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释放路锥的工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6866发布日期:2019-01-14 19:4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用于释放路锥的工程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路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释放路锥的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路锥又称路障,用于放置在道路中间、危险地区和道路施工地段等,起到分隔车流、引导交通的作用。高速公路在维修养护时,必须要保证行车和作业区的安全,因此需在作业区外摆放交通路锥以引导车辆的行驶。目前,路锥的摆放与回收一是采用人工方式,即操作人员通过人工作业对路锥实现一个一个地丢放或回收;二是采用机械车辆来完成,此种方式多采用运输卡车作为主车,路锥垂直叠放堆存在卡车的车厢内,投放时只能采取垂直方向投放,极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释放路锥的工程车辆,该工程车辆可实现路锥水平方向的自动释放。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车辆本体及与车辆本体通过连杆机构相连的箱体,所述的箱体在连杆机构的驱动下可处于放置在车辆本体上的初始状态以及悬挂在车辆本体右侧的路锥投放状态,所述的箱体内设有一个独立的完整路锥及多个沿水平方向叠放的半路锥,所述的完整路锥与半路锥通过牵引绳相连,所述的牵引绳由设置在箱体内的铰车实现收放,所述的箱体内还设有与完整路锥相配合的路锥收放机构以及与半路锥相配合的路锥释放机构、路锥回收机构及路锥牵引机构。

所述的连杆机构包括与箱体铰接相连的第一连杆、与车辆本体铰接的第二连杆以及与液压缸相连的动力杆,所述的第二连杆及动力杆均与第一连杆铰接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杆通过第一支座固定在箱体上,所述的第二连杆通过第二支座固定在车辆本体上,所述的液压缸固定在车辆本体上,所述的连杆机构设置两组。

所述的完整路锥包括第一壳体以及沿第一壳体底部周边设置的第一底座,所述的第一壳体为中空的圆形锥台,所述第一底座的下方固定有第一滚轮,所述的第一滚轮为前后方向移动的定向滚轮,且第一滚轮的下端轮面悬伸于第一底座的下端面,所述的第一滚轮均匀间隔布置四个,所述的第一壳体上设有与牵引绳相配合的第一穿绳孔。

所述的路锥收放机构包括第一电缸及固定第一电缸的电缸座,所述的电缸座与箱体的顶板相固定,所述的第一电缸与铅垂方向布置的空心管相连,所述的空心管的上端设置在套筒内,所述空心管的下端设有与空心管形成滑动配合的滑环,所述滑环的外径小于第一壳体的顶端开口直径,所述空心管的管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所述的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处分别设有第一弹片及第二弹片,所述第一弹片及第二弹片分别呈弯折状,所述的第一弹片及第二弹片的两端分别卡设在第一通槽及第二通槽的两端,且第一弹片及第二弹片的弯折部位于空心管外侧,所述第一壳体的内腔中设有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与第一壳体的内壁相固定,所述限位块的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中心轴线与空心管的中心轴线相吻合,且通孔的直径大于空心管的外径且小于滑环的外径。

所述的半路锥包括第二壳体以及沿第二壳体底部周边设置的第二底座,所述的第二壳体为中空的半圆形锥台,所述第二底座的两端分别对称延伸有第一支腿及第二支腿,所述的第二底座、第一支腿及第二支腿上分别设有第二滚轮、第三滚轮及第四滚轮,所述的第二滚轮、第三滚轮及第四滚轮均为前后方向移动的定向滚轮,所述的第二滚轮、第三滚轮及第四滚轮的下端轮面分别悬伸于第二底座、第一支腿及第二支腿的下端面,且第三滚轮及第四滚轮还分别悬伸于第一支腿及第二支腿的外侧,所述的第二壳体上设有供牵引绳通过的第二穿绳孔,所述的第二穿绳孔位于第二壳体靠近底端的中间位置。

