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和道路清扫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4634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和道路清扫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和道路清扫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区道路里程的不断增加,使得道路清扫的机械化日趋普遍。在现有的道路清扫设备中,通常采用风机使吸盘腔体内产生负压,路面垃圾与粉尘随气流一起经过吸盘腔体被吸入到垃圾箱内,从而达到清洁路面的目的。

吸盘内压力的分布直接影响到清扫设备吸拾的整体效果,吸盘结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气体流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大和产生涡流现象,从而使能量损失增加,辐射噪声增大,因而优化吸盘结构对清扫设备的节能降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有技术中大多采用增加反吹风结构的方法来提升道路清扫设备的清扫洁净率。该方案需在吸盘壁面上设置反吹风孔,风机出口排出的气体经管路到达反吹风孔后吹向地面,将垃圾扬起,使垃圾更容易到达吸管处。

该方案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吸盘的吸拾能力,但是吹起的粉尘经吸盘下端缝隙向外逃逸产生扬尘,会引起二次污染。如果在湿式清扫设备上采用反吹风结构吸盘,逃逸出的灰尘与水流混合产生泥浆吸附在路面上,使得抽吸难度增加,干燥后路面上会留下泥痕。因而亟待为道路清扫设备研究一种吸拾性能更优的吸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和道路清扫设备,能够提升道路清扫设备的吸盘对垃圾的吸拾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包括吸盘本体、吸管和驱动部件,所述吸管沿着所述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吸盘本体上,所述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吸管沿着所述吸盘本体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吸盘本体上沿着所述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至少设有两个所述吸管,相邻所述吸管间隔设置,各个所述吸管的运动相互独立。

进一步地,还包括盖板和长度可伸缩的遮挡部件,所述盖板覆盖在所述吸盘本体上端的部分区域内,所述遮挡部件设在所述吸管与所述盖板之间,能够在所述吸管移动时适应吸管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距离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遮挡部件为波纹板。

进一步地,所述吸盘本体上设有导向槽,用于为所述遮挡部件和吸管的移动提供导向。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相对于所述吸盘本体固定设置,所述吸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支座,所述盖板上设有第二支座,所述驱动部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支座上,另一端跨过所述遮挡部件后连接在所述第二支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吸盘本体上沿着所述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至少设有两个所述吸管,相邻两个所述吸管之间设有所述盖板,所述第二支座设在相邻两个所述吸管之间的盖板上,用于驱动相邻两个所述吸管的驱动部件共用所述第二支座。

进一步地,还包括具有弹性的挡板,所述吸盘本体上沿所述道路清扫设备长度方向的前端设有开口,所述挡板设在所述开口的上端并在初始状态下将所述开口封闭,能够在接触到物体时通过向内变形留出使物体进入所述吸盘本体内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在初始状态下朝向所述吸盘本体内部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件用于与所述道路清扫设备驾驶室内的操纵部件连接;或者

所述道路清扫设备吸盘还包括控制部件和检测部件,所述检测部件用于检测道路上垃圾的分布情况,所述控制部件用于接收所述检测部件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驱动部件带动所述吸管移动至垃圾集中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吸管至上而下的横截面积递增。

进一步地,所述吸盘本体内沿所述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吸盘本体的内腔分隔为吸拾腔和喷水腔,所述吸管设在所述吸拾腔上方,所述喷水腔用于喷出水流以将垃圾冲向所述隔板对应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道路清扫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道路清扫设备吸盘。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吸管沿着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可移动地设在吸盘本体上,驱动部件用于驱动吸管沿着吸盘本体移动。在道路清扫设备工作时,能够根据道路上垃圾分布情况和垃圾重量,灵活地控制驱动部件调节吸管在沿道路清扫设备宽度方向的位置,使吸盘本体吸拾腔内的压力分布发生变化,以使吸拾腔内真空度较大的位置对准路面垃圾较为集中或有较重垃圾的区域,能够在不增加风机功率的情况下,提升清扫设备的吸拾性能,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设备的能耗与辐射噪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道路清扫设备吸盘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道路清扫设备吸盘的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图2所示道路清扫设备吸盘的一个实施例的A-A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吸盘本体;2、第一盖板;3、挡板;4、遮挡部件;5、吸管;6、第一支座;7、驱动部件;8、第二盖板;9、第二支座;10、滚轮;11、吸拾腔;12、隔板;13、喷水腔;14、喷头;15、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长度”、“宽度”和“高度”均是相对于道路清扫设备而言,将道路清扫设备的行进方向定义为“前方”。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包括吸盘本体1、吸管5和驱动部件7。吸盘本体1的中空内腔作为吸拾腔11,吸拾腔11内具有一定的真空度,当吸盘随道路清扫设备的前进一起运动时,吸拾腔11内的负压使垃圾从路面通过吸拾腔11进入吸管5内,最终进入道路清扫设备的垃圾箱内。

