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5980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岸地区迎潮滩面边坡的护坡技术,它属于一种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
沿海地区一般多为风暴潮多发区,每次强潮过后都会给国民经济、人民生活、道路交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天津地区也是风暴潮多发区之一。如1992年9216号强潮使天津市沿海潮位猛增至6.14米,比海河闸门顶高程高1.14米,海河河口瞬时最大倒灌流量达每秒700立方米,150多公里海挡漫水,近1/3海挡受重毁,据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约4亿元。人们对于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与损失提出各种对策;加高海挡是最普通的方式。其中石质海挡多用水泥砂浆构筑,优点是成形快、外观好、坚固;但造价高,长时间经海水冲刷容易使根茎裸露,而且维护运行费投资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该技术可增高海挡滩面高程,并可在构筑的海挡坡上进行绿化,起到消浪引淤、抬高滩面的效果。
上述目的是以该技术方案实现的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它是在海岸带构筑迎潮坡,其迎潮坡由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构成;其中潮间带的坡度为1∶25、标高2.6-3.6米,在该潮间带上种植互花米草;其潮上带的坡度为1∶20,标高3.6-5.0米,在潮上带上种植柽柳;其堤顶的坡度为1∶2.5,标高5.0-7.5米,在堤顶上种植柽柳,堤坡两侧载培地被植物。
其迎潮坡的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植物种植土下垫层均采用海湾泥、碱渣组合土进行吹填加固。
其堤顶处留有2米宽的固顶平台,平台上种植柽柳。
在堤顶其后的5米标高处可设置4米宽的加固平台并在平台处种植柽柳或乔木树种。
本发明的特点为1采用海湾泥和碱渣混合土吹填加固海挡迎潮坡既达到消纳废渣、废物利用的目的,又保证其土质的通透性强,用海湾泥构筑的海挡土体含盐量为3.2%,有利于植物生长;2、在迎潮坡上种植互花米草,可消弱海浪能量,有效减弱海潮对海挡的冲刷力并可引淤抬高滩面,起到护堤保岸的生态功能;3、利用海水灌溉潮间带栽植的互花米草;4、采用该技术建造的海挡不仅可抗御强潮风暴,还可通过种植互花米草和柽柳等植物绿化海岸,改善生态环境。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详述如下如

图1所示在海岸带地区沿海边构筑利用低位真空技术吹填海湾泥和碱渣组合土制成的迎潮坡,并使迎潮坡分为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坡度为1∶25、标高2.6-3.6米,坡长55-60米区作为潮间带,在潮间带上回填种植土后栽种互花米草;坡度1∶20,标高3.6-5.0米,坡长约30米区作为潮上带,在其上回填种植土并栽种柽柳;坡度在1∶2.5,标高5.0-7.5米,两侧设6米左右坡长,中间筑有2米平台的部分为堤顶,在平台上回填种植土并栽种柽柳,两侧坡面上铺设草坪类地被植物;最后在迎潮坡后利用海湾泥和碱渣组合土构筑标高5米,台宽4米的加固平台并在其上种植乔木树种。该加固平台可有效支撑堤顶抗御海潮冲击。
权利要求
1.一种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其特征在于是在海岸带构筑迎潮坡,其迎潮坡由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构成;其中潮间带的坡度为1∶25、标高2.6-3.6米,在该潮间带上种植互花米草;其潮上带的坡度为1∶20,标高3.6-5.0米,在潮上带上种植柽柳;其堤顶的坡度为1∶2.5,标高5.0-7.5米,在堤顶上种植柽柳,堤坡两侧载培地被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其特征在于其迎潮坡的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植物种植土下垫层均采用海湾泥、碱渣组合土进行吹填加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其特征在于其堤顶处留有2米宽的固顶平台,平台上种植柽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其特征在于在堤顶其后的5米标高处可设置4米宽的加固平台并在平台处种植柽柳或乔木树种。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海岸地区迎潮滩面边坡的护坡技术,它属于一种泥质海岸海挡生态引淤护坡技术。该技术是在沿海边处构筑迎潮坡,其迎潮坡由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构成,在潮间带、潮上带和堤顶上种植不同植物可有效抵御海潮的冲刷力,其互花米草可具有消浪引淤、抬高滩面的作用,该迎潮坡的构筑还可改善滨海地区的绿化环境防止海潮风暴的冲击。
文档编号E02B3/04GK1259603SQ9912384
公开日2000年7月12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12日
发明者张万钧, 郭育文, 王斗天, 杨永利 申请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园林绿化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