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基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79056发布日期:2022-06-29 11:07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路基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路基处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路基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2.路基是轨道或者路面的基础,是经过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土工构筑物;路基的主要作用是为轨道或者路面铺设及列车或行车运营提供必要条件,一般对于深度超过3米的软土地区,常采用复合地基加固,复合地基的顶部铺设一层土工格栅碎石垫层;通常复合地基的处理通常采用旋喷桩进行加固,为了满足铁路的承载力和工后沉降需求,铁路范围内均需要进行复合地基的处理,而旋喷桩属于地下工程,则会导致采用在铁路范围内均采用旋喷桩加固的方式,使得工程的周期变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减少设置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成本,本技术提供一种路基支护结构。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路基支护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路基支护结构,包括基体,路基支护结构还包括承载件和支撑件,所述承载件用于对基体的两侧进行承载,所述支撑件用于对基体的底部进行支撑,所述基体的顶壁设置为承载面,所述基体的底壁设置为受力传递面,所述受力传递面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弧形的所述受力传递面的凹口朝向背离承载面的方向设置,弧形的所述受力传递面用于将承载面上的荷载传递至承载件上。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基体的受力传递面设置为弧形的,并且将受力传递面的凹口朝下,当承载面上承受荷载力时,承载面上的荷载力会沿着弧形的受力传递面传递至两侧的承载件上,从而使得无需较多的支撑件位于基体的底部进行支撑,减少了设置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范围,从而减少了施工的成本和时间,并且通过弧形的受力传递面将荷载传递至承载件上,对承载件的受力形式更好,从而防止承载件出现水平的位移现象,提高了路基支护的强度。
6.可选的,所述承载件包括设置在基体的两侧且沿基体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承载桩,所述基体设置在两侧多个所述承载桩上。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承载桩的设置其结构简单便于施工,提高了对基体的承载效果,通过使得承载桩和支撑件均对基体进行支撑,优化了承载桩的受力特性,减小桩基水平位置。
8.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块,两侧多个所述承载桩上均固定设置有所述支撑块,所述基体设置在两侧多个支撑块上。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基体设置在多个支撑块上,使得多个支撑块对基体起到支撑的效果,采用多个支撑块的设置更加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施工,使得施工人员完全无需设置旋喷桩加固区,提高了路基支护的施工效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施工的成本。
10.可选的,所述支撑块朝向基体的面设置为用于与弧形的受力传递面贴合的固定
面,所述支撑块背离基体的面设置为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受力传递面之间的间距朝向靠近承载桩的方向逐渐增大。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面的设置提高了基体和支撑块的接触效果,从而提高了基体固定设置在支撑块上的固定效果,倾斜面的设置可使得基体对支撑块的作用力被转移至承载桩上,提高了支撑块的强度,从而提高了支撑块对基体的支撑效果。
12.可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桩,所述基体下方且位于基体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所述支撑桩,多个所述支撑桩沿基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所述基体设置在多组支撑桩上。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桩可位于基体下对基体起到直接的支撑效果,其支撑效果较好,并且当受力传递面将基体的部分荷载传递至承载桩上时,可减少设置的支撑桩的数量,从而减小了施工人员设置支撑桩的施工范围和数量,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减小了施工成本,经济性好。
14.可选的,所述承载面上且位于承载面的两侧沿承载面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固定条,所述固定条与每个所述承载桩之间均设置有承载杆,所述承载杆用于对基体进行支撑。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载杆的设置可使得基体上的荷载进一步通过承载杆传递至承载桩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承载桩对基体的支撑效果,进一步减小施工人员对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范围,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施工的成本。
16.可选的,所述承载件包括承载墙,所述基体的两侧沿基体的长度方向均设置有所述承载墙,两侧所述承载墙之间的间距沿承载面至受力传递面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基体设置在两侧所述承载墙之间。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承载墙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基体上的荷载通过倾斜的承载墙被传递至下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承载墙对基体的承载效果,使得基体下方无需设置旋喷桩加固区,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施工人员对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范围,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的成本。
