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将销从目标位置移除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212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用于将销从目标位置移除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将销从目标位置移除的装置,并且更具体地,用于将压配的接合销从目标位置移除的装置。



背景技术:

接合销用于各种目标位置,如发动机缸盖和机体,以在组装操作中精确地定位结构的组成部件。然而,过一段时间后,接合销会磨损、弯曲或以其他方式受损,因此需要在组装操作中移除并替换。为了将接合销从目标位置移除,将适当成形的销移除工具附接到接合销以将它从目标位置移除。然而,为了销移除工具的进一步使用,接合销需要从销移除工具上脱离。因此,为了将接合销从销移除工具上移除,传统的方式是用锤在销移除工具的杆上击打,以产生力使销从销移除工具上移除。

第3,529,497号美国专利(’497专利)描述了一种销移除工具。’497专利的销移除工具包括销夹持构件,销夹持构件可径向地收缩以夹持接合销并且可径向地扩张以释放接合销。’497专利的销移除工具还包括反应器件和冲击器件,该反应器件以相对间隔的关系相对于销夹持构件设置在销移除工具上,该冲击器件在销夹持构件和反应器件之间可滑动地安装在销移除工具上,用于手动致动往复运动以抵靠销夹持构件,从而将销夹持构件紧紧收缩在销的周围,并且随后通过冲击器件抵靠反应器件的接合移除销。尽管’497专利没有公开用于将取出的销从销移除工具移除的方法,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操作人员仍然需要用传统的锤在销移除工具上击打产生力,用于将取出的销从销移除工具移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方便、安全地将销从目标位置移除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将销从目标位置移除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杆和夹持件,所述杆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夹持件附接至杆的第一端;所述夹持件包括多个臂,所述多个臂用于将所述销插入在其间;所述装置还包括套筒,所述套筒联接至杆并且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套筒在第一位置与夹持件接合,在第二位置与夹持件脱离,所述夹持件的臂在所述套筒的第一位置朝向彼此推动以接合销;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锤,所述锤联接至所述杆并且用于将所述套筒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装置还进一步包括把手,所述把手附接至所述杆的第二端;所述装置还进一步包括夹持构件,所述夹持构件在将所述销从所述夹持件移除时联接至杆,所述夹持构件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第二臂分别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夹持构件的第二臂经由枢转构件联接至第一臂,所述夹持构件在非偏转位置与偏转位置之间移动,在夹持构件的偏转位置,第一臂的第一端远离第二臂的第一端;所述夹持构件还进一步包括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所述第一联接构件附接至第一臂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联接构件附接至第二臂的第一端;当所述夹持构件处于非偏转位置时,所述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对接以形成开口,所述开口具有大于或等于杆的外径的内径;并且,所述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对接后具有小于套筒内径的外径,所述夹持构件联接至所述杆,并位于套筒和锤之间;此外,所述锤将第一联接构件和第二联接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向夹持件移动,从而将夹持件脱离套筒并且将销从夹持件中释放。

本技术方案利用夹持构件与锤的协作将销从夹持件上脱离,进而消除了传统采用锤击打方式移除销时操作人员的手易遭受击打力伤害的风险。

通过以下的描述和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概念的装置和夹持构件的主视图,夹持构件与用于将销从目标位置移除的装置相关;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概念的沿图1中的A-A’线截取的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概念的夹持构件的透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概念的在从目标位置取出销的操作中装置的透视图;

图5是在将销从装置移除的操作中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其中,销显示为从装置移除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考具体实施方式或特征,附图中示出的示例。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所有附图中使用的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而且,当可有不只一个相同类型的元件时,对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元件的参考是共同或分别进行的。然而,这些参考从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应该注意到,对任何单数形式元件的参考还可理解为与复数相关,并且反之亦然,而不是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限制为这些元件的具体数字或类型,除非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明确地指出。

参考图1,装置10包括杆16,杆16具有第一端18和第二端20。把手30附接至杆16的第二端20。把手30设置用于使操作人员保持装置10并且还能将装置10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装置10进一步包括夹持件22,夹持件22附接至杆16的第一端18。夹持件22包括臂24,以当用装置10将销14从目标位置62上移除时使得销14保持在其间。在示例中,夹持件22可包括四个臂。装置10还包括套筒26。套筒26为空心圆柱结构,沿杆16的纵轴线“LA”可移动地联接至杆16。进一步,装置10包括锤28。锤28也沿杆16的纵轴线“LA”可移动地联接至杆16。锤28设置为哑铃状结构,使得操作人员可容易地握持锤28。利用装置10这样的构造,套筒26位于夹持件22和锤28之间。锤28用于以第一期望力击打套筒26,以在销14从目标位置62移除期间使销14与夹持件22接合。锤28沿杆16在把手30和套筒26之间移动以将第一期望力施加到套筒26。如图1所示,夹持构件12与装置10的杆16适配联接。夹持构件12包括联接构件32,用于将销14从夹持件22释放。

参考图2,夹持构件12的联接构件32沿与夹持构件12的成对臂34垂直的方向延伸。成对臂34中的一个如图2所示。联接构件32包括具有内径“D1”的开口36。当夹持构件12联接至杆16时,开口36的内表面围绕杆16的外表面。联接构件32还具有外径“D2”。

