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路障进行码垛回收的自动化回收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6847发布日期:2019-01-14 19:4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路障进行码垛回收的自动化回收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路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路障回收车。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路障清除领域中,需要大量劳动力,效率低、成本高,我国道路情况复杂,汽车车道改道、借道的状况经常发生,路障需求量大,但对利用后的路障的回收往往采用人工方式,采用人工方式回收路障消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回收效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路障回收车,用于对路障进行有序堆积码垛,并实现自动化回收。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对路障进行码垛回收的自动化回收车,包括前进系统、回收系统,所述的前进系统包括车体、用于驱动车体前进转向的驱动装置,所述的回收系统安装于车体上,回收系统包括用于对路障进行夹持并且牵引其上升并有序码垛至车体内的夹持升降装置、用于对有序码垛至车体内的路障进行支撑的限位支撑装置;

所述的车体包括车架、前轮构件、后轮构件、底板、车厢,所述的底板呈水平布置,并且底板固定安装于车架上,所述的车厢为矩形环体结构,车厢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车厢固定安装于底板的上端面,所述的前轮构件与后轮构件均安装于车架上、并且均位于底板下方;

所述的前轮构件包括前轮组件,前轮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前轮,安装支架固定安装于车架上,前轮的轮轴轴向平行于地面,前轮活动安装于安装支架并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前轮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前轮组件之间呈同轴布置;

所述的后轮构件包括传动轴一、传动轴二、后轮,所述的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之间呈同轴布置、并且两者的轴向均平行于前轮的轮轴轴向,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均活动安装与车架上、并且均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后轮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后轮分别对应固定套接于传动轴一/传动轴二的动力输出端外部;

所述的驱动装置安装于车架上并且驱动装置位于底板下方,驱动装置包括固定板、用于驱动后轮构件并最终使车体前进的差速驱动机构、用于对传动轴一与传动轴二施加负载并使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的负载转向机构,所述的固定板呈水平布置并且固定安装于车架上,所述的差速驱动机构与负载转向机构均安装于固定板的下底面;

所述的负载转向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用于对传动轴一施加负载的负载转向机构一、用于对传动轴二施加负载的负载转向机构二;

所述的负载转向机构一包括负载转向构件,负载转向构件包括负载电机、负载丝杆、负载导向杆,所述的负载电机固定安装于固定板的下底面,并且负载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车体的前进方向,所述的负载丝杆同轴固定安装于负载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固定板的下底面设置有固定凸起,所述的负载导向杆的轴向平行于负载丝杆的轴向,负载导向杆固定安装于固定凸起;

所述的负载转向构件还包括推板、摩擦片、传递弹簧、复位弹簧一,所述的推板呈竖直布置,推板上开设有连接孔、套接孔,推板通过套接孔活动套接于负载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设置于推板上的连接孔内设置有丝母并且推板通过丝母与负载丝杆活动连接,推板朝向传动轴一的侧面设置有轴向平行于负载丝杆轴向的套筒;

所述的摩擦片呈竖直布置,并且摩擦片设置于推板与传动轴一之间,摩擦片上设置有套接凸起且摩擦片通过套接凸起活动套接于负载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摩擦片朝向传动轴一的侧面为与传动轴一相匹配的圆弧面,摩擦片朝向推板的侧面设置有与套筒同轴布置的滑杆,滑杆的自由端位于套筒内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传递弹簧与复位弹簧一均套接于负载导向杆外部,所述的传递弹簧的一端与推板抵触、另一端与设置于摩擦片的套接凸起抵触,传递弹簧的弹力通过套接凸起使得摩擦片沿负载导向杆轴向做靠近传动轴一的运动,所述的复位弹簧一的一端与设置于摩擦片的套接凸起抵触、另一端与设置于固定板的固定凸起抵触,复位弹簧一的弹力通过套接凸起使得摩擦片沿负载导向杆轴向做远离传动轴一的运动;

所述的负载转向机构二与负载转向机构一的形状结构一致,负载转向机构一、固定板、传动轴一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转向机构二、固定板、传动轴二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所述的夹持升降装置包括安装支架、升降机构、触发机构、夹持机构,所述的夹持机构用于对路障进行夹持,所述的触发机构用于触发夹持机构并使其对路障进行夹持,所述的升降机构用于牵引夹持机构升降并将路障有序码垛至车体内;

所述的底板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通孔,底板上还开设有固定孔并且固定孔与通孔之间相互接通;

所述的限位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安装于底板的上端面并且支撑机构靠近设置于底板的通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安装支架可分为三部分并且分别为竖直板、水平板,竖直板呈竖直布置并且竖直板的一端位于底板下方、另一端穿过固定孔并位于底板上方,竖直板与固定孔之间固定安装,水平板呈水平布置并位于竖直板与通孔之间的区域,水平板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固定安装与竖直板的一端,所述的位于底板上方的水平板上开设有伸出孔一、伸出孔二;