吸管5沿着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即横向)可移动地设在吸盘本体1上,驱动部件7用于驱动吸管5沿着吸盘本体1移动,以使吸盘本体1的吸拾腔11内真空度较大的位置对准路面垃圾较为集中的区域,或者存在重量较大垃圾的区域。优选地,驱动部件7为伸缩驱动机构,例如液压缸或气缸等,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驱动机构,例如丝杠螺母等。

根据吸盘需要达到的吸拾性能,可在吸盘本体1上沿着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吸管5。对于设置至少两个吸管5的结构中,相邻吸管5间隔设置,这样可控制各个吸管5同步运动或者相互独立运动,使运动方式更加灵活。或者也可使至少两个吸管5接触相邻设置,各个吸管5同步运动。

本实用新型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可至少采取如下两种方式控制吸管5沿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移动。

在一种控制方式中,驱动部件7用于与道路清扫设备驾驶室内的操纵部件连接,操纵部件包括按钮或手柄等。这样驾驶员可根据前方道路的垃圾分布情况,人为操作驾驶室内的操纵部件控制驱动部件7的运动量,如果是伸缩驱动机构则调整其伸缩量,以将吸管5移动到垃圾量较大或存在砖块、石块、混凝土块等大密度垃圾的位置。此种控制方式可由驾驶员灵活的控制重点清扫位置,使用方便。

在另一种控制方式中,道路清扫设备吸盘还包括控制部件和检测部件,检测部件用于检测道路上垃圾的分布情况,控制部件用于接收检测部件的检测信号,经过信号处理,自动控制驱动部件7带动吸管5移动至垃圾集中的位置或者存在砖块、石块、混凝土块等大密度垃圾的位置。

此种吸盘具备自动控制功能,能够对路面情况持续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实时调整吸管5的位置,能够提高道路清扫设备的吸拾性能,而且对驾驶员的经验要求较低,也能减轻驾驶员的工作量。

吸盘本体1的四个角设有滚轮10,在道路清扫设备前进时,吸盘本体1也随着道路清扫设备运动,吸盘工作时能够根据前方道路上的垃圾分布情况,灵活地控制驱动部件7调节吸管5沿道路清扫设备宽度方向的位置,使吸盘本体1的吸拾腔11内的压力分布发生变化,以使吸拾腔11内真空度较大的位置对准路面上垃圾集中分布或存在较重垃圾的区域,吸管5对应位置的真空度最大,能够提供最大的吸力。此种道路清扫设备吸盘能够在不增加风机功率的情况下,拓宽吸盘的有效吸拾宽度范围,以提升清扫设备的吸拾性能,提高对道路的清洁效果,而且还能有效降低道路清扫设备的能耗与辐射噪声。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使吸管5与吸盘本体1上端形成封闭区域,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清扫设备吸盘还包括盖板和遮挡部件4,盖板覆盖在吸盘本体1上端的部分区域内,遮挡部件4设在吸管5与盖板之间,其长度可伸缩,能够在吸管5移动时适应吸管5与盖板之间的距离变化。优选地,遮挡部件4为长度可伸缩的波纹板,波纹板容易实现长度变化,对安装和配合精度要求较低。或者遮挡部件4也可以是长度可伸缩的板件。

盖板和长度可伸缩的遮挡部件4能够在吸管5移动时,保证吸管5与吸盘本体1上端形成封闭区域,防止外部气体进入吸盘本体1内影响真空度,从而使吸盘失效。

仍参考图1,在吸盘本体1的上端沿着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设置槽体,吸管5设在槽体的某个位置,吸管5可在槽体内滑动,盖板和遮挡部件4也设在槽体内。对于仅设置一个吸管5的结构,盖板设在槽体端部并与吸盘本体1固定,遮挡部件4沿槽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吸管5和盖板连接,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与吸盘本体1形成滑动密封连接。槽体的长度方向与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一致。

优选地,盖板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固定在吸盘本体1上,遮挡部件4也可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与盖板和吸管5固定。采用组装式结构能够根据实际需求方便地进行拆卸与更换,能够使道路清扫设备的环境适应能力更强。

为了使吸管5的移动更加顺畅,在吸盘本体1上设有导向槽,用于为遮挡部件4和吸管5的移动提供导向。具体地,导向槽可设在槽体沿宽度方向两侧的吸盘本体1上,并沿着槽体的长度方向延伸。遮挡部件4和吸管5的两侧均设在导向槽内,能够沿着导向槽在槽体内滑动,以使吸盘本体1的吸拾腔11内的压力分布发生变化。

