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22918发布日期:2020-06-09 19:47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桥梁减震支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桥梁指的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在桥梁结构中,桥梁支座是连接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要结构部件,它能将桥梁上部结构的反力和变形(位移和转角)可靠的传递给桥梁下部结构,从而使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与计算的理论图式相符合,其功能为将上部结构固定于墩台,承受作用在上部结构的各种力,并将它可靠地传给墩台,在荷载、温度、混凝土收缩和徐变作用下,支座能适应上部结构的转角和位移,使上部结构可自由变形而不产生额外的附加内力。

但是,现有的桥梁支座结构单一,减震效果不理想,不能从多个方向吸收化解来自外界的冲击力,并将一定负荷转化为支撑力,进而最大程度上减少桥梁结构的损伤,提高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的桥梁支座结构单一,减震效果不理想,不能从多个方向吸收化解来自外界的冲击力(如超载、地震等),并将一定负荷转化为支撑力,进而最大程度上减少桥梁结构的损伤,提高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从多个方向吸收化解来自外界的冲击力(如超载、地震等),并能将一定的负荷转化为支撑力,进而最大程度上减少桥梁结构的损伤,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的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包括有桥墩柱、支座、横梁,所述桥墩柱和所述横梁之间通过所述支座连接,所述桥墩柱下端设置有加固装置,所述加固装置和所述横梁之间固定连接有钢缆绳,所述支座上端和所述横梁底面及所述支座下端和所述桥墩柱上端均通过法兰盘固定连接,所述支座外侧面和所述横梁底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半弓形支撑柱i;

所述支座内顶面和内底面的中心处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座,两个所述固定座的相对面均设置有球型滑槽,所述球型滑槽内设置有钢球,所述钢球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柱i,所述支座顶面和底面对应的四个角之间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柱ii,所述支撑柱i和所述支座两个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半弓形支撑柱ii,所述支撑柱i和所述支撑柱ii同一水平位置分别嵌套有八面柱i和八面柱ii,所述八面柱i和所述八面柱ii的对应面之间连接有弹簧i和钢条,所述八面柱i和所述支座的四个内侧面对应的位置之间连接有所述弹簧i和所述钢条。

优选地,所述支撑柱i和每个所述支撑柱ii均上下对称嵌套有两个所述八面柱i和两个所述八面柱ii。

优选地,两个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和所述支座组成一个上弓形支撑柱,两个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i和所述支撑柱i组成一个下弓形支撑柱,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与所述支座的连接位置和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i和所述支座的连接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支撑柱i和所述支撑柱ii内部交错设置有多层橡胶板和多层减震钢板,所述支撑柱ii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下连接板分别与所述支座的顶面和底面固定。

优选地,所述加固装置上端面和所述横梁下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块i,所述连接块i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钢缆绳,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的两端均通过连接块ii分别与所述支座的侧面和所述横梁的底面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i远离所述支撑柱i的一端通过弹簧ii和连接块iii与所述支座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八面柱ii与所述支座对应的内侧面之间通过所述弹簧ii和所述连接块iii,所述连接块iii固定于所述支座的内侧面。

有益效果

本发明达到了使得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能从多个方向吸收化解来自外界的冲击力(如超载、地震等),并能将一定的负荷转化为支撑力,进而最大程度上减少桥梁结构的损伤,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的支座的内部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的支撑柱i和支撑柱ii的连接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的支撑柱ii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具有减震支座的桥梁整体加固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有桥墩柱100、支座101、横梁102,所述桥墩柱100和所述横梁102之间通过所述支座101连接,所述桥墩柱100下端设置有加固装置108,所述加固装置108和所述横梁102之间固定连接有钢缆绳106,所述支座101上端和所述横梁102底面及所述支座101下端和所述桥墩柱100上端均通过法兰盘103固定连接,所述支座101外侧面和所述横梁102底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半弓形支撑柱i107;

