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和蓄排方法_5

文档序号:8555210阅读:来源:国知局
出第一水流通道35a进入第一竖直墙36a与初雨分流井井壁之间,雨水继续流入初雨收集室。
[0116]随着雨水的不断流入,初雨收集室内的水位不断升高,当初雨收集室内的水位升高至与第一竖直墙36a顶部平齐时,此时第二水流通道35b中的水位也升高至与一对第二竖直墙36b的顶部平齐,水位再升高时,便会使得第二水流通道35b中的雨水翻越一对第二竖直墙36b的顶部进入后雨收集室,后雨收集室收集雨水。
[0117]随着后雨收集室中雨水的不断进入,后雨收集室的水位不断升高,当后雨收集室的水位升高至与第二竖直墙36b的顶部平齐时,水位再升高时,后雨收集室中的雨水便会由由两条过水管道8a、8b流入两个蓄水室73a、73b。
[0118]之后翻板闸井70’内翻板的动作过程和原理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19]本实施例的退水过程与实施例3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0120]尽管上述对本发明做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发明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初雨、后雨分流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来排放雨水的排水系统(I); 用来排放污水的排污系统(2); 安装在排水系统(I)下游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Ia)之间的分流装置(3),具有用来收集初雨的初雨收集室(3a),以及位于初雨收集室(3a)下游的在初雨收集室(3a)蓄满后再收集后雨的后雨收集室(3b),其中初雨收集室(3a)蓄满后自动封闭,以便将收集的初雨与后雨分隔; 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连通的初雨蓄水系统(4a),用来储蓄初雨收集室(3a)收集的初雨; 分别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和排污系统(2)连通的初雨退水管道(5a),以便将初雨收集室(3a)和初雨蓄水系统(4a)储蓄的初雨排入排污系统(2); 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的后雨蓄水系统(4b),用来储蓄后雨收集室(3b)收集的后雨; 连接后雨收集室(3b)/后雨蓄水系统(4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后雨退水管道(5b),以便在当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中的水量减少时,将所述后雨收集室(3b)和后雨蓄水系统(4b)中储蓄的后雨排入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系统包括多个用来收集雨水的雨水口 ;通过雨水支线管道与雨水口连通的多个雨水检查井;和连通相邻雨水检查井的多个雨水管道; 所述后雨蓄水系统(4b)包括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多个后雨蓄水管道和多个后雨蓄水检查井彼此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包括: 集中分流井(30 ),其上设置有进水口( 31)和出水口( 32 ),其进水口( 31)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Ia)连通,其出水口(32)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I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1a)连通;集中分流井(30)的井底低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33a),所述初雨进口(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3b),与初雨收集室(3a)相隔离,其顶部开有后雨进口(33b),所述后雨进口(33b)处安装有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4b);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水流通道(35),由所述进水口(31)延伸至所述出水口(32),其底部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其中,所述初雨进口( 33a)和所述后雨进口( 33b )设置在所述水流通道(35 )的底部,并沿水流方向依次布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分流井(30)内设置有一对竖直墙(36),分别由所述进水口(31)延伸至出水口(32); —对竖直墙(36)之间固定有水平隔墙(37 ),其顶部与所述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水平隔墙(37 )与一对竖直墙(36 )围成所述水流通道(35); 所述水平隔墙(37)上沿水流方向依次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3a)、后雨进口(33b); 所述水平隔墙(37)的下方设置有垂直隔墙(38),垂直隔墙(38)与所述一对竖直墙(36)垂直布置,并位于初雨进口(33a)与后雨进口(33b)之间,其顶部与水平隔墙(3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 分别由垂直隔墙(38)的两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30)井壁的两面斜向直墙(39),分别与一对竖直墙(36)形成夹角,其顶部与一对竖直墙(36)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 其中,两面斜向直墙(39)、垂直隔墙(38)将所述集中分流井(30)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所述进水口(31)的空间形成所述初雨收集室(3a),邻近所述出水口(32)的空间形成所述后雨收集室(3b)。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包括: 初雨分流井(30a),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1a)和第一出水口(32a),第一进水口(31a)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 Ia)连通,初雨分流井(30a)的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IIa)管底;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 33a),所述初雨进口(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初雨分流井(30a)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a),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a)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32a),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后雨分流井(30b),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31b)和第二出水口(32b),第二进水口(31b)通过出水管道(8)与第一出水口(32a)连接,第二出水口(32b)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1a)连通;后雨分流井(30b)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Ilb)管底;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3b),其顶部开有后雨进口(33b),所述后雨进口(33b)处安装有第二活动盖板装置(34b); 设置在后雨分流井(30b)内的第二水流通道(35b),由所述第二进水口(31b)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32b),其底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其中,所述初雨进口(33a)设置在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b)的底部,所述后雨进口(33b)设置在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5b)的底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雨分流井(30a)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a)延伸至第一出水口(32a)对第一竖直墙(36a)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a),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37a)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a);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a)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3a);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a)、初雨分流井(30a)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初雨收集室(3a); 所述后雨分流井(30b )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36b ),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 3 Ib )延伸至第二出水口( 32b ); —对第二竖直墙(36b )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37b ),其顶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37b)与一对第二竖直墙(36b)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35b); 所述第二水平隔墙(37b)上开有所述后雨进口(33b);所述第二水平隔墙(37b)、后雨分流井(30b )井壁和井底围成所述后雨收集室(3b )。
