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式剃须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0960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动式剃须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剃须刀技术领域,尤其公开了一种浮动式剃须刀。



背景技术:

电动剃须刀是男士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电动剃须刀主要是利用电机驱动刀片旋转进而利用高速旋转的刀片剔除胡须,而剃须刀与人体脸部的贴合是影响其剃须效果和舒适度的关键因素。由于人体脸部是有轮廓的,因此为了贴合人体脸部,人们研发了刀头浮动剃须刀,增强刀头与人体脸部的贴合度。而现有的浮动剃须刀浮动的部分只有头部的刀头部分,通过设置弹性件,使大头能根据人体的脸部进行一定角度的浮动。而整个剃须刀的头部与手柄之间是固定的,而刀头的浮动角度有限,因此需要人体利用手部调节手柄与人体脸部的角度以提高贴合度,仍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高舒适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式剃须刀,使得剃须刀的头部相对于主壳可以实现360°转动,提高剃须刀刀片与人体脸部的贴合度,提升剃须刀的使用性能。

一种浮动式剃须刀,包括头部、装设在头部外层的罩壳、用于握持的主壳,还包括设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浮动件以及设在第一通孔内的第二浮动件,所述第二浮动件设有第二通孔,所述主壳还凹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浮动件的容置槽,所述第一浮动件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母枢接部,所述容置槽设有一对配合第一母枢接部的第一子枢接部,所述第一浮动件底部固定设置有夹持件,所述夹持件设有凸伸入第一通孔内前后两侧的夹持片,所述夹持片设有第二母枢接部,所述第二浮动件设有一对配合第二母枢接部的第二子枢接部;

所述第一浮动件的左右两侧以及第一通孔的前后两侧只是为了利用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的垂直关系作为辨识,前后与左右可互换。

所述第一浮动件与容置槽之间装设有第一弹性套件,所述第二浮动件与罩壳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套件。

其中,所述头部还包括可转动连接与罩壳的第一齿轮及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连接有刀头,所述第一齿轮凸设有凸板,所述凸板滑动连接有转接件;优选地,所述凸板设置有滑孔,所述转接件设有凸伸入滑孔内的卡块;

所述容置槽内还凸设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设有卡槽,所述转接件设有用于突伸入卡槽内的卡持部。

其中,所述凸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板围绕第一齿轮的旋转轴线呈环形阵列。

其中,所述转接件与第一齿轮之间装设有第一弹性件。

其中,所述主壳还装设有防护罩和电机,传动杆可转动地连接于防护罩,传动杆装设有位于防护罩内的第三齿轮,电机的输出轴装设有突伸入防护罩内并与第三齿轮啮合的第四齿轮。

其中,所述容置槽的底面还设有抵接于防护罩的固定板,所述第一子枢接部设在所述固定板上。

其中,所述第二齿轮装设有插片,刀头连接有转盘,转盘滑动连接于插片,插片与转盘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件。

其中,所述头部还设有剃须盘,所述剃须盘包括可浮动刀网以及围绕可浮动刀网的偏心表面,所述偏心表面设有若干防滑槽。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套件、第二弹性套件均为硅胶套或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50-60份

交联剂 1-10份

填充料 30-40份

偶联剂 1-10份

聚硅氧烷(Ⅱ) 10-30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60-70份

催化剂 0.1-0.3份

抑制剂 8-10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8-10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3000-6000,β=200-30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5000-7000,δ=200-4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6000-8000,δ=100-30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200-300,ζ=50-80。

本申请中,聚硅氧烷(Ⅰ)中侧链的乙烯基可以增强弹性硅橡胶套的拉伸强度和弹性,而聚硅氧烷(Ⅱ)和(Ⅲ)侧链的乙氧基可以增强弹性硅橡胶套的柔韧性和弹性,而交联剂提供了大量的交联基团-硅氢基团,可以增强弹性硅橡胶套的交联密度,从而增强其防水性以及弹性,并且适用于本申请中含有大量支链的聚硅氧烷。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2-3: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为(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γ -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抑制剂为乙炔基环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2- 丙炔-1- 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填充料为二氧化硅和/或二氧化钛。

