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_4

文档序号:8555210阅读:来源:国知局
所示,集中分流井30’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分别由第一进水口 31’延伸至出第一水口 32’;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之间的宽度等于雨水管道Ila的口径面积除以直径,一对竖直墙的墙顶位于雨水管道Ila管底以上,其高度根据蓄水管道的顶高度而定;一对第一竖直墙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第一水平隔墙37’的顶部与雨水管道Ila管底相平,第一水平隔墙与一对第一竖直墙围成第一水流通道35’ ;第一水平隔墙37’上开有初雨进口 33a ;第一水平隔墙37’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垂直隔墙38’,第一垂直隔墙38’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一水平隔墙3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初雨进口 33a位于第一垂直隔墙38’与第一进水口 31’之间;一面斜向直墙39’由第一垂直隔墙38’的一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井壁,与第一竖直墙36a’形成夹角,其顶部与一对第一竖直墙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其中,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中邻接斜向直墙39’的一个竖直墙36a’上位于第一进水口 31’和第一垂直隔墙38’之间的部分开有溢流口 360,溢流口 360上安装有止回拍门(图中未示出),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外部的雨水由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另一个竖直墙36b’位于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垂直隔墙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集中分流井井底连接;斜向直墙39’、垂直隔墙38’和竖直墙36b’将集中分流井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第一进水口 31’的空间形成初雨收集室3a,邻近第一出水口 32’的空间形成后雨收集室3b。
[0087]翻板闸井70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76,分别由第二进水口 71延伸至出第二出水口 72,一对第二竖直墙76的顶部高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的顶部,一对第二竖直墙76之间的宽度等于雨水管道Ilb的口径面积除以直径,一对第二竖直墙76的高度等于雨水管道Ilb和出水管道8的直径;一对第二竖直墙76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77,第二水平隔墙77与出水管道8和雨水管道Ilb管底相平,第二水平隔墙77与一对第二竖直墙76围成第二水流通道75 ;第二水平隔墙7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垂直隔墙78,第二垂直隔墙与一对第二竖直墙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二水平隔墙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其中,一对第二竖直墙76位于第二垂直隔墙78与第二出水口 72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翻板闸井井底连接;第二垂直隔墙、第二水平隔墙、一对第二竖直墙和翻板闸井井壁围成封闭腔室79 ;—对第二竖直墙分别与相应侧的翻板闸井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73a、73b (—对第二竖直墙76位于第二垂直隔墙78与第二进水口 71之间的部分其底部不与翻板闸井井底连接,因此使得两个蓄水室73a、73b相互连通)。两蓄水室73a、73b分别通过一根过水管道8a、8b与后雨收集室3b连通,两根过水管道8a、8b与后雨收集室连接的端口位于第一水流通道之外,并且其管底与第一竖直墙36a’、36b’墙顶等高,如图9所不,封闭腔室79的顶部设有由固定盖板79a封闭的开口 ;一对第二竖直墙76上位于固定盖板的上方安装有转轴74a,翻板74的中部与转轴74a铰接,使得翻板能够绕转轴转动。
[0088]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翻板74上位于转轴74a与翻板底部之间固定有连杆轴74b ;本发明的翻板驱动装置包括:安置在封闭腔室79内的L型板60,L型板的顶端与封闭腔室的内壁铰接;一对连接杆61,其一端分别与L型板的两侧连接,另一端分别伸出固定盖板79a与连杆轴74b的两端铰接;浮桶62,安装在L型板的竖直板与水平板之间;一对方形桶63,分别套装在一对连接杆61上,其底部固定在固定盖板79a上,其顶部开口位于翻板74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区域内,以防止越过翻板74顶部的雨水由连接杆61与固定盖板79a之间的缝隙进入封闭腔室79 ;以及虹吸管64,其一端位于一个蓄水室73b内,另一端与封闭腔室79的底部连通。
[0089]再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初雨蓄水系统4a包括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I Ia垂直布置或斜向布置的初雨蓄水管道41a’,其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初雨收集室3a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初雨蓄水检查井40a连通。
