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装方便的门吸吸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4465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装方便的门吸吸座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门吸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门吸吸座。



背景技术:

门吸也称门碰,包括吸头和吸座,是一种门页打开后吸住定位的装置,以防止风吹或碰触门页而关闭。现有门吸的吸座底盖通常为平板式,其上设有两个安装孔,安装时需要先将吸座底盖拆出来,以自攻螺钉(通常需要两个)装于门体上的适当位置,再把吸座及弹簧装进吸座外壳,最后把吸座外壳旋进吸座底盖进行固定,这种安装方式比较麻烦。此外,吸座底盖的外侧需要车螺纹,加工困难,容易出现偏差,导致松紧配合不好,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门吸吸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安装方便的门吸吸座,包括吸座外壳,吸座帽,弹簧,吸座底盖,安装螺丝和永磁体,所述永磁体设置在吸座帽内,所述吸座帽位于吸座外壳的一端开口处,所述吸座底盖位于吸座外壳的另一端开口处,所述弹簧设置在永磁体与吸座底盖之间,其特征是:所述安装螺丝为双头螺丝,所述吸座底盖设有螺纹通孔,所述吸座底盖嵌入并不可拆卸地固定在吸座外壳腔体内,所述双头螺丝的一头旋入所述吸座底盖的螺纹通孔与所述吸座底盖螺纹连接,另一头旋接在门体安装位置处。本实用新型把整个吸座设计为一个不可拆的整体,安装时,只需把所述双头螺丝的一头固定在门体上适当的位置,然后将所述吸座底盖的螺纹通孔正对着所述双头螺丝的另一头将整个吸座旋进所述双头螺丝进行固定即可,安装非常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吸座底盖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弹簧在所述吸座底盖移动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大小与所述弹簧的接触端的大小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双头螺丝一头的直径大于另一头的直径,直径小的一头与门体旋接,直径大的一头与所述吸座底盖旋接。

进一步的,所述双头螺丝直径大的一头的头部端面设有十字沉头,用于将所述双头螺丝旋接入门体。

与现有的门吸吸座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包括吸座外壳,吸座帽,弹簧,吸座底盖,安装螺丝和永磁体,永磁体设置在吸座帽内,吸座帽位于吸座外壳的一端开口处,吸座底盖位于吸座外壳的另一端开口处,弹簧设置在永磁体与吸座底盖之间。安装螺丝为双头螺丝,一端的直径大于另一端的直径,吸座底盖设有螺纹通孔和与弹簧相应的凹槽。吸座底盖嵌入并不可拆卸地固定在吸座外壳腔体内,双头螺丝直径较大的一头旋入吸座底盖的螺纹通孔与吸座底盖螺纹连接,另一头旋接在门体安装位置处。因此,与现有的吸座外壳需要在其内边缘车削螺纹及吸座底盖需要在其外边缘车削螺纹,存在加工困难,安装时需要拆卸吸座底盖后再装进去等缺陷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把整个吸座设计为一个不需拆卸的整体,吸座外壳及吸座底盖不需车削螺纹,采用直接嵌入的方式固定,这样在安装的时候只需把双头螺丝固定在要安装的地方,然后将吸座底盖的螺纹通孔正对着双头螺丝与吸座底盖螺纹通孔配合的一头,再将整个吸座旋进双头螺丝进行固定即可,安装非常方便。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及安装方便,连接牢固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半剖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吸座底盖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半剖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双头螺丝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座;11-吸座外壳;12-吸座帽;13-弹簧;14-吸座底盖;15双头螺丝;16-永磁体;141-螺纹通孔;142-凹槽;151-十字沉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该门吸吸座包括吸座外壳11,吸座帽12,弹簧13,吸座底盖14,安装螺丝15和永磁体16,永磁体16设置在吸座帽12内,吸座帽12位于吸座外壳11的一端开口处,吸座底盖14位于吸座外壳11的另一端开口处,弹簧13设置在永磁体16与吸座底盖14之间。安装螺丝15为双头螺丝,其中一头的直径大于另一头的直径。吸座底盖14设有用于限制弹簧13在吸座底盖14移动的凹槽142,凹槽142的大小与弹簧13的接触端的大小相适配。吸座底盖14嵌入并不可拆卸地固定在吸座外壳11腔体内。双头螺丝15直径较大的一头旋入吸座底盖14的螺纹通孔141与吸座底盖14螺纹连接,另一头旋接在门体安装位置处。此外,双头螺丝直径大的一头的头部端面设有十字沉头151,用于将双头螺丝15旋接入门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把整个吸座1设计为一个不可拆的整体,安装时,只需把双头螺丝15的一头固定在门体上适当的位置,然后将吸座底盖14的螺纹通孔141正对着双头螺丝15的另一头将整个吸座1旋进双头螺丝15进行固定即可,安装非常方便。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