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缘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77267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城市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路缘石。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关于城市出现内涝灾害的报道漏见不鲜,其原因就在于传统城市排水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海绵城市的理念逐渐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其作为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系统在下雨时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能力,并在需要时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构建符合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排水系统中,现有措施主要是通过在源头建立小型、分散的雨洪管理工程来减少径流,因此通常将雨水渗透和雨水排放分开考虑,分别对渗透设施和排水设施进行相应的建设。路缘石指的是设在路面边缘的界石,简称缘石,它是作为设置在路面边缘与其它构造带分界的条石。目前,路缘石只是由定模的混凝土或石料制成,其所在处往往是整个路面最低处,极易聚积雨水;目前常用的防积水方式为在路缘石边上的地面处设置下水井,但是由于下水井井盖孔眼较小、较窄,极易被堵塞,导致无法实现路面防积水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路缘石。一种路缘石,包括:石体,石体内设有水槽并且水槽贯穿石体的前后两端;石体上还设有入水孔和渗水孔,入水孔与渗水孔均与水槽相连通。优选的,入水孔呈锥形体,入水孔朝向水槽的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优选的,渗水孔呈锥形体,渗水孔朝向水槽的一端的口径小于另一端的口径。优选的,入水孔朝向水槽的一端的位置高于另一端。优选的,渗水孔朝向水槽的一端的位置低于另一端。优选的,石体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入水孔;石体上设有一个以上的渗水孔。优选的,入水孔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优选的,渗水孔朝向水槽的一端位置高于水槽的槽底相连。优选的,入水孔与水槽相连的一端的位置高于渗水孔与水槽相连一端的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当路面有积水时,水会通过入水孔流入水槽,有效的防止了积水的产生;(2)由于渗水孔低于路面,所以流入水槽的水可以慢慢渗透进土壤,既可以为植物供水,又能渗透至地下,成为地下水,利用率极高;当水量较大时,超过渗水孔排水能力的水量经由彼此相连的水槽导流最后进入市政管网或其他水处理系统。(3)入水孔的入水的一端口径较小,出水一端较大,当有杂物堵塞时,也只会堵塞在端口处,不会堵塞在入水孔中间,清除十分方便。(4)渗水孔的入水的一端口径较小,出水一端较大,杂物堵塞不会堵塞在渗水孔中间,堵塞在端口会被水流冲走,不会堵塞渗水孔,即便没有被水冲走,清理起来也十分方便。(5)水槽具有一定的蓄水功能,当夏日温度较高时,水槽内的水快速蒸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的温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图2为本发明的纵向剖面图(1)。图3为本发明的纵向剖面图(2)。图4为本发明的立体图。其中,附图中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石体,2-水槽,3-渗水孔,4-入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路缘石,包括:石体1,石体1内设有水槽2并且水槽2贯穿石体1的前后两端,水槽2起到了蓄水和将水排出石体1外的功能;石体1上还设有入水孔4和渗水孔3,入水孔4与渗水孔3均与水槽2相连通,雨水能够由入水孔4进入水槽2,有效防止了路面积水的产生。水槽2中的水能够由渗水孔3排出至土壤中,这些水既可以被植物吸收也能够沉淀为地下水。本实施例中,入水孔4呈锥形体,入水孔4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入水孔4的入水的一端口径较小,出水一端较大,防止了杂物堵塞在孔中,即使有杂物堵塞,也只会堵塞在端口处,不会堵塞在入水孔4中间,清除十分方便。本实施例中,渗水孔3呈锥形体,渗水孔3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口径小于另一端的口径。