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09350阅读:10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桥梁台后处理一般指为解决桥梁台后回填土沉降而造成的桥头跳车和路面从柔性过渡到刚性减少路面裂缝而采取的设计措施。由于桥梁结构物的整体刚度大,与之相衔接的路堤属柔性结构物,二者刚度不同,即使台后填土压实度达到96%以上,填料也会在自重和车轮荷载的作用下,产生压缩沉降,形成了桥梁与路堤之间的高差,导致桥头跳车。目前解决桥台跳车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设置桥台搭板。
[0003]桥台搭板的设置通常有两种方法:1、浅埋式,将搭板设置在路面沥青混凝土面层以下,搭板上直接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2、深埋式,将搭板设置在路面结构层下方,搭板上铺筑一定厚度的路面结构层后再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
[0004]在目前的设计中,常采用台后换填6%灰土,路基施工结束后采用反开槽施工桥台搭板,将搭板直接均匀支承在桥台和灰土上,桥头搭板末端下方经常设置一道枕梁。搭板的长度一般按照相关规范取值,不小于6m。
[0005]目前的设计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0006]1、不管是浅埋式还是深埋式,均未很好的解决台后从柔性(道路)到半刚性(台后)进而到刚性(桥梁)的渐变式过渡。
[0007]2、桥头搭板末端下方经常设置一道枕梁,但是现场观察证明,该种方法并不好,常常导致枕梁处路面产生横向裂缝。桥头的路基填土由于施工机具的原因很难达到规范压实度要求,由于枕梁的设置,更容易造成施工单位对本部位压实度的忽视,尤其是搭板下方的压实。
[0008]3、按照规范取值搭板长度时,在高填方桥台处容易造成搭板的长度不足。
[0009]4、无论是在非软土地基的台后回填土处理还是软土地基的台后回填土处理,设计上往往重视程度不足,搭板的设置仅仅是过渡桥台与道路之间的沉降差,并不能改变台后回填土的特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能够改善路桥刚度的衔接,达到渐变式的过渡效果,同时,取消搭板末端下方的枕梁,并在搭板的作用下使台后沉降达到一种渐变的效果,降低枕梁处路面产生横向裂缝的几率。
[001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路面结构层、梁体和桥台,所述梁体架设于桥台顶部的一侧,路面结构层铺设于桥台顶部另一侧,所述路面结构层内靠近桥台顶部处还设置有搭板,所述搭板采用深埋式,搭板的一端通过搭板锚固钢筋与桥台的台背衔接,所述搭板与台背之间设置有一层搭板支座,搭板与桥台顶部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浸沥青软木板,所述搭板的另一端下方铺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垫层,所述路面结构层的下方填充有灰土,在所述灰土内设置有土工隔栅,所述搭板与路面结构层之间的距离B不小于50cm。
[0012]优选的,所述搭板的纵坡比道路纵坡大5%,使台后沉降达到一种渐变的效果,降低枕梁处路面产生横向裂缝的几率。
[0013]优选的,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垫层的厚度为30?60cm,保证了搭板的稳定性,避免下沉。
[0014]优选的,所述梁体与桥台之间设置有型钢伸缩缝,避免热胀冷缩对梁体与桥台之间造成的裂缝。
[0015]优选的,所述搭板支座的材质采用Icm厚氯丁橡胶,具有较好的粘结性与机械性能,使得搭板与台背之间的连接更可靠。
[0016]优选的,所述土工隔栅与桥台之间通过土工隔栅锚固钢筋固定,使得土工隔栅与桥台之间的连接更稳固。
[0017]优选的,所述灰土的底部采用碎石土或者水泥搅拌粧支撑,起到支撑灰土的作用。
[0018]优选的,所述灰土采用6%灰土至8%灰土,减少台后沉降,使沉降均匀过渡。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改善路桥刚度的衔接,达到渐变式的过渡效果,降低桥头跳车效应;2、取消搭板末端下方的枕梁,并在搭板的作用下使台后沉降达到一种渐变的效果,降低枕梁处路面产生横向裂缝的几率;3、合理地选取了搭板的设置长度,避免搭板设置不当造成沉降量过大;4、改善台后回填土特性,减少台后沉降,使沉降均匀过渡。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图1或图2中D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3]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路面结构层,2、梁体,3、桥台,4、搭板,5、水泥稳定碎石垫层,6、灰土,7、型钢伸缩缝,8、浸沥青软木板,9、土工隔栅锚固钢筋,10、搭板支座,11、土工隔栅,12、碎石土,13、碎石垫层,14、水泥搅拌粧,15、搭板销固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0025]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0026]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路面结构层1、梁体2和桥台3,所述梁体2架设于桥台3顶部的一侧,路面结构层I铺设于桥台3顶部另一侧,所述路面结构层I内靠近桥台3顶部处还设置有搭板4,所述搭板4采用深埋式,搭板4的一端通过搭板锚固钢筋15与桥台3的台背衔接,所述搭板4与台背之间设置有一层搭板支座10,搭板4与桥台3顶部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浸沥青软木板8,所述搭板4的另一端下方铺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垫层5,所述路面结构层I的下方填充有灰土6,在所述灰土 6内设置有土工隔栅11,所述搭板4与路面结构层I之间的距离B保持50cm。
