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潮汐车道变换装置及潮汐车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22706发布日期:2019-05-07 22:22阅读:7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潮汐车道变换装置及潮汐车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潮汐车道变换装置及潮汐车道。



背景技术:

在城市道路中,当来去两个方向交通流严重分布不均时,会造成道路的潮汐式拥堵,导致道路的利用率下降。比如,早晨进城方向车流量明显大于出城方向,晚上出城方向车流量明显大于进城方向。

解决潮汐式拥堵的主要措施是采用潮汐车道,目前划分潮汐车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人工安置隔离桩来划分车道,交警在高峰来临之前安置隔离桩,达到人工划分车道的目的。但由于需要人力搬运隔离桩,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效率低,而且对搬运工人存在交通安全隐患。第二种是“拉链式”潮汐车道,作业车通过吞吐的方式移动隔离桩划分车道,比如深圳市布吉路段设置的“拉链式”潮汐车道。但此方式下作业策划很难驶入拥堵的交通道路,由于是以顺序移动的方式移动隔离桩,花费时间长。目前还有一些通过升降隔离桩来划分车道的研究,但一般采用电动、液压或机械方式驱动隔离桩升降,结构复杂、故障率高,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并且,一旦其中某个或某些隔离桩出现无法下降的现象,会影响车道的划分。也有采用气桩作为隔离桩的情况,但由于存在排水通道与气道相通的情况,容易导致水气混合而影响送气与吸气性能,且因污水而容易腐蚀气泵、气道与气桩;或者由于气桩受到容纳槽积水而阻碍正常收缩的情况;或者一旦某一气桩出现泄气现象,将导致其它气桩也无法升降的情况。上述情况严重时还会引发交通事故,安全性低,因而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

因此,现有的潮汐车道划分方式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迫切需要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生产维护成本低且不影响车辆通行的潮汐车道划分方式,更高效,更安全的去解决潮汐式拥堵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维护成本低且不影响车辆通行的潮汐车道变换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潮汐车道变换装置,包括充气管道、与充气管道连通的多个气桩,以及用于向多个气桩中送气或从多个气桩中吸气的双向气泵,所述充气管道的一端与双向气泵连接,所述充气管道的另一端封闭;

所述充气管道埋设于车道中,所述车道上开设有多个与多个气桩一一对应的安装槽,所述多个气桩沿车辆运行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气桩包括安装部和工作部,所述安装部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槽中并与充气管道连通,所述安装部的另一端与工作部的一端密封连接,所述工作部的另一端封闭, 所述工作部具有充气状态和泄气状态,所述工作部在泄气状态时置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工作部在充气状态时位于所述安装槽外。

藉由上述结构,当需要划分车道时,双向气泵通过充气管道向各个气桩充气,使得多个气桩升起形成一条直线,从而划分潮汐车道。当需要撤销潮汐车道时,双向气泵通过充气管道从各个气桩中吸气,使得气桩收缩至安装槽中。从而高效、快捷地实现了潮汐车道的划分和撤销。并且,与采用电动、液压或机械方式驱动隔离桩升降的方式相比,不仅成本降低,而且即便某个气桩出现故障无法工作,由于未充气状态工作部能在重力作用下置于安装槽中,因而不会对车辆通行造成影响,安全性大大提高。

此外,实践表明,工作部用于固定的一端若固定在安装槽中,由于天气原因安装槽常常处于积水状态,会导致工作部收缩不到位,甚至出现漏气而报废。若开设排水通道,不仅成本增加,而且污水而容易腐蚀气泵、气道与气桩;另外,由于存在排水通道与气道相通的情况,容易导致水气混合而影响送气与吸气性能。本实用新型在工作部下端设置了与安装槽固定的安装部,避免了工作部固定端与潮湿的安装槽底部接触,使用寿命大大延长;无需设置复杂的排水结构,成本进一步降低。

另外,本发明的控制方式简单便捷,且可实现远程控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安装部的外壁与安装槽的侧壁匹配并贴合连接。所述安装部的侧壁形成容纳槽,所述工作部在泄气状态时置于所述容纳槽中。工作部收缩入容纳槽中后,其与安装部连接的固定端的位置会朝上,雨水淋湿后可以很快风干或晒干,使用寿命进一步延长。