渗水孔3的入口的一端口径较小,出口一端较大,防止了杂物堵塞在孔中,即使有杂物堵塞,也只会堵塞在端口处,不会堵塞在入水孔4中间,清除十分方便,堵塞在端口会被水流冲走,不会堵塞渗水孔3,即便没有被水冲走,清理起来也十分方便。实施例二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路缘石,包括:石体1,石体1内设有水槽2并且水槽2贯穿石体1的前后两端,水槽2起到了蓄水和将水排出石体1外的功能;石体1上还设有入水孔4和渗水孔3,入水孔4与渗水孔3均与水槽2相连通,雨水能够由入水孔4进入水槽2,有效防止了路面积水的产生。水槽2中的水能够由渗水孔3排出至土壤中,这些水既可以被植物吸收也能够沉淀为地下水。本实施例中,入水孔4呈锥形体,入水孔4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入水孔4的入水的一端口径较小,出水一端较大,防止了杂物堵塞在孔中,即使有杂物堵塞,也只会堵塞在端口处,不会堵塞在入水孔4中间,清除十分方便。本实施例中,渗水孔3呈锥形体,渗水孔3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口径小于另一端的口径。渗水孔3的入口的一端口径较小,出口一端较大,防止了杂物堵塞在孔中,即使有杂物堵塞,也只会堵塞在端口处,不会堵塞在入水孔4中间,清除十分方便,堵塞在端口会被水流冲走,不会堵塞渗水孔3,即便没有被水冲走,清理起来也十分方便。本实施例中,入水孔4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位置高于另一端。根据力学定律,水能够由高至低的从入水孔4的入口进入并流入水槽2,加快了对路面积水的处理速度。本实施例中,渗水孔3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位置高于另一端。根据力学定律,水槽2内的水能够由高至低的从渗水孔3的入口一端进入然后流出石体1,加快了对水槽2内水的处理速度。实施例三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的一种路缘石,包括:石体1,石体1内设有水槽2并且水槽2贯穿石体1的前后两端,水槽2起到了蓄水和将水排出石体1外的功能;石体1上还设有入水孔4和渗水孔3,入水孔4与渗水孔3均与水槽2相连通,雨水能够由入水孔4进入水槽2,有效防止了路面积水的产生。水槽2中的水能够由渗水孔3排出至土壤中,这些水既可以被植物吸收也能够沉淀为地下水。本实施例中,入水孔4呈锥形体,入水孔4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口径大于另一端的口径。入水孔4的入水的一端口径较小,出水一端较大,防止了杂物堵塞在孔中,即使有杂物堵塞,也只会堵塞在端口处,不会堵塞在入水孔4中间,清除十分方便。本实施例中,渗水孔3呈锥形体,渗水孔3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口径小于另一端的口径。渗水孔3的入口的一端口径较小,出口一端较大,防止了杂物堵塞在孔中,即使有杂物堵塞,也只会堵塞在端口处,不会堵塞在入水孔4中间,清除十分方便,堵塞在端口会被水流冲走,不会堵塞渗水孔3,即便没有被水冲走,清理起来也十分方便。本实施例中,入水孔4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位置高于另一端。根据力学定律,水能够由高至低的从入水孔4的入口进入并流入水槽2,加快了对路面积水的处理速度。本实施例中,渗水孔3朝向水槽2的一端的位置高于另一端。根据力学定律,水槽2内的水能够由高至低的从渗水孔3的入口一端进入然后流出石体1,加快了对水槽2内水的处理速度。本实施例中,石体1上设有一个以上的入水孔4,多个入水孔4可以加速对路面积水的处理速度;石体1上设有一个以上的渗水孔3,多个渗水孔3可以加速对水槽2内水的渗出速度。本实施例中,入水孔4为圆形孔或椭圆形孔。两种孔形都可以获得较大的单位流量,同时不易被阻塞。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中,渗水孔3朝向水槽2的一端位置高于水槽2的槽底相连,使得水槽2具有一定的蓄水功能。当夏日气温较高时,水槽2内的水能够蒸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的温度。本实施例中,入水孔4与水槽2相连的一端的位置高于渗水孔3与水槽2相连一端的位置,保证渗水孔3能够实现正常稳定的排水功能。下雨时,雨水由路面通过入水孔4流入水槽2内,而后既可以通过渗水孔3渗入土地中,也能够通过水槽2流入市政水处理系统加以利用。实施例五由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所述的一种路缘石可以组成城市排渗水系统。若干石体1依次相连并且相邻石体1的两个水槽2相连通,这些相连的水槽2构成了一个通道,用于运送水槽2内的水;本排渗水系统设置于两个路面构造带的分界处,入水孔4位置高于其所对的一侧的路面,能够将路面上的积水引入石体1中,渗水孔3与土地相对应,使得水槽2内的水能够渗透至土壤中;本排渗水系统与市政排水系统相连,使得水能够通过水槽2流入市政排水系统。本系统有效的解决了路面积水的问题,同时将这部分水资源进行充分的二次利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