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0951发布日期:2019-08-13 21:4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水稳流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市政工程中,排水工程是最主要的,路面洒水清洁、暴雨天气路面积水排给等等,都需要通过排水管路,排水管具有排水排污的功效,是保持市容市貌的主要方法。

目前在现有的排水结构中,都是通过排水沟盖板汇集,并通过排水沟盖板将树叶等进行隔离,水流通过排水沟下方对应的分流管进入总管内,水在排水沟内汇集,各处的流量大于分流管的排水流量,因此,会出现排水不畅,当排水聚集量较大时,分流管的管内压力加大,而在排水过程中没有泄压的过程,持续的高水压和高流速会导致管路连接位置破裂,影响排水,维修困难,且现有的分水管都为敞口,在日常小流量的排水中,容易将树叶等异物冲入分流管内,导致分流管阻塞,影响水流汇合,同时会出现水流回灌的情况,导致水压不稳。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7244786U的中国实用新型,该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其主要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在于分流管盖板铰接置于分流管一端上,所述分流管盖板上等距开有多个进水孔,稳压筒通过连接板置于分流管内壁上,所述稳压筒底部为敞口结构,所述稳压筒上开有条形槽,网罩置于稳压筒上,且和稳压筒相连通,导向杆一端置于稳压筒顶端中部,另一端通过支撑板置于网罩底端中部,导向套套置于导向杆上,气浮漂置于导向套上,铰接架置于导向套外侧,驱动臂一端和铰接架铰接,所述驱动臂上开有滑动槽,转动轴一端置于滑动槽内,另一端穿过固定臂一端和稳压筒内壁相连接,固定臂另一端通过气动阻尼器和驱动臂另一端相连接。

当排水量较大时,上述实用新型在将排水沟盖板推开时,由于排水沟盖面表面的积水较多,排水沟表面的水压较大,从而使得排水沟盖板无法及时打开,存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能够避免因积水过多而使分流管盖板无法正常打开,方便了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包括主体装置和稳流装置,主体装置包括设置在排水沟内的分流管、设置在排水沟沟口的分流管盖板、用于连接排水沟内壁和稳流装置的连接板,所述稳流装置包括用于稳压的稳压筒、以及与分流管盖板相连接的托杆,所述托杆的外表面自上而下依次开设有若干凹槽;所述排水沟内壁工作腔,所述工作腔内铰接有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推杆部分穿过工作腔的顶部,并与分流管盖板相抵触;所述工作腔内还设有用于控制电动推杆动作的动作控制系统,所述动作控制系统包括:

感测模块,设置在工作腔内,用于感测托杆的动作情况;当感测到托杆上升时,输出第一感测信号;当感测到托杆下降时,输出第二感测信号;

处理模块,连接于感测模块,用于接收第一感测信号和第二感测信号;当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时,输出第一动作信号;当接收到第二感测信号时,输出第二动作信号;

动作模块,连接于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动作信号和第二动作信号;当接收到第一动作信号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当接收到第二动作信号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流较大时,稳压筒驱动托杆上升;当感测模块感测到托杆上升时,输出第一感测信号;当处理模块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时,输出第一动作信号;当动作模块接收到第一动作信号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随后电动推杆的推杆部分上升,从而辅助托杆将分流管盖板推开,避免因水流过大而使分流盖板无法打开,方便了使用;当排水沟内的水位下降时,排水筒驱动托杆下降,当感测模块感测到托杆下降时,输出第二感测信号;当处理模块接收到第二感测信号时,输出第二动作信号;当动作模块接收到第一动作信号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随后电动推杆的推杆部分下降。

较佳的,工作腔的顶部设有腰型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电动推杆沿腰型孔动作。

较佳的,腰型孔表面围设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排水时积水进入工作腔。

较佳的,所述工作腔的顶端配合腰型孔设有波纹管,波纹管的一端与工作腔顶端相连接,另一端与分流管盖板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排水时积水进入工作腔,保证工作腔内模块正常工作。

较佳的,所述工作腔内设有蓄电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对电动推杆和动作控制系统供电,使电动推杆电动控制系统持续工作。

较佳的,所述分流管关口设有水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排水时对水流进行稳流,减少分流管内的压力。

较佳的,所述工作腔的侧面开设有观测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感测模块对推杆进行观测。

较佳的,所述观测口外设有透明的防水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积水从观测口进入工作腔内,保证工作腔内的模块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电动推杆,能够避免因积水过多而使分流管盖板无法正常打开,方便了使用;

2、通过设置密封圈和波纹管,能够避免积水进入工作腔内,保证了工作腔内的模块正常工作;