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上还设有用于夹紧牵引绳的夹紧机构,所述的夹紧机构包括分设在第二穿绳孔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所述的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之间设有分别连接两者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所述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呈水平方向布置且分别设置在第二穿绳孔的上下两侧,所述的第一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一偏心轮及第二偏心轮,所述的第二转轴上分别设有第三偏心轮及第四偏心轮,所述的第一偏心轮及第三偏心轮位于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之间,所述的第二偏心轮及第四偏心轮分别位于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的外侧面,所述的第一固定块及第二固定块远离第二壳体的端面为一斜面,该斜面的斜度与第二壳体的斜度相吻合,且第二偏心轮及第四偏心轮凸出该斜面设置,所述的第一转轴与第一固定块之间设有第一扭簧,所述的第二转轴与第二固定块之间设有第二扭簧。

所述的路锥释放机构包括跨设在滑轨两侧且供半路锥通过的立式门架、用于调整立式门架上下位置的调整装置以及固定在立式门架上的释放装置,所述的立式门架由横梁、左边柱及右边柱组成,所述的横梁上水平悬伸有固定板,所述立式门架的内部设有门板,所述的门板自底部向上方开设有供半路锥通过的通道,该通道的形状与半路锥的截面形状相吻合。

所述的路锥回收机构包括铰车、与铰车相连的牵引绳,所述的牵引绳依次穿过定位挡块、半路锥以及完整路锥,所述的路锥回收机构还包括固定在箱体底板上且沿车辆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滑轨,所述的滑轨平行设置三条,三条所述的滑轨分别与半路锥的第二滚轮、第三滚轮、第四滚轮相配合。

所述的路锥牵引机构包括夹持装置、驱动夹持装置沿车辆本体长度方向位移的第一滑动装置、驱动夹持装置沿车辆本体宽度方向位移的第二滑动装置、驱动夹持装置动作的动力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技术效果为:可实现路锥水平方向的自动投放,投放效率高,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释放路锥的工程车辆处于初始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释放路锥的工程车辆处于投放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释放路锥的工程车辆处于投放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收放机构、路锥释放机构、路锥回收机构、路锥牵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收放机构、路锥释放机构、路锥回收机构、路锥牵引机构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完整路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完整路锥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收放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收放机构与完整路锥相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收放机构与完整路锥相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半路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半路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半路锥与牵引绳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释放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释放机构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的b-b剖视图;

图18是图16的右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回收机构的主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牵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路锥牵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21,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如图1~图5所示的一种用于释放路锥的工程车辆,包括车辆本体1及与车辆本体1通过连杆机构11相连的箱体2,箱体2在连杆机构11的驱动下可处于放置在车辆本体1上的初始状态以及悬挂在车辆本体1右侧的路锥投放状态,箱体2内设有一个独立的完整路锥3及多个沿水平方向叠放的半路锥4,完整路锥3与半路锥4通过牵引绳5相连,牵引绳5由设置在箱体内的铰车51实现收放,箱体2内还设有与完整路锥3相配合的路锥收放机构以及与半路锥4相配合的路锥释放机构、路锥回收机构及路锥牵引机构。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箱体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箱体2为前后两端敞口设置的箱体,这里前后两端的方向与车辆本体前后顺序相吻合,箱体2的底板在末端位置镂空以用于完整路锥3的投放,即箱体2的底板在后端是敞空的,完整路锥3从敞空处投放至路面,路锥收放机构、路锥释放机构、路锥回收机构、路锥牵引机构均固定在箱体2内。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连杆机构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连杆机构11包括与箱体2铰接相连的第一连杆111、与车辆本体1铰接的第二连杆112以及与液压缸113相连的动力杆114,第二连杆112及动力杆114均与第一连杆111铰接相连,第一连杆111通过第一支座115固定在箱体2上,第二连杆112通过第二支座116固定在车辆本体1上,液压缸113固定在车辆本体1上,连杆机构11设置两组。图1为初始状态,图2为投放状态。

如图6~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完整路锥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完整路锥3包括第一壳体31以及沿第一壳体31底部周边设置的第一底座32,第一壳体31为中空的圆形锥台,第一底座32的下方固定有第一滚轮33,第一滚轮33为前后方向移动的定向滚轮,且第一滚轮33的下端轮面悬伸于第一底座32的下端面,第一滚轮33均匀间隔布置四个,第一壳体31上设有与牵引绳5相配合的第一穿绳孔34。