本申请的催化剂能够加快固化反应进程,丙烯酸酯化合物能够增强弹性硅橡胶套的活性,便于与无机材料的固定连接;而抑制剂可以减轻交联剂的副作用,完全抑制固化反应过程气泡的产生;填充料可以使弹性硅橡胶套成型更加平整。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聚硅氧烷(Ⅰ) 50-60份、交联剂1-10份、填充料30-40份、偶联剂1-10份、聚硅氧烷(Ⅱ)10-30份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0-80℃,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聚硅氧烷(Ⅲ)60-70份、催化剂0.1-0.3份、抑制剂8-10份、丙烯酸酯化合物8-10份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0-80℃,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80-100℃固化1-2h,得到所述硅橡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通过双子母枢接部,也即是第一浮动件和第二浮动件的连接固位关系,可以实现头部十字转动,达到头部相对于主壳各个方向浮动转向的效果;2、第一弹性套件能够限位第一浮动件的转动,实现第一浮动件复位效果,并且填补第一浮动件与容置槽之间的空隙,达到密封防水的目的;3、第二弹性套件作为第二浮动件与罩壳之间的连接件,同样可以达到密封防水的效果,更为重要的,第二弹性套件能够加大第一浮动件的转动角度,并且转动更加圆滑易于自动复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头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主壳 11-容置槽 12-第一子枢接部

13-传动杆 131-卡槽 14-防护罩

15-电机 16-第三齿轮 17-第四齿轮

18-固定板

2-头部 21-罩壳 22-第一齿轮

23-第二齿轮 231-插片 24-刀头

241-转盘 25-凸板 251-滑孔

26—转接件 261-卡持部 262-卡块

27—第一弹性件 28-第二弹性件 29-剃须盘

291-可浮动刀网 292-偏心表面

3-第一浮动件 31-第一母枢接部 32-第一通孔

33-第一弹性套件

4-第二浮动件 41-第二子枢接部 42-第二通孔

43-第二弹性套件

5-夹持件 51-夹持片 52-第二母枢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一种浮动式剃须刀,包括头部2、装设在头部2外层的罩壳21、用于握持的主壳1,还包括设有第一通孔32的第一浮动件3以及设在第一通孔32内的第二浮动件4,所述第二浮动件4设有第二通孔42,所述主壳1还凹设有用于容纳第一浮动件3的容置槽11,所述第一浮动件3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一母枢接部31,所述容置槽11设有一对配合第一母枢接部31的第一子枢接部12,所述第一浮动件3底部固定设置有夹持件5,所述夹持件5设有凸伸入第一通孔32内前后两侧的夹持片51,所述夹持片51设有第二母枢接部52,所述第二浮动件4设有一对配合第二母枢接部52的第二子枢接部41;通过双子母枢接部的连接,实现头部2相对于主壳1的十字转动,达到360°浮动转向的效果。所述第一浮动件3的左右两侧以及第一通孔32的前后两侧只是为了利用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的垂直关系作为辨识,前后与左右可互换。

优选地,夹持片51为金属材质。夹持片51与第一浮动件3作为独立部件设置,使第一、第二子母枢接部可以完成独立运行,相对直接将第一、第二母枢接部52设在第一浮动件3中,实际制造中可以大大减轻对于第一浮动件3的加工需求,并且可以利用夹持片51与第一浮动件3存在的空隙,使第二浮动件4的拆卸更加简便。

优选地,所述第一母枢接部31为开设于第一浮动件3的枢接孔,所述第一子枢接部12为穿插于枢接孔的枢接柱;所述第二子枢接部41为非穿透性的球面槽,所述第二母枢接部52为球面凸块。由于两种不同的枢接方式和夹持片51相对于第一浮动件3更易形变的关系,第二子母枢接部相对于第一子母枢接部更便于拆卸,进一步地,第二浮动件4与第二弹性套件43固定连接,使得第二浮动件4能够与头部2一起轻松脱离主壳1,第一浮动件3能够很好地固定于容置槽11内。

所述第一浮动件3与容置槽11之间装设有第一弹性套件33,所述第二浮动件4与罩壳21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套件43。优选地,第一弹性套件33由半径不同的多个硅胶环一体注塑而成,确保第一弹性套件33具有充足的弹性。

第一弹性套件33与硅胶套均能增强本发明剃须刀的密封防水效果,同时第一弹性套件33能够限位第一浮动件3的转动,实现第一浮动件3复位效果,第二弹性套件43能够加大第一浮动件3的转动角度,并且转动更加圆滑,刀头24易于自动复位。

其中,所述头部2还包括可转动连接与罩壳21的第一齿轮22及与第一齿轮22啮合的第二齿轮23,第二齿轮23连接有刀头24,所述第一齿轮22凸设有凸板25,所述凸板25滑动连接有转接件26;优选地,所述凸板25设置有滑孔251,所述转接件26设有凸伸入滑孔251内的卡块262;