所述的升降机构包括升降电机、升降丝杆、升降导向杆、升降板,所述的升降电机固定安装于位于底板上方的水平板上端面,升降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其动力输出端穿过伸出孔一,所述的升降丝杆同轴固定安装于升降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升降导向杆的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升降导向杆固定安装于两组水平板之间;

所述的升降板上设置有导向孔一、安装孔一、插孔一、导向孔二,升降板通过导向孔一活动套接于升降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设置于升降板的安装孔一内设置有丝母并且升降板通过丝母与升降丝杆活动连接;

所述的触发机构包括触发电机、触发丝杆、触发导向杆、触发板,所述的触发电机固定安装于位于底板上方的水平板上端面,触发电机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其动力输出端穿过伸出孔二,所述的触发丝杆同轴固定安装于触发电机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触发导向杆的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触发导向杆固定安装于两组水平板之间;

所述的触发板位于升降板上方,触发板上设置有导向孔三、安装孔二、插孔二、导向孔四,触发板通过导向孔三活动套接于触发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设置于触发板的安装孔二内设置有丝母并且触发板通过丝母与触发丝杆活动连接;

所述的升降板通过导向孔二活动套接于触发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升降板还通过插孔一活动套接于触发丝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互不干涉;

所述的触发板通过导向孔四活动套接于升降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触发板还通过插孔二活动套接于升降丝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互不干涉;

所述的升降板的上端面设置有安装槽并且槽口处匹配安装有安装槽盖,升降板背离安装支架竖直板的侧面开设有与安装槽连接接通的贯穿孔,安装槽盖上开设有贯穿其厚度并且引导方向平行于贯穿孔轴向的滑孔;

所述的夹持机构设置于安装槽内,夹持机构包括夹持导向杆、夹持块、复位弹簧二,所述的夹持导向杆的引导方向平行于贯穿孔的轴向,并且夹持导向杆固定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的夹持块的一端为连接端并位于安装槽内、另一端为夹持端并且该端穿过贯穿孔并位于安装槽外,夹持块的连接端设置有连接凸起且夹持块通过连接凸起活动套接于夹持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夹持块的夹持端设置有与路障底座相匹配的夹持槽,夹持槽内设置有用于增大其与路障之间摩擦力的摩擦纹;

所述的夹持块的上端面设置有引导块,引导块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夹持块的上端面、另一端为引导端并且该端穿过设置于安装槽盖的滑孔并位于升降板上方,引导块与滑孔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引导块的引导端端面为引导斜面,并且引导斜面与安装支架竖直板之间的距离沿垂直于端面的方向由下至上递增;

所述的复位弹簧二套设于夹持导向杆外部,复位弹簧二的一端与安装槽靠近夹持块夹持端的槽壁抵触、另一端与设置于夹持块连接端的连接凸起抵触,复位弹簧二的弹力使得夹持块夹持端做靠近升降板的运动;

所述的夹持机构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引导块位于触发板下方并未对路障进行夹持的待触发状态、触发板与引导块的引导斜面接触并使引导块夹持端做远离升降板的夹持状态,夹持机构的初始状态为待触发状态;

所述的夹持升降装置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夹持升降装置关于设置于底板的通孔轴向呈对称布置,所述的设置于底板的固定孔对应设置有两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底板的上端面设置有位于通孔同一侧的两组支撑凸起,所述的支撑机构包括支撑导向杆、支撑板、支撑弹簧,支撑导向杆的引导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支撑导向杆固定安装于两组支撑凸起之间,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连动凸起且通过连动凸起活动套接于支撑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支撑板的另一端位于通孔孔口所在区域,支撑板的下底面为导向斜面,并且导向斜面与连动凸起之间的距离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由下至上递增;

所述的支撑弹簧套设于支撑导向杆外部,支撑弹簧的一端与连动凸起抵触、另一端与远离通孔的支撑凸起抵触,支撑弹簧的弹力使得支撑板做靠近通孔轴心的运动;

所述的限位支撑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放置于支撑板上方的路障抬升并为后续路障提供预留空间的抬动机构,抬动机构安装于底板的上端面,并且抬动机构靠近设置于底板的通孔;

所述的抬动机构包括抬动导向杆、安装外壳、复位弹簧四,所述的抬动导向杆的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抬动导向杆固定安装于底板的上端面,抬动导向杆的自由端设置有外置台阶;

所述的安装外壳为矩形壳体结构,安装外壳的外表面设置有导向凸起,安装外壳通过导向凸起活动套接于抬动导向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安装外壳的外表面还设置有触发杆,触发杆的自由端位于通孔孔口所处区域并且位于触发板正上方;

所述的复位弹簧四套设于抬动导向杆外部,复位弹簧四的一端与外置台阶抵触、另一端与导向凸起抵触,复位弹簧四的弹力使得安装外壳沿抬动导向杆的引导方向做靠近底板的运动;

所述的抬动机构还包括设置于安装外壳内的抬动构件、用于触发抬动构件的触发块,所述的触发块与设置于抬动导向杆自由端的外置台阶固定连接,并且触发块位于安装外壳上方,触发块朝向底板的面为触发斜面一,并且触发斜面一与通孔轴心之间的距离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由下至上递增;

