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快速上下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8462发布日期:2020-08-07 18:4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快速上下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城市交通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快速上下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人们的出行也更为便利,学校门口上学放学时的汽车接送、火车站或机场外的出租车排队上下乘客、大型体育设施等场馆候车区的排队上下客等是发生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而交通拥堵造成极大的时间浪费、人力(如维持秩序)与资源浪费(汽车拥堵的油耗),至今没有出现过有效的技术手段解决此拥堵。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快速上下车系统,适用于学校、机场、火车站、体育场馆等大型流量场所,可实现人员快速入场与疏散,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快速上下车系统,包括乘用车,还包括运送带和上下客通道;

所述运送带为路面的一部分,运送带不工作时,充当行车道,运送带运行时,带动其上的车辆或乘客沿传送方向前进;

所述上下客通道可静止或部分运动或全部运动,上下客通道为静止路面时,需要载人车,其上的载人车沿指定方向运送客前进,乘客实现从运送带与上下客通道间的转移;上下客通道为部分或全部运动的履带或传送带时,此时不需要载人车,乘客可以自主进行在运送带与上下客通道间的转移;

所述乘用车在运送带上,相对运送带静止并跟随运送带前进时,乘客在运送带上进行上下车,待上下车完成后,乘用车相对运送带运动并沿传送方向驶离运送带。

进一步的,包括运送带、上下客通道、载人车和乘用车;

所述运送带为路面的一部分,运送带不工作时,充当行车道,运送带运行时,带动其上的车辆或乘客沿传送方向前进;

所述上下客通道上有若干辆载人车,载人车沿传送方向在上下客通道和运送带上往返;

所述乘用车从静止路面行使至运送带上停车,附近区域或k-l区域的载人车沿所述上下客通道行驶并登上运送带后停车,载人车和乘用车在运送带上,相对运送带静止并跟随运送带沿传送方向前进,载人车或乘用车内的乘客在运送带上安全上下车,待乘客上下车完成后,载人车和乘用车与运送带相对运动并各自沿运送带的传送方向驶离运送带。

进一步的,所述运送带由a-e-d-c-f-b区域构成,运送带不工作时,a-b-f-e区为机动车道,c-d-e-f区为非机动车道,运送带运行时,此两区域同步同速运转,同时,其上的车辆同步跟随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运送带为载货履带或需要驱动马达带动的履带或传送带,能够并行若干辆乘用车或载人车。

进一步的,所述载人车设置用于平衡车体的载重,能安全加速或减速行驶。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客通道可以由若干条平行的或前后接续的、速度递变的运送带组成,上下客通道可部分或全部为运动的履带或传送带或运送带,此时可以不再需要载人车,人员可以沿着传送带逐级接近或离开乘用车。

进一步的,还包括信号发送模块o与信号接收模块p,所述信号发送模块o与信号接收模块p进行通讯,信号接收模块p与载人车上的主控模块进行通讯,信号发送模块o探测所述乘用车初驶上运送带时传送信号至信号接收模块p,信号接收模块p接收并控制附近区域的载人车沿所述上下客通道行驶并登上运送带;信号发送模块o与信号接收模块p可全部集成在载人车上或取消,取消信号发送模块o与信号接收模块p时,可凭肉眼判断乘用车登上运送带,此时载人车可从上下客通道行驶到运送带上,乘客进行上下车。

进一步的,所述载人车上设置主控模块、通信模块、驱动电机、轨迹识别模块、人体感应模块和位置识别模块,所述主控模块通过通信模块与信号接收模块p进行通讯,轨迹识别模块、人体感应模块和位置识别模块与主控模块输入端连接,主控模块输出端连接驱动电机并通过驱动电机控制载人车的启停。

