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80572发布日期:2021-04-06 12:2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属于属于城市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用水量较大,导致城市经常面临水资源匮乏的问题。雨水是城市淡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城市雨水回收利用,必能大大减轻城市供水的压力,缓解城市淡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在城市中,道路面积率较大,在降水时,雨水大多通过路面汇集至雨水口,再通过市政管道排走,使得淡水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如能将路面雨水收集蓄存起来,在需要时,再将其“释放”出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

普通人行横道大多为不透水路面,即采用硬质铺装,其渗透性不好,强降雨时,容易形成路面积水,影响城市形象和市民出行。近年来出现了透水人行道,即人行道面层采用透水砖进行铺装,雨水通过透水砖快速下渗,此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路面积水问题,但透水砖相比普通砖而言,其成本较高,且不够坚固。

为了减少城市粉尘,需要经常对城市道路进行洒水作业,传统的城市道路洒水是利用洒水车,这种作业方式效率较低,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影响车辆正常行驶。因此,改变传统道路洒水方式,减少洒水作业对车辆和行人出行的影响,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环境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将城市车行道与人行道的雨水进行收集并蓄存起来,用于对城市道路的清洗、绿化带的浇灌,改变传统道路洒水方式,缓解城市用水紧张,提高城市环境舒适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行道快速排水的结构,避免人行道因积水出现沉陷、开裂等病害,影响行人通行。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人行道最上面一层采用由透水材料块体与带孔硬质材料块体组合而成的透水铺砖铺砌,其下面依次为中粗砂找平层、碎石填充层、反滤土工布、灰土垫层、压实土基。人行道与人行道路缘石之间设有雨水沟,雨水沟上部设有雨水沟盖板,雨水沟靠近人行道一侧按照一定间距设有向下倾斜的雨水沟透水孔,人行道碎石填充层与雨水沟之间设有透水土工布;人行道路缘石按照一定间距设有向下倾斜的人行道路缘石透水孔。降雨时,人行道路面上的雨水经过透水铺砖、中粗砂找平层,下渗至碎石填充层,再经过透水土工布的过滤,并通过雨水沟透水孔流入雨水沟;车行道路面上的雨水经过塑料过滤网过滤,并通过人行道路缘石透水孔流入雨水沟。降雨初期,由于雨水内杂物较多,流入雨水沟的雨水首先汇集至清淤井,进行初次沉淀,然后通过横向排水管流入中央分隔带下方的沉淀池,进行再次沉淀,最后流入集水池。

在需要进行行车道洒水或绿化带浇灌时,集水池收集到的雨水在水泵的作用下,首先进入纵向输水管,然后分别进入行车道洒水输水管或绿化带浇灌输水管,最后通过喷水头实现对行车道进行洒水或绿化带浇灌。

进一步,透水铺砖是由透水材料块体与普通硬质材料带孔块体组合而成,两者经过粘结剂相结合,普通硬质材料块体设置有5个圆形透水孔。

进一步,雨水沟靠近人行道一侧设置的透水孔为圆形孔,孔内设有pvc管。

进一步,人行道路缘石透水孔为矩形孔,与之位置对应的雨水沟沟帮设置相同尺寸的矩形孔,矩形孔内设置一端带有过滤网的矩形pvc排水管,路缘石透水孔的尺寸与间距根据当地降雨量大小等因素确定。

进一步,纵向输水管有两条,行车道洒水输水管和绿化带浇灌输水管分别连接不同纵向输水管,且在每个纵向输水管端部都设置有水阀,以分别控制行车道洒水与绿化带浇灌。

进一步,用于行车道洒水的喷水头设置在中央分隔带路缘石内,且每个喷水头由5个喷水孔组成,每个喷水孔喷水角度不同,以扩大喷洒面积,减少喷水头的设置个数,喷水头的间距根据单个喷水头的喷洒面积确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由透水材料块体与普通硬质材料带孔块体组合而成的透水铺砖,能够减小雨水的渗流路径,加速排水,同时具有造价低,强度高等优点。具有排水功能的人行道结构,能够避免人行道积水,防止雨水下渗至人行道路基而对路基产生危害。将人行道与车行道路面的雨水经过过滤后收集起来,用于道路洒水与绿化带灌溉,既减轻了市政管道排水压力,又将雨水得到充分利用,缓解了城市用水紧张。采用喷水头对城市道路路面进行洒水,提高了城市道路洒水效率,节约了人力、物力,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城市道路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由透水材料块体与普通硬质材料带孔块体组合而成的透水铺砖示意图;

