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6446阅读:830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包括十字交叉的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所述横向主干道包括A车道和B车道,所述纵向次干道包括C车道和D车道,其中所述横向主干道位于所述纵向次干道的上方,所述B车道与所述C车道和所述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左转弯道和第一右转弯道,以及所述A车道与所述C车道和所述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二左转弯道和第二右转弯道,且D车道与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三左转弯道5和第三右转弯道6,C车道与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四左转弯道7和第四右转弯道8,本实用新型实现了高架路与地面路的无障碍互通立交,解决了高架路与地面路立交隔绝通行,高架路畅通而地面路拥堵的难题。
【专利说明】—种立体菱形立交桥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立交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

【背景技术】
[0002]当前,一些立交桥,有的结构虽简单,但功能不全,通行能力差;或者功能完整,但结构复杂,往往为求全其功能,出现不符合交通习惯的结构设计,甚至让人感觉上桥如走迷古口 ο
[0003]一些主干道高架路,虽然可实现高速畅通,但与其交叉的次干道地面路却仍然拥堵,而且难以实现互通立交。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无障碍互通立交的立体菱形立交桥。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菱形立交桥,包括十字交叉的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所述横向主干道包括A车道和B车道,所述纵向次干道包括C车道和D车道,其中所述横向主干道位于所述纵向次干道的上方,所述B车道与所述C车道和所述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左转弯道和第一右转弯道,所述第一左转弯道沿所述B车道的入口处倾斜向下至邻近所述C车道出口,所述第一右转弯道沿所述B车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邻近所述B车道的出口处左转与所述D车道相连接;以及所述A车道与所述C车道和所述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二左转弯道和第二右转弯道,所述第二右转弯道沿所述A车道的入口处倾斜向下至邻近所述D车道出口,所述第二左转弯道沿所述A车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邻近所述A车道的出口处左转与所述C车道相连接,
[0007]且所述D车道与所述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三左转弯道和第三右转弯道,所述第三左转弯道邻近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的十字交汇处,并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A车道的入口,所述第三右转弯道沿所述D车道的入口处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B车道出口 ;所述C车道与所述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四左转弯道和第四右转弯道,所述第四左转弯道邻近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的十字交汇处,并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B车道入口,所述第四右转弯道沿所述C车道的入口处向上延伸至邻近A车道出□。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左转弯道与所述A车道、所述第四左转弯道与所述B车道之间设有调头小弯道。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之间两非机动车道。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立交桥和转盘原理相结合,将主干道左转弯道设计成一条平行道和斜坡道有机结合的“立体弯道”,两条“立体弯道”围成一个主干道方向为长对角线、次干道方向为短对角线的“立体菱形”,与主干道和次干道四条右转弯道围成的“立体菱形”彼此相对独立,又环环相套,形成“回”字形双“立体菱形”。实现了高架路与地面路的无障碍互通立交,彻底解决了高架路与地面路立交隔绝通行,高架路畅通而地面路拥堵的难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菱形立交桥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14]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于:1)、设计原理上将立交桥和转盘的优势结合,将主干道左转弯道设计成平行道和斜坡道有机结合的“立体弯道”,与次干道过中心交汇位置以后右转“斜坡道”的有机组合,避免了左转弯道在十字路口中央交叉。
[0015]2)、主干道和次干道四条右转弯道、两个主干道左转弯道围成的“立体菱形”,环环相套,形成“回”字形双“立体菱形”,提供了道路交汇空间,实现了快速直行道在最佳空间通行。
[0016]3)、通过“回”字形双“立体菱形”与次干道左转弯道“斜坡道”的有机组合,实现高架路与地面路的无障碍互通立交。
[0017]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菱形立交桥,包括十字交叉的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横向主干道包括A车道和B车道,纵向次干道包括C车道和D车道,其中横向主干道位于纵向次干道的上方,B车道与C车道和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左转弯道I和第一右转弯道2,第一左转弯道I沿B车道的入口处倾斜向下至邻近C车道出口,第一右转弯道2沿B车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邻近B车道的出口处左转与D车道相连接;以及A车道与C车道和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二左转弯道3和第二右转弯道4,第二右转弯道4沿A车道的入口处倾斜向下至邻近D车道出口,第二左转弯道3沿A车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邻近A车道的出口处左转与C车道相连接,
[0018]且D车道与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三左转弯道5和第三右转弯道6,第三左转弯道5邻近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的十字交汇处,并向上延伸至邻近A车道的入口,第三右转弯道6沿D车道的入口处向上延伸至邻近B车道出口 ;C车道与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四左转弯道7和第四右转弯道8,第四左转弯道7邻近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的十字交汇处,并向上延伸至邻近B车道入口,第四右转弯道8沿C车道的入口处向上延伸至邻近A车道出口。
[0019]较佳的,第三左转弯道6与所述A车道、第四左转弯道7与所述B车道之间设有调头小弯道,便于车辆在此处转弯、调头。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菱形立交桥还包括对称分布在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之间两非机动车道9,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
[0020]本实用新型将横向主干道的左转弯道设计成“立体弯道”,而次干道左转弯道设计成“斜坡道”,而且都从右侧转弯,这样既避免了左转弯道在十字路口中央交叉又有利于主干道快速车辆的变速和避免次干道车辆的绕行。同时将所有转弯道设计成直道,比弯道更易通行、更易设计,造价更低。
[0021]本实用新型的立交桥呈“回”字形双“立体菱形”,主干道方向为长对角线、次干道方向为短对角线,这样有利于主干道快速车辆的变速,同时使得“斜坡路”延长了坡长,降低了坡度。且符合交叉路口中间空间大的地形特点,易于合理利用空间,减小占地面积,同时只有两层立交,总体高度很低,不影响周围环境景观。
[002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立体菱形立交桥,包括十字交叉的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所述横向主干道包括A车道和B车道,所述纵向次干道包括C车道和D车道,其中所述横向主干道位于所述纵向次干道的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B车道与所述C车道和所述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左转弯道(1)和第一右转弯道(2),所述第一左转弯道(1)沿所述B车道的入口处倾斜向下至邻近所述C车道出口,所述第一右转弯道(2)沿所述B车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邻近所述B车道的出口处左转与所述D车道相连接;以及所述A车道与所述C车道和所述D车道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二左转弯道(3)和第二右转弯道(4),所述第二右转弯道(4)沿所述A车道的入口处倾斜向下至邻近所述D车道出口,所述第二左转弯道(3)沿所述A车道的入口方向斜向下延伸,并在邻近所述A车道的出口处左转与所述C车道相连接, 且所述D车道与所述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三左转弯道(5)和第三右转弯道出),所述第三左转弯道(5)邻近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的十字交汇处,并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A车道的入口,所述第三右转弯道(6)沿所述D车道的入口处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B车道出口 ;所述C车道与所述A车道和B车道之间还分别连接有第四左转弯道(7)和第四右转弯道(8),所述第四左转弯道(7)邻近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的十字交汇处,并向上延伸至邻近所述B车道入口,所述第四右转弯道(8)沿所述C车道的入口处向上延伸至邻近A车道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菱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左转弯道(6)与所述A车道、所述第四左转弯道(7)与所述B车道之间设有调头小弯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菱形立交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称分布在所述横向主干道和纵向次干道之间两非机动车道(9)。
【文档编号】E01C1/04GK204059121SQ201420342893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5日
【发明者】张耀坤, 张维平 申请人:张耀坤, 张维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