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铺机及其摊铺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49688发布日期:2019-01-08 21:02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摊铺机及其摊铺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摊铺机及其摊铺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图1至图3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熨平板浮动、加载及卸载相关原理,其特点如下:

利用提升缸工作油源做熨平板加载及卸载的控制油源,由电磁换向阀1和顺序阀2共同实施熨平板加载及卸载的压力源控制。仅有熨平板浮动时,电磁换向阀1不得电,提升缸工作油源向提升缸及可并联料斗缸的控制回路直接供油。当需加载或卸载时,电磁换向阀1得电,切断通往提升缸及可并联料斗缸的直接供油路,使得油路需经过顺序阀2才能到达其它系统。顺序阀2开启压力设定为不低于提升缸最高工作压力。按需使得电磁换向阀3或电磁换向阀6得电,将经由减压阀5或减压阀4减压所获设定压力的油流导入左、右两侧熨平板相互并联的提升缸有杆腔或无杆腔,从而完成相应的熨平板卸载及加载控制。两侧熨平板的卸载控制压力依靠同一减压阀4减压获得,两侧熨平板的加载控制压力依靠同一减压阀5减压获得。

然而,该技术方案虽可实现左、右两侧熨平板卸载或加载的同压控制,但不能实现左右两侧熨平板卸载或加载的不同压控制;该技术方案未提及料斗回路与提升回路并联工作,而这种并联是摊铺机常见布置形式。若在此提升回路后并入料斗回路,能实现料斗开合和熨平板助力两种控制共用油源同时工作。但此时必须保证顺序阀2的设定压力不低于料斗开合和熨平板提升这两种控制中的实际工作所需最高压力,这一要求将使得料斗开合一直是在最高压力下进行。

因此,以上回路设计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图1至3所示的熨平板加载及卸载控制只能实现左、右熨平板等压助力(包括加载或减载)控制,不能实现熨平板的两侧不等压助力控制。

(2)不适合料斗开合与熨平板提升并联工作回路。

由于该技术方案给出实现启动熨平板助力的前提是利用电磁换向阀1封闭提升回路进油,强制油路压力达到顺序阀2设定的最高压力,再用减压阀调压进行熨平板加载或减载控制,使得顺序阀2所设定压力不得低于料斗开合及熨平板提升两种工况之中所需最大工作压力,从而料斗回路工作时总是处于最高压状态。

然而,摊铺机工作时料斗的开合工作压力不断变化,并不总是需要达到料斗最大工作压力,加之料斗动作频繁,故此在开启熨平板卸载或加载之后进行料斗开合作业时会造成无谓压力损耗,使得发热量增大,不利于节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摊铺机及其摊铺控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摊铺机无法实现对熨平板的不等压助力控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摊铺控制系统,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提升油缸和第二提升油缸,包括:助力控制阀组,助力控制阀组包括助力进油口、第一助力出油口、第二助力出油口、第三助力出油口和第四助力出油口,助力进油口用于连接助力供油油源,第一助力出油口与第一提升油缸的有杆腔连接,第二助力出油口与第二提升油缸的有杆腔连接,第三助力出油口与第一提升油缸的无杆腔连接,第四助力出油口与第二提升油缸的无杆腔连接;其中,助力控制阀组内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阀和第二压力调节阀,第一压力调节阀分别与第一助力出油口和第三助力出油口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助力出油口和第三助力出油口的出油压力;第二压力调节阀分别与第二助力出油口和第四助力出油口连接,用于控制第二助力出油口和第四助力出油口的出油压力。

进一步地,助力控制阀组还包括:分流元件,分流元件包括进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且分流元件的进油口与助力进油口连接,分流元件的第一出油口分别与第一助力出油口和第三助力出油口连接,分流元件的第二出油口分别与第二助力出油口和第四助力出油口连接。

进一步地,助力控制阀组还包括:第一测压表,第一测压表与分流元件的第一出油口连接;第二测压表,第二测压表与分流元件的第二出油口连接。

进一步地,摊铺控制系统包括提升控制阀组,助力控制阀组还包括:第一换向阀,第一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提升控制阀组的第一工作油口连接,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与分流元件的第一出油口连接,且第一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一助力出油口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助力出油口与提升控制阀组连通或与分流元件连通;第二换向阀,第二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提升控制阀组的第一工作油口连接,第二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与分流元件的第二出油口连接,且第二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二助力出油口连接,用于控制第二助力出油口与提升控制阀组连通或与分流元件连通;第三换向阀,第三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提升控制阀组的第二工作油口连接,第三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与分流元件的第二出油口连接,且第三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四助力出油口连接,用于控制第四助力出油口与提升控制阀组连通或与分流元件连通;第四换向阀,第四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与提升控制阀组的第二工作油口连接,第四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与分流元件的第二出油口连接,且第四换向阀的出油口与第三助力出油口连接,用于控制第三助力出油口与提升控制阀组连通或与分流元件连通。

进一步地,第一换向阀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换向阀的第一位置,第一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与第一换向阀的出油口连通,在第一换向阀的第二位置,第一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与第一换向阀的出油口连通;第二换向阀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二换向阀的第一位置,第二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与第二换向阀的出油口连通,在第二换向阀的第二位置,第二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与第二换向阀的出油口连通;第三换向阀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三换向阀的第一位置,第三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与第三换向阀的出油口连通,在第三换向阀的第二位置,第三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与第三换向阀的出油口连通;第四换向阀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四换向阀的第一位置,第四换向阀的第一进油口与第四换向阀的出油口连接,在第四换向阀的第二位置,第四换向阀的第二进油口与第四换向阀的出油口连通。