所述支座101内顶面和内底面的中心处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座110,两个所述固定座110的相对面均设置有球型滑槽111,所述球型滑槽111内设置有钢球112,所述钢球112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柱i109,所述支座101顶面和底面对应的四个角之间均固定安装有支撑柱ii114,所述支撑柱i109和所述支座101两个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半弓形支撑柱ii120,所述支撑柱i109和所述支撑柱ii114同一水平位置分别嵌套有八面柱i113和八面柱ii115,所述八面柱i113和所述八面柱ii115的对应面之间连接有弹簧i117和钢条116,所述八面柱i113和所述支座101的四个内侧面对应的位置之间连接有所述弹簧i117和所述钢条116。

所述支撑柱i109和每个所述支撑柱ii114均上下对称嵌套有两个所述八面柱i113和两个所述八面柱ii115。

两个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107和所述支座101组成一个上弓形支撑柱,两个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i120和所述支撑柱i109组成一个下弓形支撑柱,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107与所述支座101的连接位置和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i120和所述支座101的连接位置相对应。

所述支撑柱i109和所述支撑柱ii114内部交错设置有多层橡胶板121和多层减震钢板122,所述支撑柱ii114两端分别设置有上连接板123和下连接板124,所述上连接板123和所述下连接板124分别与所述支座101的顶面和底面固定。

所述加固装置108上端面和所述横梁102下端面固定安装有连接块i105,所述连接块i105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钢缆绳106,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107的两端均通过连接块ii104分别与所述支座101的侧面和所述横梁102的底面固定连接。

所述半弓形支撑柱ii120远离所述支撑柱i109的一端通过弹簧ii119和连接块iii118与所述支座101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八面柱ii115与所述支座101对应的内侧面之间通过所述弹簧ii119和所述连接块iii118,所述连接块iii118固定于所述支座101的内侧面。

工作原理: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当遇到地震或者外界的冲击力时,在水平方向,横梁102与桥墩柱100都会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冲击力,其之间的支柱102会在此时对外界的冲击力起到一定的吸收和缓冲作用,具体地,弹簧ii119会在支座101和支撑柱ii114之间起到一级缓冲,吸收缓冲一部分外力,紧接着,支撑柱i109和支撑柱ii114之间的弹簧i117和钢条116,以及支撑柱i109与支座101之间的弹簧i117和钢条116,会进一步对缓冲过的外力进行吸收缓冲,同时由于一级缓冲和二级缓冲吸收分布均匀,且八面柱i113和八面柱ii115上下对称均布,从而会避免在某一个水平方向上的外界冲击力未得到有效的吸收化解,进而使得支座101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结构的稳固作用,最终通过支座101的连接过渡作用避免横梁102与桥墩柱100受到刚性损伤;

当桥面遇到超载承重力过大时,支撑柱i109和支撑柱ii114内部设置有多层橡胶板121和多层减震钢板122,会对竖直方向的压力起到一定的缓冲和支撑作用,同时半弓形支撑柱ii120和支撑柱i109组成的下弓形支撑柱会把竖直方向的压力顺着下弓形支撑柱转移到水平方向,半弓形支撑柱ii120与支座101侧面的连接弹簧ii119此时在水平方向也会吸收一部分外力,进一步地,水平方向的力也会转移到半弓形支撑柱i107和支座(101)组成的上弓形支撑柱,此时,上弓形支撑柱又会把水平方向的力转换为竖直方向的力,此时的竖直方向的力向上,由于上弓形支撑柱的两个端部与横梁102固定连接,进而又会对横梁102起到一定的向上的支撑作用,整个过程不但吸收了来自竖直方向的压力,而且还进步将该外力进行转化利用,很好的保护了整个装置,使其减少损伤的同时,也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当需要对支座101进行检修维护或者更换时,可在使用多个千斤顶均匀分布在桥墩柱100上,即支座101的周围,替代支座的支撑作用,松动法兰盘103,可取出整个支座101,对其进行检修维护或者更换,完成后,将其安装到原位。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