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2890发布日期:2019-01-02 22:38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通道闸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关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道闸机。



背景技术:

通道闸机,用于自动验证通关人员信息、规范人流并管理人员出入,主要应用于地铁、高铁、海关等人流较大、人员信息较为复杂的地方。目前的通道闸机的辅助模块(例如识别模块、报警模块等)与箱体一体化设计,箱体虽然能够保护辅助模块,并使得箱体外形圆润流畅,但在通道闸机出现机械故障时,拆卸不便,难以及时维护与维修。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通道闸机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化程度高、维护方便的通道闸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道闸机,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间隔设置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箱体的两个第一阻挡体、间隔设置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箱体且与所述两个第一阻挡体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阻挡体以及卡持连接于所述第一箱体上的第一检测模块与第二识别模块;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结构相同,均包括支架、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架两端的第一端架与第二端架;所述第一阻挡体与所述第二阻挡体结构相同,均包括固定柱及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柱中的转板;所述第一阻挡体、所述第二阻挡体分别通过对应的固定柱与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箱体固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底座与第一顶梁及间隔相对设置且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顶梁的两个支撑柱;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一顶梁平行间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顶梁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支撑柱的两端,所述第一底座长度大于所述两个支撑柱相背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顶梁长度对应于所述两个支撑柱相背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端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端板及自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表面延伸形成的第二底座与第二顶梁,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顶梁各自远离所述第一端板的一端分别抵接于一个支撑柱背离所述第一顶梁的表面,第二底座抵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二顶梁远离所述第一端板的一端抵接于对应的支撑柱上且与所述第一顶梁对齐;所述第二端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端板及自所述第二端板的一侧表面延伸形成的第三底座与第三顶梁,所述第三底座与所述第三顶梁各自远离所述第二端板的一端分别抵接于一个支撑柱背离所述第一顶梁的表面,所述第三底座抵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三顶梁远离所述第二端板的一端抵接于对应的支撑柱上且与所述第一顶梁对齐。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还包括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支撑柱上的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一底座、所述第一顶梁及第一连接梁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梁位于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顶梁之间;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均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卡板;所述第一连接梁朝向所述第一顶梁的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一顶梁上开设有贯穿所述两个顶板的卡口,所述卡板的一端自所述卡口穿过并卡持于所述卡槽中,所述卡板的部分收容于所述卡口中并约束所述卡板。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柱包括盒体及所述盒体部分密封配合的盒盖,所述盒体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将所述盒体隔成收容区及安装区,其中所述收容区的固定沿与所述盒盖密封配合;所述转板包括转筒、固定连接于所述转筒上的转页以及收容固定于所述转筒并带动所述转筒转动的电机,所述转筒收容于所述安装区中;所述盒体包括固定板,每个固定柱通过固定板与对应的支撑柱抵接并固定连接。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安装区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固定有端部,所述端部朝向所述安装板的一侧设有多个固定孔,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电机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多个固定孔一一对应并卡持收容的多个固定柱,所述电机远离所述多个固定轴的一端的转轴卡持于所述安装孔中。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端架的第一端板上开设有安装口,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端架还包括对应于所述安装口的卡持架,所述第一识别模块的卡持部穿过所述安装口与所述卡持架卡持固定固定。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持架包括互相垂直连接的第一卡持板、第二卡持板以及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卡持板与所述第二卡持板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卡持板,所述第一卡持板、所述第二卡持板及所述两个第三卡持板围成卡持空间;其中所述第一卡持板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所述第二卡持板及两个第三卡持板的边缘对应并固定于所述安装口的边缘;所述卡持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卡持空间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卡板上的卡筒,所述第一识别模块的卡持部对应并卡持收容于所述卡筒中。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箱体的第一顶梁靠近所述第二端架的一侧开设有卡持接口,所述卡持接口贯穿所述第一顶梁并与对应的支撑柱连通;所述卡持接口一侧固定有配合板,所述配合板上开设有多个配合口,所述第二识别模块包括卡持端及所述多个配合口一一对应的多个卡柱,所述卡持端卡持于所述卡持接口中,所述多个卡柱与所述多个配合口卡持配合。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道闸机还包括通道板,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间隔相对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通道板上;所述第一箱体、所述第二箱体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底座与所述通道板固定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闸门通道,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结构相同且均由支架、第一端架及第二端机拼装而成,便于拆卸与安装;所述第一识别模块与所述第二识别模块分别卡持固定于第一箱体上,便于拆卸与安装。本发明提供的闸门通道,模块化程度高且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提供的通道闸机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通道闸机中第一箱体、第一阻挡体、第一识别模块、第二识别模块的分别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箱体中支架、第一端架与第二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所示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所示的区域c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所示的区域d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2所示的第一阻挡体的分解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第一阻挡体中转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并不是为了限定本发明。

