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3911发布日期:2018-10-19 21:49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



背景技术:

交通是每个城市发展的输血管和动力浆,直接影响着国家或城市的发展,同时交通拥堵程度和交通系统完备程度是一个地区交通能力的两大指标。一个地区如果交通拥堵严重,物资人流交往滞后,那么将会导致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交通拥堵除了会负面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外,还直接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和降低居民生活质量。所以交通拥堵是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顽疾”,是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现有技术的双向六车道交叉路口中,为了保证车辆的有序通行,需要使用红绿灯控制体系,但是红绿灯控制体系需要车辆在交叉路口排队等待,导致车辆流动较慢,在车辆较多时容易造成拥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在交叉路口容易造成拥堵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包括四条道路,所述四条道路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每条道路中均设置有微型立交桥;

每条道路包括双向六车道,所述微型立交桥包括交叉的两部分,实现中间两车道的交叉,在所述微型立交桥的一侧,六车道依次为:右转车道、直行车道、直行左转车道、对向内侧车道、对向中间车道、对向外侧车道;在所述微型立交桥的另一侧,六车道依次为:右转车道、直行车道、对向内侧车道、直行左转车道、对向中间车道、对向外侧车道;

每条道路的直行车道与对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连接;

每条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分成左转车道和内侧直行车道;左转车道从对向中间车道和左侧道路的直行车道的上方跨过,与左侧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连接,内侧直行车道与对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连接;

所述右转车道分成转弯车道和公交车道,且所述转弯车道位于所述公交车道与右侧道路的左转车道之间;所述转弯车道与所述公交车道均与右侧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连接。

进一步地,每条道路的直行车道与右侧道路的左转车道相交叉的部分低于地平面;

每条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与本条道路的左转车道相交叉的部分低于地平面。

进一步地,每条道路的转弯车道、公交车道和左转车道均呈圆弧状。

进一步地,每条道路的转弯车道对应的圆心、公交车道对应的圆心以及与右侧道路的左转车道对应的圆心重合。

进一步地,每条道路的转弯车道、直行车道以及右侧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之间设置有绿化带。

进一步地,所述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还包括:公交站台;

所述公交站台设置在所述公交车道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还包括:停车场;

所述停车场设置在所述公交车道的外侧。

进一步地,每条道路上还设置有人行横道;

所述微型立交桥的桥上部分从所述人行横道上方经过,桥下部分设置在所述人行横道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四条道路为:东向道路、西向道路、南向道路和北向道路;

所述东向道路、西向道路、南向道路和北向道路分别位于所述交叉路口中心的东侧、西侧、南侧和北侧;

所述东向道路的左侧为南向道路,右侧为北向道路,对向为西向道路;

所述西向道路的左侧为北向道路,右侧为南向道路,对向为东向道路;

所述南向道路的左侧为西向道路,右侧为东向道路,对向为北向道路;

所述北向道路的左侧为东向道路,右侧为西向道路,对向为南向道路。

进一步地,所述南向道路和所述北向道路相连接的部分设置在所述东向道路与所述西向道路相连接的部分的上方;

或者,所述南向道路和所述北向道路相连接的部分设置在所述东向道路与所述西向道路相连接的部分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包括交叉形成十字路口的四条道路,每条道路中均设置有微型立交桥,每条道路包括双向六车道,所述微型立交桥包括交叉的两部分,实现直行左转车道和对向内侧车道的交叉,且每条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分成左转车道和内侧直行车道,左转车道从对向中间车道和左侧道路的直行车道的上方跨过,与左侧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连接,内侧直行车道与对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连接,能够实现车辆无停滞行驶,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改善城市环境,降低了公民的出行成本,且对架设空间的要求不高,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包括四条道路,所述四条道路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每条道路中均设置有微型立交桥;

每条道路包括双向六车道,所述微型立交桥包括交叉的两部分,实现中间两车道的交叉,在所述微型立交桥的一侧,六车道依次为:右转车道、直行车道、直行左转车道、对向内侧车道、对向中间车道、对向外侧车道;在所述微型立交桥的另一侧,六车道依次为:右转车道、直行车道、对向内侧车道、直行左转车道、对向中间车道、对向外侧车道;

每条道路的直行车道与对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连接;