如图9~图11所示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路锥收放机构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路锥收放机构包括第一电缸61及固定第一电缸61的电缸座62,电缸座62与箱体2的顶板相固定,第一电缸61与铅垂方向布置的空心管63相连,空心管63的上端设置在套筒69内,套筒69与电缸座62一体成型,空心管63的下端设有与空心管63形成滑动配合的滑环64,滑环64的外径小于第一壳体31的顶端开口直径,空心管63的管壁上对称开设有第一通槽65及第二通槽66,第一通槽65及第二通槽66处分别设有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分别呈弯折状,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的两端分别卡设在第一通槽65及第二通槽66的两端,且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的弯折部位于空心管63外侧。具体地说,第一通槽65及第二通槽66沿空心管63的管长方向设置,第一弹片67的两端分别卡在第一通槽65内,第二弹片68的两端分别卡在第二通槽66内,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呈一个钝角的弯折状,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第一壳体31的内腔中设有限位块35,限位块35与第一壳体31的内壁相固定,限位块35的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孔,通孔的中心轴线与空心管63的中心轴线相吻合,且通孔的直径大于空心管63的外径且小于滑环64的外径。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的弯折部位于第一壳体31内,且弯折部卡在第一壳体31的内部空腔中,路锥收放机构不会从完整路锥3的内腔中脱落;在投放路锥时,第一电缸61驱动空心管63向下移动,当完整路锥3落至地面后,空心管63继续下移直至滑环64至与限位块35的上端面相抵靠,此时空心管63进入限位块35的通孔内,且滑环64的位置被限制;第一电缸61驱动空心管63继续向下移动,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的弯折部分在压力的作用下别向第一通槽65及第二通槽66内收缩,并由滑环64对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进行锁定,即第一弹片67和第二弹片68在滑环64的限制下不会向外张开;当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收缩至两者之间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一壳体31的顶端开口直径时,路锥收放机构实现与完整路锥3的分离。在完整路锥3需要回收时,第一电缸61驱动空心管63向上移动,当滑环64上移到套筒69下端时,空心管63继续上移,滑环64在套筒69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解除对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的锁定,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恢复初始状态,这时第一电缸61驱动空心管63向下移动,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受到第一壳体31顶部开口的挤压会自然收缩,即依靠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下端的锥度自然滑进第一壳体31的内腔中,与第一壳体31相卡合,此时可实现完整锥筒的回收。

如图12~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半路锥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半路锥4包括第二壳体41以及沿第二壳体41底部周边设置的第二底座42,第二壳体41为中空的半圆形锥台,第二底座42的两端分别对称延伸有第一支腿43及第二支腿44,第一支腿43及第二支腿44可以使半路锥4放置时更加的稳定;第二底座42、第一支腿43及第二支腿44上分别设有第二滚轮45、第三滚轮46及第四滚轮47,第二滚轮45、第三滚轮46及第四滚轮47均为前后方向移动的定向滚轮,第二滚轮45、第三滚轮46及第四滚轮47的下端轮面分别悬伸于第二底座42、第一支腿43及第二支腿44的下端面,且第三滚轮46及第四滚轮47还分别悬伸于第一支腿43及第二支腿44的外侧,第二壳体41上设有供牵引绳5通过的第二穿绳孔48,第二穿绳孔48位于第二壳体41靠近底端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第二壳体41的内壁上还设有用于夹紧牵引绳5的夹紧机构,夹紧机构包括分设在第二穿绳孔48左右两侧的第一固定块411及第二固定块412,第一固定块411及第二固定块412之间设有分别连接两者的第一转轴413与第二转轴414,第一转轴413与第二转轴414呈水平方向布置且分别设置在第二穿绳孔48的上下两侧,第一转轴413上分别设有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二偏心轮416,第二转轴414上分别设有第三偏心轮417及第四偏心轮418,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三偏心轮417位于第一固定块411及第二固定块412之间,第二偏心轮416及第四偏心轮418分别位于第一固定块411及第二固定块412的外侧面,第一固定块411及第二固定块412远离第二壳体41的端面为一斜面,该斜面的斜度与第二壳体41的斜度相吻合,且第二偏心轮416及第四偏心轮418凸出该斜面设置,第二偏心轮416及第四偏心轮418凸出斜面设置,是为了在后一个半路锥4抵靠到前一个半路锥上的第二偏心轮416和第四偏心轮418时,可以拨动第一转轴413及第二转轴414转动,从而使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三偏心轮417松开牵引绳5;第一转轴413与第一固定块411之间设有第一扭簧,第二转轴414与第二固定块412之间设有第二扭簧,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用来驱动第一偏心轮415和第三偏心轮417相互合拢。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初始状态下,牵引绳5依次穿过半路锥4上的第二穿绳孔48,使半路锥4呈水平方向叠放在滑轨53上,后一个半路锥4的外侧锥面抵靠在前一个半路锥4内壁上的第二偏心轮416和第四偏心轮418上,这时半路锥4与牵引绳5之间是松动的关系;当前一个半路锥4被释放后,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三偏心轮417在第一扭簧及第二扭簧的作用下实现对牵引绳5的夹紧;由于在释放过程中,只要将半路锥4沿着滑轨53拉下来即可,所以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产生的压力足够牵引半路锥滑动。回收半路锥4时,绞车51拉动牵引绳5回缩,此时,牵引绳5通过摩擦力带动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三偏心轮417转动,实现对牵引绳5的自锁;回收时由于地面阻力比较大,而且存在爬坡,所以必须依靠自锁来增大拉力。