进一步地,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提升控制阀组,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分流阀组,分流阀组包括进油管线、第一出油管线和第二出油管线,分流阀组的进油管线用于连接主供油油源,提升控制阀组的进油口与分流阀组的第一出油管线连接,助力控制阀组的助力进油口与分流阀组的第二出油管线连接,分流阀组将主供油油源供给的油液分流后供给提升控制阀组和助力控制阀组。

进一步地,分流阀组包括:优先流量阀,优先流量阀的进油口与分流阀组的进油管线连接,优先流量阀的优先出油口与分流阀组的第一出油管线连接,优先流量阀的剩余流量口与分流阀组的第二出油管线可通断地连接。

进一步地,分流阀组还包括:合流控制阀,合流控制阀包括进油口、第一出油口和第二出油口,且合流控制阀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合流控制阀的第一位置,合流控制阀的进油口与合流控制阀的第一出油口连通,在合流控制阀的第二位置,合流控制阀的进油口与合流控制阀的第二出油口连通;其中,合流控制阀的进油口与优先流量阀的优先出油口连接,合流控制阀的第一出油口与分流阀组的第一出油管线的进油端连接,合流控制阀的第二出油口与分流阀组的第二出油管线的进油端连接。

进一步地,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料斗缸、第二料斗缸和料斗控制阀组,料斗控制阀组的进油口与分流阀组的第一出油管线连接,料斗控制阀组的第一工作油口与第一料斗缸和第二料斗缸的有杆腔连接,料斗控制阀组的第二工作油口与第一料斗缸和第二料斗缸的无杆腔连接。

进一步地,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卸荷阀组,卸荷阀组的进油口与分流阀组的第一出油管线连接,卸荷阀组的回油口与液压油箱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摊铺机,包括摊铺控制系统和熨平板,摊铺控制系统的第一提升油缸和第二提升油缸均与熨平板连接,摊铺控制系统为上述的摊铺控制系统。

本发明中的摊铺控制系统包括助力控制阀组,由于该助力控制阀组内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阀和第二压力调节阀,第一压力调节阀与第一助力出油口和第三助力出油口连接,用于控制这两个助力出油口的出油压力,第二压力调节阀与第二助力出油口和第四助力出油口连接,用于控制这两个出油口的出油压力,而第一助力出油口和第三助力出油口分别与第一提升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连接,第二助力出油口和第四助力出油口分别与第二提升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连接,这样第一压力调节阀和第二压力调节阀便可以比较方便地分别控制第一提升油缸和第二提升油缸的进油压力,该第一提升油缸和第二提升油缸又分别与相应的熨平板连接,故通过第一压力调节阀和第二压力调节阀可以实现对两侧熨平板的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

本发明中的摊铺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实现对两侧熨平板的等压和不等压助力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摊铺机无法对两侧熨平板实施不等压助力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摊铺控制系统对熨平板浮动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摊铺控制系统的对熨平板加载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摊铺控制系统的对熨平板卸载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摊铺控制系统的对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无需对熨平板进行助力控制时,控制料斗开合、熨平板提升或纯浮动的液压原理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对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卸载助力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对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加载助力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中的无防爬升的第二截止阀和第四截止阀时,对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对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或等压加载助力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对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助力控制的液压原理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分流元件的机能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中的第一换向阀至第四换向阀的机能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中的优先流量阀的机能示意图;以及

图14示出了本发明中的合流控制阀的机能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提升油缸;20、第二提升油缸;30、提升控制阀组;31、第一工作油口;32、第二工作油口;33、进油口;34、回油口;40、第一料斗缸;50、第二料斗缸;60、料斗控制阀组;61、第一工作油口;62、第二工作油口;63、进油口;64、回油口;70、卸荷阀组;71、第一工作油口;72、第二工作油口;73、进油口;74、回油口;80、液压油箱;91、第一截止阀;92、第二截止阀;93、第三截止阀;94、第四截止阀;100、助力控制阀组;111、第一助力出油口;112、第二助力出油口;113、第三助力出油口;114、第四助力出油口;115、助力进油口;121、第一压力调节阀;122、第二压力调节阀;130、分流元件;131、进油口;132、第一出油口;133、第二出油口;141、第一测压表;142、第二测压表;150、第一换向阀;151、第一进油口;152、第二进油口;153、出油口;160、第二换向阀;161、第一进油口;162、第二进油口;163、出油口;170、第三换向阀;171、第一进油口;172、第二进油口;173、出油口;180、第四换向阀;181、第一进油口;182、第二进油口;183、出油口;200、分流阀组;211、进油管线;212、第一出油管线;213、第二出油管线;220、优先流量阀;221、进油口;222、优先出油口;223、剩余流量口;230、合流控制阀;231、进油口;232、第一出油口;233、第二出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请参考图4至图14,提供了一种摊铺控制系统,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提升油缸10和第二提升油缸20,包括:助力控制阀组100,助力控制阀组100包括助力进油口115、第一助力出油口111、第二助力出油口112、第三助力出油口113和第四助力出油口114,助力进油口115用于连接助力供油油源,第一助力出油口111与第一提升油缸10的有杆腔连接,第二助力出油口112与第二提升油缸20的有杆腔连接,第三助力出油口113与第一提升油缸10的无杆腔连接,第四助力出油口114与第二提升油缸20的无杆腔连接;其中,助力控制阀组100内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阀121和第二压力调节阀122,第一压力调节阀121分别与第一助力出油口111和第三助力出油口113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助力出油口111和第三助力出油口113的出油压力;第二压力调节阀122分别与第二助力出油口112和第四助力出油口114连接,用于控制第二助力出油口112和第四助力出油口114的出油压力。