每条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分成左转车道和内侧直行车道;左转车道从对向中间车道和左侧道路的直行车道的上方跨过,与左侧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连接,内侧直行车道与对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连接;

所述右转车道分成转弯车道和公交车道,且所述转弯车道位于所述公交车道与右侧道路的左转车道之间;所述转弯车道与所述公交车道均与右侧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连接。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是一种取消红绿灯、在接近同一水平面上实现空间分离交通流的创新疏导系统,这里所述的“接近同一水平面的平面”并不是同一个平面,但它也不是高架立交那样的多维、多层平行空间,它是指在整个交叉口平面上,通过特殊创新的疏导引导,让几乎整个交叉口车流平行同向和平行反向行驶(同进口道平行同向,对向进口道与本进口道平行反向),但仍然有个别交通流会有冲突,对于这种特殊的两股交通流做这样处理,在冲突点处结合地形建设一个半挖半架(地形平坦半挖半架、地形特殊结合地形建设)的微型立交桥,这个微型立交桥的特色性质之一是它是X型的,恰到好处满足车流视野需求,同时这个微型立交桥具备其他特殊性质,它不是高架多向立交,也不是深挖地洞,而是一个结合当地地形,使得上架高度接近地形水平面、下挖深度亦接近地形水平面,可以近似地看成一个双向接近同一地形水平面的特殊平面。

这个平面极为特殊,它不仅在单个冲突点上建设接近同一地形平面的微型立交桥,而且将整个交叉口原本集中的冲突点分散在交叉口之外,通过在交叉口进口道前段地形合适位置处建立如上的微型立交桥,分离冲突交通流,同时又使得整个交叉口处于这种接近地形水平的特殊平面上,从而彻底从空间上分离交通流,不仅具备美观性质,更具备实用性。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东/西/南/北四条道路的合适位置处建立微型立交桥,该微型立交桥位于道路的内部,在靠近微型立交桥的前端视野合适位置做渠化标志。在本实施例的渠化区之前,道路仍然遵行右侧入/左侧出的双向行驶原则,在渠化区将右侧道路疏导标识为:最右侧右转车道,次之为直行车道、直行左转车道;左侧反向道路不做处理;东/南/西/北道口都做这样的处理。

右转车流和直行车流沿着疏导标志通过路口;对于直行左转车流做如下处理:在通过微型立交桥后,做出左转、内侧直行分流标志,左转车辆和内侧直行车辆沿疏导标志离开交叉口,在内侧直行车道上,过交叉路口中心后的适当位置做直行和左转合流标志,再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又将全部车辆恢复到原始双向行驶规则上。整个十字路口车辆在交叉口同时间点拥有平等路权。

所述微型立交桥可以包括交叉设置的桥上部分和桥下部分;直行左转车道设置在桥上部分,对向内侧车道设置在桥下部分;或者,对向内侧车道设置在桥上部分,直行左转车道设置在桥下部分。

优选的是,桥上部分高于地平面,桥下部分低于地平面;所述桥上部分和所述桥下部分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所述预设阈值可以是保证车辆能够通过的最小距离,例如2.5米。本实施例中的地平面,可以是指未设置桥的其它车道对应的道路平面,例如右转车道或对向外侧车道所在的平面。

每条道路的右转车道在转弯之前可以分成转弯车道和公交车道,所述公交车道在预设时间(例如早晚高峰或全天24小时)内仅允许公交车通行,所述转弯车道可以允许社会车辆和公交车通行。所述转弯车道位于所述公交车道与右侧道路的左转车道之间;所述转弯车道与所述公交车道均与右侧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连接。

本实施例中,每条道路的转弯车道可以设置在右侧道路的左转车道的外侧,而公交车道又可以设置在转弯车道的外侧。进一步地,在所述公交车道的外侧还可以设置有公交站台,公交车可以在公交车道停车,方便乘客上下车。

其中,外侧是相对于交叉路口的中心来说的,距离交叉路口中心较近的一侧称为内侧,距离交叉路口中心较远的一侧称为外侧。

优选的是,每条道路的转弯车道、公交车道和左转车道均可以呈圆弧状。每条道路的转弯车道对应的圆心、公交车道对应的圆心以及与右侧道路的左转车道对应的圆心重合,这样能够很好的利用道路,且不妨碍各条车道的视线。