如图15~图18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路锥释放机构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路锥释放机构包括跨设在滑轨52两侧且供半路锥4通过的立式门架71、用于调整立式门架71上下位置的调整装置72以及固定在立式门架71上的释放装置,立式门架71由横梁711、左边柱712及右边柱713组成,横梁711上水平悬伸有固定板714,立式门架71的内部设有门板715,门板715自底部向上方开设有供半路锥4通过的通道,该通道的形状与半路锥4的截面形状相吻合。

进一步的,调整装置72包括第二电缸721、与第二电缸721相连的丝杆722、与丝杆722形成丝杆螺母运动的丝杆块723以及固定丝杆722与第二电缸721的固定支架724,丝杆722呈铅垂方向布置,丝杆块723固定在立式门架71上,固定支架724与箱体2相固定。通过第二电缸721驱动丝杆722转动,从而使丝杆块723在丝杆722上移动,以带动立式门架71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释放装置包括上释放装置73、左下释放装置74、右下释放装置75以及连接三者的联动装置76,上释放装置73与半路锥4的顶部相配合,左下释放装置74及右下释放装置75分别与半路锥4的第三滚轮46及第四滚轮47相配合。

上释放装置73包括位于固定板714上方的第三转轴731、驱动第三转轴731动作的第三电缸732、固定在第三转轴731上的第五偏心轮733及第六偏心轮734,第三转轴731呈水平方向布置,第五偏心轮733及第六偏心轮734对称设置在第三转轴731上且两者的偏心位置相吻合,第五偏心轮733及第六偏心轮734的下端轮面分别与第一压板735及第二压板736相抵靠,上释放装置73还包括位于固定板714下方的第一挡块737及第二挡块738,第一挡块737及第二挡块738呈铅垂方向平行布置,且第一挡块737及第二挡块738均为弧形挡块,第一挡块737及第二挡块738的上端通过第一导柱及第二导柱与第一压板735及第二压板736相连,第一导柱及第二导柱贯穿固定板714设置,且第一压板735与固定板714之间的第一导柱上套设有第一压簧739,第二压板736与固定板714之间的第二导柱上套设有第二压簧740;第三转轴731与铅垂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立板77及第二立板78相固定,第三电缸732固定在第一立板77上。

右下释放装置75包括位于右边柱713外侧的第四转轴751,第四转轴751与第三转轴731同向布置,第四转轴751上设有第七偏心轮752及第八偏心轮753,第七偏心轮752及第八偏心轮753对称设置在第四转轴751上且两者的偏心位置相吻合,右下释放装置75还包括位于右边柱713内侧的第三挡块754及第四挡块755,第三挡块754及第四挡块755分别通过第三导柱及第四导柱与第三压板756及第四压板757相固定,第三导柱及第四导柱垂直贯穿右边柱713设置,第三挡块754及第四挡块755用于第四滚轮47的阻挡,右边柱713与第三压板756之间的第三导柱上套设有第三压簧758,右边柱713与第四压板757之间的第四导柱上套设有第四压簧759。

