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0486发布日期:2019-01-05 00:16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轨铁路,特别涉及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



背景技术:

齿轨铁路凭借其爬坡能力强这一显著特点,在我国山地旅游交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及应用前景。然而,该制式轨道交通在国内目前仅应用于煤矿运输设备,尚无客运商用的实例。道岔作为轨道交通运输中使车辆从一股轨道转入另一股轨道的连接设备,是轨道结构中的薄弱环节。针对齿轨铁路道岔结构等关键技术,我国尚未开展相关研究。因此,如何设计一种简易实用的齿轨道岔结构,实现齿轨车辆安全平稳地在不同股轨道间转换,是该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以使齿轨车辆平稳、可靠的更换运行股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基本轨包括至少一条前基本轨和至少一条后基本轨,其特征是:所述前基本轨与后基本轨之间设置横向移动平台,横向移动平台上固定设置至少一条动轨,基本轨和动轨由对两条钢轨和其间的齿轨构成;所述横向移动平台下间隔设置横向延伸的导向钢轨,并设置驱动横向移动平台沿导向钢轨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

所述横向移动平台与导向钢轨之间间隔设置由车轴、钢轮组成的支撑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驱动电机和齿条,驱动齿轮安装于车轴上,驱动电机经减速器与车轴传动连接,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齿条与导向钢轨并排固定设置于轨下基础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有效实现可动轨与不同基本轨的准确连接,进而保证齿轨车辆顺利更换运行股道,道岔机构中驱动齿轮与固定齿条的啮合可保障可动轨在整个滑动过程更为平稳、可靠;在实现齿轨车辆的安全平稳运行的前提下,道岔机构整体结构简单实用,维护维修量小。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四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中横向移动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中横向移动平台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实施例2的俯视图。

图中示出构件和对应的标记:钢轨1、齿轨2、第一前基本轨11、第二前基本轨12、第一后基本轨21、第二后基本轨22、第一动轨31、第二动轨33、横向移动平台40、车轴41、钢轮42、驱动齿轮43、驱动电机 44、导向钢轨51、齿条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基本轨包括至少一条前基本轨和至少一条后基本轨。所述前基本轨与后基本轨之间设置横向移动平台40,横向移动平台40上固定设置至少一条动轨,基本轨和动轨由对两条钢轨1和其间的齿轨2构成。所述横向移动平台40下间隔设置横向延伸的导向钢轨51,并设置驱动横向移动平台40沿导向钢轨51 直线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

参照图2和图3,所述横向移动平台40与导向钢轨51之间间隔设置由车轴41、钢轮42组成的支撑机构,钢轮42在导向钢轨51上滚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齿轮43、驱动电机44和齿条52,驱动齿轮43安装于车轴41上,驱动电机44经减速器与车轴41传动连接,与驱动齿轮43 相啮合的齿条52与导向钢轨51并排固定设置于轨下基础上。采用驱动机构齿轮齿条机构有利于保持横向移动平台40移动的一致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自锁作用,可确保动轨与基本轨的准确对接。

参照由图1示出的实施例1,所述基本轨由第一前基本轨11、第二前基本轨12、第一后基本轨21和第二后基本轨22组成。第一前基本轨11、第一后基本轨21为第一股道,第二前基本轨12、第二后基本轨22为第二股道。所述动轨为承载整列齿轨列车的直线型动轨31。横向移动平台 40右移,直线型动轨31的前、后端分别与第一前基本轨11、第一后基本轨21对接。横向移动平台40左移,直线型动轨31的前、后端分别与第二前基本轨12、第二后基本轨22对接。通过横向移动平台40的左、右移动,使齿轨列车变换运行股道。

参照由图4示出的实施例2,所述基本轨由第一前基本轨11、第二前基本轨12和第一后基本轨21组成。所述动轨由第一弧线型动轨32、第二弧线型动轨33,第一弧线型动轨32、第二弧线型动轨33的后部内侧钢轨合为一体且形成尖轨。通过横向移动平台40的左、右移动,使第一弧线型动轨32的前后端分别与第一前基本轨11、第一后基本轨21的两端对接,或者使第二弧线型动轨33前后端分别与第二前基本轨12、第一后基本轨21的两端对接,使齿轨车辆顺利更换运行股道。

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一种平移式齿轨道岔机构的一些原理,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