所述的安装外壳朝向通孔轴心的侧面开设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引导孔,安装外壳朝向触发块的侧面开设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并且引导方向平行于引导孔轴向的引导槽,所述的抬动构件包括复位弹簧三、抬动杆、引导杆,所述的引导杆的引导方向平行于引导孔的轴向,并且引导杆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内;

所述的抬动杆的一端设置有牵引凸起且抬动杆通过牵引凸起活动套接于引导杆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抬动杆的另一端穿过引导孔并位于通孔孔口所在区域、并且该端与支撑板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的抬动杆上设置有复位块并且复位块的自由端穿过引导槽并位于安装外壳上方,复位块与引导槽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复位块朝向触发块的端面为与触发块的触发斜面一相匹配的触发斜面二;

所述的复位弹簧三套设于引导杆外部,复位弹簧三的一端与安装外壳背离通孔的腔壁抵触、另一端与牵引凸起抵触,复位弹簧三的弹力使得抬动杆做靠近通孔轴心的运动;

所述的抬动机构的运动状态包括用于支撑已码垛完毕的路障并且复位块位于触发块正下方的支撑状态、牵引已码垛完毕的路障上升的牵引状态、抬动杆做远离通孔轴心运动的待复位状态,抬动机构的初始状态为支撑状态;

所述的限位支撑装置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限位支撑装置关于通孔轴向呈对称布置。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车体上还安装有用于将堆积码垛满载的路障推送至车厢空余区域内的移位装置;

所述的移位装置包括第一移位机构、第二移位机构,第一移位机构用于牵引码垛满载的路障沿平行于传动轴一轴向的移动方向运动,第二移位机构用于牵引码垛满载的路障沿平行于车体前进方向的移动方向运动;

所述的车厢垂直于传动轴一轴向的侧面开设有转孔一,所述的第一移位机构包括移位电机一、移位丝杆一、移位导向杆一,所述的移位电机一固定安装于车厢,移位电机一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传动轴一轴向,并且移位电机一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转孔一并位于车厢内,所述的移位丝杆一同轴固定安装于移位电机一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移位导向杆一的引导方向平行于移位丝杆一的轴向,并且移位导向杆一固定安装于车厢内;

所述的第二移位机构设置于移位丝杆一与设置于底板的通孔之间的区域,第二移位机构包括滑动板、移位电机二、移位丝杆二、移位导向杆二、推杆,滑动板为竖直布置的板体结构,滑动板上设置有滑动凸起并且滑动板通过滑动凸起活动套接于移位导向杆一外部,滑动凸起与移位导向杆一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滑动板上还开设有转孔二,所述的移位电机二固定安装于滑动板背离通孔的侧面,移位电机二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车体的前进方向,并且移位电机二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转孔二,所述的移位丝杆二同轴固定安装于移位电机二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移位导向杆二的引导方向平行于移位丝杆二的轴向,移位导向杆二固定安装于滑动板朝向通孔的侧面;

所述的推杆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连接段、推送段,所述的连接段上开设有套孔、丝孔一,丝孔内设置有丝母并且连接段通过丝母与移位丝杆二活动套接,连接段通过套孔活动套接于移位导向杆二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推送段的一端与连接段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推送块,推送块上开设有丝孔二,丝孔二内设置有丝母并且推送块通过丝母与移位丝杆二活动套接;

所述的移位装置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移位装置分别位于通孔沿车体前进方向的一侧,两组移位装置分别为移位装置一、移位装置二;

所述的车厢空余区域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位于通孔与车体前进端之间的放置区一、位于通孔与车体尾端的放置区二,所述的移位装置一设置于放置区一内、移位装置二设置于放置区二内。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升降板可分为三部分并且分别为升降段、中间段、安装段,所述的升降段呈水平布置并且升降段用于与升降丝杆/升降导向杆连接,所述的安装段呈水平布置并位于升降段下方、并且安装段用于安装夹持机构,所述的中间段呈竖直布置并且用于升降段与安装段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的触发板对应设置为三部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采用升降夹持装置与限位支撑装置的配合对路障进行回收,回收后的路障被有序堆积码垛,并且当一次码垛的路障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移位装置将其推送移位至车厢的空余区域,使得本路障回收车一次出行回收的路障数量较大,并提高了本路障回收车的回收效率,同时在对路障进行夹持上升码垛过程中,限位支撑装置内的抬动机构使得已回收并码垛的路障上升并为后续路障预留空间,除此之外,本发明全程采用电机驱动,自动化程度高,并减轻了人力劳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前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前进系统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与车架的配合图。

图5为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差速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差速驱动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的负载转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回收系统、车厢、底板的配合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回收系统、车厢、底板的配合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底板、夹持升降装置、限位支撑装置的配合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夹持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夹持升降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升降板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底板、限位支撑装置的配合图。

图17为本发明的限位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抬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安装外壳、抬动构件的配合图。