左下释放装置74与右下释放装置75对称设置,两者结构相同。左下释放装置74包括位于左边柱712外侧的第五转轴741,第五转轴741与第三转轴731同向布置,第五转轴741上设有第七偏心轮及第八偏心轮,第七偏心轮及第八偏心轮对称设置在第五转轴741上且两者的偏心位置相吻合,左下释放装置74还包括位于左边柱712内侧的第五挡块及第六挡块,第五挡块及第六挡块分别通过第五导柱及第六导柱与第五压板及第六压板相固定,第五导柱及第六导柱垂直贯穿左边柱712设置,第五挡块及第六挡块用于第三滚轮46的阻挡,左边柱712与第五压板之间的第五导柱上套设有第五压簧,左边柱与第六压板之间的第六导柱上套设有第六压簧。

优选的,第三挡块754及第四挡块755与第四滚轮47相贴近的端面为一弧面,第五挡块及第六挡块与第三滚轮46相贴近的端面为一弧面。

进一步的,第三转轴731的下方平行设有第六转轴761,第六转轴761固定在第二立板78上,联动装置76包括固定在第三转轴731上的第一带轮762、固定在第六转轴761上的第二带轮763、固定在第四转轴751上的第三带轮764以及固定在第五转轴741上的第四带轮765,第一带轮762、第二带轮763、第三带轮764及第四带轮765通过皮带766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在回收半路锥时,释放装置可以在第二电缸721的驱动下向上移动,从而方便半路锥4的回收;在释放半路锥4时,同样通过第二电缸721、丝杆722及丝杆块723的配合使释放装置下落。释放半路锥4时,初始状态下的第一挡块737、第三挡块754及第五挡块分别对第一个半路锥4的上部以及底部的第四滚轮47、第三滚轮46形成阻挡,在第三电缸732驱动第三转轴731转动时,第三转轴731通过皮带766带动第四转轴751及第五转轴741转动,这时,固定在第三转轴731上的第五偏心轮733及第六偏心轮734、固定在第四转轴751上的第七偏心轮752及第八偏心轮753、固定在第五转轴741上的第九偏心轮及第十偏心轮同步发生转动,从而第一挡块737向上移动,第二挡块738向下移动,第三挡块754及第五挡块分别向外侧移动,第四挡块755及第六挡块分别向内侧移动,这时第一挡块737、第三挡块754、第五挡块撤销对第一个半路锥4上部及两侧滚轮的阻挡,第二挡块738、第四挡块755、第六挡块形成对第二个半路锥4上部及两侧滚轮的阻挡;依此类推,实现多个半路锥4的释放。

如图19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路锥回收机构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路锥回收机构包括铰车51、与铰车51相连的牵引绳5,牵引绳5依次穿过定位挡块52、半路锥4以及完整路锥3,路锥回收机构还包括固定在箱体2底板上且沿车辆本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滑轨53,滑轨53平行设置三条,三条滑轨53分别与半路锥4的第二滚轮45、第三滚轮46、第四滚轮47相配合。优选的,牵引绳5为扁平带状绳。

进一步的,滑轨53包括水平布置的第一滑轨段531以及倾斜布置的第二滑轨段532,第二滑轨段532的末端与地面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路锥回收机构还包括沿车辆本体1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压杆54与第二压杆55,第一压杆54及第二压杆55分别压设在半路锥4的第二底座42上方,起定位导向作用。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半路锥4在回收时,铰车51收紧牵引绳5,定位挡块52的斜面抵靠至最后一个半路锥4的第二偏心轮416和第四偏心轮418上,促使第一转轴413及第二转轴414转动,从而使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三偏心轮417松开牵引绳5,最后一个半路锥被回收;铰车51继续收紧牵引绳5,最后一个半路锥4的外锥面抵靠至前一个半路锥的第二偏心轮416和第四偏心轮418上,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三偏心轮417松开牵引绳5,前一个半路锥被回收;依此类推,直至所有的半路锥被回收,沿滑轨53形成水平叠放的状态。

如图20、图2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其中一种路锥牵引机构的具体实现方式为:

路锥牵引机构包括夹持装置、驱动夹持装置沿车辆本体1长度方向位移的第一滑动装置、驱动夹持装置沿车辆本体1宽度方向位移的第二滑动装置、驱动夹持装置动作的动力装置。

进一步的,第一滑动装置包括沿车辆本体1长度方向布置的第一滑轨81以及与第一滑轨81形成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82,第二滑动装置包括沿车辆体体1宽度方向布置的第二滑轨83以及与第二滑轨83形成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84,第二滑轨83与第一滑块82固定相连。