进一步地,所述四条道路可以为:东向道路、西向道路、南向道路和北向道路。所述东向道路、西向道路、南向道路和北向道路分别位于所述交叉路口中心的东侧、西侧、南侧和北侧,也就是图1中的右、左、下、上四条道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东向道路的左侧道路为南向道路,右侧道路为北向道路,对向道路为西向道路;所述西向道路的左侧道路为北向道路,右侧道路为南向道路,对向道路为东向道路;所述南向道路的左侧道路为西向道路,右侧道路为东向道路,对向道路为北向道路;所述北向道路的左侧道路为东向道路,右侧道路为西向道路,对向道路为南向道路。

所述东向道路、西向道路、南向道路和北向道路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每条道路中均设置有微型立交桥。

所述南向道路包括双向六车道,在微型立交桥的南侧,六车道依次为:南向道路的右转车道11、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12、南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13、南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14、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15、南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16;在微型立交桥的北侧,六车道依次为:南向道路的右转车道11、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12、南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14、南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13、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15、南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16。

所述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12与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35连接;南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13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分成南向道路的左转车道131和南向道路的内侧直行车道132;南向道路的左转车道131从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15和西向道路的直行车道22的上方跨过,与西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24连接,南向道路的内侧直行车道132与北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34连接。

南向道路的右转车道11在转弯之前可以分成南向道路的转弯车道111和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112,且所述南向道路的转弯车道111位于所述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112与东向道路的左转车道431之间;所述南向道路的转弯车道111与所述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112均与东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46连接。

所述西向道路包括双向六车道,在微型立交桥的西侧,六车道依次为:西向道路的右转车道21、西向道路的直行车道22、西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23、西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24、西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25、西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26;在微型立交桥的东侧,六车道依次为:西向道路的右转车道21、西向道路的直行车道22、西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24、西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23、西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25、西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26。

所述西向道路的直行车道22与东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45连接;西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23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分成西向道路的左转车道231和西向道路的内侧直行车道232;西向道路的左转车道231从西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25和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32的上方跨过,与北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34连接,西向道路的内侧直行车道232与东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44连接。

西向道路的右转车道21在转弯之前可以分成西向道路的转弯车道211和西向道路的公交车道212,且所述西向道路的转弯车道211位于所述西向道路的公交车道212与南向道路的左转车道131之间;所述西向道路的转弯车道211与所述西向道路的公交车道212均与南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16连接。

所述北向道路包括双向六车道,在微型立交桥的北侧,六车道依次为:北向道路的右转车道31、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32、北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33、北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34、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35、北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36;在微型立交桥的南侧,六车道依次为:北向道路的右转车道31、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32、北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34、北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33、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35、北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36。

所述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32与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15连接;北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33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分成北向道路的左转车道331和北向道路的内侧直行车道332;北向道路的左转车道331从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35和东向道路的直行车道42的上方跨过,与东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44连接,北向道路的内侧直行车道332与南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14连接。

南向道路的右转车道11在转弯之前可以分成南向道路的转弯车道111和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112,且所述南向道路的转弯车道111位于所述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112与东向道路的左转车道431之间;所述南向道路的转弯车道111与所述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112均与东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46连接。

所述东向道路包括双向六车道,在微型立交桥的东侧,六车道依次为:东向道路的右转车道41、东向道路的直行车道42、东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43、东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44、东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45、东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46;在微型立交桥的西侧,六车道依次为:东向道路的右转车道41、东向道路的直行车道42、东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44、东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43、东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45、东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46。

所述东向道路的直行车道42与西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25连接;东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43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分成东向道路的左转车道431和东向道路的内侧直行车道432;东向道路的左转车道431从东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45和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12的上方跨过,与南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14连接,东向道路的内侧直行车道432与西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24连接。

东向道路的右转车道41在转弯之前可以分成东向道路的转弯车道411和东向道路的公交车道412,且所述东向道路的转弯车道411位于所述东向道路的公交车道412与北向道路的左转车道331之间;所述东向道路的转弯车道411与所述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412均与东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36连接。

图1中的虚线表示可以驶入或驶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这些虚线,右转车道在视觉上更直观地直接分为转弯车道和公交车道。

