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污水沉淀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518阅读:33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污水沉淀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沉淀桶,尤其是由桶体和侧管组成的多功能污水沉淀桶。
目前,居民院子里生活污水及雨水沉淀池,都采用砖混结构,这种沉淀池的建造非常复杂,需事先备好砖、砂子和水泥,并刨一个比池容积大的多的深坑,由于池又窄又深施工很不方便,备料和施工废工废时,又耗用大量砖、砂子、水泥,所以成本高,施工中稍有不慎,还会造成渗漏,又由于污水沉淀池分散在各家各户,一个池的建造就象一个小型建筑工地,造成了大置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目前,农村厕所多数是砖砌敞口式,易渗漏而污染地下水,也易造成蚊蝇滋生,空气污染和肥效的散失,农村厕所改造是国家卫生部20多年前在“二管五改”中提出,至今尚未解决的一大技术难题。
目前,自来水表阀井的井体都采用砖混结构,建造时也非常复杂,废工废料成本高,是自来水施工中一项不小的难题。
目前,农村地膜覆盖及塑料大棚技术的普遍应用,带来农业丰收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同时伴随着生活用品塑料化趋势的加强,大量废旧塑料急需寻找更新更大的综合利用途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废旧塑料制成的便于运输和施工,成本低,防止渗漏的多功能污水沉淀桶,以代替目前常用的砖混池。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污水沉淀桶由上面开口的桶体和侧管组成,并全部采用废旧塑料制作,桶体和侧管采用塞式联接,桶体是带有外凸型球面底的上宽下窄式圆形桶,桶体侧面上部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圆形孔,侧管帽采用与桶内壁形状相吻合的曲面结构。
采用上述设计后,由于桶体和侧管全部采用废旧塑料制作,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砖混池施工复杂,成本高和渗漏问题,又由于沉淀桶是埋于地下,所以不会因阳光照射降解而缩短使用寿命,采用废旧塑料制作既能解决农村的白色污染,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易于被群众接受,采用外凸型球面底,便于用勺子挖出沉淀物;采用上宽下窄的圆形桶和法兰盘侧孔,便于桶体套装运输,埋于地下时,也可以提高桶体的支撑力,避免下沉,侧管采用活动塞式联接方式,能在保证防参漏性能的同时具备方便安装的性能,侧管帽的曲面结构,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帽处污物的存留,并便于沉淀物的清理。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新型的多功能污水沉淀桶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带卡槽的侧管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带固定卡环的侧管结构图。
图1所示多功能污水沉淀桶由上面开口的桶体(1)和侧管(2)组成,桶体(1)和侧管(2)全部采用废旧塑料制作,并采用塞式联接,桶体(1)是带有外凸型球面底的上宽下窄式圆形桶,桶体(1)侧面上部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圆形孔,侧管(2)是外移同桶体侧孔(5)大小相吻合的塞型管头,侧管帽(4)的内缘同侧孔(5)处桶内侧的曲面相吻合,在侧管(2)上设有卡槽(7),并配备软质密封垫(6)和多片式卡环(3),也可以使用固定式卡环(8),沉淀桶上口配备常规套盖。
两个污水沉淀桶配上塑料盖子,埋于地下,可分别作为大小便池用于建造农村卫生厕所,一方面杜绝了渗漏,另一方面加上盖子后也防止了蚊蝇滋生和空气污染,也利于大小便的回收处理用于还田。
带两个侧孔的污水沉淀桶桶体,配上常规套盖后,可作为自来水的表阀井,用于自来水施工,两个侧孔可用于管道的引进引出,同传统的砖混结构相比,可大大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当然,此桶体根据需要可采用其它结构,如可以作成平底,方形或扁圆形或其它形式,侧管的联接可以是法兰盘丝帽式或其它联接形式,这些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污水沉淀桶,由上面开口的桶体(1)和侧管(2)组成,其特征在于桶体和侧管全部用废旧塑料制作,桶体和侧管采用塞式联接,桶体是带有外凸型球面底的上宽下窄式圆形桶,桶体(1)侧面上部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圆形孔(5),侧管(2)是外径同侧孔大小相吻合的塞型管头,侧管帽(4)的内缘同侧孔(5)处桶内侧的曲面相吻合,在侧管上设有卡槽(7),并配备软质密封垫(6)和多片式卡环(8),也可以使用固定卡环(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污水沉淀桶,其特征在于桶体可以是方形,扁圆形或其它形式,桶底可以是平底,侧管的联接可以是法兰盘丝帽式或其它形式。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由桶体(1)和侧管(2)组成的多功能污水沉淀桶。桶体(1)和侧管(2)全部用废旧塑料制作,桶体是上宽下窄底部外凸的圆形桶,在桶体侧面上部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圆形孔,测管(2)是一塞式管头可方便地安装于侧孔(5)处,侧管帽(4)顶部封闭可根据需要而桶开,这样用于污水沉淀,既可缩短建池工期,降低成本又可以防止渗漏,也便于沉淀污物的清理。
文档编号E03F11/00GK2346849SQ98221500
公开日1999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15日
发明者李玉林 申请人:李玉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