[0027]所述搭板4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内均设置,并且搭板4需采用反开挖施工,避免亮槽。搭板4的施工应符合路面横坡的要求,纵坡比道路纵坡大5%。搭板4采用深埋式,搭板4 一端通过土工隔栅锚固钢筋9与台背衔接,搭板支座10采用Icm厚氯丁橡胶,搭板4与桥台3顶部之间的间隙内填充2cm厚浸沥青软木板8,搭板4的另一端不设置枕梁,搭板4下方铺设30cm厚水泥稳定碎石垫层5。
[0028]如图1,桥台3位于非软土地基时:灰土 6底部采用碎石土 12穷实。最下层土工格栅11到桥台3基础顶距离A = 60cm,并用专用钉固定,其上每60cm铺设TGSG3030 土工格栅11 一层。土工格栅11在铺设时,应满足其搭接宽度,一般不小于0.50m。在搭接范围内需用“U”形铁钉固定于下方结构层中。锚固间距为50cm。“U型钉”采用Φ6钢筋制作,单脚高度不短于35cm,纵向搭接处可采用尼龙绳或铁丝绑扎固定。土工隔栅11与桥台3后土工隔栅锚固钢筋9通过专用筋绑扎。台后开挖范围回填6%灰土至路基8%灰土底,压实度彡96%。保证开挖面以上铺设不少于3层12m长度以上的土工格栅。
[0029]如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桥台3位于软土地基时:需对基坑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回填,然后进行水泥搅拌粧14地基处理,粧间距根据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来控制。水泥搅拌粧14粧顶设置30cm碎石垫层13,在回填土中再采用土工格栅11处理。保证开挖面以上铺设不少于3层12m长度以上的土工格栅11。
[0030]其中,TGSG3030聚丙烯双拉塑料土工格栅11应满足:纵横向拉伸强度大于30KN/m,纵横向标称伸长率小于13%。材料各项指标应满足《土工合成材料-塑料土工格栅》(GBT17689-2008)的规范要求。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路面结构层、梁体和桥台,所述梁体架设于桥台顶部的一侧,路面结构层铺设于桥台顶部另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结构层内靠近桥台顶部处还设置有搭板,所述搭板采用深埋式,搭板的一端通过搭板锚固钢筋与桥台的台背衔接,所述搭板与台背之间设置有一层搭板支座,搭板与桥台顶部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浸沥青软木板,所述搭板的另一端下方铺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垫层,所述路面结构层的下方填充有灰土,在所述灰土内设置有土工隔栅,所述搭板与路面结构层之间的距离B不小于50cmo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板的纵坡比道路纵坡大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垫层的厚度为30?6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与桥台之间设置有型钢伸缩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板支座的材质采用Icm厚氯丁橡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隔栅与桥台之间通过土工隔栅锚固钢筋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土的底部采用碎石土或者水泥搅拌粧支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灰土采用6%灰土至8%灰土。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桥梁台后处理组合系统,包括:路面结构层、梁体和桥台,所述梁体架设于桥台顶部的一侧,路面结构层铺设于桥台顶部另一侧,所述路面结构层内靠近桥台顶部处还设置有搭板,所述搭板采用深埋式,搭板的一端通过搭板锚固钢筋与桥台的台背衔接,所述搭板与台背之间设置有一层搭板支座,搭板与桥台顶部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浸沥青软木板,所述搭板的另一端下方铺设有水泥稳定碎石垫层,所述路面结构层的下方填充有灰土,在所述灰土内设置有土工隔栅。本实用新型能够改善路桥刚度的衔接,达到渐变式的过渡效果,取消了搭板末端下方的枕梁,并在搭板的作用下使台后沉降达到一种渐变的效果,降低枕梁处路面产生横向裂缝的几率。
【IPC分类】E01C3-04, E01D19-02
【公开号】CN204418003
【申请号】CN201420780457
【发明人】王小成
【申请人】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24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1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