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988600发布日期:2022-08-03 01:5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在江心洲上预施工的基槽(4)周围施工封闭的止水帷幕;步骤s2,在江心洲上沿预施工的沉管隧道(1)的隧道线路中线(2)进行基槽(4)开挖施工,在基槽(4)底预埋垫块,并在基槽(4)两侧设置地锚;所述基槽(4)呈凸字形,基槽(4)中部向一侧外扩形成外扩段(43),所述外扩段(43)的场地大小满足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短管节(72)的预制及拉合要求;步骤s3,在基槽(4)两端端头设置可多次打开及恢复的坞门(44);步骤s4,在基槽(4)内进行第一批管节预制;步骤s5,打开基槽(4)两端坞门(44),浮运并沉放第一批管节;步骤s6,恢复坞门(44),清理基槽(4)场地,预制第二批管节;步骤s7,重复步骤s4至s6直至在基槽(4)内最后一批管节预制完成;最后一批管节包括标准管节(5)、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长管节(71)、最终接头短管节(72),其中所述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短管节(72)在基槽(4)的外扩段(43)内预制;步骤s8,基槽(4)内最后一批管节预制完成后,进行试浮检漏,打开两端坞门(44),使基槽(4)内外水域连通;步骤s9,通过地锚将基槽(4)内最后一批管节铰拖到设计沉放位置进行沉放对接;具体为:通过地锚先将基槽(4)内的标准管节(5)、最终接头长管节(71)铰拖到设计沉放位置进行沉放对接;然后在外扩段(43)内进行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短管节(72)的拉合,最后将经拉合的短管节临接管节(6)、最终接头短管节(72)铰拖到设计沉放位置进行沉放对接;步骤s10,在最终接头长管节(71)、最终接头短管节(72)之间水下浇筑最终接头(73),实现沉管隧道(1)的贯通;步骤s11,进行灌沙基础施工,并回填至设计标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槽(4)两端靠近江心洲岛堤(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槽(4)中除外扩段(43)以外的区域较沉管隧道(1)两侧各宽15m,两侧宽出的部分作为施工便道(4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在基槽(4)内设置满足防洪排涝的排水系统及应急降水井,排水沟及集水井容量根据基槽合围范围降水量计算设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在基槽(4)外围设置基槽边坡(4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基槽(4)底标高按管节底板底面设计标高下0.5m设计,在基槽(4)底干环境预埋垫块。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最后一批管节的沉放位置为基槽(4)所在位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沉管隧道穿越江心洲的干坞布置方法,利用在江心洲上沿的隧道线路中线开挖的基槽作为干坞预制管节,通过基槽两端设置的坞门铰拖第一批管节出坞进行沉放对接,恢复坞门后预制后续批次管节,最后一批管节为基槽内管节,通过地锚铰拖进行沉放对接,最终接头采用水下接头形式浇筑,最终完成沉管隧道的建设。本发明无需单独建设干坞,避免了异地干坞选址难度大的问题,不需长距离浮运,避免了大范围航道疏浚,降低了管段浮运风险,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同时,采用水下最终接头,避免了常规轴线干坞施工工期长的问题。避免了常规轴线干坞施工工期长的问题。避免了常规轴线干坞施工工期长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孙超 邢永辉 贺维国 叶东明 费曼利 于勇 张光伟 答武强 余祖峰 王之心 胡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5.06
技术公布日:2022/8/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