进一步的,夹持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牵引绳5上下侧的上滚轮851及下滚轮852,上滚轮851及下滚轮852固定在滚轮支座86上,上滚轮851设置在上滚轮座853中,且上滚轮座853与第七导柱854相连,第七导柱854的另一端贯穿滚轮支座86与第二推块855相连,第二推块855与滚轮支座86之间的第七导柱854上设有第七压簧856,下滚轮852的滚轮轴固定在滚轮支座86上,且下滚轮852的滚轮轴上同轴设有从动轮857,滚轮支座86上固定有电机861,电机861的输出轴上设有与从动轮857相啮合的主动轮。

进一步的,动力装置包括固定在第二滑块84上的第四电缸87、与第四电缸87相连的推杆871、设置在推杆871端部且与第二推块855相配合的第一推块872,第一推块872与第二推块855形成斜楔块结构,第四电缸87固定在推板873上。

进一步的,第二滑轨83与限位门架88相连,限位门架88上设有供推板873及第四电缸87通过的第一通道,推板873上设有垂直贯穿推板873的第八导柱874,第八导柱874的一端与滚轮支座86连接,第八导柱874的另一端与限位板875相连,推板873与滚轮支座86之间的第八导柱874上套设有第八压簧876,限位板875的宽度大于门架88的宽度。

进一步的,路锥牵引机构共设置两组,两组路锥牵引机构分别设置在牵引绳5的左右两侧。为便于说明,如图4所示,将两组路锥牵引机构定义为左牵引机构8a及右牵引机构8b,使用时,两组牵引机构交替动作。

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中,初始状态下,左牵引机构8a位于靠近半路锥4的一侧,右牵引机构8b位于靠近完整路锥3的一侧。释放第一个半路锥4时,左牵引机构8a中的第二滑块84沿着第二滑轨83向前移动,前进至限位板875抵靠在限位门架88上时,这时夹持装置的上滚轮851及下滚轮852分别位于牵引绳5的上下两侧,由于限位板875已经与限位门架88形成限位阻挡,所以上滚轮851及下滚轮852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当第二滑块84沿着第二滑轨83继续向前移动时,第四电缸87、推板873及推杆871穿过限位门架873上的第一通道继续向前移动,这时与推杆871相连的第一推块872的斜面与第二推块855的斜面相抵靠,并促使第二推块855向下移动,带动上滚轮851下移,此时上滚轮851与下滚轮852形成夹紧牵引绳5的状态。当第一个半路锥4释放完成后,右牵引机构8b移动至第一个半路锥与第二半路锥之间的位置,准备实施下一次牵引,与此同时,左牵引机构8a回撤,与牵引绳5脱离。当第二个路锥释放完成后,左牵引机构8a再移动至第二个半路锥与第三个半路锥之间,准备实施下一次牵引,右牵引机构8b则回撤;依此类推,左牵引机构8a及右牵引机构8b交替完成牵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路锥释放及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车辆本体行驶至作业路段,通过连杆机构释放箱体;

步骤2:释放完整路锥;

步骤3:车辆本体等速前行,逐个释放半路锥;

步骤4:释放完成后,回收半路锥;

步骤5:回收完整路锥;

步骤6:箱体回位,结束作业。

所述的步骤2中,第一电缸61驱动空心管63向下移动,当完整路锥3落至地面后,空心管63继续下移直至滑环64至与限位块35的上端面相抵靠,此时空心管63进入限位块35的通孔内,且滑环64的位置被限制;第一电缸61驱动空心管63继续向下移动,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的弯折部分在压力的作用下别向第一通槽65及第二通槽66内收缩,并由滑环64对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进行锁定;当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收缩至两者之间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一壳体31的顶端开口直径时,路锥收放机构实现与完整路锥3的分离。

所述的步骤3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左牵引机构夹紧牵引绳,释放第一个半路锥;

步骤32:左牵引机构回撤,右牵引机构滑动至第一个半路锥及第二个半路锥之间,夹紧牵引绳,释放第二个半路锥;