请参照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通道闸机100,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箱体10与第二箱体20、间隔设置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箱体10的两个第一阻挡体30、间隔设置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箱体20且与所述两个第一阻挡体30一一对应的两个第二阻挡体40以及卡持连接于所述第一箱体10上的第一检测模块50与第二识别模块6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箱体10与所述第二箱体20间隔相对设置围成通道101。所述两个第一阻挡体30连接于所述第一箱体10朝向所述第二箱体20的表面的两端,所述两个第二阻挡体40连接于所述第二箱体20朝向第一箱体10的表面的两端。所述两个第一阻挡体30与对应的所述两个第二阻挡体40分别组成第一闸门102与第二闸门103,所述第一闸门102与所述第二闸门103依次隔断或者贯通所述通道101。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对应于所述第一闸门102,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闸门102隔断或者贯通所述通道101;所述第二识别模块60对应于所述第二闸门103,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闸门103隔断或者贯通所述通道101。

请一并参照图2及图3,具体的,所述第一箱体10与所述第二箱体20结构相同,均包括支架11、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架11两端的第一端架12与第二端架13以及固定于所述支架11、第一端架12与第二端架13的挡板14。

所述支架11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底座111与第一顶梁112、间隔相对设置且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座111与所述第一顶梁112的两个支撑柱113以及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支撑柱113上的第一连接梁11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底座111、所述第一顶梁112及第一连接梁114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梁114位于所述第一底座111与所述第一顶梁112之间用于提高所述支架11的强度。所述支撑柱113的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底座111、所述第一顶梁112与所述第一连接梁114均呈长条状。其中所述第一底座111与所述第一顶梁112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支撑柱113的两端,所述第一底座111长度大于所述两个支撑柱113相背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顶梁112长度对应于所述两个支撑柱113相背表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连接梁114长度对应于所述两个支撑柱113相对表面之间的距离。

请参照图6,所述第一底座111包括底板1111、自所述底板1111两侧部分边沿延伸形成的两个侧沿1112、固定于所述底板1111且收容于所述两个侧沿1112之间的多个支撑座1113以及抵接于所述支撑座1113且卡持于所述两个侧沿1112之间的多个盖板1114。所述底板1111、所述两个侧沿1112及所述多个盖板1114围成用于收容线束的走线空间1115,其中所述围成走线空间1115的底板1111一侧还固定有用于固定线束的固线夹1116,进而使得线束紧凑、有序的排列;另外多个盖板1114卡持于所述两个侧沿1112之间,方便盖板1114的拆装及线束的固定。

请参照图7,所述第一顶梁112呈空心筒状结构并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两个顶板1121及连接所述两个顶板1121的第一连接板1122与第二连接板1123。所述第一连接板1122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1124,所述第二连接板1123上开设有与所述多个第一通孔1124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箱体10的第一顶梁112内靠近每个第一通孔1124的位置分别安装有红外线发射装置,通过对应的第一通孔1124发射红外线;所述第二箱体20的第二顶梁112内靠近每个第二通孔位置分别安装有红外线接收装置。即安装于所述第一箱体10的第一顶梁112内的红外线发射装置通过每个第一通孔1124发射至所述第二箱体20的第一顶梁112内的红外线接收装置,进而确定行人在所述通道101内的位置。

