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模板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013685发布日期:2018-07-24 23:03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快速施工的移动模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桥梁、高架路等地面以上的部分进行施工工程中,需要搭设支架现浇简支梁侧模进行支撑,再进行混泥土的浇筑。目前支架现浇简支梁侧模基本采用重量较大的钢板模,钢板模直接搭建在支架上,这种方式需要使用大量的钢板模,且由于桥梁、高架路等的长度往往较长,因此需要分成多段进行施工,这就需要对支架现浇简支梁侧模进行反复的搭建和拆模。在反复搭建和拆模过程中,不仅容易造成支架和钢板模变形,影响施工效果,而且搭建和拆模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导致施工效率低,工程进度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施工且结构简单的移动模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效率高的施工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移动模板包括支架、模板和行走组件,模板设置在支架上,行走组件包括行走导轨和行走小车,行走小车包括第一轮轴、第一行走轮、第二轮轴和第二行走轮,第一行走轮套设在第一轮轴上,第二行走轮套设在第二轮轴上,相邻的两根第一轮轴之间连接有至少一根第二轮轴,第一行走轮沿行走导轨在横向方向移动;支架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限位块上设置有限位槽,限位槽沿纵向方向延伸,第二行走轮位于限位槽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通过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可带动支架和模板在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移动,从而将模板移动一定的距离,不需要反复搭建和拆模,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模板的使用。

进一步的方案是,限位块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用于限制第二行走轮的移动。

可见,通过限位部保证了第一行走轮在行走导轨上横向移动时,防止行走小车纵向移动,提高了行走小车移动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限位部包括挡块和通孔,挡块设置在限位槽的一端,通孔贯穿于限位槽的侧壁,挡块和通孔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行走轮的直径。

可见,通过在通孔内插入钢筋头便可将第二行走轮限制在挡块和通孔之间的位置,操作十分简便,结构简单。

进一步的方案是,移动模板还包括支撑导轨,支撑导轨位于行走导轨的两侧,支撑导轨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架的支撑部件。支撑部件为螺旋千斤顶。

可见,支撑导轨和支撑部件的设置有利于快速对支架和模板进行支撑和定位,螺旋千斤顶便于调整支架的高度。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行走小车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一轮轴和两根平行设置的第二轮轴,第二轮轴固定设置在第一轮轴的端部,第一轮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行走轮,第二轮轴的中部设置有一个第二行走轮。

由此可见,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围成长方形的框架结构,行走小车的结构简单,稳固性好。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轮轴的端部设置有卡具,卡具包括底座和卡块,卡块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卡槽,卡具通过底座固定在第一轮轴的端部,第二轮轴的端部卡接在卡槽内。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行走轮的周壁上设置有环形的沟槽,行走导轨位于沟槽内。

可见,在第一行走轮上设置沟槽,使得第一行走轮在行走导轨上的行走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方案是,行走导轨为工字钢,行走导轨的上端导轨部的宽度小于行走导轨的下端支撑部的宽度。

可见,行走导轨设置成“上窄下宽”的结构,不仅提高了行走导轨支撑的稳定性能,而且有利于第一行走轮在其上的行走更加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移动模板进行施工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安装好移动模板后,在模板上方浇筑第一段混泥土;待混泥土成型固化后,解除对支架的支撑,支架向下移动一段距离,使得模板与第一段混泥土脱离,同时限位块与第二行走轮接触,通过牵引装置使得移动模板先在纵向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再在横向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再次对支架进行支撑,支架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使得限位块与第二行走轮分离,再在模板上方浇筑第二段混泥土;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施工完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见,本发明的施工方法中,将施工路段分解成多段分别进行施工,结合移动模板在每一段之间移动进行浇筑混泥土,避免了反复搭建和拆模,施工速度快,施工成本低,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行走组件的结构图。

图3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限位块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第一轮轴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第二轮轴的结构图。

图7是图2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在第一施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c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在第二施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移动模板实施例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模板包括支架1、模板2和行走组件,模板2设置在支架1上。支架1为钢构架,支架1对模板2起支撑作用,模板2采用钢板模,模板2可根据箱梁的结构特征设计成不同的形状。

行走组件用于移动支架1和模板2,行走组件包括行走导轨3和行走小车4,两根平行的行走导轨3沿横向方向(“横向”是指与行走导轨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下同)设置在支架1的下方,行走小车4可沿着行走导轨3移动。支架1的底部设置有限位块10,限位块10位于行走小车4的上方,支架1通过限位块10随行走小车4一起移动。在行走导轨3的两侧还设置有两根支撑导轨5,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导轨5与行走导轨3平行设置,支撑导轨5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支架1的支撑部件50,支撑部件50可以使用螺旋千斤顶、液压千斤顶等,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螺旋千斤顶,可以通过螺旋千斤顶调整支架1的高度。

