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路施工安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1495发布日期:2019-04-05 22:0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公路施工安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公路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公路施工安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公路及车辆数量呈现大量的增长,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在路途中经常会遇到前方道路施工或车辆维修等情况,其他过往的车辆需要减速绕行,通常通过钢板将施工区域隔离,并设有警示装置。但这种方式安装和拆卸都非常不方便。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公路施工安全系统,可及时检测和报警,安拆方便,且可将任意一张钢丝网卸下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公路施工安全系统,包括设置于公路施工区域外部且左右间隔排布的两个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根第一立柱以及前后均匀排布在两根所述第一立柱之间的若干根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邻近的所述第二立柱之间以及前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二立柱之间均设置有钢丝网,所述第一立柱与所述第二立柱上均设置有与所述钢丝网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防护网的内侧可拆卸的设置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钢丝网一一对应的杆组件,所述杆组件包括横杆以及位于所述横杆下方的若干根插杆,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杆组件中的插杆上下交错设置,所述横杆位于所述钢丝网的上方,所述第一立柱、所述第二立柱以及所述钢丝网上均设置有与所述插杆滑动配合的套筒,所述钢丝网的顶部设置有吊环,所述吊环上连接的绳索绕过所述横杆后绑扎在任意一根所述插杆上,所述第一立柱上设置有声光报警器、led显示屏和雷达装置,左右两根所述第一立柱之间设置有上下排布的若干对红外对射传感器,所述声光报警器、所述led显示屏、所述雷达装置、所述红外对射传感器均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均通过膨胀螺钉可拆卸连接在地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上设置有反光带。

进一步地,上下相邻的两对所述红外对射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隔离带,所述隔离带的一端伸入其中一根所述第一立柱内,并缠绕在位于该第一立柱内的卷轴上,所述卷轴连接有扭簧,所述隔离带的另一端设有卡钩,另一根所述第一立柱上设置有与所述卡钩相对应的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无线通信连接有云服务器,所述云服务器无线通信连接有智能手机。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通过设置有太阳能市电互补控制器的线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

进一步地,所述插杆与对应的任意一个所述套筒通过固定销相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利用太阳能供能,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减小了使用成本;可以引起过往车辆司机和施工人员的注意,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安全性,安拆方便,且可将任意一张钢丝网卸下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公路施工安全系统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公路施工安全系统的侧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防护网的内侧示意图。

图中:

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3、钢丝网;4、滑槽;5、横杆;6、插杆;7、套筒;8、吊环;9、声光报警器;10、led显示屏;11、太阳能电池板;12、隔离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公路施工安全系统,包括设置于公路施工区域外部且左右间隔排布的两个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包括前后间隔设置的两根第一立柱1以及前后均匀排布在两根所述第一立柱1之间的若干根第二立柱2,所述第一立柱1与邻近的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以及前后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二立柱2之间均设置有钢丝网3,所述第一立柱1与所述第二立柱2上均设置有与所述钢丝网3滑动配合的滑槽4,所述防护网的内侧可拆卸的设置有若干个分别与所述钢丝网3一一对应的杆组件,所述杆组件包括横杆5以及位于所述横杆5下方的若干根插杆6,前后相邻的两个所述杆组件中的插杆6上下交错设置,所述横杆5位于所述钢丝网3的上方,所述第一立柱1、所述第二立柱2以及所述钢丝网3上均设置有与所述插杆6滑动配合的套筒7,所述钢丝网3的顶部设置有吊环8,所述吊环8上连接的绳索绕过所述横杆5后绑扎在任意一根所述插杆6上,所述第一立柱1上设置有声光报警器9、led显示屏10和雷达装置,左右两根所述第一立柱1之间设置有上下排布的若干对红外对射传感器,所述声光报警器9、所述led显示屏10、所述雷达装置、所述红外对射传感器均连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连接有太阳能电池板11。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1和所述第二立柱2均通过膨胀螺钉可拆卸连接在地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网上设置有反光带。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上下相邻的两对所述红外对射传感器之间还设置有隔离带12,所述隔离带12的一端伸入其中一根所述第一立柱1内,并缠绕在位于该第一立柱1内的卷轴上,所述卷轴连接有扭簧,所述隔离带12的另一端设有卡钩,另一根所述第一立柱1上设置有与所述卡钩相对应的卡槽。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无线通信连接有云服务器,所述云服务器无线通信连接有智能手机。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蓄电池通过设置有太阳能市电互补控制器的线路连接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1。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插杆6与对应的任意一个所述套筒7通过固定销相连接。