[0090]如图7、8、9所示,本发明的封闭腔室79通过第一退水管道5c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连通;第一退水管道5c安置在雨水管道Ilb下方,其一端与封闭腔室79的底部连通,其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的雨水检查井1a连通;一个蓄水室73a通过第二退水管道5d与排污系统2连通;其中,第一退水管道5c与封闭腔室19连接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中的雨水由回流孔流入封闭腔室;第二退水管道5d连接蓄水室73a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以便防止排污系统中的污水由回流孔流入蓄水室。本实施例的止回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091]本发明的后雨蓄水系统中的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通过后雨退水管道5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连通,后雨退水管道5b的一端与一个后雨蓄水检查井40b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另一个雨水检查井1b连通;其中,后雨退水管道5b与后雨蓄水检查井40b的一端安装有止回装置,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后雨蓄水系统。本实施例的止回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092]本发明的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093]下面结合附图7、8、9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分流初雨、后雨的过程。
[0094]当排水系统中的初雨由第一进水口 31’流入集中分流井时,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流动,当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流动至初雨进口 33a时,初雨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进而进入初雨蓄水系统4a以便储存。位于初雨收集室内的第一浮桶343a在初雨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水平盖板340a绕第一活页341a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9所示),随着初雨收集室内水位的不断升高,第一水平盖板340a逐步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第一活动盖板装置将初雨进口封闭,进入第一水流通道35’的雨水不会再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而是由第一水流通道35’流向第二水流通道75。
[0095]由于翻板74的止挡作用,使得流经第一水流通道35’、第二水流通道75的雨水不会由翻板闸井70流出,从而使得第一水流通道35’、第二水流通道75中水位升高,当第一水流通道35’中的水位升高至溢流口 360时,雨水由溢流口 360流出第一水流通道35’进入第一竖直墙36a’与斜向直墙39’之间,雨水继续流入初雨收集室。
[0096]随着雨水的不断流入,初雨收集室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当初雨收集室内的水位升高至与斜向直墙39’顶部平齐时,此时第一水流通道35’中的水位也升高至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的顶部平齐,水位再升高时,便会使得初雨收集室中的雨水翻越斜向直墙39’的顶部进入后雨收集室,第一水流通道35’中的雨水翻越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的顶部进入后雨收集室3b,后雨收集室收集雨水。
[0097]随着后雨收集室中雨水的不断进入,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不断升高,当后雨收集室的水位升高至与一对第一竖直墙的顶部平齐时,水位再升高时,雨水便会由由两条过水管道8a、8b流入两个蓄水室73a、73b。
[0098]随着蓄水室73a、73b中雨水的不断流入,蓄水室73a、73b中的水位不断升高,当蓄水室中的水位升高至与虹吸管64的管口平齐时,虹吸管64发生虹吸现象,蓄水室73a、73b中雨水由虹吸管导入封闭腔室79内,在封闭腔室79内雨水的浮力作用下,浮桶62逐渐上升,从而通过L型板60向上推动一对连接杆61,一对连接杆61推动翻板74使其绕转轴74a顺时针转动,直至翻板74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翻板74的止挡作用消除,第一水流通道35’和第二水流通道75中的雨水流过翻板,由第二出水口 72流出。
[0099]随着第二出水口 72处雨水的排出,第一水流通道35’和第二水流通道75中的水位逐渐降低,直至流干。由于后雨收集室中的雨水无法回流入第一水流通道,因此后雨收集室中的水位保持在与一对第一竖直墙顶部平齐的状态。而溢流口 360上设置有止回拍门,使得第一水流通道中的雨水可以由溢流口流出,但第一水流通道外的雨水无法由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因此,第一水流通道中的水位减退后,初雨收集室中的水位依然保持在与斜向直墙39’和竖直墙36a’顶部平齐的状态,从而实现了初雨收集室和后雨收集室水位的抬高,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因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的管底高程低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排水管道管底高程使得初雨蓄水系统和后雨蓄水系统储蓄的雨水无法在重力流的作用下排出的现象。本发明实现了初雨和后雨的分流和收集,从而减少因雨水携带的面源污染物对城市水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减轻城市内涝灾害。
[0100]初雨收集室和初雨蓄水系统储蓄的雨水由初雨退水管道5a逐步排入排污系统。
[0101]蓄水室73a、73b中剩余的雨水由第二退水管5d排入排污系统2。