3、通过设置观测口,能够方便感测模块对托杆进行观测。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稳流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4为工作腔结构示意图;

图5为动作控制系统模块图;

图6为动作控制系统电路图;

图7为动作模块电路图。

附图标记:1、主体装置;11、分流管;12、分流管盖板;13、连接板;14、进水孔;2、稳流装置;21、稳压筒;22、托杆;221、驱动杆;222、支撑杆;2221、凹槽;223、连接杆;23、条形槽;24、网罩;25、导向杆;26、气浮漂;27、导向套;28、驱动臂;281、腰型通孔;29、气动阻尼器;3、工作腔;31、腰型孔;32、密封圈;33、电动推杆;34、波纹管;35、水轮;36、蓄电池;37、观测口;38、防水板;4、动作控制系统;41、感测模块;42、处理模块;43、动作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底面”和“顶面”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稳流装置,如图1及图2所示,包括主体装置1和稳流装置2,主体装置1包括设置在排水沟内的分流管11、铰接在排水沟沟口的分流管盖板12、用于连接排水沟内壁和稳流装置2的连接板13,分流管11盖板上等距开有多个进水孔14。

如图2及图3所示,稳流装置2包括用于稳压的稳压筒21、以及与分流管盖板12相连接的托杆22,托杆22包括设置在稳压筒21内竖直设置的驱动杆221、与分流管11盖板相铰接的支撑杆222、以及连接于驱动杆221和支撑杆222的连接杆223;稳压筒21背离连接板13的侧面上开有条形槽23,稳压筒21底部为敞口结构,稳压筒21底部套设有网罩24,稳压筒21内部设有导向杆25,导向杆25上环套有导向套27,导向套27的两侧均设有气浮漂26;导向套27的外周表面铰接有驱动臂28,驱动臂28呈C形,且驱动臂28的中部设有腰型通孔281,驱动臂28通过腰型通孔281与驱动杆221相铰接;驱动臂28背离导向套27的一端通过气动阻尼器29与连接杆223相连接,支撑杆222的外表面依次开设有若干自上而下逐渐变浅的凹槽2221。

使用时,当进行排水时,分流管11盖板处于打开状态,进而水直接流进分流管11内,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分流管11内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分流管11内的水位会逐渐上升,积水通过网罩24进入稳压筒21内,气浮漂26在水浮力作用下,带动导向套27沿着导向杆25向上滑动;同时驱动臂28转动,同时驱动臂28通过气动阻尼器29带动驱动杆221向下移动,驱动杆221通过连接杆223带动托杆22向下移动,从而托杆22带动分流管盖板12闭合;

当分流管11内的水逐渐排走,气浮漂26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并且带动滑动套沿着导向杆25向下滑动,随后驱动臂28通过气动阻尼器29带动连接杆223向上移动,从而使托杆22向上移动,并将分流管11盖板推开,从而分流管盖板12跟随分流管11内水位情况不断进行开合,对分流管11内的流量进行控制。

为避免因分流管盖板12上的积水较多时,水压较大,导致的使分流管盖板12无法正常打开,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4所示,排水沟内壁设有工作腔3,工作腔3顶部设有腰型孔31,腰型孔31上围设有密封圈32;工作腔3内设有电动推杆33,电动推杆33的底部与工作腔3铰接,电动推杆33的推杆部分穿过腰型孔31,并与分流管盖板12相抵触;当电动推杆33的推杆部分向分流管盖板12伸展时,分流管盖板12被打开,同时腰型孔31方便电动推杆33转动,密封圈32能够避免排水时的积水进入工作腔3;优化的,电动推杆33设置为具有防水功能的型号为SDSRM的螺杆式电动推杆。

优化的,如图4所示,腰型孔31的外部还围设有波纹管34,波纹管34的一端与工作腔3顶部相固定,另一端与分流管11盖板相固定,从而避免排水时积水经腰型孔31进入工作腔3内。

优化的,如图2所示,分流管11管口设有水轮35,从而能够在排水时对水流进行稳流,减少分流管11内的压力。

如图5及图6所示,工作腔3内还设有用于控制电动推杆33动作的动作控制系统4,动作控制系统4包括:

感测模块41,设置在工作腔3内,用于感测托杆22的动作情况;当感测到托杆22上升时,输出第一感测信号;当感测到托杆22下降时,输出第二感测信号;

处理模块42,连接于感测模块41,用于接收第一感测信号和第二感测信号;当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时,输出第一动作信号;当接收到第二感测信号时,输出第二动作信号;

动作模块43,连接于处理模块42,用于接收第一动作信号和第二动作信号;当接收到第一动作信号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当接收到第二动作信号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

