桩身:下挖的过程中,遇到原预制桩的桩身时,进行逐端破除操作;
38.e.小应变检测:通过人工下挖至超过断裂面1米后,停止下挖,然后在断裂处进行浮动处理,接着进行小应变检测,检测合格后进行下一步工序;
39.f.钢筋笼接长:采用设计约定的钢筋笼与原有预制桩钢筋笼进行连接;
40.g.混凝土浇筑:采用高标号的混凝土对钢筋笼进行浇筑,形成新的预制桩;
41.h.养护:将浇筑的混凝土进行为期3天的养护,养护后进行底板钢筋绑扎施工。
42.断桩的处置方案:
43.1、人工挖孔、接桩处理:采用红砖护壁或钢护筒护壁,人工开挖至原位桩断裂处(开挖直径1.2米),按设计要求进行混凝土、钢筋笼施工。
44.2、钻孔灌注桩补桩:在人工挖孔、接桩处理无法进行的情况下,抓紧采用钻孔灌注桩补桩。
45.3、锚杆桩补桩:若工期较紧,且原预制桩的断桩部位相对上部荷载不大,可采用预留底板孔,后期进行锚杆桩施工。
46.软弱土地区断桩风险预控措施:
47.1、在主楼采用灌注桩,地库采取管桩与方桩,减少一定量挤土应力,同时提高桩身侧向抵抗能力。
48.2、在场地内,河流、暗浜必须清理到位、换填彻底,对于土质极差区域,需提前进行土质处理。
49.3、施工时严格分层开挖,分层水平距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拉大,而且重车的行进路线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50.4、控制预制桩的施工速度、平面范围与焊接质量,同时设置必要的应力释放孔(一般预制桩应力消耗在10天左右)。
51.5、所有桩必须按要求严格打到设计标高,不欠送。
52.本发明采用人工开挖、人工支护,能够避免机械设备吊运、安装等繁琐工序,时间短,场地要求低,将原预制桩的断裂处全部剔除,采用高标号混凝土代替断裂面至设计标段桩身,钢筋笼可严格按规范要求接长,质量可控,能满足相关力学性能要求,同时无需设计补桩点位,无需更改底板结构,节省了相关材料及人力,同时本发明的造价比较低。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