本发明中的摊铺控制系统包括助力控制阀组100,由于该助力控制阀组100内设置有第一压力调节阀121和第二压力调节阀122,第一压力调节阀121与第一助力出油口111和第三助力出油口113连接,用于控制这两个助力出油口的出油压力,第二压力调节阀122与第二助力出油口112和第四助力出油口114连接,用于控制这两个出油口的出油压力,而第一助力出油口111和第三助力出油口113分别与第一提升油缸10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连接,第二助力出油口112和第四助力出油口114分别与第二提升油缸20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连接,这样第一压力调节阀121和第二压力调节阀122便可以比较方便地分别控制第一提升油缸10和第二提升油缸20的进油压力,该第一提升油缸10和第二提升油缸20又分别与相应的熨平板连接,故通过第一压力调节阀121和第二压力调节阀122可以实现对两侧熨平板的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

本发明中的摊铺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实现对两侧熨平板的等压和不等压助力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摊铺机无法对两侧熨平板实施不等压助力控制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调节阀121和第二压力调节阀122均为比例溢流阀,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选用其他的阀。比例溢流阀可在摊铺机控制器中调节,比一般的溢流阀方便调节。

优选地,助力控制阀组100还包括:分流元件130,分流元件130包括进油口131、第一出油口132和第二出油口133,且分流元件130的进油口131与助力进油口115连接,分流元件130的第一出油口132分别与第一助力出油口111和第三助力出油口113连接,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分别与第二助力出油口112和第四助力出油口11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元件130为等比例流量阀。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分流元件130,可以比较方便地对油液进行分流,进而对不同的提升油缸进行控制。

优选地,助力控制阀组100还包括:第一测压表141,第一测压表141与分流元件130的第一出油口132连接;第二测压表142,第二测压表142与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测压表141和第二测压表142,可以比较方便地测量从分流元件130流出的油液的压力。利用量测压表安装口M1和M2,可以将这两个测压表更换为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用以向摊铺机控制器传递压力数据,以供选择调节第一、二压力调节阀的设定溢流压力。

优选地,摊铺控制系统包括提升控制阀组30,助力控制阀组100还包括:第一换向阀150,第一换向阀150的第一进油口151与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一工作油口31连接,第一换向阀150的第二进油口152与分流元件130的第一出油口132连接,且第一换向阀150的出油口153与第一助力出油口111连接,用于控制第一助力出油口111与提升控制阀组30连通或与分流元件130连通;第二换向阀160,第二换向阀160的第一进油口161与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一工作油口31连接,第二换向阀160的第二进油口162与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连接,且第二换向阀160的出油口163与第二助力出油口112连接,用于控制第二助力出油口112与提升控制阀组30连通或与分流元件130连通;第三换向阀170,第三换向阀170的第一进油口171与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二工作油口32连接,第三换向阀170的第二进油口172与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连接,且第三换向阀170的出油口173与第四助力出油口114连接,用于控制第四助力出油口114与提升控制阀组30连通或与分流元件130连通;第四换向阀180,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一进油口181与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二工作油口32连接,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二进油口182与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连接,且第四换向阀180的出油口183与第三助力出油口113连接,用于控制第三助力出油口113与提升控制阀组30连通或与分流元件130连通。分流元件130含且不限于分流阀、分流/集流阀。当分流元件为分流阀时,分流阀有一进两出三个油口,而比例分流阀一般只有一进一出两个油口。分流阀又有分流阀和分流/集流阀两种。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换向阀150、第二换向阀160、第三换向阀170和第四换向阀180,可以比较方便地控制各提升油缸与提升控制阀组30连通或与分流元件130连通,进而控制提升油缸处于浮动、加载或减载助力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提升控制阀组30上设置回油口34,该回油口34与液压油箱8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向阀150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换向阀150的第一位置,第一换向阀150的第一进油口151与第一换向阀150的出油口153连通,在第一换向阀150的第二位置,第一换向阀150的第二进油口152与第一换向阀150的出油口153连通;第二换向阀160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二换向阀160的第一位置,第二换向阀160的第一进油口161与第二换向阀160的出油口163连通,在第二换向阀160的第二位置,第二换向阀160的第二进油口162与第二换向阀160的出油口163连通;第三换向阀170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三换向阀170的第一位置,第三换向阀170的第一进油口171与第三换向阀170的出油口173连通,在第三换向阀170的第二位置,第三换向阀170的第二进油口172与第三换向阀170的出油口173连通;第四换向阀180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一位置,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一进油口181与第四换向阀180的出油口183连接,在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二位置,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二进油口182与第四换向阀180的出油口183连通。这种类型的第一换向阀150至第四换向阀180,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提升油缸在各种工作状态下的油流控制。