进一步的,所述主控模块为单片机、plc控制器、微电脑中的一种,通信模块为wifi、蓝牙、zigbee、5g模块中的一种,轨迹识别模块为超声测距传感器、光传感器、gps定位器中的一种,用于载人车沿轨迹运行,人体感应模块为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开关按钮、超声波传感器中的一种,人体感应模块设置在载人车的座位上、脚踏处或把手上,用于感知乘客人员登上载人车,位置识别模块为磁感、光感、超声波传感器中的一种,用于感知载人车所在位置,并上传至主控模块处理并判断启停。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客通道与运送带保持常规的机械运动间隙即可,便于载人车从上下客通道行驶至运送带上,如可采用步行电梯的搭接方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快速上下车系统,包括运送带、上下客通道、载人车和乘用车,运送带为路面的一部分,运送带不工作时,充当行车道,运送带运行时,带动其上的车辆沿传送方向前进,上下客通道有两种设计形式:为静止路面时需要载人车,载人车沿着上下客通道自主排队等待后续载客或送客,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载人车的数量或运送带的长、宽度,上下客通道为传送带时不需载人车,人员直接在运送带上上下车,如同车静止在路面一样,车辆流动率提高,从根本上解决由于人员乘车、下车而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尤其适合学校、火车站、机场等大流量场所的出租车、私家车上下客等,极大节省人们的出行时间,减少拥堵造成的各种资源浪费,也大大降低拥堵造成各种事故的几率,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运送带;2-上下客通道;3-载人车;4-乘用车;5-乘用车a;6-乘用车b;7-载人车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所示,一种解决交通拥堵的快速上下车系统,包括运送带1、上下客通道2、若干辆载人车3和若干辆乘用车4,载人车3和乘用车4在运送带1上,相对运送带1静止并跟随运送带1前进时,载人车3和/或乘用车4内的乘客在运送带1上进行上下车,通过运送带1的运送实现离陆与登陆,待上下车完成后,载人车3和乘用车4相对运送带1运动并各自沿传送方向驶离运送带1。

运送带1由a-e-d-c-f-b区域构成,组成路面的一部分,在运送带1不工作时,a-b-f-e区为机动车道,c-d-e-f区为非机动车道,运送带1运行时,此两区域同步同速运转,同时,运送带1带动其上的车辆同步跟随运动。运送带1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可以是载货履带等,也可以是使用驱动马达带动的履带或传送带,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运送带1可以是多车道加非机动车道加人行道,运送带1上能够并行行驶多排乘用车4或载人车3,适当调整载小车3或乘用车4的数量将使乘车与下车效率倍增,有效解决拥堵问题。

上下客通道2有两种设计形式:

可以设计为静止路面或运动的传送带;当上下客通道2为静止路面时,其上有若干辆载人车3,载人车3有序停放,载人车3沿传送方向在上下客通道2和运送带1上往返;上下客通道2为部分或全部运动的履带或传送带时,不再需要载人车3,上下客通道2可以由几条平行的或前后接续的、速度递变的运送带1组成,人员可以从上下客通道2移步至运送带1上,沿着传送带1逐级接近或离开乘用车4,可自主进行在运送带1与上下客通道2间的转移,实现在传送带1上面上或下乘用车4的目的,如同车静止在路面一样。

上下客通道2还可由涂敷在路面上的色带构成,或者为敷设在路面的磁力轨迹,或者排列有序的信号发生器或围墙或栅栏结构,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主要用于载人车3沿上下客通道2正常行驶。

乘用车4选用普通接送人员的汽车等,当乘用车4从静止路面行使至运送带1上,k-l区域的载人车3沿所述上下客通道2行驶并登上运送带1,载人车3和乘用车4停在运送带1上,载人车3和乘用车4在运送带1上,相对运送带1静止并跟随运送带1沿传送方向前进,载人车3和乘用车4内的乘客在运送带1上安全上下车,完毕后,载人车3和乘用车4与运送带1相对运动并各自沿运送带1的传送方向驶离运送带1。

优选的,为智能检测乘用车4的位置,本实用新型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设置信号发送模块o与信号接收模块p,信号发送模块o与信号接收模块p进行通讯,信号发送模块o通过地下埋设的线圈、路面的摄像头、光幕或雷达等采集仪器捕捉到乘用车4的车辆驶入信号,通过有线网线或者无线网络传递给信号接收模块p,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检测和数据通讯,在此不做赘述。信号接收模块p与载人车3的主控模块进行通讯,信号发送模块o探测所述乘用车4初驶上运送带1区域时传送信号至信号接收模块p,信号接收模块p接收并传送至载人车3的主控模块,通过主控模块驱动k-l区域的载人车3沿所述上下客通道2行驶并登上运送带1,实现时间管理,使乘用车4能够和载人车3基本同时或最短时间内在运送带1上停车并完成人员的上下车,减小时间浪费,解决拥堵问题。

载人车3上设置主控模块、通信模块、驱动电机、轨迹识别模块、人体感应模块和位置识别模块,能够智能沿上下客通道2和运送带1行使,主控模块通过通信模块与信号接收模块p进行通讯,轨迹识别模块、人体感应模块和位置识别模块与主控模块输入端连接,主控模块输出端连接驱动电机并通过驱动电机控制载人车3的启停,载人车3设置用于平衡车体的载重,能安全加速或减速行驶,本实用新型的载人车3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无人驾驶、智能避障等技术即可实现智能移动,在此不做赘述。