所述容置槽11内还凸设有传动杆13,所述传动杆13设有卡槽131,所述转接件26设有用于突伸入卡槽131内的卡持部261。

优选地,所述卡槽131为非圆形,所述卡持部261为配合卡槽131形状的非圆形。

首先,利用卡持部261与卡槽131的配合,防止转接件26与传动杆13两者之间发生“打滑”现象,继而利用滑孔251与卡块262的滑动连接关系,使第一齿轮22的转动轴能随着刀头24的转动而转动,圆滑地实现转动的变向,最后通过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的啮合关系,使该变向的转动能够扩散至多个刀头24中,最终实现剃须刀头部2与刀头24的同步转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浮动。

其中,所述凸板25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凸板25围绕第一齿轮22的旋转轴线呈环形阵列。优选为3个,3个凸板25能够实现地齿轮与转接件26的稳固连接,并且提供较大的转向自由度。

其中,所述转接件26与第一齿轮22之间装设有第一弹性件27。第一弹性件27能够使卡块262在滑孔251高度上始终处于一种“悬浮”状态,大大降低第一齿轮22转向的摩擦力以及使第一齿轮22发生转向的驱动力,能够协同第一弹性套件33起到复位作用。

其中,所述主壳1还装设有防护罩14和电机15,传动杆13可转动地连接于防护罩14,传动杆13装设有位于防护罩14内的第三齿轮16,电机15的输出轴装设有突伸入防护罩14内并与第三齿轮16啮合的第四齿轮17。利用第四齿轮17与第三齿轮16的啮合实现电机1512的减速,增大输出扭矩。利用防护罩14保护第三齿轮16及第四齿轮17,防止碰撞到第三齿轮16及第四齿轮17,同时也防止杂物进入到第三齿轮16与第四齿轮17之间影响两者之间的啮合传动。实际组装时,将防护罩14、第三齿轮16及传动3组成一个独立单元,提升整个剃须刀的组装效率。

其中,所述容置槽11的底面还设有抵接于防护罩14的固定板18,所述第一子枢接部12设在所述固定板18上。相较于固定板18仅仅固定在主壳1上,大大增强固定板18的安装强度;第一浮动件3可转动地连接在固定板18上,本实施例中,固定板18上设置有彼此间隔的两个枢轴,第一浮动件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夹板,夹板上设置有与枢轴配合的枢孔;当第一浮动件3安装在固定板18上之后,枢轴容设在枢孔中。

其中,所述第二齿轮23装设有插片231,刀头24连接有转盘241,转盘241滑动连接于插片231,插片231与转盘241之间装设有第二弹性件28。通过如此设置,胡须对于刀头24的压力可以使得刀头24还可以相对第二齿轮23的转向, 大大减少了由于进入可浮动刀网291内的胡须过长而造成的卡胡须现象的发生,用户舒适体验度得以大大地提升。

其中,所述头部2还设有剃须盘29,所述剃须盘29包括可浮动刀网291以及围绕可浮动刀网291的偏心表面292,所述偏心表面292设有若干防滑槽。可浮动刀网291可以独立的360°小范围转向浮动,配合双浮动件的转向效果,更好在较小的转向角度实现高效的脸部贴合;而所述防滑槽可以防止面部的油质引起的胡须相互贴合在一起,胡须在与防滑槽阻挡后,可以形成分散作用,从而有利于胡须更好的进入可浮动刀网291内。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硅胶套。硅胶防水性、弹性均较为优良,尤其适用于本发明的剃须刀。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55份

交联剂 5.5份

填充料 35份

偶联剂 5.5份

聚硅氧烷(Ⅱ) 20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65份

催化剂 0.2份

抑制剂 9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4500,β=25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6000,δ=3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7000,δ=20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250,ζ=60。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2.5: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由(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γ -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1: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抑制剂由乙炔基环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2- 丙炔-1- 醇按重量比2:1: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填充料为二氧化钛。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取上述A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5℃,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取上述B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5℃,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90℃固化1.5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60份

交联剂 10份

填充料 40份

偶联剂 10份

聚硅氧烷(Ⅱ) 30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70份

催化剂 0.3份

抑制剂 8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8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3000,β=20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5000,δ=2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6000,δ=10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200,ζ=50。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2: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为(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所述抑制剂为乙炔基环乙醇;所述填充料为二氧化硅。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取上述A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0℃,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取上述B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0℃,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80℃固化1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胶。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50份

交联剂 1份

填充料 30份

偶联剂 1份

聚硅氧烷(Ⅱ) 10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60份

催化剂 0.1份

抑制剂 10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10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6000,β=30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7000,δ=4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8000,δ=30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300,ζ=80。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3: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为γ -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所述抑制剂由乙炔基环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按重量比1:1组成;所述填充料为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取上述A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7℃,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取上述B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8℃,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85℃固化1.2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胶。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56份