7.如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雨退水管道(5a)连接所述初雨收集室(3a)的一端封装有封盖(9),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初雨收集室(3a)内的初雨流入初雨退水管道(5a)的回流孔(90),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91),以便防止排污系统(2)内的污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初雨收集室(3a); 所述初雨蓄水系统(4a)包括安置在所述一个雨水管道下方的初雨蓄水管道(41a),其一端与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所述初雨收集室(3a)连通,另一端通过一个短线蓄水管道与一个蓄排检查井(40)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雨收集室(3b)通过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连通,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安置在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Ilb)的下方,其一端与后雨收集室(3b)的底部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所述一个雨水检查井(1a)连通; 其中,所述后雨退水管道(5b)的所述一端封装有封盖,封盖的底部开有供后雨收集室(3b)内的后雨流入后雨退水管道(5b)的回流孔,回流孔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内的雨水由所述回流孔流入后雨收集室(3b )。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3)包括: 集中分流井(30’),其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31’)和第一出水口(32’),第一进水口(31’)与所述排水系统下游的一个雨水管道(Ila)连通,其井底低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所述初雨收集室(3a),其顶部开有初雨进口(33a),所述初雨进口(33a)处安装有第一活动盖板装置(34a);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所述后雨收集室(3b),与初雨收集室(3a)相隔离; 设置在集中分流井(30’)内的第一水流通道(35’),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延伸至所述第一出水口(32’),其底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所述初雨进口(33a)设置在第一水流通道(35’)底部; 翻板闸井(70),其上设置有第二进水口(71)和第二出水口(72),第二进水口(71)通过出水管道(8)与第一出水口(32’)连接,第二出水口(72)与通过另一个雨水管道(Ilb)与外部市政雨水管道排水系统的一个雨水检查井(1a)连通连接,翻板闸井(70)的井底低于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 设置在翻板闸井(70)内的第二水流通道(75),由所述第二进水口(71)延伸至所述第二出水口(72),其底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 设置在第二水流通道(75)上的翻板(74),用来拦截流过第二水流通道(75)的雨水,以便提高所述初雨收集室(3a)和后雨收集室(3b)的水位; 与所述翻板(74)连接的翻板驱动装置,用来驱动翻板(74)关闭和打开。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中分流井(30’ )内设置有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分别由所述第一进水口(31’)延伸至出第一出水口(32’);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之间固定有第一水平隔墙(37’),其顶部与所述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一水平隔墙(37’)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围成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上开有所述初雨进口(33a); 所述第一水平隔墙(37’ )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垂直隔墙(38’),第一垂直隔墙(38’ )与所述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一水平隔墙(3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集中分流井(30’)井底连接;所述初雨进口(33a)位于所述第一垂直隔墙(38’)与所述第一进水口(31’)之间; 由第一垂直隔墙(38’)的一端延伸至集中分流井(30’)井壁的一面斜向直墙(39’),与第一竖直墙(36a’、36b’ )形成夹角,其顶部与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 )顶部相平,其底部与集中分流井(30’ )井底连接; 其中,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中邻接所述斜向直墙(39’)的一个竖直墙(36a’)上位于所述第一进水口(31’)和所述斜向直墙(39’)之间的部分开有溢流口(360),溢流口上安装有止回拍门,以便防止第一水流通道(35’)外部的雨水由所述溢流口流入第一水流通道(35’);另一个竖直墙(36b’ )位于第一进水口(31’)和所述第一垂直隔墙(38’ )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所述集中分流井(30’ )井底连接; 斜向直墙(39 ’)、垂直隔墙(38 ’)和所述另一个竖直墙(36b ’)将所述集中分流井(30 ’)内部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空间,邻近所述第一进水口(31’)的空间形成所述初雨收集室(3a),邻近所述第一出水口(32’)的空间形成所述后雨收集室(3b)。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翻板闸井(70)内设置有一对第二竖直墙(76),分别由所述第二进水口(71)延伸至出第二出水口(72),一对第二竖直墙(76)的顶部高于所述一对第一竖直墙(36a’、36b’)的顶部; 一对第二竖直墙(76)底部之间固定有第二水平隔墙(77),其顶部与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另一个雨水管道管底平接,第二水平隔墙(77)与一对第二竖直墙(76)围成所述第二水流通道(75); 所述第二水平隔墙(77)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垂直隔墙(78),第二垂直隔墙(78)与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76)垂直布置,其顶部与第二水平隔墙(77)的底面连接,其底部与所述翻板闸井(70 )井底连接; 其中,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76)位于所述第二垂直隔墙(78)与所述第二出水口(72)之间的部分其底部向下延伸与翻板闸井(70)井底连接;所述第二垂直隔墙(78)、第二水平隔墙(77)、一对第二竖直墙(76)和翻板闸井(70)井壁围成封闭腔室(79);所述一对第二竖直墙(76)分别与相应侧的翻板闸井(70)井壁围成两个相互连通的蓄水室(73a、73b)。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蓄排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蓄水室(73a、73b)通过一根过水管道(8a、8b)与所述后雨收集室(3b)连通,两根过水管道与后雨收集室(3b )连接的端口位于所述第一水流通道(35 ’)之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