优选地,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提升控制阀组30,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分流阀组200,分流阀组200包括进油管线211、第一出油管线212和第二出油管线213,分流阀组200的进油管线211用于连接主供油油源,提升控制阀组30的进油口33与分流阀组200的第一出油管线212连接,助力控制阀组100的助力进油口115与分流阀组200的第二出油管线213连接,分流阀组200将主供油油源供给的油液分流后供给提升控制阀组30和助力控制阀组100。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分流阀组200,可以比较方便地对原始油源分流,进而使一部分油源流入助力控制阀组100以对提升油缸进行加助力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阀组200包括:优先流量阀220,优先流量阀220的进油口221与分流阀组200的进油管线211连接,优先流量阀220的优先出油口222与分流阀组200的第一出油管线212连接,优先流量阀220的剩余流量口223与分流阀组200的第二出油管线213可通断地连接。通过设置优先流量阀220可以比较方便地实现分流。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阀组200还包括:合流控制阀230,合流控制阀230包括进油口231、第一出油口232和第二出油口233,且合流控制阀230包括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合流控制阀230的第一位置,合流控制阀230的进油口231与合流控制阀230的第一出油口232连通,在合流控制阀230的第二位置,合流控制阀230的进油口231与合流控制阀230的第二出油口233连通;其中,合流控制阀230的进油口231与优先流量阀220的优先出油口222连接,合流控制阀230的第一出油口232与分流阀组200的第一出油管线212的进油端连接,合流控制阀230的第二出油口233与分流阀组200的第二出油管线213的进油端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合流控制阀230,可以比较方便对优先流量阀220分出的油液进行合流,进而在不需进行熨平板助力控制时,将所有的原始油液均通入到提升控制阀组。

优选地,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料斗缸40、第二料斗缸50和料斗控制阀组60,料斗控制阀组60的进油口63与分流阀组200的第一出油管线212连接,料斗控制阀组60的第一工作油口61与第一料斗缸40和第二料斗缸50的有杆腔连接,料斗控制阀组60的第二工作油口62与第一料斗缸40和第二料斗缸50的无杆腔连接。

本实施例通过将料斗控制阀组60与第一出油管线212连接,可以使该系统中的油源为料斗缸供油,提高其工作效率。在实施例中,料斗控制阀组60上设置有进油口63和回油口64,进油口63与第一出油管线212连接,回油口64与液压油箱80连接。

优选地,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卸荷阀组70,卸荷阀组70的进油口73与分流阀组200的第一出油管线212连接,卸荷阀组70的回油口74与液压油箱80连接。通过设置卸荷阀组70,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本实施例中,卸荷阀组70包括第一工作油口71、第二工作油口72、进油口73和回油口74,该第一工作油口71封堵,第二工作油口72和回油口74均与液压油箱80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摊铺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截止阀91、第二截止阀92、第三截止阀93和第四截止阀94,第一截止阀91安装在第一助力出油口111与第一提升油缸10的有杆腔之间的液压管线上,第二截止阀92安装在第四助力出油口114与第一提升油缸10的无杆腔之间的液压管线上,第三截止阀93安装在第二助力出油口112与第二提升油缸20的有杆腔之间的液压管线上,第四截止阀94安装在第三助力出油口113与第二提升油缸20的无杆腔之间的液压管线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截止阀91至第四截止阀94的截止阀位内均安装有单向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摊铺机,包括摊铺控制系统和熨平板,摊铺控制系统的第一提升油缸10和第二提升油缸20均与熨平板连接,摊铺控制系统为上述的摊铺控制系统。

本申请技术方案适用于图4所示提升缸和料斗缸采用并联控制的摊铺机主辅助液压系统常规布置,既可在进行熨平板助力控制时不影响料斗正常工作,也不涉及更改料斗缸、左提升缸(第一提升油缸10)、右提升缸(第二提升油缸)的各项工作控制要求,所涉限压/卸荷阀、料斗控制阀、提升控制阀、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一截止阀91、第二截止阀92、第三截止阀93和第四截止阀94)等阀件机能和控制方式均与常规摊铺机布置相同。

本技术方案基本油路:

提升及料斗并联回路总油源P油流Q进入优先流量阀220(具有单路稳定分流且剩余油流可带负载工作的流量控制阀,含且不限于优先流量阀)进油口。该阀分出稳定小流量油流Q1由其优先出油口222流向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合流控制阀230),剩余流量Q2由其剩余流量口223流向料斗缸及提升缸并联控制回路。优先流量阀220的进油口221与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的(具有单向截止功能的换向阀,含且不限于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一出油口232并联,并于并联节点K后接入限压/卸荷阀、料斗控制阀和提升控制阀共同组成的料斗及提升控制并联回路。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的第二出油口233接通等比分流阀(具有分流功能阀件,如分流阀、分流/集流阀,含且不限于等比分流阀)的进油口131。

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一工作油口31与第一换向阀150和第二换向阀160的第一进油口之间为并联连接,油路并联节点为R。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一换向阀150)的出油口连接左提升缸有杆腔,且在其中串接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一截止阀91)。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二换向阀)的出油口连接左提升缸有杆腔,且在其中串接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三换向阀)。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二工作油口32与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三换向阀170和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一进油口之间为并联连接,油路并联节点为S。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三换向阀)的出油口连接右提升缸无杆腔,且在其中串接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四截止阀94)。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四换向阀180)的出油口连接左提升缸的无杆腔,且在其中串接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二截止阀92)。