交联剂 7份

填充料 32份

偶联剂 7份

聚硅氧烷(Ⅱ) 26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64份

催化剂 0.1份

抑制剂 8.5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5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4000,β=25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6000,δ=2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7500,δ=10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260,ζ=70。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2.2: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由(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γ - 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按重量比1:2: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抑制剂由乙炔基环乙醇、2- 丙炔-1- 醇按重量比1: 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填充料为二氧化硅。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取上述A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4℃,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取上述B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6℃,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88℃固化1.6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胶。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57份

交联剂 6份

填充料 34份

偶联剂 5份

聚硅氧烷(Ⅱ) 23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66份

催化剂 0.15份

抑制剂 8.5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8.8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5000,β=23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6800,δ=25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7500,δ=15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280,ζ=70。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2.7: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为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所述抑制剂为乙炔基环乙醇、2- 丙炔-1- 醇按重量比1: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填充料为二氧化钛。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取上述A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6℃,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取上述B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2℃,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99℃固化1.4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胶。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57份

交联剂 8份

填充料 35份

偶联剂 6.5份

聚硅氧烷(Ⅱ) 19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66份

催化剂 0.28份

抑制剂 8.4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5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4500,β=25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6000,δ=30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6000,δ=20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300,ζ=50。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2.4: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由(甲基)丙烯酸月桂酯、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按重量比2: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抑制剂由乙炔基环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2- 丙炔-1- 醇按按重量比2:1:3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填充料为二氧化硅和/或二氧化钛。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取上述A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5℃,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取上述B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8℃,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100℃固化1.7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胶。

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57份

交联剂 8份

填充料 33份

偶联剂 2份

聚硅氧烷(Ⅱ) 11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67份

催化剂 0.26份

抑制剂 10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5000,β=26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6000,δ=32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7000,δ=18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200,ζ=80。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2.2: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为二乙二醇一(甲基)丙烯酸酯;所述抑制剂由乙炔基环乙醇、3,5- 二甲基-1- 己炔-3- 醇、2- 丙炔-1- 醇按重量比1:5:2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填充料由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按1:1的比例混合组成。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取上述A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7℃,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取上述B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4℃,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96℃固化1.3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胶。

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套件33、第二弹性套件43均为弹性硅橡胶套。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由如下原料组成:

A组分

聚硅氧烷(Ⅰ) 55份

交联剂 9份

填充料 33份

偶联剂 5份

聚硅氧烷(Ⅱ) 17份

B组分

聚硅氧烷(Ⅲ) 64份

催化剂 0.23份

抑制剂 9份

丙烯酸酯化合物 9.6份

所述线性聚硅氧烷(Ⅰ)的结构式为:

所述聚硅氧烷(Ⅰ)的链节数α=4500,β=270,

所述聚硅氧烷(Ⅱ)和(Ⅲ)的结构式均为:

所述聚硅氧烷(Ⅱ)的链节数γ=6400,δ=360;

所述聚硅氧烷(Ⅲ)的链节数γ=7500,δ=260

所述交联剂的结构式为:

所述含氢聚硅氧烷的链节数ε=240,ζ=60。

其中,所述催化剂由karstedt催化剂与Lamoreaux催化剂按重量比2.8:1的比例混合组成;所述丙烯酸酯化合物为(甲基)丙烯酸月桂酯;所述抑制剂为乙炔基环乙醇;所述填充料由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按重量比3:1的比例混合组成。

其中,所述弹性硅橡胶套的制备方法为:

(1)A组分的制备:取上述A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3℃,搅拌均匀,得到所述A组分混合液;

(2)B组分的制备:取上述B组分的原料配比加入反应瓶中,升温至77℃,搅拌均匀,得到所述B组分混合液;

(3)注胶:将所述A组分混合液和B组分混合液混合搅拌均匀,得到硅橡胶液,将所述硅橡胶液注入模具中,将硅橡胶液升温至88℃固化1.3h,得到所述防水硅橡胶。

上表为对弹性硅橡胶套的性能测试表,可以看出,本申请的弹性硅橡胶套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尤其弯曲强度、抗张强度以及回弹率均比常规的硅橡胶提升很大,用于本发明中可以协同浮动件大大增强了剃须刀的浮动效果。并且经实品检测,本申请的硅橡胶反复拉伸2万次,回弹率仍保持在65%以上,反复拉伸5万次,回弹率保持在50%以上,大大延长了产品寿命,并且硅橡胶套可更换,方便实用。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