图3是具有矩形透水孔的人行道路缘石与矩形排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带孔中央分隔带路缘石与喷水头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透水铺砖,101-带孔硬质材料块体,102-透水材料块体,103-透水孔,2-中粗砂找平层,3-碎石填充层,4-反滤土工布,5-灰土垫层,6-透水土工布,7-雨水沟,71-雨水沟盖板,72-雨水沟透水孔,8-矩形pvc排水管,81-过滤网,9-人行道路缘石,91-矩形透水孔,10-清淤井,11-横向排水管,12-行车道路面,13-沉淀池,14-集水池,15-水泵,16-竖向输水管,17-纵向输水管一,171-纵向输水管二,18-绿化带浇灌输水管,19-绿化带浇灌喷水头,20-行车道洒水输水管,21-中央分隔带,22-检查井,221-检查井井盖,23-中央分隔带路缘石,231-中央分隔带路缘石圆形孔,232-中央分隔带路缘石矩形凹槽,24-车道洒水喷水头,241-喷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人行道排水结构主要由透水铺砖1、中粗砂找平层2、碎石填充层3、反滤土工布4、灰土垫层5、透水土工布6、雨水沟7、雨水沟排水孔72组成。其中透水铺砖1由带孔硬质材料块体101与透水材料块体102组合而成,带孔硬质材料块体101设置有五个圆形排水孔103(如图2所示);反滤土工布4作用是阻止雨水下渗;雨水沟设置在人行道与人行道路缘石之间。人行道路缘石9按照一定间距设置矩形排水孔91,孔内设置矩形pvc排水管8与过滤网81(如图3所示)。降雨时,人行道路面雨水依次通过透水材料块体102、透水孔103、中粗砂找平层2、碎石填充层3、透水土工布4、雨水沟排水孔72流入雨水沟7;行车道路面12雨水经过过滤网81的过滤,并通过矩形pvc排水管8流入雨水沟7。

雨水沟7内按照一定间距设置清淤井10,清淤井10上方的雨水沟盖板可打开,以实现对清淤井里的杂物进行定期清理。雨水沟7内的雨水在清淤井10内进行初次沉淀后,通过横向排水管11流入沉淀池13进行再次沉淀,沉淀池13上方设置检查井22,沉淀池内的沉淀杂物可通过打开检查井井盖221进行定期清理,经过沉淀池13沉淀后的雨水最终流入集水池14进行储存。

集水池14内设置水泵15,竖向输水管16与纵向输水管一17及纵向输水管二171相连通,在中央分隔带21内按照一定间距设置绿化带浇灌输水管18和行车道洒水输水管20,并分别与纵向输水管一17、纵向输水管二171相连通,在绿化带浇灌输水管18和行车道洒水输水管20端部分别设置绿化带浇灌喷水头19和行车道洒水喷水头24。行车道洒水喷水头24底部与行车道路面12齐平,以较小行车道喷洒时对车辆的影响,每个行车道洒水喷水头24内设置5个喷水孔241(如图4所示),且每个喷水孔241的喷水方向不同,这样就增大了每个行车道洒水喷水头24的喷洒面积,减少了喷水头24的布置个数。从图4可以看出行车道洒水喷水头24与中央分隔带路缘石23、中央分隔带路缘石圆形孔231、中央分隔带路缘石矩形凹槽232之间的连接关系。在需要进行绿化带浇灌或行车道洒水时,首先打开设置在纵向输水管一17或纵向输水管二171端部的水阀,然后开启水泵进行抽水,并通过管道的输送,最终通过绿化带浇灌喷水头19或行车道洒水喷水头24实现对绿化带浇灌或行车道洒水。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