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舱盖锁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1117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前舱盖锁及汽车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前舱盖锁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舱盖锁及汽车。



背景技术:

在开启汽车前舱盖时,首先需要解除前舱盖的两道锁(全锁与半锁)后,才能掀起前舱盖,而传统的汽车前盖锁在使用时,使用者需要先在驾驶位拉动手柄解除第一道锁,然后使用者移动到汽车前面后,需要把手伸到前舱盖缝隙处,拨动第二道锁的手柄进行解锁(解除前舱盖锁对前舱盖上的锁环的锁止),操作比较麻烦。

现有的一种双拉开启式前机盖锁,使用者在驾驶位上连续拉动两次手柄就能完成前舱盖锁两道锁的解锁动作。

但是,上述双拉开启式前机盖锁,其实现前舱盖锁双拉开启的方案是:通过分别以不同方向拉动手柄,以改变拉索对锁止臂作用力方向来解锁,进而实现双拉解锁目的,其缺点是需要有对应的多向运动手柄及回弹拉线,操作复杂,拉线衰减风险大,易失效。

本申请人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先申请了一种前舱盖锁,如图1所示,该前舱盖锁包括安装板1a、锁止臂2a、驱动臂4a、驱动臂复位簧5a、锁舌6a及锁舌复位簧7a,驱动臂4a通过一拉索9a与车内的开启手柄相连,锁止臂2a、驱动臂4a及锁舌6a分别转动连接在安装板1a上,锁舌6a上设置有全锁卡止面61a、半锁卡止面62a及限位面63a,前舱盖锁具有全锁锁止状态、半锁锁止状态及解锁状态。锁止臂2a设置有卡块21a。卡块21a在全锁锁止状态及半锁锁止状态分别与全锁卡止面61a及半锁卡止面62a抵靠。驱动臂4a上设置有限位 块41a,限位面63a可与限位块41a抵靠,以使得锁舌6a与驱动臂4a相互限位。该前舱盖锁,通过两次拉动车内的开启手柄实现两次解锁(全锁解锁及半锁解锁),不需要针对全锁解锁与半锁解锁做不同的操作,提升客户使用舒适度。不需要设置多向运动手柄及回弹拉线,操作简单,且结构稳定不易失效。

但是,上述技术实现前机盖锁双拉开启的方案是通过锁舌6a与限位块41a预限位,使锁止臂2a能及时对锁舌6a限位,以实现两度限位锁舌6a,实现双拉解锁前舱盖锁。其缺点是,驱动臂的限位块41a与锁舌的限位面63a在接触过程中是面接触,摩擦力较大,当松开开启手柄,驱动臂4a借助驱动臂复位簧5a的回复力回复到全锁锁止状态下的位置,锁舌6a与驱动臂4a相互限位解除,此时驱动臂复位簧5a需要较大作用力,否侧存在驱动臂4a无法复位的隐患,增大驱动臂复位簧5a作用力,会增加操纵手柄作用力,影响操纵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双拉开启式前机盖锁需要有对应的多向运动手柄及回弹拉线,进而导致操作复杂,拉线衰减风险大且易失效的缺陷,提供一种前舱盖锁。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提供一种前舱盖锁,包括安装板、锁止臂、驱动臂、驱动臂复位簧、锁舌及锁舌复位簧,所述驱动臂通过一拉索与车内的开启手柄相连,所述锁止臂、驱动臂及锁舌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锁舌上设置有全锁卡止面、半锁卡止面及限位面,所述驱动臂上设置有可相对所述驱动臂旋转的滚动元件,所述限位面可与所述滚动元件抵靠,以使得所述锁舌与驱动臂相互限位,所述前舱盖锁具有全锁锁止状态、半锁锁止状态及解锁状态,其中,

在所述全锁锁止状态,所述锁止臂与所述全锁卡止面抵靠以限制所述锁舌沿解锁方向的摆动;此时,所述锁舌可锁止前舱盖上的锁环;