所述工作部在双向气泵的送气作用下实现充气状态,所述工作部在双向气泵的吸气作用下或自重作用下实现泄气状态。

所述工作部的内腔中靠近封闭端的位置设有重力块,所述重力块用于在工作部由充气状态转为泄气状态时带动工作部返回安装槽中。重力块优选金属材料或硬橡胶材料。

所述工作部在充气状态时呈上小下大的塔状。

所述安装部为硬质件,所述工作部为具有褶皱结构的柔性件。硬质件优选为金属材料或硬橡胶材料,柔性件优选为塑料或软橡胶材料。

所述充气管道具有多个与多个安装部一一对应连通的分支。

每个分支上设有电磁阀和用于检测气桩内气压的压力传感器。

所述充气管道上靠近双向气泵的位置设有总阀。

作为一个总的实用新型构思,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潮汐车道,包括车道和上述的潮汐车道变换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潮汐车道变换装置能高效、快捷地实现了潮汐车道的划分和撤销,并且结构简单、生产维护成本低、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潮汐车道变换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潮汐车道变换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潮汐车道变换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某些气桩漏气的示意图。

图例说明:1、双向气泵;2、充气管道;21、分支;3、气桩;31、安装部;32、工作部; 4、车道;41、安装槽;5、重力块;6、电磁阀;7、压力传感器;8、总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潮汐车道变换装置,包括埋设于车道4中的充气管道2、与充气管道2通过多个分支21连通的多个气桩3,以及用于向多个气桩3中送气或从多个气桩3中吸气的双向气泵1。

充气管道2的一端与双向气泵1连接,充气管道2的另一端封闭。

车道4上开设有多个与多个气桩3一一对应的安装槽41。

多个气桩3沿车辆运行方向间隔布置,气桩3包括安装部31和工作部32,安装部31的一端固定在安装槽中41并与充气管道2连通,安装部31的另一端与工作部32的一端密封连接,工作部32的另一端封闭, 工作部32具有充气状态和泄气状态,工作部32在泄气状态时置于安装槽41中,工作部32在充气状态时位于安装槽41外。

工作部32为具有褶皱结构的软橡胶材料制成,工作部32在双向气泵1的送气作用下实现充气状态,工作部32在双向气泵1的吸气作用下或自重作用下实现泄气状态。

工作部32在充气状态时呈上小下大的塔状,便于收缩及实现升降。

本实施例中,安装部31为硬橡胶材料制成,安装部31的外壁与安装槽41的侧壁和底壁均匹配并贴合连接,仅在安装部31底部开设与分支21连通的气孔,从而安装部31的侧壁形成容纳槽,工作部32在泄气状态时会置于该容纳槽中,由于工作部32上端封闭,因此雨水不会进入容纳槽中,待下次工作时,工作部32在充气过程中会将附着的雨水抖落掉,从而加速干燥过程,以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工作部32的内腔中靠近封闭端的位置设有重力块5,重力块5用于在工作部32由充气状态转为泄气状态时带动工作部32返回安装槽41中。重力块5由金属铁制成。

本实施例中,每个分支21上设有电磁阀6和用于检测气桩3内气压的压力传感器7。压力传感器7检测气桩3的气压,电磁阀门6接收压力传感器信号。当某个气桩3漏气时,检测气压小于一定值该气桩3的电磁阀门6关闭。

本实施例中,充气管道2上靠近双向气泵1的位置设有总阀8。

如图1所示,在道路出现潮汐式拥堵时,双向气泵1在系统控制下启动,向充气管道2内充气(如图1中的箭头方向所示),电磁阀门6、总阀8打开,气体通过充气管道2流入各个气桩3中,系统内压强增大,使得多个气桩3升起,若干个升起的气桩3排列成一条直线,双向气泵1关闭,从而划分潮汐车道。

如图2所示,当拥堵得到缓解后,双向气泵1在系统控制下启动,从充气管道2中吸气(如图2中的箭头方向所示),电磁阀门6、总阀8打开,系统内压强减小,使得气桩3在重力块5的重力作用下,快速收缩塌陷至安装槽41中,当一排充气桩均收缩至安装槽41时,潮汐车道得以撤销。

如图3所示,在某个气桩3出现故障时,控制该气桩3的电磁阀门6关闭,该充气桩7在重力块5的重力作用下,收缩至安装槽41中,其他气桩3继续升起。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的限制,虽然本申请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制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的变动或修饰均等同于等效实施案例,均属于技术方案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