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锁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指纹密码锁。
背景技术:
电子锁是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锁具,是传统机械锁具更新换代的产品,其中指纹密码锁是一种防盗性高的电子锁。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指纹密码锁主要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把手,所述壳体内设有离合器,所述把手与离合器相联动,所述离合器通过方条与安装门内的锁体联动连接,其中把手、离合器和方条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面,但目前由于设计考虑到要在壳体上加装指纹模块区、IC卡模块区、密码模块区,现有把手位于偏上位置将大大限制上述模块的空间设计和美观,如果采用把手位于偏下方的位置,这种设计带来的问题是,锁体驱动孔位与传统的有很大差别,往往带来锁在安装时与门预留的安装锁的孔位不匹配造成破坏门总体美观和防护障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指纹密码锁,能够匹配不同锁孔位置的门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指纹密码锁,包括壳体、把手以及锁体的锁孔相配合的方条,所述把手穿过壳体与离合器联动,还包括中转机构,所述离合器通过中转机构驱使方条转动,所述中转机构包括上转动片、下转动片以及中转片,所述中转片的一端与上转动片相连接,另一端与下转动片相连接,所述上转动片转动设置在壳体内并且与方条相连接,所述下转动片固定在离合器,当把手通过离合器带动下转动片旋转时,从而下转动片通过中转片带动上转动片旋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中转片为两个,分别位于离合器的左右两侧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上转动片和下转动片均设有固定部,所述中转片的两端部均设有与固定部相配合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当把手通过离合器带动下转动片旋转时,由于所述中转片的一端与上转动片相连接,另一端与下转动片相连接,从而下转动片通过中转片带动上转动片旋转,进而带动方条旋转,使得置于门内的锁体的锁舌伸缩,本实用新型使得把手、方条可以上下错位设置,使得把手可以在面板偏下位置进行设置,留有足够空间用于设置指纹模块区、IC卡模块区、密码模块区,同时方条位置可以根据锁孔具体位置来调整下转动片和下转动片的距离,能够匹配不同锁孔位置的门锁,同时也使得指纹密码锁的零部件排布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指纹密码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把手与中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把手;3、离合器;4、中转机构;41、上转动片;42、下转动片;43、中转片;5、固定部;6、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指纹密码锁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指纹密码锁,包括壳体1、把手2以及锁体的锁孔相配合的方条,所述把手2穿过壳体1与离合器3联动,其中离合器为现有技术,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所述壳体1内还设有中转机构4,所述离合器通过中转机构4驱使方条转动,所述中转机构4包括上转动片41、下转动片42以及中转片43,所述中转片43的一端与上转动片41相连接,另一端与下转动片42相连接,所述上转动片41转动设置在壳体1内并且与方条相连接,所述下转动片42固定在离合器,当把手2通过离合器带动下转动片42旋转时,从而下转动片42通过中转片43带动上转动片41旋转。
其中为下转动片42更好带动上转动片41,所述中转片43为两个,分别位于离合器的左右两侧上。
所述上转动片41和下转动片42均设有固定部5,所述中转片43的两端部均设有与固定部5相配合的固定孔6,这样便于中转片43与上转动片41和下转动片42安装。
工作原理:当把手2通过离合器带动下转动片42旋转时,由于所述中转片43的一端与上转动片41相连接,另一端与下转动片42相连接,从而下转动片42通过中转片43带动上转动片41旋转,进而带动方条旋转,使得置于门内的锁体的锁舌伸缩,本实用新型使得把手2、方条可以上下错位设置,使得把手2可以在面板偏下位置进行设置,留有足够空间用于设置指纹模块区、IC卡模块区、密码模块区,同时方条位置可以根据锁孔具体位置来调整下转动片42和下转动片42的距离,能够匹配不同锁孔位置的门锁,同时也使得指纹密码锁的零部件排布更加合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