套筒26包括通孔38,使得套筒26同轴地安装在杆16上,从而沿杆16的纵轴线“LA”滑动。通孔38具有大于联接构件32的外径D2的内径“S”。因此,在销14从夹持件22移除期间,联接构件32插入通孔38中。进一步,夹持件22包括具有外径“X”的第一端40和具有外径“Y”的第二端42,外径“Y”大于外径“X”。除此之外,夹持件22的外径从第一端40向第二端42线性增加以在夹持件22的第一端40和第二端42之间形成锥形部分。此外,夹持件22的第一端40的外径“X”小于套筒26的内径“S”。

套筒26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套筒26在夹持件22周围移动以在第一位置与夹持件22接合,并且,当朝远离夹持件22的方向移动时,在第二位置与夹持件22脱离。当套筒26在第一位置时,夹持件22的臂24沿向内的方向朝向彼此径向推动以与销14接合。

图3示出用于装置10的夹持构件12。如上所述,夹持构件12包括成对臂34。成对臂34包括第一臂44和第二臂46。第二臂46通过枢转构件48联接至第一臂44。第一臂44具有第一端50和第二端52。第二臂46具有第一端54和第二端56。夹持构件12可在非偏转位置和偏转位置之间移动。弹簧构件(未示出)安装在第一臂44和第二臂46之间。夹持构件12在正常状态下,弹簧构件将夹持构件12偏置至非偏转位置。在偏转位置,第一臂44和第二臂46绕枢转构件48周围移动以克服弹簧构件的偏置力。在偏转位置,第一臂44的第一端50远离第二臂46的第一端54。然而,如图3所示,在夹持构件12的非偏转位置,第一臂44的第一端50抵靠第二臂46的第一端54。

夹持构件12的联接构件32包括第一联接构件58和第二联接构件60。第一联接构件58附接至第一臂44的第一端50,并且第二联接构件60附接至第二臂46的第一端54。在非偏转位置,第一联接构件58抵靠第二联接构件60,并且在偏转位置,第一联接构件58远离第二联接构件60。此外,在非偏转位置,第一联接构件58和第二联接构件60在其间限定开口36。

尽管夹持构件12包括成对臂34,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夹持构件12可以仅包括一个带有联接构件的臂。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臂44的第二端52和第二臂46的第二端56可以具有圆形端,类似于一把剪刀的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是说明性和解释性的意义,并且不应该被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

工业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将销14从目标位置62移除的装置10。图4示出从目标位置62取出销14的过程64。在一个示例中,目标位置62可为,但不限于发动机曲轴箱66中的一个。在另一个示例中,目标位置62可为任意组件,其具有联接至其上的销14。在一个示例中,销14可为接合销或定位销。

过程64包括将销14与装置10的夹持件22接合。装置10的把手30由操作人员的一只手握持,并且将锤28沿向上方向68朝把手30移动。然后,将锤28沿向下方向70朝着套筒26移动,采用第一期望力击打套筒26。在第一期望力的作用下,套筒26在第一位置朝夹持件22推动,进而推动夹持件22的臂24沿径向向内方向朝彼此移动。由此,夹持件22的臂24与销14接合。当操作人员在套筒26上击打了设定次数后,将锤28沿向上方向68移动,从而使销14脱离发动机曲轴箱66。

图5和图6示出用于将销14从装置10释放的过程72。此外,图5和图6也示出截面“C”以便于描述。当装置10(销14附接至装置10)从例如发动机曲轴箱66的目标位置62脱离后,将装置10与支撑夹具74接合。支撑夹具74包括空心圆柱体76和基座构件78。装置10竖直安装在支撑夹具74上,使得套筒26抵靠在支撑夹具74的空心圆柱体76上。

进一步地,将夹持构件12联接至装置10上且位于锤28和套筒26之间。进一步,夹持构件12沿向下方向70移动,使联接构件32插入到套筒26中。在销移除过程中,由于套筒26的内径“S”大于夹持构件12的联接构件32的外径“D2”,当联接构件32插入套筒26中时,联接构件32抵靠夹持件22的第一端40。此外,夹持件22的第一端40的外径“X”大于联接构件32的内径“D1”。利用这样的布置,联接构件32抵靠夹持件22的第一端40。进一步,将锤28沿向下方向70和向上方向68往复运动,以第二期望力击打在夹持构件12上。

以第二期望力多次击打后,夹持构件12沿向下方向70被推动。由于联接构件32抵靠夹持件22的第一端40,施加到夹持构件12的第二期望力被传递到夹持件22。因而,夹持件22沿向下方向70被进一步推动。有了夹持件22沿向下方向70这样的推动,夹持件22从套筒26脱离。如图6所示,夹持件22从套筒26的脱离使得夹持件22的臂24径向扩张,进而释放支撑夹具74的空心圆柱体76中的销14。

装置10的夹持构件12可以协助操作人员用一只手支撑装置10同时通过另一只手击打产生期望力。此外,由于夹持构件12的存在和第二期望力打击在夹持构件12上,销14可从夹持件22上脱离而不需要任何来自操作人员的额外力。换句话说,夹持构件12与锤28协作以将销14从夹持件22上脱离,进而消除了通过传统的锤击打产生力的需要。因此,消除了伤害到操作人员的手的风险。

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已经参考以上实施例具体示出并描述,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内容的前提下,通过对所公开的机械、系统和方法的改进可设想到各种其它的实施例。这类实施例应该理解为在基于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所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