等比分流阀的第一出油口132与第一换向阀150和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二进油口之间为并联连接,油路并联节点为G,并向外引出压力测量点。等比分流阀的第二出油口133与第二换向阀160和第三换向阀170的第二进油口之间为并联连接,油路并联节点为H,并向外引出压力测量点。等比分流阀(分流元件130)的进油口131直接连接在第二出油管线213上。

本专利技术方案具有熨平板助力选择和熨平板助力控制两大液压控制回路:

(1)熨平板助力选择回路可选择是否实施熨平板助力(加载或减载)控制

熨平板助力控制油源回路由优先流量阀220和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合流控制阀230)组成。

油源P输出油流总流量Q进入优先流量阀220的进油口221后,由该阀的优先出油口222流出的稳定小流量油流Q1流入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的进油口231以供熨平板助力控制;由优先流量阀220的剩余流量口223所流出油流流量Q2为总油流Q经分出稳定小流量油流Q1后的剩余流量,用于实施熨平板助力控制时仍可按需进行料斗开合控制。

当无需选择熨平板助力控制(如控制熨平板进行上升、下降和纯浮动)时,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保持不得电状态,其进油口231与第一出油口232导通,第二出油口233封闭。由其第一出油口232流出的稳定小流量Q1于料斗缸和提升缸并联控制油路上节点K与剩余流量Q2合流,使得料斗缸和提升缸并联控制油路工作流量恢复为油源P提供的总流量Q(Q=Q1+Q2),为熨平板提升或料斗开合提供全流量油流。此时,可以全流量油流进行熨平板升降或料斗开合的单项作业,工作效率较高。其中,熨平板升降和料斗开合这两项作业无同时动作要求。

当需选择进行熨平板任一形式助力控制时,常闭的各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一截止阀91、第二截止阀92、第三截止阀93和第四截止阀94)全部得电,且由提升控制阀保证熨平板浮动;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改为得电状态,其进油口231与第二出油口233导通,第一出油口232封闭,稳定小流量Q1由其第二出油口233流出后流入等比分流阀(分流元件130)的进油口131,经其等比分流后同时由其第一出油口132和第二出油口133向外输出等量油流Q1/2。此时,可进行左、右两侧或某侧熨平板助力控制,同时,可以使剩余流量Q2按需进行料斗开合。

(2)熨平板助力控制回路可进行左右两侧熨平板的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

流入等比分流阀进油口131的稳定小流量Q1被均分成两股等流量Q1/2,从等比分流阀的第一出油口132和第二出油口133各自流出,分别用于左、右侧熨平板助力控制。

实施左侧熨平板卸载助力控制的液压回路起点为等比分流阀第一出油口132,中间通过同时得电的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一换向阀150)和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一截止阀91),终点为左提升缸(第一提升油缸10)的有杆腔。左侧熨平板卸载压力用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具有溢流压力调控功能的液压阀,含且不限于比例溢流阀)按需调节,并于第一测压点M2安装第一测压表141或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完成左侧熨平板卸载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以第二测压点M1安装第二测压表142或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完成右侧熨平板卸载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

实施左侧熨平板加载助力控制的液压回路起点为等比分流阀的第一出油口132,中间通过同时得电的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四换向阀180)和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二截止阀92),终点为左提升缸的无杆腔;左侧熨平板加载压力用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按需调节,并由第一测压表141读取或传送加载压力参数。

实施右侧熨平板卸载助力控制的液压回路起点为等比分流阀的第二出油口133,中间通过同时得电的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二换向阀160)和常闭型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三截止阀93),终点为右提升缸(第二提升油缸20)的有杆腔。右侧熨平板卸载压力用第二压力调节阀122-比例溢流阀按需调节,并由第二压力调节阀122读取或传送卸载压力参数;实施右侧熨平板加载助力控制的液压回路起点为等比分流阀的第二出油口133,中间通过同时得电的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三换向阀170)和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四截止阀94),终点为右提升缸(第二提升油缸20)的无杆腔;右侧熨平板加载压力用第二压力调节阀122按需调节,并由第二测压表142读取或传送加载压力参数。

因按左、右两侧熨平板实施同一种助力控制要求(卸载或加载)配置了两条独立控制回路,并各自配置比例溢流阀,故本技术方案可实现左、右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的熨平板助力控制,甚至实施单侧熨平板助力控制(如借助另一侧熨平板助力控制用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电磁铁不得电,或将另一侧熨平板助力控制用溢流阀压力设置至最低压力),同时在技术上具备了使得一侧熨平板加载、另一侧熨平板减载的可实施能力,且各种助力控制的压力转换及调节十分便利。

为提高多个不同电磁控制液压阀联动控制准确性,可通过摊铺机控制器进行集中控制,且借助熨平板助力测压点M2(第一测压表141安装位)和M1(第二测压表142安装位)安装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并向控制器发送压力信号,以便调节左右两侧熨平板相应助力控制压力。

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

(1)无需实施熨平板助力控制时进行料斗开合、熨平板提升/下降或纯浮动相应液压油流如图5所示:

图5为无需熨平板助力控制时进行料斗开合、熨平板提升/下降或纯浮动原理及工作油流示意图。

此时,如图5至图12所示,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合流控制阀230)不得电,其第二出油口233封闭,从而无油流进入等比分流阀(分流元件130),同时与熨平板助力控制相关的各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第一换向阀150至第四换向阀180)均不得电,各电磁方向锥阀的第二进油口152、162、172和182均封闭,并维持第一进油口151、161、171和181与出油口153、163、173和183导通,以实现提升控制阀对左、右提升缸的工作状态控制。油源P所供油流Q经优先流量阀220分出的稳定小流量油流Q1流入合流控制阀230的进油口231,且由其第一出油口232流出后于油流汇接点K与优先流量阀220的剩余流量口223流出剩余流量油流Q2合流,恢复为油源P所供全流量油流Q,以供提升缸和料斗缸并联控制回路。此时,无论提升缸还是料斗缸均可以全流量油流Q进行工作。

熨平板升降由提升控制阀组30、限压/卸荷阀(卸荷阀组70)和各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第一截止阀91至第四截止阀94)实施联合控制,各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均得电,通过控制提升控制阀所具电磁铁按需得电以实现熨平板上升/下降,或保持提升控制阀所具电磁铁不得电以实现熨平板浮动。料斗开合由料斗控制阀和限压/卸荷阀实施联合控制。这两种控制均为摊铺机主辅助液压系统常规控制形式,与熨平板卸载或加载助力控制无关。

(2)实施熨平板卸载助力控制时,料斗可正常工作,相应液压控制原理及油流如图6所示:

此时,合流控制阀230、第一换向阀150、第二换向阀160、第一截止阀91至第四截止阀94、第一压力调节阀121和第二压力调节阀122均得电,第三换向阀170和第四换向阀180均不得电。油源P所供全流量油流Q经优先流量阀220分出的稳定小流量油流Q1通过分流元件130的进油口131进入熨平板助力控制回路,其剩余流量油流Q2进入熨平板提升和料斗开合并联回路,料斗工作油流流量为剩余流量Q2,通过料斗控制阀组60和限压/卸荷阀(卸荷阀组70)联合控制,料斗可正常工作;提升控制阀组30满足熨平板浮动要求,不受料斗开合影响。

进入分流元件130的稳定小流量油流Q1被分流元件130均分为两股流量均为Q1/2的等量油流向外输出,其中由分流元件130的第一出油口132流出的油流Q1/2用于左侧熨平板助力控制,由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流出的油流Q1/2用于右侧熨平板助力控制。

图6为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卸载助力控制液压原理及工作油流示意图。

此时,分流元件130的第一出油口132流出的油流Q1/2过油路节点J,可接受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的溢流压力调节,再经油路节点G流向并联的第一换向阀150和第四换向阀180。第四换向阀180因电磁铁不得电而维持出油口183与第一进油口181通,第二进油口182依然封闭,使得左提升缸的无杆腔与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二工作油口32接通,且通过提升控制阀组30的回油口34与液压油箱相通,满足熨平板浮动要求。电磁铁得电的第一换向阀150的第一进油口151封闭,切断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一工作油口31至左提升缸的有杆腔通道。同时,第一换向阀150(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的出油口153与第二进油口152导通,使得可由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调控压力的油流进入左提升缸的有杆腔,完成对左提升缸的有杆腔施压,抵消一部分左侧熨平板向下压力,实现左侧熨平板的卸载助力。第一压力调节阀121除维持所需熨平板助力压力外,还可在因外力作用使得左提升缸的有杆腔产生高于已设定的熨平板卸载助力压力时产生溢流,重新恢复熨平板浮动对提升缸有杆腔油流、压力的控制要求。

与上述控制方法及过程相似,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流出的油流Q1/2于油流节点U接受第二压力调节阀122-比例溢流阀的溢流压力调控后进入油流节点H,通过电磁铁得电的第二换向阀160(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和第三截止阀93(常闭单向截止电磁阀)最终进入右提升缸的有杆腔,完成对右提升缸的有杆腔的施压,抵消一部分右侧熨平板向下作用力,起到右侧熨平板卸载助力作用。第二压力调节阀122-比例溢流阀同样除维持所需熨平板助力压力外,还可保证熨平板浮动对提升缸的有杆腔油流、压力的控制要求。

通过合流控制阀230-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可选择是否进行熨平板卸载助力控制。

当进行熨平板卸载时,除合流控制阀230、第一截止阀91至第四截止阀94、第一压力调节阀121和第二压力调节阀122均得电外,利用左、右熨平板卸载助力控制回路所用相关各电磁控制液压阀是否设置同时得电,可选择左、右两侧熨平板同时或仅有单侧熨平板进行卸载助力控制。如令第一换向阀150和第二换向阀160同时得电,可进行左、右两侧熨平板卸载助力;令第一换向阀150得电,第二换向阀160不得电,可仅进行左侧熨平板卸载助力;令第二换向阀160得电,第一换向阀150不得电,可仅进行右侧熨平板卸载助力。

借助两个比例溢流阀-第一压力调节阀121、第二压力调节阀122的溢流压力设置是否相同,可实现选择左、右两侧熨平板进行等压或不等压的卸载助力控制。以第一测压点M2安装第一测压表141或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完成左侧熨平板卸载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以第二测压点M1安装第二测压表142或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完成右侧熨平板卸载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

(3)实施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加载助力控制,料斗可正常工作时相应液压控制原理及油流如图5所示:

此时,合流控制阀230、第三换向阀170、第四换向阀180、第一截止阀91至第四截止阀94、两个比例溢流阀均得电,第一换向阀150和第二换向阀160均不得电。油源P所供全流量油流Q经优先流量阀220分出的稳定小流量油流Q1通过分流元件130的进油口131进入熨平板助力控制回路,其剩余流量油流Q2进入熨平板提升和料斗开合并联回路,料斗工作油流流量为剩余流量Q2,通过料斗控制阀组60和限压/卸荷阀(卸荷阀组70)联合控制,料斗可正常工作;提升控制阀满足熨平板浮动要求,不受料斗开合影响。

进入分流元件130的稳定小流量油流Q1被其均分为两股流量均为Q1/2的等量油流向外输出,其中由分流元件130的第一出油口132流出的油流Q1/2用于左侧熨平板助力控制,由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流出的油流Q1/2用于右侧熨平板助力控制。

图5为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加载原理及工作油流示意图。

此时,分流元件130的第一出油口132流出的油流Q1/2过油路节点J,可接受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的溢流压力调节,再经油路节点G流向并联的第一换向阀150和第四换向阀180。第一换向阀150因电磁铁不得电而维持出油口153与第一进油口151导通,第二进油口152依然封闭,使得左提升缸的有杆腔与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一工作油口31接通,且通过提升控制阀组30的回油口34与液压油箱相通,满足熨平板浮动要求。电磁铁得电的第四换向阀180的第一进油口181封闭,切断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一工作油口31至左提升缸的无杆腔通道。同时,第四换向阀180的出油口183与第二进油口182导通,使得可由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调控的油流进入左提升缸的无杆腔,完成对左提升缸的无杆腔的施压,增加一部分左侧熨平板向下压力,实现左侧熨平板加载助力。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除维持所需熨平板助力压力外,还可在因外力作用使得左提升缸无杆腔产生高于已设定的熨平板加载助力压力时产生溢流,重新恢复熨平板浮动对提升缸无杆腔油流、压力的控制要求。

与上述控制方法及过程相似,分流元件130的第二出油口133流出的油流Q1/2于油流节点U可接受第二压力调节阀122-比例溢流阀的溢流压力调控后进入油流节点H,通过电磁铁得电的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和第四截止阀94最终进入右提升缸无杆腔,完成对右提升缸无杆腔的施压,增加一部分右侧熨平板向下作用力,起到右侧熨平板加载助力作用。第二压力调节阀122-比例溢流阀同样除维持所需熨平板助力压力外,还可保证熨平板浮动对提升缸无杆腔油流、压力的控制要求。

通过合流控制阀230-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可选择是否进行熨平板加载助力控制。

当进行熨平板加载时,除合流控制阀230、第一截止阀91至第四截止阀94和两个比例溢流阀-第一、二压力调节阀121、122均得电外,利用左、右熨平板加载助力控制回路所用相关各电磁控制液压阀是否设置同时得电,可选择左、右两侧熨平板同时或仅有单侧熨平板进行加载助力控制。如令第三换向阀170和第四换向阀180同时得电,可进行左、右两侧熨平板加载助力;令第四换向阀180得电,第三换向阀170不得电,可仅进行左侧熨平板加载助力;令第三换向阀170得电,第四换向阀180不得电,可仅进行右侧熨平板加载助力。

借助两个比例溢流阀-第一、二压力调节阀121、122的溢流压力设置是否相同,可实现选择左、右两侧熨平板进行等压或不等压的加载助力控制。以第一测压点M2安装第一测压表141或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完成左侧熨平板加载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以第二测压点M1安装第二测压表142或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完成右侧熨平板加载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

(4)无防爬升阀时实施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料斗可正常工作的液压控制技术方案

目前,摊铺机熨平板提升控制回路已出现仅为提升缸配置防沉降阀(第一截止阀91和第三截止阀93)而无防爬升阀(第二截止阀92和第四截止阀94)的技术应用。本技术方案提出相应措施见图8。

相较于图4,图8给出的技术方案仅是取消了防爬升阀(第一截止阀91和第三截止阀93)。

当无需熨平板加载助力控制时,合流控制阀230(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的电磁铁处于不得电状态,其进油口231与第一出油口232导通,使得总油源P油流Q经优先流量阀220分流所获稳定小流量Q1与分流后剩余流量Q2于油路节点K合流,并联控制的料斗回路和熨平板提升回路均可以全流量工作;合流控制阀230的第二出油口233被封闭,无油流进入分流元件130的进油口131。此时,第一换向阀150至第四换向阀180各电磁铁均不得电,其各第二进油口152、162、172和182均被封闭,其各第一进油口151、161、171和181均与各出油口153、163、173和183导通,第一截止阀91和第三截止阀93均得电,可保证熨平板提升缸通过提升控制阀进行所需工作控制(熨平板上升、下降、纯浮动)。该图8为无防爬升阀时实现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技术方案。

同于以上介绍,无防爬升阀时实现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技术方案特点如下:

通过合流控制阀230的电磁铁是否得电可选择是否进行熨平板卸载助力控制。

利用左、右熨平板助力(卸载或加载)控制回路所用相关各电磁控制液压阀是否设置同时得电,可选择左、右两侧熨平板同时或仅有单侧熨平板进行助力控制。

借助两个比例溢流阀-第一、二压力调节阀121、122的溢流压力设置是否相同,可实现选择左、右两侧熨平板进行等压或不等压的助力控制。以第一测压点M2安装第一测压表141或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完成左侧熨平板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以第二测压点M1安装第二测压表142或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含且不限于压力传感器或压力开关)完成右侧熨平板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