图21为本发明的车厢、移位装置的配合图。

图22为本发明的移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采用升降夹持装置与限位支撑装置的配合对路障进行回收的优越性在于,回收后的路障被有序堆积码垛,并且当一次码垛的路障数量达到最大值时,移位装置将其推送移位至车厢的空余区域,使得本路障回收车一次出行回收的路障数量较大,并提高了本路障回收车的回收效率,同时在对路障进行夹持上升码垛过程中,限位支撑装置内的抬动机构使得已回收并码垛的路障上升并为后续路障预留空间,除此之外,本发明全程采用电机驱动,自动化程度高,并减轻了人力劳动量。

如图1-22所示,一种对路障进行码垛回收的自动化回收车,包括前进系统、回收系统,所述的前进系统包括车体100、用于驱动车体100前进转向的驱动装置200,所述的回收系统安装于车体100上,回收系统包括用于对路障进行夹持并且牵引其上升并有序码垛至车体100内的夹持升降装置300、用于对有序码垛至车体100内的路障进行支撑的限位支撑装置400。

如图1-5所示,上述的车体100包括车架110、前轮构件120、后轮构件130、底板140、车厢150,所述的底板140呈水平布置,并且底板140固定安装于车架110上,所述的车厢150为矩形环体结构,车厢150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车厢150固定安装于底板140的上端面,所述的前轮构件120与后轮构件130均安装于车架110上、并且均位于底板140下方。

所述的前轮构件120包括前轮组件,前轮组件包括安装支架、前轮,安装支架固定安装于车架110上,前轮的轮轴轴向平行于地面,前轮活动安装于安装支架并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前轮组件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前轮组件之间呈同轴布置。

所述的后轮构件130包括传动轴一131、传动轴二132、后轮,所述的传动轴一131与传动轴二132之间呈同轴布置、并且两者的轴向均平行于前轮的轮轴轴向,传动轴一131与传动轴二132均活动安装与车架110上、并且均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后轮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后轮分别对应固定套接于传动轴一131/传动轴二132的动力输出端外部。

如图3-8所示,上述的驱动装置200安装于车架110上并且驱动装置200位于底板140下方,驱动装置200包括固定板210、用于驱动后轮构件130并最终使车体100前进的差速驱动机构220、用于对传动轴一131与传动轴二132施加负载并使两者之间形成有转速差的负载转向机构,所述的固定板210呈水平布置并且固定安装于车架110上,所述的差速驱动机构220与负载转向机构均安装于固定板210的下底面。

如图5-7所示,所述的差速驱动机构220包括用于为车体100前进提供动力的驱动电机221、用于将驱动电机221的动力传递至传动轴一131/传动轴二132的差速构件,驱动电机221固定安装于固定板210的下底面,并且驱动电机221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车体100的前进方向。

所述的差速构件包括差速外壳、传递组件、差速组件,所述的差速外壳设置于传动轴一131动力输入端与传动轴二132动力输入端之间,差速外壳为与传动轴一131同轴布置的圆柱壳体结构,差速外壳的外圆面开设有避让孔,差速外壳朝向传动轴一131的端面开设有穿设孔一,差速外壳朝向传动轴二132的端面开设有穿设孔二,所述的驱动电机221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避让孔并位于差速外壳内,所述的传动轴一131的动力输入端穿过穿设孔一并位于差速外壳内,所述的传动轴二132的动力输入端穿过穿设孔二并位于差速外壳内。

所述的传递组件包括主动锥齿轮222、从动锥齿轮223,主动锥齿轮222固定套接于驱动电机221的动力输出端外部,从动锥齿轮223通过轴承套接于传动轴一131的外部并且主动锥齿轮222与从动锥齿轮223啮合,从动锥齿轮223朝向传动轴二132的端面设置有安装凸起,安装凸起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安装凸起之间的距离方向垂直于传动轴一131的轴向。

所述的差速组件包括自转轴224、半轴齿轮一225、半轴齿轮二226、行星齿轮一227、行星齿轮二228,所述的自转轴224的轴向平行于两组安装凸起之间的距离方向,自转轴224活动安装于两组安装凸起之间并且可绕自身轴向转动,所述的半轴齿轮一225固定套接于传动轴一131的动力输入端外部,所述的半轴齿轮二226固定套接于传动轴二132的动力输入端外部,所述的行星齿轮一227与行星齿轮二228分别固定套接于自转轴224的一端,并且行星齿轮一227与半轴齿轮一225/半轴齿轮二226啮合、行星齿轮二228与半轴齿轮一225/半轴齿轮二226啮合。

差速驱动机构22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驱动电机221运行并通过传递组件使得自转轴224绕传动轴一131轴向转动,自转轴224转动并牵引行星齿轮一227/行星齿轮二228同步转动,进而使得半轴齿轮一225/半轴齿轮二226绕传动轴一131的轴向转动,最终使得传动轴一131/传动轴二132绕自身轴向转动并使车体100前进;