所述交叉路口可以设置有中心桥,中心桥的桥上和桥下均为四车道,四车道分别为:直行车道、对向内侧车道、内侧直行车道、对向中间车道。桥下部分可以与地平面齐平,桥上部分可以高出地平面2.5米,方便南北向的车流和东西向的车流交叉通过。

本实施例中,所述南向道路和所述北向道路相连接的部分可以设置在所述东向道路与所述西向道路相连接的部分的下方,即南北向的道路设置在中心桥的桥下部分,东西向的道路设置在中心桥的桥上部分。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南向道路和所述北向道路相连接的部分也可以设置在所述东向道路与所述西向道路相连接的部分的上方,即南北向的道路设置在中心桥的桥上部分,东西向的道路设置在中心桥的桥下部分。

进一步地,在路面上可以设置相应的指示标志,方便车辆按照指示标志行驶。例如,直行左转车道设置直行及左转的箭头,直行车道设置直行的箭头,右转车道设置右转的箭头,等等。

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每条道路的直行车道与右侧道路的左转车道相交叉的部分可以低于地平面,方便右侧道路的左转车辆通过。类似的,每条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与本条道路的左转车道相交叉的部分也可以低于地平面。

由于左转车道的起始部分或结束部分可能与地平面是齐平的,因此直行车道或对向内侧车道与左转车道相交叉的部分设置在左转车道的下方,且低于地平面,可以有效分离左转车流和直行车流,优选的是,所述直行车道或所述对向内侧车道的最大深度可以为2.5米,保证直行车辆在左转车道下方正常通行。

进一步地,直行左转车道可以在距离微型立交桥第一阈值(如20米)处分离出左转车道,相应的,直行车道可以在距离微型立交桥第一阈值处开始低于地平面并逐渐下坡,在左转车道正下方处达到最大深度2.5米,然后逐渐上坡,到交叉路口中心前第二阈值(如50米)处重新回到地平面。

类似的,对向中间车道可以在距离微型立交桥第一阈值处开始低于地平面并逐渐下坡,在左转车道正下方处达到最大深度2.5米,然后逐渐上坡,到交叉路口中心前第二阈值处重新回到地平面。

本实施例中,直行车道与左转车道相交叉的部分以及对向内侧车道与左转车道相交叉的部分可以均位于地平面的下方,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地平面下方。

优选的是,微型立交桥的桥上部分为直行左转车道,桥下部分为对向内侧车道,左转车道可以高于地平面。相应的,该微型立交桥所在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可以不位于地平面下方,而是与地平面齐平。

本实施例的具体运行方式为:

在南向道路的进口处:右转车辆进入南向道路的右转车道11,需要转弯时,社会车辆进入南向道路的转弯车道111,公交车可以进入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112,并在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112的合适位置停车,方便乘客上下车,最后社会车辆和公交车均可以直接驶入东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46。

由南向北的直行车辆可以在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12行驶,从东向道路的左转车道431的下方通过后,经过中心桥的桥下部分进入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35,驶离路口。

由南向北的直行左转车辆可以在南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13行驶,与由北向南的直行车辆在南向道路的微型立交桥处相遇,一个从桥下一个从桥上实现分离;由南向北的直行左转车辆在接近中心桥时,沿着直行和左转分离标志实现分离,此后直行车辆从中心桥下无停滞行驶离开中央交叉口,左转车辆顺着标志向左行驶,无停滞行驶离开交叉口。

在西向道路的进口处:右转车辆进入西向道路的右转车道21,需要转弯时,社会车辆进入西向道路的转弯车道211,公交车可以进入西向道路的公交车道212,并在西向道路的公交车道212的合适位置停车,方便乘客上下车,最后社会车辆和公交车均可以直接驶入南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16。

由西向东的直行车辆可以在西向道路的直行车道22行驶,从南向道路的左转车道131的下方通过后,经过中心桥的桥上部分进入东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45,驶离路口。

由西向东的直行左转车辆可以在西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23行驶,与由东向西的直行车辆在西向道路的微型立交桥处相遇,一个从桥下一个从桥上实现分离;由西向东的直行左转车辆在接近中心桥时,沿着直行和左转分离标志实现分离,此后直行车辆从中心桥下无停滞行驶离开中央交叉口,左转车辆顺着标志向左行驶,无停滞行驶离开交叉口。