参见图2,图2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行走组件的结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行走导轨3为工字钢,行走导轨3的上端导轨部30的宽度小于行走导轨3的下端支撑部31的宽度。行走小车4包括第一轮轴40、第一行走轮41、第二轮轴42和第二行走轮4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轮轴40和第二轮轴42采用φ30mm的圆钢制成,第一行走轮41以第一轮轴40为轴转动,第二行走轮43以第二轮轴42为轴转动。第一轮轴40与行走导轨3垂直,第二轮轴42与第一轮轴40垂直。两根第一轮轴40平行的设置,第一轮轴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行走轮41。两根第二轮轴42平行的设置,第二轮轴42的中部套设有一个第二行走轮43。第二轮轴42固定设置在第一轮轴40的端部,第一轮轴40和第二轮轴42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结构。第一行走轮41的周壁上设置有环形的沟槽410,第一行走轮41在行走导轨3上行走时,行走轨道3的导轨部30位于沟槽410内。由于沟槽410的限位作用,保证第一行走轮41在行走导轨3上稳定的行走。

参见图3和图4,图3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图4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限位块的结构图。限位块10上设置有开口朝下的限位槽100,限位槽100沿纵向方向(“纵向”是指与行走导轨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下同)延伸。通过调节支撑部件50使得支架1向下移动,使得第二行走轮43落在限位槽100内,限位块10在第二行走轮43上沿纵向方向移动。限位块10上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包括挡块101和通孔102,挡块101设置在限位槽100的一端,对限位块10的移动起到限制作用。通孔102贯穿于限位槽100的侧壁,当行走小车4在横向方向移动时,通过在通孔102内插入钢筋头可以将第二行走轮43限制在限位槽100的挡块101和通孔102之间,从而防止行走小车4在纵向方向移动,挡块101和通孔10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行走轮43的直径。

参见图5,图5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第一轮轴的结构图。第一轮轴40的端部设置有卡具400,卡具400包括底座401和卡块402,卡具400通过底座401固定在第一轮轴40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底座401上间隔设置有两块卡块402,卡块402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卡槽403,卡槽403的底部设置为半圆形。

参见图6,图6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实施例的第二轮轴的结构图。第二轮轴42的端部间隔设置有两块限位板420,两块限位板420之间形成第二轮轴42的连接部421。

参见图7,图7是图2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图。第二轮轴42的连接部421卡接在第一轮轴40的卡槽403内,第二轮轴42的限位板420抵接在第一轮轴40的卡块402的外侧,通过卡接的方式将第一轮轴40和第二轮轴42连接。

施工方法实施例

参见图8和图9,图8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在第一施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中c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在第一施工状态下,首先安装好移动模板,将模板2搭建在支架1上,将支撑部件50调整至设计标高,通过支撑部件50将支架1支撑在支撑导轨5上,然后在模板2上方浇筑第一段混泥土,待第一段混泥土固化后,形成第一孔箱梁1000。

参见图10和图11,图10是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在第二施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d部分的结构放大图。在第二施工状态下,调节支撑部件50,从而解除对支架1的支撑,使得模板2与第一孔箱梁1000脱离,支架1下降,随后设置在支架1下端的限位块10与行走小车4上的第二行走轮43接触,通过牵引装置(如卷扬机)使得移动模板先在纵向方向(图11中向右)移动一段距离,此时模板2的上端与第一孔箱梁1000也脱离,第二行走轮43与限位块10的挡块101相抵接,向通孔102内插入钢筋头,使得第二行走轮43卡接在挡块101和通孔102的钢筋头之间。再通过牵引装置使得移动模板在横向方向移动一端距离,此时第一行走轮41沿着行走导轨3横向移动,从而带动支架1和模板2横向移动,移动模板移动至与第一孔箱梁1000相邻的第二孔箱梁的施工位置。

再次将支撑部件50调整至设计标高,对支架1进行支撑,支架1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使得限位块10与第二行走轮43分离,再在模板2上方浇筑第二段混泥土,待第二段混泥土固化后,形成第二孔箱梁。

重复上述步骤,对每一段的孔箱梁进行施工,直至施工完成。

利用本发明的移动模板和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不需要反复搭建和拆模,将施工路段分解为多段进行施工,大大减少了钢板模的使用数量,在每一段之间进行移动时只需要通过2至3人配合牵引装置便可实现模板的移动,操作十分方便,施工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案,实际应用时还可以有更多的变化,例如,移动导轨和支撑导轨的结构的简单变化;或者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之间的连接方式的改变;再或者第一轮轴、第一行走轮、第二轮轴和第二行走轮的数量的改变等等。这些改变同样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