当车体100需向传动轴一131动力输出端转向时,负载转向机构对传动轴一131施加负载,该负载使得传动轴一131的转速减小,即传动轴一131相对于传动轴二132做与主动锥齿轮222转向相反的转动,并最终通过半轴齿轮一225、行星齿轮一227、行星齿轮二228使得半轴齿轮二226做与主动锥齿轮222转向相同的转动,进而使得传动轴二132的转速增大,从而使得传动轴一131与传动轴二132之间形成有转速差并且车体100朝向传动轴一131的动力输出端转向;

当车体100需向传动轴二132动力输出端转向时,负载转向机构对传动轴二132施加负载,并使得传动轴二132的转速减小、传动轴一131转速增大,从而使得车体100朝向传动轴二132的动力输出端转向。

如图4-5、8所示,所述的负载转向机构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为用于对传动轴一131施加负载的负载转向机构一、用于对传动轴二132施加负载的负载转向机构二。

所述的负载转向机构一包括负载转向构件230,负载转向构件230包括负载电机231、负载丝杆232、负载导向杆233,所述的负载电机231固定安装于固定板210的下底面,并且负载电机231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车体100的前进方向,所述的负载丝杆232同轴固定安装于负载电机231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固定板210的下底面设置有固定凸起,所述的负载导向杆233的轴向平行于负载丝杆232的轴向,负载导向杆233固定安装于固定凸起。

所述的负载转向构件230还包括推板234、摩擦片235、传递弹簧236、复位弹簧一237,所述的推板234呈竖直布置,推板234上开设有连接孔、套接孔,推板234通过套接孔活动套接于负载导向杆233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设置于推板234上的连接孔内设置有丝母并且推板234通过丝母与负载丝杆232活动连接,推板234朝向传动轴一131的侧面设置有轴向平行于负载丝杆232轴向的套筒。

所述的摩擦片235呈竖直布置,并且摩擦片235设置于推板234与传动轴一231之间,摩擦片235上设置有套接凸起且摩擦片235通过套接凸起活动套接于负载导向杆233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摩擦片235朝向传动轴一131的侧面为与传动轴一231相匹配的圆弧面,摩擦片235朝向推板234的侧面设置有与套筒同轴布置的滑杆,滑杆的自由端位于套筒内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传递弹簧236与复位弹簧一237均套接于负载导向杆233外部,所述的传递弹簧236的一端与推板234抵触、另一端与设置于摩擦片235的套接凸起抵触,传递弹簧236的弹力通过套接凸起使得摩擦片235沿负载导向杆233轴向做靠近传动轴一131的运动,所述的复位弹簧一237的一端与设置于摩擦片235的套接凸起抵触、另一端与设置于固定板210的固定凸起抵触,复位弹簧一237的弹力通过套接凸起使得摩擦片235沿负载导向杆233轴向做远离传动轴一131的运动。

负载转向机构一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负载电机231运行并通过负载丝杆232与丝母的配合使得推板234做靠近传动轴一131的运动,推板234运动并通过传递弹簧236使得摩擦片235做靠近传动轴一131的运动,摩擦片235与传动轴一131接触并且两者之间的摩擦使得传动轴一131的转速减小,当转向完毕后,负载电机231反向运行并使得推板234恢复至原状,此过程中,复位弹簧一237的弹力使得摩擦片235恢复至原状,负载转向机构一撤销对传动轴一131施加负载;除此之外,若无传递弹簧236,则推板234推动摩擦片235时为刚性推动,导致摩擦片235与传动轴一131之间的磨损较大,严重的还会使摩擦片235/传动轴一131崩裂。

所述的负载转向机构二与负载转向机构一的形状结构一致,负载转向机构一、固定板210、传动轴一131之间的连接关系与负载转向机构二、固定板210、传动轴二132之间的连接关系一致。

如图9-15所示,上述的夹持升降装置300包括安装支架310、升降机构320、触发机构330、夹持机构340,所述的夹持机构340用于对路障进行夹持,所述的触发机构330用于触发夹持机构340并使其对路障进行夹持,所述的升降机构320用于牵引夹持机构340升降并将路障有序码垛至车体100内。

所述的底板140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通孔,底板140上还开设有固定孔并且固定孔与通孔之间相互接通。

所述的安装支架310可分为三部分并且分别为竖直板、水平板,竖直板呈竖直布置并且竖直板的一端位于底板140下方、另一端穿过固定孔并位于底板140上方,竖直板与固定孔之间固定安装,水平板呈水平布置并位于竖直板与通孔之间的区域,水平板设置有两组并且分别固定安装与竖直板的一端,所述的位于底板140上方的水平板上开设有伸出孔一、伸出孔二。

如图11、13所示,所述的升降机构320包括升降电机321、升降丝杆322、升降导向杆323、升降板324,所述的升降电机321固定安装于位于底板140上方的水平板上端面,升降电机321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其动力输出端穿过伸出孔一,所述的升降丝杆322同轴固定安装于升降电机321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升降导向杆323的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升降导向杆323固定安装于两组水平板之间。