18.可选的,所述承载墙下沿承载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对承载墙支撑的加固桩。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桩的设置可对承载墙起到支撑的效果,间接提高了承载墙的强度,从而间接提高了承载墙对基体的承载效果。
20.可选的,所述承载面上且位于承载面的两侧沿承载面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加强条,所述加强条与承载墙之间沿承载墙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加固杆,所述加固杆用于对基体进行支撑。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固杆的设置可使得基体上的荷载进一步通过加固杆传递至承载墙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承载墙对基体的支撑效果,进一步减小施工人员对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范围,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施工的成本。
22.可选的,两侧所述承载墙相对的面上沿承载墙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用于供基体移入并卡接的卡接槽。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接槽的设置可供基体移入,使得基体的荷载被进一步传递至承载墙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承载墙对基体的承载效果。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将基体的受力传递面设置为弧形的,并且将受力传递面的凹口朝下,当承载面上承受荷载力时,承载面上的荷载力会沿着弧形的受力传递面传递至两侧的承载件上,从而使得无需较多的支撑件位于基体的底部进行支撑,减少了设置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范围,从而减少了施工的成本和时间,并且通过弧形的受力传递面将荷载传递至承载件上,对承载件的受力形式更好,从而防止承载件出现水平的位移现象,提高了路基支护的强度;支撑桩可位于基体下对基体起到直接的支撑效果,其支撑效果较好,并且当受力传递面将基体的部分荷载传递至承载桩上时,可减少设置的支撑桩的数量,从而减小了施工人员设置支撑桩的施工范围和数量,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减小了施工成本,经济性好;将承载墙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基体上的荷载通过倾斜的承载墙被传递至下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承载墙对基体的承载效果,使得基体下方无需设置旋喷桩加固区,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施工人员对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范围,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的成本。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a部放大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基体;11、承载桩;111、挡土墙;12、承载面;13、受力传递面;14、支撑块;141、固定面;142、倾斜面;15、固定条;151、第一排水沟槽;152、承载杆;16、支撑桩;17、承载墙;171、加固桩;172、加固条;173、第二排水沟槽;174、加固条;175、卡接槽;176、第一凹槽;177、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实施例一: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路基支护结构。参照图1,一种路基支护结构,包括基体1,基体1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路基支护结构还包括承载件和支撑件,承载件用于对基体1的两侧进行承载,支撑件用于对基体1的底部进行支撑。
29.如图1所示,承载件包括设置在基体1的两侧且沿基体1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承载桩11,基体1设置在两侧多个承载桩11上;相邻的承载桩11之间设置有挡土墙111;在本实施例中,承载桩11设置为桩基,桩基是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桩承台(简称承台)组成的深基础或由柱与桩基连接的单桩基础。
30.如图1所示,基体1的顶壁设置为承载面12,承载面12呈水平设置,基体1的底壁设置为受力传递面13,受力传递面13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弧形的受力传递面13的凹口朝向背离承载面12的方向设置,弧形的受力传递面13用于将承载面12上的荷载传递至承载件上。
31.如图1所示,支撑件包括支撑块14,两侧多个承载桩11上均固定设置有支撑块14,
基体1设置在两侧多个支撑块14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块14采用浇筑的方式浇筑在承载桩11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螺栓等部件对支撑块14进行固定;为了提高支撑块14与基体1的接触效果,支撑块14朝向基体1的面设置为用于与弧形的受力传递面13贴合的固定面141;为了提高支撑块14的强度,从而提高对基体1的支撑效果,支撑块14背离基体1的面设置为倾斜面142,倾斜面142与受力传递面13之间的间距朝向靠近承载桩11的方向逐渐增大。