下面给出驱动部件7的固定方式,盖板相对于吸盘本体1固定设置,吸管5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支座6,盖板上设有第二支座9,驱动部件7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支座6上,另一端跨过遮挡部件4后连接在第二支座9上。这样驱动部件7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可驱动吸管5移动。例如,驱动部件7为液压缸或气缸,则可将驱动部件7的两端分别铰接在第一支座6和第二支座9上。

图1和图2给出了在吸盘本体1上沿着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设置两个吸管5的结构。盖板包括第一盖板2和第二盖板8,两个第一盖板2分别设在吸盘本体1上槽体的两端,第一盖板2靠内的一端通过遮挡部件4与吸管5的外壁连接,第二盖板8设在两个吸管5之间的槽体中,第二盖板8的沿槽体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遮挡部件4与两侧的吸管5连接。第一盖板2和第二盖板8与吸盘本体1可通过紧固件实现可拆卸的固定,或者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

在两个吸管5相对外壁上靠近底部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支座6,在第二盖板8上设有第二支座9,用于驱动两个吸管5的驱动部件7共用第二支座9,即第二支座9相对设有两个安装接口,这样能够简化结构,节省空间,以增加吸管5的横向移动范围。可选地,第二盖板8上也可独立设置两个第二支座9,用于驱动两个吸管5的驱动部件7分别连接在这两个第二支座9上。

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结合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清扫设备吸盘还包括具有弹性的挡板3,在吸盘本体1上沿道路清扫设备长度方向的前端设有开口15,开口15可沿着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延伸,挡板3可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吸盘本体1开口15的上端,并在初始状态下将开口15封闭。

吸盘在工作时,吸盘本体1的下端距离地面一定高度,垃圾经吸盘四周挡板底部缝隙进入吸盘本体1的内腔,主要是通过弹性的挡板3下部的缝隙进入,吸拾腔11内的负压不会使挡板3发生变形。在作业过程中,当遇到体积较大的垃圾时,弹性的挡板3接触到路面的垃圾后,由于垃圾与挡板3间相对运动的挤压作用,挡板3向内发生变形,留出使物体进入吸盘本体1内的通道,以使垃圾顺利进入吸盘本体1的内腔。在道路垃圾体积超过挡板3下部与路面的间隙时,仍能够确保吸盘顺利吸拾垃圾,从而提高吸盘的吸拾性能,对不同的道路工作环境均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优选地,挡板3在初始状态下朝向吸盘本体1内部倾斜,即吸盘本体1的上端面与挡板3之间呈锐角。挡板3的这种设置形式对垃圾具有导向作用,当遇到大体积垃圾时更容易发生挤压变形,以使垃圾顺利进入吸盘本体1内。另外,挡板3在初始状态下竖直设置也是可选方案。

如图3所示的A-A剖视图,吸盘本体1内沿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设有隔板12,隔板12将吸盘本体1的内腔从前至后分隔为吸拾腔11和喷水腔13,吸管5设在吸拾腔11上方,喷水腔13内靠近顶部的位置设有喷头14,用于喷出水流以将垃圾冲向隔板12对应位置。

具体地,喷头14喷出扇形水流,扇形水流沿着道路清扫设备的宽度方向分布,能将粘在道路上的泥痕、油污等垃圾冲向隔板12的下部,污水、垃圾等经吸拾腔11随气流一起被送至垃圾箱。由于该结构中没有反吹风结构,灰尘在吸入时不容易逃逸,也就不会出现泥浆吸附路面的现象。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吸管5至上而下的横截面积递增。吸管5底部具有较大的开口不仅能够增加吸收的垃圾量,还能降低作业时吸盘的系统阻力。例如,图1中吸管5的顶端呈圆形,便于与上端的垃圾箱通过接头进行连接,底端呈矩形,便于设在吸盘本体1的槽体内,吸管5的顶端和底端之间采用过渡面连接。另外,其它等截面的吸管或其它截面形状的变截面吸管也是可选方案。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道路清扫设备,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吸盘设在道路清扫设备的下方,用于在道路清扫设备运行时吸拾道路上的垃圾。

当道路清扫设备作业的道路上存在分布较为集中或重量较大的垃圾时,可通过驾驶员人工调节或者控制部件自动调节的方式,改变驱动部件7的运动量,以调节吸管5沿道路清扫设备宽度方向的位置,使吸拾腔11内的压力分布随之发生改变,可使吸拾腔11内真空度较大的位置对准路面上分布集中或重量大的垃圾,从而提升道路清扫设备的吸拾性能,而且还能有效降低设备的能耗与辐射噪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道路清扫设备吸盘和道路清扫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