所述的升降板324上设置有导向孔一、安装孔一、插孔一、导向孔二,升降板324通过导向孔一活动套接于升降导向杆323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设置于升降板324的安装孔一内设置有丝母并且升降板324通过丝母与升降丝杆322活动连接。

所述的触发机构330包括触发电机331、触发丝杆332、触发导向杆333、触发板334,所述的触发电机331固定安装于位于底板140上方的水平板上端面,触发电机331的输出轴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其动力输出端穿过伸出孔二,所述的触发丝杆332同轴固定安装于触发电机331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触发导向杆333的轴向垂直于地面,并且触发导向杆333固定安装于两组水平板之间。

所述的触发板334位于升降板324上方,触发板334上设置有导向孔三、安装孔二、插孔二、导向孔四,触发板334通过导向孔三活动套接于触发导向杆333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设置于触发板334的安装孔二内设置有丝母并且触发板334通过丝母与触发丝杆332活动连接。

所述的升降板324通过导向孔二活动套接于触发导向杆333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升降板324还通过插孔一活动套接于触发丝杆332外部并且两者之间互不干涉。

所述的触发板334通过导向孔四活动套接于升降导向杆323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触发板334还通过插孔二活动套接于升降丝杆322外部并且两者之间互不干涉。

如图13-15所示,所述的升降板324的上端面设置有安装槽并且槽口处匹配安装有安装槽盖,升降板324背离安装支架310竖直板的侧面开设有与安装槽连接接通的贯穿孔,安装槽盖上开设有贯穿其厚度并且引导方向平行于贯穿孔轴向的滑孔。

所述的夹持机构340设置于安装槽内,夹持机构340包括夹持导向杆341、夹持块342、复位弹簧二344,所述的夹持导向杆341的引导方向平行于贯穿孔的轴向,并且夹持导向杆341固定安装于安装槽内,所述的夹持块342的一端为连接端并位于安装槽内、另一端为夹持端并且该端穿过贯穿孔并位于安装槽外,夹持块342的连接端设置有连接凸起且夹持块342通过连接凸起活动套接于夹持导向杆341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夹持块342的夹持端设置有与路障底座相匹配的夹持槽,优选的,夹持槽内设置有用于增大其与路障之间摩擦力的摩擦纹。

所述的夹持块342的上端面设置有引导块343,引导块342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夹持块342的上端面、另一端为引导端并且该端穿过设置于安装槽盖的滑孔并位于升降板324上方,引导块342与滑孔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引导块342的引导端端面为引导斜面,并且引导斜面与安装支架310竖直板之间的距离沿垂直于端面的方向由下至上递增。

所述的复位弹簧二344套设于夹持导向杆341外部,复位弹簧二344的一端与安装槽靠近夹持块342夹持端的槽壁抵触、另一端与设置于夹持块342连接端的连接凸起抵触,复位弹簧二344的弹力使得夹持块342夹持端做靠近升降板324的运动。

所述的夹持机构340的运动状态可分为引导块343位于触发板334下方并未对路障进行夹持的待触发状态、触发板334与引导块343的引导斜面接触并使引导块343夹持端做远离升降板324的夹持状态,夹持机构340的初始状态为待触发状态。

所述的夹持升降装置300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夹持升降装置300关于设置于底板140的通孔轴向呈对称布置,所述的设置于底板140的固定孔对应设置有两组。

夹持升降装置30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升降电机321运行并通过升降丝杆322与丝母的配合使得升降板324做靠近地面的运动,直至升降板324下降至与路障底座处于同一水平面时升降板324停止下降,此过程中,触发电机331运行并通过触发丝杆332与丝母的配合使得触发板334做靠近地面的运动,当升降板324停止下降时,触发板334的下底面未与升降板324的上端面接触并且触发板334继续下降;

触发板334继续下降过程中,触发板334的下底面与引导块343的引导斜面接触,并最终使得引导块343牵引夹持块342做远离升降板324的运动,直至触发板334的下底面与升降板324的上端面接触时触发板334停止下降,并且此时夹持机构340由待触发状态切换至夹持状态;

路障底座在两组夹持升降装置300的夹持机构340的夹持作用下被夹持,而后升降电机321与触发电机331同步反向运行,升降板324做上升运动并牵引路障同步上升,直至路障底座上升至设置于底板140的通孔孔口处时,限位支撑装置400对路障进行支撑,并且此时升降电机321运行并使升降板324下降、触发电机331继续反向运行并使触发板334上升,此过程中,触发板334脱离与引导块343接触,直至夹持机构340在复位弹簧二344的弹力作用下由夹持状态切换至待触发状态时,触发电机331运行并使得触发板334下降,如此往复。