在所述全锁锁止状态下,拉动开启手柄可使拉索产生位移以带动所述驱动 臂克服驱动臂复位簧的弹力摆动,所述驱动臂带动所述锁止臂向脱离所述全锁卡止面的方向摆动,所述锁止臂与所述全锁卡止面脱离之后,所述锁舌借助所述锁舌复位簧的回复力沿解锁方向摆动,直到所述滚动元件与所述锁舌的限位面相互抵靠,所述锁舌与驱动臂相互限位,以使得拉索不能进一步位移;然后松开开启手柄,所述驱动臂借助所述驱动臂复位簧的回复力克服滚动元件与所述限位面之间的滚动摩擦力回复到全锁锁止状态下的位置,所述锁舌与驱动臂相互限位解除,所述锁舌借助所述锁舌复位簧的回复力沿解锁方向摆动直到所述锁止臂与所述半锁卡止面抵靠,该前舱盖锁进入半锁锁止状态;此时,所述锁舌保持对前舱盖上的锁环的锁止;

在所述半锁锁止状态下,再一次拉动开启手柄使拉索产生位移以带动所述驱动臂克服驱动臂复位簧的弹力摆动,所述驱动臂带动所述锁止臂向脱离所述半锁卡止面的方向摆动,所述锁止臂与所述半锁卡止面脱离之后,所述锁舌借助所述锁舌复位簧的回复力摆动到解锁位置,该前舱盖锁进入解锁状态;此时,所述锁舌解除对前舱盖上的锁环的锁止。

进一步地,所述锁止臂设置有卡块,所述卡块在全锁锁止状态及半锁锁止状态分别与所述全锁卡止面及半锁卡止面抵靠。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引导槽,所述锁舌上设置有锁槽,其中,

在所述全锁锁止状态,所述锁槽与引导槽相交,所述锁槽可锁止插入所述引导槽底部的前舱盖上的锁环;

在所述半锁锁止状态,所述锁槽相对引导槽向解锁方向转动一角度并保持相交,所述锁槽保持对前舱盖上的锁环的锁止;

在所述解锁状态,所述锁槽完全脱离所述引导槽,所述锁槽解除对前舱盖上的锁环的锁止。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锁止臂转轴及锁舌转轴,所述锁止臂转轴及锁舌转轴分别位于所述引导槽的横向两侧,所述锁止臂及驱动臂转动套设在 所述锁止臂转轴上,所述锁舌转动套设在所述锁舌转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舱盖锁还包括锁止臂复位簧,所述锁止臂复位簧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板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锁止臂上,所述驱动臂上设置有折弯部,所述锁止臂上设置有凸板,在所述全锁锁止状态下,所述折弯部可在所述驱动臂克服驱动臂复位簧的弹力摆动时拨动凸板,以使得所述锁止臂克服所述锁止臂复位簧的弹力向脱离所述全锁卡止面的方向摆动;且在所述半锁锁止状态下,所述折弯部可在所述驱动臂克服驱动臂复位簧的弹力摆动时拨动凸板,以使得所述锁止臂克服所述锁止臂复位簧的弹力向脱离所述半锁卡止面的方向摆动;并且,在所述驱动臂借助所述驱动臂复位簧的回复力回复到全锁锁止状态下的位置时,所述锁止臂借助所述锁止臂复位簧的回复力回复到全锁锁止状态下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臂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滚动元件设置在所述限位块上。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滚动元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槽中,且所述滚动元件与所述锁舌接触的表面突出于所述安装槽。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槽形成在所述限位块的末稍处。