当感测模块41感测到托杆22上升时,输出第一感测信号;当处理模块42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时,输出第一动作信号;当动作模块43接收到第一动作信号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随后电动推杆33的推杆部分上升,从而辅助托杆22将分流管盖板12推开,避免因水流过大而使分流管盖板12无法打开,方便了使用;当感测模块41感测到托杆22下降时,输出第二感测信号;当处理模块42接收到第二感测信号时,输出第二动作信号;当动作模块43接收到第一动作信号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随后电动推杆33的推杆部分下降。

如图6所示,感测模块41包括感测发射单元和感测接收单元,感测发射单元发射的信号经支撑杆222上的凹槽2221反射,并通过感测接收单元接收,由于凹槽2221的深浅度不同,当支撑杆222下降时,感测接收单元输出第二感测信号;当支撑杆222上升时,感测接收单元输出第一感测信号;优化的,感测模块41设置为型号为ZMT-K104的红外探测器。

如图6所示,处理模块42设置为型号为AT89C51的单片机U1,管脚XTAL1和XTAL2并联后经电容C1接地,管脚GND接地,管脚P2.0-P2.6并联后接地,管脚P3.0-P3.7并联后接地;管脚P1.3-P1.4均与感测接收单元相连接,管脚P0.0-P0.1与动作模块43相连接;当管脚P1.3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时,通过管脚P0.0输出第一动作信号;当管脚P1.4接收到第二感测信号时,通过管脚P0.1输出第二动作信号。

如图7所示,动作模块43包括动作控制单元和动作驱动单元,动作控制单元包括与单片机U1的管脚P0.0相连接的三极管PN1、以及与单片机的管脚P0.1相连接的三极管PN2;三极管PN1的发射极经电磁线圈KM1接地,三极管PN1的基级与管脚P0.0相连接,集电极与外部电源相连接;三极管PN2的发射极经电磁线圈KM2接地,三极管PN2的基级与管脚P0.1相连接,集电极与外部电源相连接;动作驱动单元包括受电磁线圈KM1控制的受控常开开关组K1和受电磁线圈KM2控制的受控开关组K2。

当动作控制单元接收到第一动作信号时,三极管PN1的发射极输出第一控制信号,随后受控开关组K1闭合,使电动推杆33的电机正转,随后推杆上升;当动作控制单元接收到第二动作信号时,三极管PN2的发射极输出第二控制信号,随后受控开关组K2内的常开开关闭合,常闭开关断开,使电动推杆33的电机反转,随后推杆部分下降。

优化的,如图4所示,工作腔3的侧面开设有观测口37,观测口37外设有透明的防水板38;观测口37方便感测模块41对支撑杆222的凹槽2221进行观测,防水板38避免积水从观测口37进入工作腔3内,保证工作腔3内的模块正常工作。

优化的,工作腔3内还设有蓄电池36,从而方便对动作控制系统4和电动推杆33供电,保证动作控制系统4和电动推杆33持续工作。

工作过程:当进行排水时,分流管盖板12处于打开状态,进而水直接流进分流管11内;在水流较大的情况下,分流管11内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分流管11内的水位会逐渐上升,水通过网罩24进入稳压筒21内,气浮漂26在水浮力作用下,带动导向套27沿着导向杆25向上滑动;同时驱动臂28转动,同时驱动臂28通过气动阻尼器29带动驱动杆221向下移动,驱动杆221通过连接杆223带动托杆22向下移动;当感测模块41感测到托杆22下降时,输出第二感测信号;当管脚P1.4接收到第二感测信号时,通过管脚P0.1输出第二动作信号;当动作控制单元接收到第二动作信号时,三极管PN2的发射极输出第二控制信号,随后受控开关组K2内的常开开关闭合,常闭开关断开,使电动推杆33的电机反转,随后推杆下降,从而使分流管盖板12闭合;

当分流管11内的水逐渐排走,气浮漂26受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并且带动滑动套沿着导向杆25向下滑动,随后驱动臂28通过气动阻尼器29带动连接杆223向上移动,从而使托杆22向上移动;当感测模块41感测到托杆22上升时,输出第一感测信号,当管脚P1.3接收到第一感测信号时,通过管脚P0.0输出第一动作信号,当动作控制单元接收到第一动作信号时,三极管PN1的发射极输出第一控制信号,随后受控开关组K1闭合,使电动推杆33的电机正转,随后推杆部分上升,使分流管盖板12打开。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电动推杆33,能够避免因积水过多而使分流管盖板12无法正常打开,方便了使用;通过设置密封圈32和波纹管34,能够避免积水进入工作腔3内,保证了工作腔3内的模块正常工作;通过设置观测口37,能够方便感测模块41对托杆22进行观测。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