在北向道路的进口处:右转车辆进入北向道路的右转车道31,需要转弯时,社会车辆进入北向道路的转弯车道311,公交车可以进入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312,并在北向道路的公交车道312的合适位置停车,方便乘客上下车,最后社会车辆和公交车均可以直接驶入西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26。

由北向南的直行车辆可以在北向道路的直行车道32行驶,从西向道路的左转车道231的下方通过后,经过中心桥的桥下部分进入南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15,驶离路口。

由北向南的直行左转车辆可以在北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33行驶,与由南向北的直行车辆在北向道路的微型立交桥处相遇,一个从桥下一个从桥上实现分离;由北向南的直行左转车辆在接近中心桥时,沿着直行和左转分离标志实现分离,此后直行车辆从中心桥下无停滞行驶离开中央交叉口,左转车辆顺着标志向左行驶,无停滞行驶离开交叉口。

在东向道路的进口处:右转车辆进入东向道路的右转车道41,需要转弯时,社会车辆进入东向道路的转弯车道411,公交车可以进入东向道路的公交车道412,并在东向道路的公交车道412的合适位置停车,方便乘客上下车,最后社会车辆和公交车均可以直接驶入北向道路的对向外侧车道36。

由东向西的直行车辆可以在东向道路的直行车道42行驶,从北向道路的左转车道331的下方通过后,经过中心桥的桥上部分进入西向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25,驶离路口。

由东向西的直行左转车辆可以在东向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43行驶,与由西向东的直行车辆在东向道路的微型立交桥处相遇,一个从桥下一个从桥上实现分离;由东向西的直行左转车辆在接近中心桥时,沿着直行和左转分离标志实现分离,此后直行车辆从中心桥下无停滞行驶离开中央交叉口,左转车辆顺着标志向左行驶,无停滞行驶离开交叉口。

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包括交叉形成十字路口的四条道路,每条道路中均设置有微型立交桥,每条道路包括双向六车道,所述微型立交桥包括交叉的两部分,实现直行左转车道和对向内侧车道的交叉,且每条道路的直行左转车道在经过微型立交桥后分成左转车道和内侧直行车道,左转车道从对向中间车道和左侧道路的直行车道的上方跨过,与左侧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连接,内侧直行车道与对向道路的对向内侧车道连接,能够实现车辆无停滞行驶,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改善城市环境,降低了公民的出行成本,且对架设空间的要求不高,成本较低,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除了将微型立交桥设置为部分高于地平面,部分低于地平面这种实现方式以外,还可以有其它实现方式,例如,桥上部分可以高于地平面,桥下部分可以与地平面齐平,所述桥上部分的高度可以大于或等于预设阈值如2.5米,这样,桥下部分无需挖洞,直接在地面上改道即可,有效避免雨雪天气桥下部分难以通行的问题。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一种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绿化带。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网格部分为绿化带5,每条道路的转弯车道、直行车道以及右侧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之间设置有绿化带5,绿化带5呈一个近似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其中两个直角边分别为直行车道和对向中间车道的边,另外一边为转弯车道的边,是一个圆弧。

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每条道路的转弯车道、直行车道以及右侧道路的对向中间车道之间设置有绿化带5,既保证驾驶员的视野不受影响,也能够绿化环境,有利于城市环保。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一种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人行横道。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每条道路上均可以设置有人行横道6。人行横道6可以位于微型立交桥和中心桥之间。

微型立交桥的桥上部分从人行横道6上方经过,桥下部分可以与人行横道6齐平,或者,桥下部分可以设置在所述人行横道6的下方,这样,直行左转车道和对向内侧车道均不会和人行横道6有冲突,提高了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效率。

优选的是,微型立交桥的桥上部分的高度与中心桥的高度相同,所述微型立交桥的桥上部分延伸出的车道的高度与所述中心桥的高度也相同,这样,桥上部分的机动车不需要下桥,直接可以从微型立交桥的桥上行驶到中心桥,节约了时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每条道路上设置有人行横道6,微型立交桥的桥上部分可以从所述人行横道6上方经过,桥下部分可以设置在所述人行横道6的下方,能够方便行人通行,为行人提供了便利。

在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是,带有公交车道的交叉路口渠化系统还可以包括:停车场;停车场的个数可以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在四个公交车道的外侧。在公交车道外侧还设置有公交站台时,所述停车场可以位于所述公交站台的外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