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控制器包括cpu或单片机,雷达装置可以探测其前方一定距离内的车辆或行人,同时,控制器启动报警功能,通过声光报警器9工作,发出声光报警,引起过往车辆司机或行人的注意,同时led显示屏10显示施工信息,使过往车辆或行人注意避让,从而避免公路上的事故的发生。

当雷达装置探测到前方一定距离内的行人或车辆时,控制器控制红外对射传感器启动,当红外对射传感器检测到有行人或车辆闯入施工区域时,控制器除通过声光报警器9、led显示屏10进行报警外,还将报警信息通过云服务器推送给智能手机,以使工作人员收到报警信息后及时反应,避免事故发生。同时智能手机也能作为遥控器使用,智能手机将控制指令通过云服务器发送给控制器,以开启或关闭控制器的报警功能。

市电互补控制器用于市电与太阳能的互补。天气晴好,太阳能工作状态良好时,蓄电池的电量充足,由蓄电池供电。当天气不理想,太阳能无法充满蓄电池消耗的能量,蓄电池电量消耗到一定程度,控制器切换到市电输入,通过控制器转换之后供电。当太阳能为蓄电池充够能量,控制器切断市电输入,再由蓄电池供电。

左右两根所述第一立柱1之间作为施工区域的出入口,其通过隔离带12进行辅助隔离。隔离带采用尼龙织带制成。不用时缠绕在卷轴时,使用时将隔离带拉出,使其卡钩卡在卡槽上即可。

第一立柱1上还可设置身份认证模块,身份认证模块可以为人脸识别、指纹识别,也可以为射频识别,射频识别原理:工作人员佩戴有电子标签的工作证,第二分机连接rfid卡片阅读器,rfid卡片阅读器读取电子标签信息来判断是否为工作人员,读取不到电子标签信息或电子标签信息不对均判断为非工作人员。当工作人员从红外对射传感器之间穿过时,控制器的报警功能不启动。

防护网上设置有反光带,用于在夜晚引导车辆通行,避免出现事故。

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横杆5相配合的插槽,插槽开口方向向上,横杆5放入插槽后通过固定销锁紧,从而实现横杆5的可拆卸连接。

钢丝网3具有一定的柔性。插杆6起到固定钢丝网3的作用。由于钢丝网3的风阻小,通过钢丝网3来代替传统的钢板,可降低因大风导致防护网倒塌的风险。当然钢丝网3也可以采用防护板代替,防护板包括上下排列的多个钢板,相邻两个钢板通过铰链连接。

前后相邻的两个杆组件中的插杆6上下交错设置,从而使杆组件中的插杆6的前后滑动不受其他杆组件的影响,方便将某张钢丝网3单独安装和拆卸。

具体使用时,首先将各组件运至施工区域,将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平放并通过横杆5连接起来,然后将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竖起,将第一立柱1和第二立柱2通过膨胀螺钉固定在地面上,然后将钢丝网3与滑槽4对正,将钢丝网3上的绳索绕过横杆5后向下拉动,使钢丝网3顺着滑槽4上移到位(可设置相应的限位块来实现限位),然后将插杆6依次穿入套筒7并通过固定销锁紧,最后将绳索绑在任意一根插杆6上即可。

当需要临时出入口时,将某张钢丝网3上的绳索从插杆6上解下,然后卸下固定销和插杆6,钢丝网3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移,从而可将防护网打开一个缺口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无需拆卸第一立柱1或第二立柱2,非常方便。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利用太阳能供能,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减小了使用成本;可以引起过往车辆司机和施工人员的注意,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安全性,安拆方便,且可将任意一张钢丝网卸下作为临时出入口使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