进一步地,所述滚动元件包括销轴及滚动体,所述销轴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安装槽的两相对侧壁上,所述滚动体可转动地套接于所述销轴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舱盖锁,通过两次拉动车内的开启手柄实现两次解锁(全锁解锁及半锁解锁),不需要针对全锁解锁与半锁解锁做不同的操作,提升客户使用舒适度。不需要设置多向运动手柄及回弹拉线,操作简单,且结构稳定不易失效。另外,驱动臂上设置有可相对驱动臂旋转的滚动元件,锁舌的限位面可与滚动元件抵靠,以使得锁舌与驱动臂相互限位,这样,借助于滚动元件与锁舌的限位面之间的滚动接触,驱动臂与锁舌的接触均为滚动接触,相互的摩擦力较小(相对摩擦为滚动摩擦),驱动臂复位簧较小的回复力(只需克服滚动元件与所述限位面之间的滚动摩擦力)即可实现驱动臂的复位,改善了操纵开启手柄的作用力,改善了用户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前舱盖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处于全锁锁止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其锁止臂与全锁锁止面刚脱离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其驱动臂与锁舌相互限位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在松开开启手柄之后驱动臂与锁舌的相互限位解除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处于半锁锁止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其锁止臂与半锁锁止面脱离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其处于解锁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的前舱盖锁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安装板;11、引导槽;12、锁止臂转轴;13、锁舌转轴;14、压板;2、锁止臂;21、卡块;3、锁止臂复位簧;4、驱动臂;41、限位块;411、安装槽;42、折弯部;43、弯钩部;431、缺口;45、滚动元件;451、销轴;452、滚动体;5、驱动臂复位簧;6、锁舌;61、全锁卡止面;62、半锁卡止面;63、限位面;64、锁槽;7、锁舌复位簧;8、锁环;9、拉索;91、球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前舱盖锁,包括安装板1、锁止臂2、锁止臂复位簧3、驱动臂4、驱动臂复位簧5、锁舌6及锁舌复位簧7,所述驱动臂4通过一拉索9与车内的开启手柄(图中未标示)相连,所述锁止臂2、驱动臂4及锁舌6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安装板1上,所述锁舌6上设置有全锁卡止面61、半锁卡止面62及限位面63。如图1所示,全锁卡止面61、半锁卡止面62及限位面63在锁舌6上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驱动臂4上设置有可相对所述驱动臂4旋转的滚动元件45,所述限位面63可与所述滚动元件45抵靠,以使得所述锁舌6与驱动臂4相互限位。所述前舱盖锁具有如图2所示的全锁锁止状态、如图6所示的半锁锁止状态及如图8所示的解锁状态。

下文中,图2至图8表示出了全锁锁止状态到半锁锁止状态,再到锁止状态的解锁过程示意图,为了表达的方便,只示出了锁止臂2、驱动臂4及锁舌6这几个运动的部件。

如图1所示,所述锁止臂2设置有卡块21。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卡块21在全锁锁止状态及半锁锁止状态分别与所述全锁卡止面61及半锁卡止面62抵靠。

如图4及图9所示,所述驱动臂4上设置有限位块41,所述限位块41上设置有安装槽411,所述滚动元件45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安装槽411中,且所述滚动元件45与所述锁舌6接触的表面突出于所述安装槽411,以使得滚动元件45能够保持与所述锁舌6的限位面63滚动接触。

更为优选地,所述安装槽411形成在所述限位块41的末稍处。这样,滚动元件45突出于限位块41的末稍,滚动元件4与锁舌6接触过程中运动干涉部位为滚动摩擦,以避免驱动臂4与锁舌6之间相互卡死。

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9所示,所述滚动元件45包括销轴451及滚动体452,所述销轴451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安装槽411的两相对侧壁上,所述滚动体 452可转动地套接于所述销轴451上。本实施例中,滚动体452例如可以是空心滚轮、空心滚柱或轴套等元件。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滚动元件45也可以是两侧带有转轴的滚动元件,滚动元件两侧的转轴转动连接在安装槽411的两相对侧壁上,该类滚动元件可以是实心滚轮或实心滚柱等元件。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滚动元件45也可以是轴与滚动轴承的组合,滚动轴承的内圈固定在轴上,轴的两端固定在安装槽411的两相对侧壁上。这样,滚动轴承的外圈在与锁舌接触时能够转动。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安装板1上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引导槽11,所述锁舌6上位于所述全锁卡止面61的上方设置有锁槽64。在图2所示的全锁锁止状态,所述锁槽64与引导槽11相交,所述锁槽64可锁止插入所述引导槽11底部的前舱盖上的锁环8,这样前舱盖被锁,不能打开。在图6所示的半锁锁止状态,所述锁槽64相对引导槽11向解锁方向转动一角度并保持相交,所述锁槽64保持对前舱盖上的锁环的锁止,即半锁锁止状态下,前舱盖仍然被锁,不能打开。在图8所示的解锁状态,所述锁槽64完全脱离所述引导槽11,所述锁槽64解除对前舱盖上的锁环的锁止,此时,向上即可打开前舱盖。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安装板1上设置有锁止臂转轴12及锁舌转轴13,所述锁止臂转轴12及锁舌转轴13分别位于所述引导槽11的横向两侧,所述锁止臂2及驱动臂4转动套设在所述锁止臂转轴12上,且所述锁止臂2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与所述驱动臂4之间。所述锁舌6转动套设在所述锁舌转轴13上。