更为具体的,由于路障底座的厚度较小,同时夹持机构340是通过夹持路障底座从而牵引路障上升,这使得夹持升降装置300靠近地面,又由于地面存在有石子等障碍物,该障碍物与夹持升降装置300接触摩擦,使得夹持升降装置300的磨损率大大提高,即使用寿命降低,为了解决该问题,所述的升降板324可分为三部分并且分别为升降段、中间段、安装段,所述的升降段呈水平布置并且升降段用于与升降丝杆322/升降导向杆323连接,所述的安装段呈水平布置并位于升降段下方、并且安装段用于安装夹持机构340,所述的中间段呈竖直布置并且用于升降段与安装段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的触发板334对应设置为三部分;由于中间段的存在,使得与石子等障碍物接触的为升降板324,后续只需更换磨损的升降板324即可。

如图11、16-20所示,上述的限位支撑装置400包括支撑机构410,支撑机构410安装于底板140的上端面并且支撑机构410靠近设置于底板140的通孔。

所述的底板140的上端面设置有位于通孔同一侧的两组支撑凸起,所述的支撑机构410包括支撑导向杆411、支撑板412、支撑弹簧413,支撑导向杆411的引导方向平行于地面并且支撑导向杆411固定安装于两组支撑凸起之间,支撑板412的一端设置有连动凸起且通过连动凸起活动套接于支撑导向杆411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支撑板412的另一端位于通孔孔口所在区域,支撑板412的下底面为导向斜面,并且导向斜面与连动凸起之间的距离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由下至上递增。

所述的支撑弹簧413套设于支撑导向杆411外部,支撑弹簧413的一端与连动凸起抵触、另一端与远离通孔的支撑凸起抵触,支撑弹簧413的弹力使得支撑板412做靠近通孔轴心的运动。

所述的限位支撑装置400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限位支撑装置400关于通孔轴向呈对称布置。

限位支撑装置40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夹持升降装置300夹持路障并使其上升至通孔所在区域时,路障底座与支撑板412的导向斜面接触,并使得支撑板412做远离通孔轴心的运动,路障可顺利通过支撑板412所在水平面,而后支撑板412在支撑弹簧413弹力作用下做靠近通孔轴心的运动并最终位于路障底座下方,此时夹持升降装置300完成对路障的夹持上升,并且路障底座与支撑板412上端面接触,即路障平稳放置于支撑板412上。

更为具体的,如图17、19-20所示,当支撑板412上放置有路障时,后续路障在夹持升降装置300的夹持上升牵引下与支撑板412的导向斜面接触时,路障对导向斜面施加使支撑板412做靠近通孔轴心的运动所需的挤压力增大,如此往复,最终会使得路障底座与支撑板412之间因挤压力而产生较大磨损,严重的还会使得支撑板412在放置于其上方的路障与待放置的路障之间的挤压力发生断裂,除此之外,在支撑杆412被路障底座接触并做远离通孔轴心的运动过程中,位于支撑板412上方的路障会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掉落并与待放置的路障发生碰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述的限位支撑装置400还包括用于将放置于支撑板412上方的路障抬升并为后续路障提供预留空间的抬动机构420,抬动机构420安装于底板140的上端面,并且抬动机构420靠近设置于底板140的通孔。

所述的抬动机构420包括抬动导向杆421、安装外壳422、复位弹簧四425,所述的抬动导向杆421的引导方向垂直于地面,并且抬动导向杆421固定安装于底板140的上端面,抬动导向杆421的自由端设置有外置台阶。

所述的安装外壳422为矩形壳体结构,安装外壳422的外表面设置有导向凸起,安装外壳422通过导向凸起活动套接于抬动导向杆421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安装外壳422的外表面还设置有触发杆423,触发杆423的自由端位于通孔孔口所处区域并且位于触发板334正上方。

所述的复位弹簧四425套设于抬动导向杆421外部,复位弹簧四425的一端与外置台阶抵触、另一端与导向凸起抵触,复位弹簧四425的弹力使得安装外壳422沿抬动导向杆421的引导方向做靠近底板140的运动。

所述的抬动机构420还包括设置于安装外壳422内的抬动构件424、用于触发抬动构件424的触发块426,所述的触发块426与设置于抬动导向杆421自由端的外置台阶固定连接,并且触发块426位于安装外壳422上方,触发块426朝向底板140的面为触发斜面一,并且触发斜面一与通孔轴心之间的距离沿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由下至上递增。

所述的安装外壳422朝向通孔轴心的侧面开设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的引导孔,安装外壳422朝向触发块426的侧面开设有与其内腔连接接通并且引导方向平行于引导孔轴向的引导槽,所述的抬动构件424包括复位弹簧三4241、抬动杆4242、引导杆4244,所述的引导杆4244的引导方向平行于引导孔的轴向,并且引导杆4244固定安装于安装外壳422内。

所述的抬动杆4242的一端设置有牵引凸起且抬动杆4242通过牵引凸起活动套接于引导杆4244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抬动杆4242的另一端穿过引导孔并位于通孔孔口所在区域、并且该端与支撑板412位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的抬动杆4242上设置有复位块4243并且复位块4243的自由端穿过引导槽并位于安装外壳422上方,复位块4243与引导槽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复位块4243朝向触发块426的端面为与触发块426的触发斜面一相匹配的触发斜面二。