请参照图3、图6及图7,每个支撑柱113包括柱体1131及固定连接于所述柱体1131两端的支撑板1132,每个支撑柱113分别通过所述两个支撑板1132与所述第一底座111及所述顶梁112固定连接。具体的,每个支撑柱113一端通过所述支撑板1132与所述底板1111利用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顶梁112的一个顶板1121并通过所述支撑板1132与所述第一顶梁112的另一个顶板1121利用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连接。每个支撑柱113的表面开设有多个配线孔1133,一方面可以方便收容固定自所述第一底座111引出的线束,另一方面可以连通所述支撑柱113与外部连通。

请参照图3,所述第一端架12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端板121及自所述第一端板121的一侧表面延伸形成的第二底座122、第二顶梁123与第二连接梁124。具体的,所述第一端板121呈弯折状并包括竖板1211及连接于所述竖板1211一端的折板1212,且所述竖板1211与所述折板1212所成夹角为钝角。所述竖板1121背离所述第二底座122的一侧安装有指示所述通道101入口正常或者故障的信号指示灯。

所述第二底座122、所述第二顶梁12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121的两端,具体的,所述第二底座122连接于所述竖板1211远离所述折板1212的一端,所述第二顶梁123连接于所述折板1212远离所述竖板1211的一端。所述第二底座122、所述第二顶梁123与所述第二连接梁124平行间隔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底座111、所述第一顶梁112及所述第一连接梁114对应。所述第二底座122、所述第二顶梁123与所述第二连接梁124各自远离所述第一端板121的一端分别抵接于一个支撑柱113背离所述第一顶梁112的表面,其中第二底座122通过所述底板1111与所述第一底座111固定;所述第二顶梁123远离所述第一端板121的一端抵接并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113上且与所述第一顶梁112对齐;所述第二连接梁124远离所述第一端板121的一端抵接并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113上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梁114对齐。

所述第一端架12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底座122与第二连接梁124之间的第一风扇125,所述第一风扇125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梁124上,通过所述支撑柱113的多个配线孔1133与所述支撑柱113连通进而为收容于支撑柱113内的线束散热。

所述第二端架1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端板131及自所述第二端板131的一侧表面延伸形成的第三底座132、第三顶梁133与第三连接梁134。所述第三底座132、所述第三顶梁133与所述第三连接梁134平行间隔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底座111、所述第一顶梁112及所述第一连接梁114对应。所述第三底座132、所述第三顶梁133与所述第三连接梁134各自远离所述第二端板131的一端分别抵接于一个支撑柱113背离所述第一顶梁112的表面,其中第三底座132通过所述底板1111与所述第一底座111固定;所述第三顶梁133远离所述第二端板131的一端抵接并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113上且与所述第一顶梁112对齐;所述第三连接梁134远离所述第二端板131的一端抵接并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113上且与所述第一连接梁114对齐。所述第二端架13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底座132与第三连接梁134之间的第二风扇135,所述第二风扇135固定于所述第三连接梁134上。所述支架11、第一端架12与所述第二端架13独立设计,方便后期维护;另一方面所述第一端架12与所述第二端架13无直角设计,及防治剐蹭行人,又美观大方。

请参照图2,所述挡板14包括固定于所述支架11的两个第一侧板141与一个卡板142、固定于第一端架12的两个第二侧板143以及固定于第二端架13的两个第三侧板144。