(5)实现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或加载助力控制,料斗可正常工作的液压控制技术方案

摊铺时以左、右两侧熨平板采用等压助力(卸载或加载)控制较多,本技术方案提出相应措施见图9,图9为实现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或加载助力控制技术方案。

相较于图4,图9给出的技术方案取消了分流元件130和第二压力调节阀122,第一换向阀150至第四换向阀180的各出油口153、163、173和183与相应的第一进油口151、161、171和181连接油路不变,各第二进油口152、162、172和182改为彼此并联,相应并联油路节点G、V、W,且共同接受于油路节点J所并入的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调控助力压力。

同于以上介绍,实现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或加载助力控制技术方案特点如下:

通过合流控制阀230电磁铁是否得电可选择是否进行熨平板助力控制。

利用左、右熨平板助力(卸载或加载)控制回路所用相关各电磁控制液压阀是否设置同时得电,可选择左、右两侧熨平板同时或仅有单侧熨平板进行助力控制。

借助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溢流压力设置,可实现选择左、右两侧熨平板进行等压的助力(卸载或加载)控制,并可按需为卸载或加载助力控制选择适当的溢流压力。以压力测点M2完成熨平板助力压力读取或向控制器传送助力控制压力信号。

(6)实现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助力控制,料斗可正常工作的液压控制技术方案

摊铺机工作时以左右两侧熨平板采用等压卸载助力控制应用最多,本技术方案提出相应措施见图10,图10为实现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助力控制技术方案。

相较于图4,图10给出的技术方案取消了分流元件130、第二压力调节阀122、第三换向阀170和第四换向阀180,提升控制阀组30的第二工作油口32改为与第二截止阀92、第四截止阀94的进油口并联,相应并联油路节点C。第一换向阀150和第二换向阀160的各出油口153、163与相应的第一进油口151、161连接油路不变,各第二进油口152、162仍为并联,相应并联油路节点G接受油路节点J并入的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所做助力压力调控。

同于以上介绍,实现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或加载助力控制技术方案特点如下:

通过合流控制阀230的电磁铁是否得电可选择是否进行熨平板卸载助力控制。

利用左、右熨平板助卸载力控制回路所用相关各电磁控制液压阀,可进行左、右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助力控制。

借助第一压力调节阀121-比例溢流阀,可实现选择等压卸载助力的压力控制,以第一测压表141安装位M2完成熨平板卸载助力压力读取或用压力信号采集元件向控制器传送压力信号。

本申请中的关键技术:

(1)直接利用料斗缸与熨平板提升缸同油源同流量供油的摊铺机辅助液压系统常规布置,于此,油源与料斗缸、提升缸并联使用的主油路之间串入优先流量阀,将其分出的稳定小流量专供熨平板助力控制支路使用,其剩余流量供料斗缸和提升缸使用,并于熨平板助力控制支路与前述主油路之间用液压换向阀构建可选择性使用的分流和合流两种工作油流通道,使得无熨平板助力控制要求时料斗缸和提升缸均以合流为油源全流量的总流量工作;有熨平板助力要求时,熨平板助力控制以分流后的稳定小流量工作,料斗缸以分流后的剩余流量工作。

(2)利用两位三通电磁锥阀很好地实现熨平板助力控制选择、完成熨平板提升缸接受提升控制阀控制或熨平板助力控制选择。

(3)采用等比分流阀均分专供熨平板助力的稳定小流量为两股,形成专供左右侧熨平板助力控制的两条独立供油路,并于每条油路上配以并联的常闭型可截止电磁阀,形成两条直达摊铺机同侧熨平板提升缸大、小腔的支油路,分别用于左右两侧熨平板的助力控制。

(4)摊铺机同侧熨平板助力控制回路采用同一个比例溢流阀实现卸载或加载助力控制,通过控制器进行熨平板助力压力控制,使其完成熨平板卸载或加载助力的不同压力控制,并能实现左、右两侧熨平板等压或不等压助力控制。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本申请提出由提升缸和料斗缸并联回路的共用油源之上提取熨平板助力控制油流,即采用优先流量阀和两位三通电磁方向锥阀(合流控制阀)组成合流及分流回路,进行熨平板助力控制时不但可以分流状态始终供以稳定小流量Q1,使得进行熨平板助力控制时产生发热量极小,也并不影响料斗正常工作。

料斗工作与熨平板助力控制回路脱离,也使得料斗工作压力仅是随其工作负载变化而在料斗及熨平板提升并联回路的限压溢流阀设定限值下相应变化,不像现有技术方案中一直以顺序阀设定最高压力工作,总处于高压状态;当不需熨平板助力控制时,可以合流形式恢复为全流量Q供给提升缸和料斗缸工作,工作效率较高。

(2)本申请利用等比分流阀将稳定小流量Q1均分至摊铺机左右两侧熨平板助力控制回路,各自配用第一、二压力调节阀-比例溢流阀,可实现左右两侧熨平板等压助力或不等压助力,甚至实现单侧熨平板助力控制,使得摊铺机施工方式更为丰富。

(3)本申请采用第一、二压力调节阀-比例溢流阀,可直接通过控制器进行熨平板助力控制压力调节,十分便利,还可进一步实现熨平板助力控制的自动化控制。

(4)本申请亦可实现同时配置左、右两侧熨平板等压卸载和等压加载,抑或单独配置等压卸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