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2028发布日期:2020-09-18 20:4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道路交通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市政道路横断面由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带、绿化带等组成,特殊断面还可包括应急车道、路肩和排水沟。规划设计中以满足行人、公交、非机动车交通、机动车等交通安全及市政管线敷设要求为前提。传统的市政道路横断面设计采用隔离护栏、隔离墩或绿化带将对向车道隔开,或将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隔开。在遇到强降雨时,主要是通过路面径流,通过快排的方式,将大面积的雨水汇集到路面上的下水道井盖排水,经由排水管排出,这种“快排”模式约10%下渗,约10%蒸发,其余约80%排放,短时间内雨水量激增,排水能力差,雨水的冲刷下,将树叶树枝以及塑料袋等物质一起冲入下水道,堵塞下水口,造成路面内涝严重,甚至在巨大压力下,地势低的下水道井盖被冲开,造成安全隐患,且汇集的雨水排放到河流后,直接流失,无法再利用。

目前也有些道路结合下沉式绿化带,将雨水径流引向绿化带,绿化带中设置溢流井,但是目前下沉式绿化带的路缘石采用普通的隔离墩,道路雨水需溢流过路缘石,才能进入绿化带中,将路面上的树叶等杂质一起带入,不能进行简单过滤,将过滤压力集中到溢流井的过滤网中,加重了其过滤压力,尤其是在秋冬天树叶较多的时候,甚至造成堵塞,影响到排水效果,尤其是城市多幅路,排水压力增大,另外待雨水渗透后,绿化带上残留垃圾不易清扫收集,给环卫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所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所述下沉式绿化带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与两侧的市政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所述第一路缘石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

所述下沉式绿化带内设有多个溢流井,溢流井的上端低于两侧的车行道和人行道表面,所述溢流井的下端设有沉淀池,沉淀池通过穿孔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所述溢流井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外溢流接头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外溢流接头上盖设有漏水篦子,所述溢流井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内溢流堰与外溢流接头之间的空间。

具体的,所述内溢流堰上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外边缘设有过滤栅栏,过滤栅栏位于第二过滤网与漏水篦子之间,形成过滤结构。

具体地,所述第一路缘石上的排水口设为上窄、下宽的结构,第一路缘石上位于排水口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第一过滤网外固定设有过滤框,过滤框卡接在限位槽内。

具体地,所述过滤框与第一路缘石之间通过转轴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市政道路包括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人行道,所述下沉式绿化带设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车道之间,或者非机动车车道与机动车车道之间。

具体地,所述下沉式绿化带由上到下依次设为蓄水层、土壤层、碎石层和垫层,穿孔排水管铺设在垫层内。

具体地,所述机动车车道、非机动车车道由上到下依次设为磨耗层、上面层、下面层、联结层、基层、垫层,穿孔排水管铺设在垫层内。

具体地,两条对向的所述机动车车道之间设有隔离排水渠,隔离排水渠与其相邻的机动车车道之间设有第二路缘石,隔离排水渠的底面设有渗漏管,渗漏管与市政排水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下沉式绿化带形成下凹式绿地,便于径流雨水汇入,路缘石的设计,能够进行初级过滤,将大的片状物,如树叶、垃圾袋等阻挡在下沉式绿化带外侧,防止堵塞溢流井口,同时便于在雨后,将垃圾清扫收集,然后经过多级过滤、两级沉淀后,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路缘石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路缘石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井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口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溢流口处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动车车道,101磨耗层,102上面层,103下面层,104联结层,105基层,106垫层,2非机动车车道,3人行道,4下沉式绿化带,401蓄水层,402土壤层,403碎石层,404隔板,405垫层,5隔离排水渠,6市政排水管,61穿孔排水管,7第一路缘石,701第一过滤网,702过滤框,703转轴,8第二路缘石,9溢流井,901沉淀池,902外溢流接头,903外溢流口,904漏水篦子,905内溢流堰,906第二过滤网,907过滤栅栏。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3所示的一种多功能海绵道路结构,包括市政道路、下沉式绿化带4,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位于不同功能的市政道路之间,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的上表面低于两侧市政道路的表面,下沉式绿化带4与两侧的道路之间均设有第一路缘石7,所述第一路缘石7上开设有排水口,排水口处安装有第一过滤网701;

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内设有多个溢流井9,溢流井9的上端低于两侧的车道表面,所述溢流井9的下端设有沉淀池901,沉淀池901通过穿孔排水管61与市政排水管6相连通,所述溢流井9的上端外侧套接有外溢流接头902,外溢流接头902的侧壁上均有开设有外溢流口903,外溢流接头902上盖设有漏水篦子904,所述溢流井9上端高于外溢流接头902的底面,低于外溢流口903的下边缘,形成内溢流堰905,内溢流堰905与外溢流接头902之间的空间,可以对雨水进行初步沉淀过滤。

具体的,所述内溢流堰905上设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包括第二过滤网906,第二过滤网906外边缘设有过滤栅栏907,过滤栅栏907位于第二过滤网906与漏水篦子904之间,形成过滤结构。

实施例二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路缘石7上的排水口设为上窄、下宽的结构,第一路缘石7上位于排水口的两侧开设有限位槽,第一过滤网701外固定设有过滤框702,过滤框702卡接在限位槽内,方便拆卸维护。

具体地,所述过滤框702与第一路缘石7之间通过转轴703固定在一起。

具体地,所述市政道路包括机动车车道1、非机动车车道2、人行道3,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设在人行道3与非机动车车道2之间,或者非机动车车道2与机动车车道1之间。

具体地,所述下沉式绿化带4由上到下依次设为蓄水层401、土壤层402、碎石层403和垫层405,穿孔排水管61铺设在垫层405内,所述垫层405与碎石层403之间设有联结板404,联结板404采用混凝土板材制成。

具体地,所述机动车车道1、非机动车车道2由上到下依次设为磨耗层101、上面层102、下面层103、联结层104、基层105、垫层106,穿孔排水管61铺设在垫层内,人行道3采用渗水砖铺设。

具体地,道路中央两条对向的所述机动车车道1之间设有隔离排水渠5,隔离排水渠,起到隔离城市对向交通的功能,同时能够进行部分排水。隔离排水渠5与其相邻的机动车车道1之间设有第二路缘石8,隔离排水渠5的底面设有渗漏管51,渗漏管51与市政排水管6相连通,第二路缘石8的结构与第一路缘石7相同。

径流的雨水,首先经过第一路缘石8、第二路缘石7上的第一过滤网过滤掉大的物体,进行初级过滤,进入下沉式绿化带4中的雨水经过外溢流口903,进行第二级过滤,在外溢流接头902内形成一级沉淀,将雨水携带的沙土初步沉淀,然后经过内溢流堰905上的过滤栅栏907、第二过滤网906,进行第三级、第四级过滤,进行进入溢流井9内,在溢流井9内的沉淀池内,进行二级沉淀,再通过排水管61进入市政排水管6内,再进行后续的处理利用。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