所述的复位弹簧三4241套设于引导杆4244外部,复位弹簧三4241的一端与安装外壳背离通孔的腔壁抵触、另一端与牵引凸起抵触,复位弹簧三4241的弹力使得抬动杆4242做靠近通孔轴心的运动。

所述的抬动机构420的运动状态包括用于支撑已码垛完毕的路障并且复位块4243位于触发块426正下方的支撑状态、牵引已码垛完毕的路障上升的牵引状态、抬动杆4242做远离通孔轴心运动的待复位状态,抬动机构420的初始状态为支撑状态。

抬动机构42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夹持升降装置300夹持路障并牵引其上升的过程中,触发板334与触发杆423接触,而后触发板334上升并通过触发杆423牵引安装外壳422以及抬动构件424同步上升,即抬动机构420由支撑状态切换至牵引状态,从而使得已放置于限位支撑装置400上并且码垛完毕的路障同步上升,并为待码垛的路障预留空间;

待码垛的路障顺利完成码垛后,触发板334继续上升并牵引安装外壳422继续上升,使得复位块4243与触发块426接触,并最终使得抬动杆4242做远离通孔轴心的运动,即抬动机构420由牵引状态切换至待复位状态;

而后触发电机331运行并使得触发板334下降,同时抬动机构420在复位弹簧三4241与复位弹簧四425的弹力作用下切换至支撑状态,如此往复。

如图9-10、21-22所示,当堆积码垛与限位支撑装置400上的路障数量过多,即其高度较高时,已码垛的路障会因风力/车体100晃动等因素导致倾到,为避免倾倒现象的发生,本路障回收车一次回收的路障数量较少,这不利于提高路障回收效率,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述的车体100上还安装有用于将堆积码垛满载的路障推送至车厢150空余区域内的移位装置500。

所述的移位装置500包括第一移位机构510、第二移位机构520,第一移位机构510用于牵引码垛满载的路障沿平行于传动轴一131轴向的移动方向运动,第二移位机构520用于牵引码垛满载的路障沿平行于车体100前进方向的移动方向运动。

所述的车厢150垂直于传动轴一131轴向的侧面开设有转孔一,所述的第一移位机构510包括移位电机一511、移位丝杆一512、移位导向杆一513,所述的移位电机一511固定安装于车厢150,移位电机一511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传动轴一131轴向,并且移位电机一511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转孔一并位于车厢150内,所述的移位丝杆一512同轴固定安装于移位电机一511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移位导向杆一513的引导方向平行于移位丝杆一512的轴向,并且移位导向杆一513固定安装于车厢150内。

所述的第二移位机构520设置于移位丝杆一512与设置于底板140的通孔之间的区域,第二移位机构520包括滑动板521、移位电机二522、移位丝杆二523、移位导向杆二524、推杆525,滑动板521为竖直布置的板体结构,滑动板521上设置有滑动凸起并且滑动板521通过滑动凸起活动套接于移位导向杆一513外部,滑动凸起与移位导向杆一513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

所述的滑动板521上还开设有转孔二,所述的移位电机二522固定安装于滑动板521背离通孔的侧面,移位电机二522的输出轴轴向平行于车体100的前进方向,并且移位电机二522的动力输出端穿过转孔二,所述的移位丝杆二523同轴固定安装于移位电机二522的动力输出端,所述的移位导向杆二524的引导方向平行于移位丝杆二523的轴向,移位导向杆二524固定安装于滑动板521朝向通孔的侧面。

所述的推杆525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连接段、推送段,所述的连接段上开设有套孔、丝孔一,丝孔内设置有丝母并且连接段通过丝母与移位丝杆二523活动套接,连接段通过套孔活动套接于移位导向杆二524外部并且两者之间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所述的推送段的一端与连接段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推送块,推送块上开设有丝孔二,丝孔二内设置有丝母并且推送块通过丝母与移位丝杆二523活动套接。

所述的移位装置500设置有两组并且两组移位装置500分别位于通孔沿车体100前进方向的一侧,两组移位装置500分别为移位装置一、移位装置二。

所述的车厢150空余区域可分为两部分并且分别为位于通孔与车体100前进端之间的放置区一、位于通孔与车体100尾端的放置区二,所述的移位装置一设置于放置区一内、移位装置二设置于放置区二内。

移位装置500的工作过程,具体表现为:当一次码垛的路障满载时,移位装置二的移位电机一511与移位电机二522配合运行并使得移位装置二的推送块正对于码垛满载的路障、并最终将码垛满载的路障推送至放置区一内,同时此过程中,移位装置一的移位电机一511运行并使得移位装置一的推送块与推送至放置区一内的满载路障接触、并最终将满载路障拨动至放置区一靠近车厢150厢壁的区域,如此往复,直至放置区一内有序放满若干组已码垛满载的路障;

而后移位装置一与移位装置二配合并将码垛满载的路障推送至放置区二内,如此往复,直至放置区二内有序放满若干组已码垛满载的路障时,本路障回收车停止回收,同时工作人员将路障由车体100内取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