请参照图3、图4及图6,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底座111的每个侧沿1112呈“z”形并包括端沿1117及分别垂直连接于所述端沿1117相背两侧表面边缘的第一板沿1118与第二板沿1119,其中所述第一板沿1118与所述底板1111固定连接,所述多个盖板1114的边缘与所述第二板沿1119卡持。所述第一连接梁114朝向所述底板1111的一侧表面延伸形成两条间隔相对设置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梁114的第一挡沿1141。所述第一侧板141包括第一基板1411、自所述第一基板1411边缘垂直延伸形成的第一抵接沿1412及自所述第一抵接沿1412边缘延伸形成的第一配合沿1413;所述端沿1117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梁114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柱1110,所述第一侧板141一侧的第一抵接沿1412开设有与所述多个定位柱1110一一对应并能够卡持收容所述多个定位柱1110的定位孔1414;所述第一连接梁114朝向所述底板1111的一侧表面固定有多个挡扣1140,所述第一侧板141远离所述定位孔1414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多个挡扣1140一一对应卡持的多个转扣1415。每个第一侧板141相背的两个第一配合沿1413通过一个侧沿1112的第二板沿1119及所述第一连接梁114的第一挡沿1141的限位,并通过所述多个定位孔1414与所述多个定位柱1110卡持、所述多个转扣1415与所述多个挡扣1415卡持实现所述第一侧板141与所述支架11的固定连接。这种安装方式只要旋转所述多个转扣1415,使得所述多个转扣1415远离对应的挡扣1140,即可实现对所述第一侧板141的拆卸,既固定紧固又拆装方便,便于后期维护。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侧板143与第一端架12卡持固定,所述第三侧板144与第二端架13卡持固定。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141可通过固定架例如螺钉实现与支架11固定连接,例如所述第一侧板141相背的两侧边缘分别与第一底座111及第一连接梁114对应并用螺钉固定;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二侧板143与所述第三侧板144可通过固定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端架12、所述第二端架13固定连接。

请参照图2、图3及图5,所述第一连接梁114朝向所述第一顶梁112的一侧开设有卡槽1142,所述第一顶梁112上开设有贯穿所述两个顶板1121的卡口1125。所述卡板142的一端自所述卡口1125穿过并卡持于所述卡槽1142中,所述卡板142的部分收容于所述卡口1125中并约束所述卡板142,防止所述卡板142晃动。进一步的,所述卡板142形状为一个矩形与一个等腰梯形的组合且矩形的长边连接于梯形的下底边,其中所述矩形的长边长度小于梯形的下底边长度。所述卡板142的矩形一端穿过并卡持于所述卡槽1142,所述卡板142的部分收容于所述卡口1125中且梯形的下底边抵接于所述第一顶梁112,起到支撑所述卡板142的作用。另外所述卡板142的梯形区域的四角倒圆角,既美观大方,又能避免对行人造成伤害。

请参照图8及图9,所述第一阻挡体30与所述第二阻挡体40结构相同,均包括固定柱31及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柱31中的转板32。所述固定柱31包括盒体311及部分密封所述盒体311的盒盖312,所述盒体311包括固定板3111及自所述固定板3111边缘延伸形成的固定沿3112,所述固定板3111连接所述固定沿3112的表面固定有安装板3113,所述安装板3113将所述盒体311隔成收容区3114及安装区3115,其中所述收容区3114的固定沿3112与所述盒盖312密封配合,用于收容控制转板32的控制电路板及连接所述转板32的线束。

所述转板32包括转筒321、固定连接于所述转筒321上的转页322以及收容固定于所述转筒321并带动所述转筒321转动的电机323。所述转筒321收容于所述安装区3115中。具体的,所述安装区3115远离所述安装板3113的一端固定有端部3116,所述端部3116朝向所述安装板3113的一侧设有多个固定孔3117,所述安装板3113上设有安装孔3118;所述电机323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多个固定孔3117一一对应并卡持收容的多个固定柱3231,所述电机323远离所述多个固定轴3231的一端的转轴卡持于所述安装孔3118中。

每个第一阻挡体30通过所述第一阻挡体30的固定板3111背离对应固定沿3112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箱体10的支撑柱113朝向所述第二箱体20的表面抵接并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阻挡体30的端部3116靠近所述第一箱体10的第一顶梁114。所述第一阻挡体30的收容区3114内的固定板3111上开设有连通孔3119,所述连通孔3119与第一箱体10的支撑柱113上的配线孔1133连通,方便所述第一箱体10的线束连通所述第一阻挡体30。

同样的,每个第二阻挡体40通过所述第二阻挡体40的固定板3111背离对应固定沿3112的表面与所述第二箱体20的支撑柱213朝向所述第一箱体10的表面抵接并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阻挡体40的端部3116靠近所述第二箱体20第一顶梁114。所述第二阻挡体40的收容区3114内的固定板3111上开设有连通孔3119,所述连通孔3119与所述第二箱体20的支撑柱213连通,方便所述第二箱体20的线束连通所述第二挡体30。