主控模块为单片机、plc控制器或微电脑,通信模块为wifi、蓝牙、zigbee、或5g模块,用于接收信号接收模块p传送的数据信息并上传至主控模块处理,轨迹识别模块为超声测距传感器、gps定位器或光传感器,用于将实时监测的信息上传至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主控模块控制载人车3沿轨迹运行,人体感应模块为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开关按钮、超声波传感器中的一种,人体感应模块设置于载人车3的座位上、脚踏处或把手上,当人员坐到载人车3上,人体感应模块感知乘客人员登上载人车3并传送信号至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主控模块接收该信号并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载人车3行使。位置识别模块为磁感、光感、超声波传感器中的一种,用于感知载人车3所在位置,并上传至主控模块处理,通过主控模块判断启停。

本实用新型的信号发送模块o与信号接收模块p可集成于载人车3上,或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其他合适位置,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以上下客通道2为静止路面时为例。首先,运送带1开启,以定速运行,当乘用车a5行驶至位置“o”时,信号发送模块o检测到乘用车a5即将进入运送带1区域,发送信号给信号接收模块p,信号接收模块p通过载人车a7上的通信模块传送至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接收并进行处理,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在k-l区域的载人车a7沿上下客通道2前进到d-e区域,直到完全登上运送带1,此时,载人车a7上的位置识别模块检测、感知到载人车a7的四轮已全部在运送带1上,主控模块控制载人车a7停止运行,原地等待,此时,由驾驶员驾驶的乘用车a5已经越过a-e区域开上运送带1,四轮完全在运送带1上后停车,此时乘用车a5与载人车a7相对于运送带1静止,依靠运送带1的动力带动乘用车a5与载人车a7一起往前方运动,乘用车a5、载人车a7上的乘客在运送带1上安全上下车,如乘客可打开乘用车a5的车门下车、关闭车门,登上载人车a7,在此过程中,载人车a7和乘用车a5一直在沿着传送方向前进,此刻的载人车a7和乘用车a5已经离开a-d区域到达位置7,位置7的乘用车a5则由驾驶员主动加速行驶离开运送带1,行驶到b-c线处离开运送带1,完全离开b-c线后即可主动行驶在静止路面上,当人员坐在载人车a7的座位上时,人体感应模块感知乘客人员登上载人车a7并传送信号至主控模块进行处理,主控模块接收该信号并通过驱动电机驱动载人车a7沿运送带1主动向前行使,不再依靠运送带1的动力,与前车始终保持安全距离,前进到b-c线处即将离开运送带1,在离开运送带1时,主控模块通过驱动电机控制载人车a7的速度,实现安全行使,减少降速冲击,离开b-c线后,载人车3继续行驶,到达p点后载人车a7停车或缓速行驶下客,然后自主排队沿着上下客通道2等待指令下一次载客,循环往复,提高车流动率。

具体的,前述载人车a7与乘用车a5行驶离开a-d区域一定安全距离后,下一辆乘用车4已经跟进通过位置“o“处,信号发送模块o检测到该乘用车4即将进入运送带1区域,发送信号给信号接收模块p,信号接收模块p通过载人车3上的通信模块传送至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接收并进行处理,通过驱动电机驱动在k-l区域附近的下一辆载人车3沿上下客通道2前进到d-e区域,直到完全登上运送带1,下一辆载人车3和下一辆乘用车4在运送带1上停车,人员进行上下车,如此循环往复,为便于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乘用车和载人车进行编号为乘用车4、乘用车a5、乘用车b6、载人车a7,若干辆乘用车4、乘用车a5、乘用车b6不断停靠在运送带1上进行等待上下车,车辆流动率大,拥堵概率降低,可以很好的解决由于人员乘车、下车而造成的交通拥堵,不仅适合下车,变更小车控制逻辑,也适合人员上车,尤其适合学校、火车站、机场等大人流量场所的出租车、私家车上下客。

本实用新型不限定载人车3和乘用车4的数量,可驱动若干辆载人车3同时登上运送带1并完成上下车目的,运送带1上可平行排列若干辆载人车3,不存在拥堵,乘客可自行选择登上哪一辆车。

本实用新型未说明的产品均为现有产品,未说明的部分采用现有技术即可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