32.如图1所示,承载面12上且位于承载面12的两侧沿承载面1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固定条15,固定条15朝向承载桩11的面沿竖直方向设置,固定条15背离承载桩11的面呈倾斜设置,两侧固定条15之间的间距沿承载面12朝向受力传递面13的方向逐渐减小;固定条15与承载桩11之间留有一定的第一间距,第一间距形成了第一排水沟槽151,第一排水沟槽151底壁的高度低于承载面12的高度;固定条15与每个承载桩11之间均设置有承载杆152,承载杆152用于对基体1进行支撑,承载杆152沿水平方向设置,承载杆152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承载杆152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固定条15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承载桩11上。
33.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路基支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将基体1的受力传递面13设置为弧形的,并且将受力传递面13的凹口朝下,当承载面12上承受荷载力时,承载面12上的荷载力会沿着弧形的受力传递面13传递至两侧的承载桩11上,从而使得无需较多的旋喷桩位于基体1的底部进行支撑,减少了设置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范围,从而减少了施工的成本和时间,并且通过弧形的受力传递面13将荷载传递至承载桩11的上,对承载桩11的受力形式更好,从而防止承载件出现水平的位移现象,提高了路基支护的强度。
34.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2所示,支撑件包括支撑桩16,支撑桩16沿竖直方向设置,基体1下方且位于基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支撑桩16,多个支撑桩16沿基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组,在本实施例中,基体1下方且位于基体1的两侧均设置有四个支撑桩16,基体1设置在多组支撑桩16上,支撑桩16设置为旋喷桩,旋喷桩是利用钻机将旋喷注浆管及喷头钻置于桩底设计高程,将预先配制好的浆液通过高压发生装置使液流获得巨大能量后,从注浆管边的喷嘴中高速喷射出来,形成一股能量高度集中的液流,直接破坏土体,喷射过程中,钻杆边旋转边提升,使浆液与土体充分搅拌混合,在土中形成一定直径的柱状固结体,从而使地基得到加固。
35.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路基支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支撑桩16可位于基体1下对基体1起到直接的支撑效果,其支撑效果较好,并且当受力传递面13将基体1的部分荷载传递至承载桩11上时,可减少设置的支撑桩16的数量,从而减小了施工人员设置支撑桩16的施工范围和数量,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减小了施工成本,经济性好。
36.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3所示,承载件包括承载墙17,基体1的两侧沿基体1的长度方向均设置有承载墙17,两侧承载墙17之间的间距沿承载面12至受力传递面13的方向逐渐减小,基体1设置在两侧承载墙17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承载墙17设置为重力式挡墙,重力式挡土墙111其为现有技术,对其具体结构不再进行赘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两侧承载墙17相对的面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将两侧承载墙17相背离的面均沿竖直方向竖直设置。
37.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承载墙17的强度,承载墙17下沿承载墙17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对承载墙17支撑的加固桩171;在本实施例中,加固桩171设置为旋喷桩,旋喷桩是利用钻机将旋喷注浆管及喷头钻置于桩底设计高程,将预先配制好的浆液通过高压发生装置使液流获得巨大能量后,从注浆管边的喷嘴中高速喷射出来,形成一股能量高度集中的液流,直接破坏土体,喷射过程中,钻杆边旋转边提升,使浆液与土体充分搅拌混合,在土中形成一定直径的柱状固结体,从而使地基得到加固。
38.如图3所示,为了提高承载墙17对基体1的承载效果,承载面12上且位于承载面12的两侧沿承载面1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加强条174,加强条174朝向承载墙17的面沿竖直方向设置,加强条174背离承载墙17的面呈倾斜设置,两侧加强条174之间的间距沿承载面12朝向受力传递面13的方向逐渐减小;加强条174与承载墙17之间留有一定的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形成了第二排水沟槽173,第二排水沟槽173底壁的高度低于承载面12的高度。
39.如图3所示,加强条174与承载墙17之间沿承载墙17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加固杆174,加固杆174用于对基体1进行支撑,加固杆174沿水平方向设置,加固杆174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加固杆174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加强条174上,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承载墙17上。
40.结合图3和图4,为了进一步提高基体1固定设置在两侧承载墙17上的固定效果,两侧承载墙17相对的面上沿承载墙17的长度方向开设有用于供基体1移入并卡接的卡接槽175;在本实施例中,卡接槽175包括第一凹槽176和第二凹槽177,第一凹槽176位于第二凹槽177上方,两侧第一凹槽176之间的间距大于两侧第二凹槽177之间的间距,基体1位于第一凹槽176和第二凹槽177内,基体1的底部边缘位于第二凹槽177的底部。
41.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路基支护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将承载墙17的间距逐渐减小,使得基体1上的荷载通过倾斜的承载墙17被传递至下方,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承载墙17对基体1的承载效果,使得基体1下方无需设置旋喷桩加固区,从而进一步减小了施工人员对旋喷桩加固区的施工范围,提高了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的成本。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