所述两个第一阻挡体30与所述两个第二阻挡体40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闸门102由一个第一阻挡体30与所述第一阻挡体30对应的第二阻挡体40组成,所述第二闸门103由另一个第一阻挡体40与所述第一阻挡体40对应的第二阻挡体40组成。

请参照图2及图4,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安装于所述第一箱体10的第一端架12上,用于识别行人的有效信息进而控制第一闸门102隔断或者贯通所述通道101。具体的,所述第一箱体10的第一端架12的折板1212上开设有安装口1213,所述第一箱体10的第一端架12还包括对应于所述安装口1213的卡持架126,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的卡持部穿过所述安装口1213与所述卡持架126卡持固定。具体的,所述卡持架126包括互相垂直连接的第一卡持板1261、第二卡持板1262以及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卡持板1261与所述第二卡持板1262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三卡持板1263,所述第一卡持板1261、所述第二卡持板1262及所述两个第三卡持板1263围成卡持空间1264。其中所述第一卡持板1261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柱113,所述第二卡持板1262及两个第三卡持板1263的边缘对应并固定于所述安装口1213的边缘,所述卡持架126对所述第一端架12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所述卡持架126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卡持空间1264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卡板1262上的卡筒1265,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的卡持部对应并卡持收容于所述卡筒1265中。所述卡筒1265一方面与所述支撑柱113的线束连通,进而与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连通;另一方面对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起到卡持固定作用,方便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的安装与拆卸,便于后期维护。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识别模块50包括用于扫描票证(如火车票)信息的二维码或条形码的扫描器及用于读取身份证内ic芯片存储的身份证信息的射频读写器。当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识别行人的证件信息(如车票及身份证信息)有效,即控制所述第一闸门102打开方便行人进入所述通道101中;反之则不能进入所述通道101中。

请参照图1及图5,所述第二识别模块60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箱体10的支架11靠近对应第二端架13的一端,用于再次识别行人的有效信息进而控制第二闸门103隔断或者贯通所述通道101。具体的,所述第一箱体10的第一顶梁114靠近所述第二端架13的一侧开设有卡持接口1143,所述卡持接口1143贯穿所述第一顶梁114并与对应的支撑柱113连通。所述第一箱体10的第一顶梁114的卡持接口1143一侧固定有配合板1144,所述配合板1144上开设有多个配合口1145,所述第二识别模块60包括卡持端及所述多个配合口1145一一对应的多个卡柱(图未示),所述卡持端卡持于所述卡持接口1143中并与对应支撑柱113中的线束连通,所述多个卡柱与所述多个配合口1145卡持配合,进而对所述第二识别模块60进行二次卡持固定,既紧固了所述第二识别模块60,又方便所述第二识别模块60的拆卸与安装,便于后期维护。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识别模块60为包括摄像头的人脸识别装置,用于扫描行人信息是否与第一识别模块50读取的证件信息一致。当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识别行人信息与证件信息一致,则控制所述第二闸门103打开方便行人走出所述通道101中;反之则不能通过所述通道101中。

请参照图1及图6,所述通道闸机100还包括报警装置70,所述报警装置70卡持固定于所述第二箱体20靠近所述第二闸门103的一端,且所述报警装置70的显示屏背离所述第一闸门102,防止报警信息被可疑行人发现提前转移。

所述通道闸机100还包括通道板80,所述第一箱体10与所述第二箱体20间隔相对设置且分别连接于所述通道板80上。具体的,所述第一箱体10、第二箱体20分别通过对应的底板1111与所述通道板80固定连接。所述通道板80用于收容并保护连通所述第一箱体10与所述第二箱体20的线束。

本发明提供的闸门通道100,所述第一箱体10与所述第二箱体20结构相同且均由支架11、第一端架12及第二端机13、挡板14拼装而成,便于拆卸与安装;所述第一识别模块50与所述第二识别模块60分别卡持固定于第一箱体10上,便于拆卸与安装。本发明提供的闸门通道100,模块化程度高且维护方便。

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