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40424发布日期:2022-04-21 19:05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定压补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


背景技术:

2.定压补水装置是一种稳压补水装置,它主要由稳压罐、水泵、压力开关、智能控制箱、安全阀、底座及管路等组成,产品广泛应用于空调、采暖系统、住宅小区、工厂、商业、宾馆、医院、军事设施等多层或高层建筑的生活供水、消防供水,它可替代传统的膨胀水箱水罐,能减少主系统循环泵的启动次数,可调节系统的水压、水量,易于实现自动补水。
3.经检索,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包括均压罐、支架、进水管、增压泵、压力测试装置、多组高压水管、补水罐、底座,补水罐的底端与底座的顶端连接,补水罐的下部设置有出水口,补水罐的顶端设置有加水口,出水口与增压泵的输入端通过高压水管连接,增压泵的输出端与均压罐的输入端通过高压水管连接,其在使用中,当均压罐内水压过高时,可以通过泄压口和泄压阀进行泄压,均压罐内的水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在不同领域中所需要的水压不同,需要人们使用的不同压力的定压补水装置,不便于对均压罐内的水压进行调节,不便于不同领域进行使用,使用局限性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包括底座,底座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均压罐,均压罐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调压柱,调压柱的内部设置有泄压槽,泄压槽的底端通过通孔与均压罐的内部连通,泄压槽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球,调压柱的内部上侧设置有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滑板,滑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柱,连接柱的底端延伸至泄压槽的内部且与密封球的顶端固定连接,滑板的顶端连接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的顶端连接有调节板,调节板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杆,调压柱的顶端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与调节螺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滑槽的顶端安装有距离传感器,调压柱的右端连接有与泄压槽连通的泄压管,底座的顶端右侧固定连接有补水罐,泄压管的右端与补水罐的内部上侧连通,底座的顶端安装有增压泵,增压泵的输入端与补水罐的内部底侧连通,增压泵的输出端通过增压管与均压罐的内部连通,增压管上安装有电磁阀,均压罐的上安装有压力测试装置。
6.为便于将均压罐内部的空气排出,均压罐的顶端连通与排气管,排气管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管,密封管的顶端设置有锥形槽,密封管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动缸,电动缸的底端连接有锥形密封塞,密封管的内部安装有水位传感器。
7.为便于对水进行过滤,补水罐的顶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密封板,密封板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板,过滤网板的侧端与补水罐的内侧端接触。
8.为便于向补水罐的内部注水,补水罐的右端上侧连接有进水管。
9.为便于将补水罐内的杂质排出,补水罐的右端底侧连通有排水管,排水管上安装有第一阀门。
10.为便于控制输水管的通闭,均压罐的左端底侧连通有输水管,输水管上安装有第二阀门。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该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通过电机带动调节螺杆转动,调节螺杆转动使调节板在滑槽的内部滑动,调节压缩弹簧对滑板、连接柱和密封球挤压的力,通过距离传感器检测调节板顶端面与滑槽顶端面之间的距离,便于准确的检测压缩弹簧收缩使的力度,当均压罐的内部水压大于压缩弹簧的压力时,推动密封球向上移动,均压罐内部的水会流至泄压槽的内部,并通过泄压管流至补水罐的内部,从而能够使均压罐内部的水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根据使用需要调节均压罐内部的压力,降低了其使用的局限性。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中符号标记说明:
19.1、底座;2、均压罐;3、调压柱;4、密封球;5、滑板;6、连接柱;7、压缩弹簧;8、调节板;9、调节螺杆;10、电机;11、距离传感器;12、泄压管;13、补水罐;14、增压泵;15、增压管;16、电磁阀;17、排气管;18、密封管;19、连接板;20、电动缸;21、锥形密封塞;22、水位传感器;23、密封板;24、过滤网板;25、进水管;26、排水管;27、第一阀门;28、输水管;29、第二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1.实施例:
22.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定压补水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顶端左侧固定连接有均压罐2,均压罐2的左端底侧连通有输水管28,通过输水管28将水输送至外部,便于人们使用,输水管28上安装有第二阀门 29,便于控制输水管28的通闭;均压罐2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调压柱3,调压柱 3的内部设置有泄压槽,泄压槽的底端通过通孔与均压罐2的内部连通,泄压槽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球4;调压柱3的内部上侧设置有滑槽,滑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滑板5,滑板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柱6,连接柱6的底端延伸至泄压槽的
内部且与密封球4的顶端固定连接,连接柱6有调压柱3,密封滑动配合,滑板5的顶端连接有压缩弹簧7,压缩弹簧7的顶端连接有调节板8,调节板8 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杆9,调压柱3的顶端安装有电机10,电机10的输出端与调节螺杆9的顶端固定连接。
23.滑槽的顶端安装有距离传感器11,调压柱3的右端连接有与泄压槽连通的泄压管12,底座1的顶端右侧固定连接有补水罐13,补水罐13的右端上侧连接有进水管25,便于向补水罐13的内部注水,补水罐13的右端底侧连通有排水管26,排水管26上安装有第一阀门27,便于将补水罐13内的杂质排出;泄压管12的右端与补水罐13的内部上侧连通,底座1的顶端安装有增压泵14,增压泵14的输入端与补水罐13的内部底侧连通,增压泵14的输出端通过增压管15与均压罐2的内部连通,增压管15上安装有电磁阀16。
24.本实施例中,均压罐2上安装有压力测试装置,通过压力测试装置对均压罐2的内部的水压进行检测,当内部的水压到达需要压力值时,当均压罐2 内部的水压较低时,通过智能控制器控制增压泵14工作,并使电磁阀16打开,并向均压罐2的内部注水,使均压罐2内部的水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电机10带动调节螺杆9转动,调节螺杆9转动使调节板8在滑槽的内部滑动,调节压缩弹簧7对滑板5、连接柱6和密封球4挤压的力,通过距离传感器11 检测调节板8顶端面与滑槽顶端面之间的距离,便于准确的检测压缩弹簧7收缩使的力度,当均压罐2的内部水压大于压缩弹簧7的压力时,推动密封球4 向上移动,均压罐2内部的水会流至泄压槽的内部,并通过泄压管12流至补水罐13的内部,从而能够使均压罐2内部的水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根据使用需要调节均压罐2内部的压力,降低了其使用的局限性。
25.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均压罐2的顶端连通与排气管17,排气管 17的内部设置有密封管18,密封管18的顶端设置有锥形槽,密封管1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电动缸20,电动缸20的底端连接有锥形密封塞21;密封管18的内部安装有水位传感器22,通过电动缸 20拉动锥形密封塞21向上移动,在向均压罐2内部注水的过程,均压罐2内部的气体从排气管17排出,当均压罐2内部的水到达水位传感器22的位置时,通过定压补水装置上的智能控制器控制电动缸20推动锥形密封塞21向下移动,并使锥形密封塞21插入至密封管18的内部,对密封管18进行密封,避免均压罐2内部的留有空气,提高均压罐2内部的压力的均衡性,补水罐13的顶端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密封板23,密封板23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过滤网板24,过滤网板24的侧端与补水罐13的内侧端接触,便于对水进行过滤。
26.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电机10带动调节螺杆9转动,调节螺杆9 转动使调节板8在滑槽的内部滑动,调节压缩弹簧7对滑板5、连接柱6和密封球4挤压的力,通过距离传感器11检测调节板8顶端面与滑槽顶端面之间的距离,便于准确的检测压缩弹簧7收缩使的力度,当均压罐2的内部水压大于压缩弹簧7的压力时,推动密封球4向上移动,均压罐2内部的水会流至泄压槽的内部,并通过泄压管12流至补水罐13的内部,同时通过压力测试装置对均压罐2的内部的水压进行检测,当内部的水压到达需要压力值时,当均压罐 2内部的水压较低时,通过智能控制器控制增压泵14工作,并使电磁阀16打开,并向均压罐2的内部注水,使均压罐2内部的水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27.本实施例中,电机10为市场上可直接购买的公知设备,此处只是对其进行使用,并未对其进行结构和功能上的改进,因此不再详细赘述,并且电机10 设置有与其配套的控制
开关,控制开关的安装位置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进行选择。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诸如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