步骤33:右牵引机构回撤,左牵引机构滑动至第二个半路锥与第三个半路锥之间,夹紧夹引绳;依此类推,直至所有的半路锥被释放。

所述的步骤31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11:左牵引机构8a中的第二滑块84沿着第二滑轨83向前移动,直至限位板875抵靠在限位门架88上,此时,夹持装置的上滚轮851及下滚轮852分别位于牵引绳5的上下两侧;第二滑块84沿着第二滑轨83继续向前移动,带动第四电缸87、推板873及推杆871穿过限位门架873上的第一通道继续向前移动,与推杆871相连的第一推块872的斜面与第二推块855的斜面相抵靠,并促使第二推块855向下移动,带动上滚轮851下移,上滚轮851与下滚轮852夹紧牵引绳5;

步骤312:第三电缸732驱动第三转轴731转动,第三转轴731通过皮带766带动第四转轴751及第五转轴741同时转动,固定在第三转轴731上的第五偏心轮733及第六偏心轮734、固定在第四转轴751上的第七偏心轮752及第八偏心轮753、固定在第五转轴741上的第九偏心轮及第十偏心轮同步发生转动,带动第一挡块737向上移动、第二挡块738向下移动、第三挡块754及第五挡块分别向外侧移动、第四挡块755及第六挡块分别向内侧移动,此时,第一挡块737、第三挡块754、第五挡块撤销对第一个半路锥4上部及两侧滚轮的阻挡,第二挡块738、第四挡块755、第六挡块形成对第二个半路锥4上部及两侧滚轮的阻挡。

所述的步骤32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21:第一个半路锥4释放完成后,右牵引机构8b移动至第一个半路锥与第二半路锥之间的位置,与此同时,左牵引机构8a回撤,与牵引绳5脱离;

步骤322:右牵引机构中的第二滑块沿着第二滑轨向前移动,直至限位板抵靠在限位门架上,此时,夹持装置的上滚轮及下滚轮分别位于牵引绳的上下两侧;第二滑块沿着第二滑轨继续向前移动,带动第四电缸、推板及推杆穿过限位门架上的第一通道继续向前移动,与推杆相连的第一推块的斜面与第二推块的斜面相抵靠,并促使第二推块向下移动,带动上滚轮下移,上滚轮与下滚轮夹紧牵引绳;

步骤323:第三电缸732驱动第三转轴731转动,第三转轴731通过皮带766带动第四转轴751及第五转轴741同时转动,固定在第三转轴731上的第五偏心轮733及第六偏心轮734、固定在第四转轴751上的第七偏心轮752及第八偏心轮753、固定在第五转轴741上的第九偏心轮及第十偏心轮同步发生转动,带动第一挡块737向下移动、第二挡块738向上移动、第三挡块754及第五挡块分别向内侧移动、第四挡块755及第六挡块分别向外侧移动,第二挡块738、第四挡块755、第六挡块撤销对第二个半路锥4上部及两侧滚轮的阻挡,第二个半路锥前行至第一挡块的位置,被第一挡块737、第三挡块754、第五挡块阻挡;

步骤324:重复步骤312,完成第二个半路锥的释放。

所述的步骤4中,铰车51收紧牵引绳,定位挡块52的斜面抵靠至最后一个半路锥4的第二偏心轮416和第四偏心轮418上,促使第一转轴413及第二转轴414转动,从而使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三偏心轮417松开牵引绳5,最后一个半路锥被回收;铰车51继续收紧牵引绳5,最后一个半路锥的外锥面抵靠至前一个半路锥的第二偏心轮416和第四偏心轮418上,第一偏心轮415及第三偏心轮417松开牵引绳5,前一个半路锥被回收;依此类推,直至所有的半路锥被回收,形成水平叠放的状态。

所述的步骤5中,第一电缸61驱动空心管63向上移动,当滑环64上移到套筒69下端时,空心管63继续上移,滑环64在套筒69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解除对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的锁定;第一电缸61驱动空心管63向下移动,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受到第一壳体31顶部开口的挤压会自然收缩,依靠第一弹片67及第二弹片68下端的锥度自然滑进第一壳体31的内腔中,与第一壳体31相卡合,实现完整锥筒的回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