如图1所示,所述锁止臂复位簧3、驱动臂复位簧5均为圆柱弹簧,所述驱动臂复位簧5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板1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驱动臂4上;所述锁止臂复位簧3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板1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锁止臂2上。所述锁舌复位簧7为扭簧,所述锁舌复位簧7一端连接在所述安装板1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锁舌6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驱动臂4上设置有折弯部42,所述锁止臂 2上设置有凸板(图中未标示)。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舱盖锁还包括覆盖在所述驱动臂4及锁舌6外侧的压板14,所述锁止臂转轴12及锁舌转轴13的外侧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压板14上。压板14能够将锁舌6的摆动保持在同一平面内。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驱动臂4的下端设置有可勾挂拉索9的弯钩部43,所述弯钩部43设置有可供拉索穿入的缺口431,所述拉索9的球头91顶靠在所述弯钩部43所述缺口431位置,以此将拉索9的一端连接在驱动臂4上。由于拉索9的另一端连接在车内的开启手柄上,因而,拉动开启按纽,能够使得拉索9产生位移,以此带动驱动臂4摆动。

上述实施例的前舱盖锁,双拉(两次拉动开启手柄)解锁的原理如上:

如图2所示,在所述全锁锁止状态(前舱盖关闭),所述锁止臂2的卡块21与所述锁舌6上的全锁卡止面61抵靠以限制所述锁舌6沿解锁方向(即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摆动;此时,所述锁舌6可锁止前舱盖上的锁环8。

在图2所示的全锁锁止状态下,拉动开启手柄可使拉索9产生位移以带动所述驱动臂4克服驱动臂复位簧5的弹力摆动,所述驱动臂4的折弯部42拨动锁止臂2上的凸板,以此带动所述锁止臂2克服锁止臂复位簧3的弹力向脱离所述全锁卡止面61的方向摆动。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锁止臂2的卡块21与所述全锁卡止面61脱离之后(全锁解锁),所述锁舌6借助所述锁舌复位簧7的回复力沿解锁方向摆动,直到所述滚动元件45与所述锁舌6的限位面63相互抵靠,所述锁舌6与驱动臂4相互限位,以使得拉索9不能进一步位移;然后松开开启手柄,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驱动臂4借助所述驱动臂复位簧5的回复力克服滚动元件45与所述限位面63之间的滚动摩擦力回复到全锁锁止状态下的位置,所述锁止臂2借助所述锁止臂复位簧3的回复力回复到全锁锁止状态下的位置,所述锁舌3与驱动臂4相互限位解除,所述锁舌6借助所述锁舌复位簧7的回复力沿解锁方向摆动直到所述锁止臂2的卡块21与所述半锁卡止面62抵靠,该前舱盖锁进入半锁锁止状态;此时,所述锁舌6仍然保持对 前舱盖上的锁环8的锁止。

在图6所示的半锁锁止状态下,再一次拉动开启手柄使拉索9产生位移以带动所述驱动臂4克服驱动臂复位簧5的弹力摆动,所述驱动臂的折弯部42拨动锁止臂2上的凸板,以带动所述锁止臂2克服锁止臂复位簧3的弹力向脱离所述半锁卡止面62的方向摆动;如图7及图8所示,所述锁止臂2上的卡块21与所述半锁卡止面62脱离之后(半锁解锁),所述锁舌6借助所述锁舌复位簧7的回复力摆动到解锁位置,该前舱盖锁进入解锁状态;此时,所述锁舌6解除对前舱盖上的锁环8的锁止。

以上通过在车内两次拉动开启手柄,实现了前舱盖锁的两次解锁(全锁解锁及半锁解锁),在此之后,使用者移动到汽车前方,把手伸到前舱盖下方,即可向上打开前舱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前舱盖锁,通过两次拉动车内的开启手柄实现两次解锁(全锁解锁及半锁解锁),不需要针对全锁解锁与半锁解锁做不同的操作,提升客户使用舒适度。不需要设置多向运动手柄及回弹拉线,操作简单,且结构稳定不易失效。另外,驱动臂上设置有可相对驱动臂旋转的滚动元件,锁舌的限位面可与滚动元件抵靠,以使得锁舌与驱动臂相互限位,这样,借助于滚动元件与锁舌的限位面之间的滚动接触,驱动臂与锁舌的接触均为滚动接触,相互的摩擦力较小(相对摩擦为滚动摩擦),驱动臂复位簧较小的回复力(只需克服滚动元件与所述限位面之间的滚动摩擦力)即可实现驱动臂的复位,改善了操纵开启手柄的作用力,改善了用户体验。

另外,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的前舱盖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