[0102]当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中的水量减少时,在重力流的作用下,后雨退水管道5b上的止回拍门打开,使得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系统储存的后雨在重力流的作用下由回流孔经后雨退水管道5b逐步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la。
[0103]封闭腔室79内的雨水经第一退水管道5c流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la,随着封闭腔室79内雨水的不断减少,浮桶62逐渐下降,从而通过L形板60带动一对连接杆61下降,一对连接杆61向下拉动翻板74,使得翻板74绕转轴74a逆时针转动,直至浮桶62降至封闭腔室79的底部,此时,翻板74重新回到图9所示的状态,为下一次降雨起到止挡作用。
[0104]后雨收集室和后雨蓄水系统储存的后雨可以进行雨水利用。
[0105]实施例4
[0106]当蓄水管道(包括初雨蓄水管道、后雨蓄水管道)的管顶高程大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管底高程时,如图10、11、12、13所示,本发明的分流装置包括:初雨分流井30a,其上设置有第一出水口 32a和第一进水口 31a,第一进水口 31a与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 Ia连通,初雨分流井30a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 Ia管底;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 33a,初雨进口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a,由第一进水口延伸至第一出水口,其底部与雨水管道Ila管底平接,初雨进口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底部;后雨分流井30b,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 31b和第二出水口 32b,第二进水口 31b通过第一出水管道81与第一出水口 32a连接,后雨分流井30b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la管底;设置在后雨分流井内的后雨收集室3b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内的第二水流通道35b,由第二进水口 31b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32b,其底部与第一出水管道81管底平接;翻板闸井70’,其上设置有第三进水口 71’和第三出水口 72’,第三进水口 71’通过第二出水管道82与第二出水口 32b连接,第三出水口 72’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的一个雨水检查井1a连通,翻板闸井70’的井底低于雨水管道Ilb管底;设置在翻板闸井内的第三水流通道75’,由第三进水口 71’延伸至第三出水口 72’,其底部与第二出水管道82和雨水管道Ilb管底平接;设置在第三水流通道75’上的翻板74,用来拦截流过第三水流通道的雨水,以便提高初雨收集室和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与翻板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关闭和打开。
[0107]本发明的翻板74和翻板驱动装置的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08]本发明的初雨分流井30a内的一对第一竖直墙36a上开有溢流口 360,溢流口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外部的雨水由溢流口 360流入第一水流通道。本发明的初雨分流井内部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09]本发明的后雨分流井内的第二水平隔墙37b上不设置后雨进口和第二活动盖板装置,后雨分流井内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10]本发明的翻板闸井70’内的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11]本发明的两个蓄水室73a、73b分别通过两个过水管道8a、8b与后雨收集室连通。
[0112]本发明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13]下面结合附图10、11、12、13描述本发明的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分流初雨、后雨的过程。
[0114]当排水系统中的初雨由第一进水口 31a流入初雨分流井时,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动,当初雨沿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动至初雨进口 33a时,初雨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进而进入初雨蓄水系统4a以便储存。位于初雨收集室内的第一浮桶343a在初雨浮力的作用下逐步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水平盖板340a绕第一活页341a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12所示),随着初雨收集室内水位的不断升高,第一水平盖板340a逐步转动至水平状态,此时第一活动盖板装置将初雨进口封闭,进入第一水流通道35a的雨水不会再由初雨进口 33a跌入初雨收集室3a,而是由第一水流通道35a流向第二水流通道35b和第三水流通道75’。
[0115]由于翻板74的止挡作用,使得流经第一水流通道35a、第二水流通道35b和第三水流通道75’的雨水不会由翻板闸井70’流出,从而使得第一水流通道35a、第二水流通道35b和第三水流通道75’中水位升高,当第一水流通道35a中的水位升高至溢流口 360时,雨水由溢流口 360流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