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068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冲击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沿规定的冲击轴方向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的方式构成的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在通过沿规定的冲击轴方向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来对被加工件进行加工作业的冲击工具中,尤其在冲击轴方向会产生较大的振动。相对于此,提出有各种的防振壳体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锤钻中,包含有由作业者把持的把手的主体壳体,以能够相对于收装驱动机构的内侧壳体和被固定于内侧壳体的马达壳体作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弹性连接于该内侧壳体和马达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124698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锤钻中,主体壳体的外周壁的下端面与马达壳体的外周壁的上端面能够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滑动,据此,能够实现主体壳体与马达壳体之间的滑动的稳定性。然而,在冲击工具的防振壳体结构中,希望进一步提高多个壳体间的滑动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涉及一种冲击工具的防振壳体结构,提供一种有助于提高多个壳体间的滑动的稳定性的技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以沿规定的冲击轴方向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的方式构成的冲击工具。该冲击工具具有马达、驱动机构、第1壳体和第2壳体。

马达具有马达主体部和马达轴。马达主体部包括定子和转子。马达轴从转子延伸设置。驱动机构以通过马达的动力来驱动顶端工具的方式构成。第1壳体收装马达和驱动机构。第2壳体以覆盖第1壳体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弹性结构要素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于第1壳体。马达以马达主体部与冲击轴隔开间隔,且马达轴沿与冲击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

第2壳体具有把持部、第1部分和第2部分。把持部以能够由作业者把持的方式构成,并且沿马达轴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第1部分与把持部的延伸方向上的2个端部中的第1端部连接,并且覆盖第1壳体的一部分。第2部分与把持部的延伸方向上的2个端部中的第2端部连接。

第1壳体具有第1滑动部和第2滑动部。第1滑动部以能够相对于第2壳体的第1部分滑动的方式构成。第2滑动部以能够相对于第2壳体的第2部分滑动的方式构成,且在马达轴的旋转轴方向上相对于马达主体部被设置在与第1滑动部相反的一侧。

在本方式的冲击工具中,包含有由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的第2壳体通过弹性结构要素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于第1壳体,该第1壳体收装成为振动源的马达和驱动机构。据此,能够抑制从第1壳体向第2壳体(尤其是把持部)传递振动。另外,能够分别相对于第2壳体的第1部分以及第2部分滑动而构成的2个滑动部(第1滑动部、第2滑动部)被设置于第1壳体,并且在马达轴的旋转轴方向上被设置于马达主体部的两侧。因此,与仅在马达主体部的单侧设置滑动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在第1壳体与第2壳体相对移动时第1壳体与第2壳体之间的滑动的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第2滑动部也可以构成为与冲击轴平行的滑动面,并且能够相对于形成于第2部分的滑动面以彼此接触的状态,沿冲击轴方向滑动。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于第2部分的滑动面和作为第2滑动部而与冲击轴平行配置的滑动面能够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引导第1壳体和第2壳体,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滑动的稳定性。另外,通过设定此时的滑动方向为冲击轴方向,能够有效抑制冲击工具的振动中的、最大且起主导性作用的冲击轴方向的振动传递给把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冲击工具还可以具有板状部件。板状部件可以以在马达轴的旋转轴方向上与第1壳体的第2部分侧的端部相向的方式被固定于第1壳体。另外,第2部分也可以具有夹持部。夹持部也可以构成为,其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于第1壳体的第2部分侧的端部与板状部件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相对于第1壳体沿冲击轴方向滑动。第2滑动部也可以形成于第1壳体的第2部分侧的端部,并且以能够在形成于夹持部的滑动面滑动的方式构成。如此,通过在第1壳体的第2部分侧的端部与板状部件之间配置能够沿冲击轴方向滑动的夹持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实现冲击轴方向的滑动引导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第1壳体中的、至少第2滑动部可以由与第2壳体不同的材料形成。换而言之,第1壳体中的、形成于第2部分侧的端部的第2滑动部(滑动面)、和形成于第2壳体的夹持部的滑动面可以由彼此不同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第2滑动部(滑动面)与夹持部的滑动面彼此熔融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板状部件可以具有止挡部,该止挡部用于限制第2部分沿冲击轴方向相对于第1壳体的超出规定范围的相对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防止第2壳体和第1壳体在冲击轴方向作超出所需的相对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第1壳体和第2壳体通过多个弹性结构要素而连接,其中,多个弹性结构要素被配置于第1部分与第1壳体之间,以及第2部分与第1壳体之间。而且,多个弹性结构要素可以由施力弹簧构成,该施力弹簧分别对第1壳体和第2壳体向使把持部离开第1壳体的方向施力。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1壳体和第2壳体在把持部的两端通过施力弹簧而连接,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抑制振动从第1壳体传递给把持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第2部分可以具有电池安装部,所述电池安装部在马达轴的旋转轴方向上形成于远离第1部分侧的端部,并且以能够拆装电池的方式构成,冲击工具还可以具有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的电池。如此,在通过弹性结构要素与第1壳体连接的第2壳体的第2部分设置有电池安装部,其中,第1壳体收装马达和驱动机构,据此,能够抑制电池安装时的振颤。另外,通过安装电池而使第2壳体的重量增加,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2壳体的振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第2部分也可以具有照明装置,该照明装置以朝向所述顶端工具的作业位置照射光的方式构成。这种情况下,在使用冲击工具进行加工作业时,能够容易地确认被配置于作业位置的顶端工具、被加工件的状态。另外,在通过弹性结构要素与第1壳体连接的第2壳体的第2部分设置照明装置,据此,能够保护照明装置免受振动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锤钻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初始状态的锤钻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2的马达收装部以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以后视图表示壳体的一部分被拆下状态的锤钻的内部结构的说明图。

图5是马达收装部的仰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向前方移动的状态的锤钻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锤钻;10:壳体;11:第1壳体部;111:马达收装部;112:周壁部;113:底部;114:台阶部;115:引导部;117:驱动机构收装部;13:第2壳体部;131:把持部;133:上侧部分;134、139:通气口;135:下侧部分;136:周壁部;137:前方抵接部;138:后方抵接部;14:触发开关;140:开关单元;15:电池安装部;150:空间;151:导轨;153:钩部卡合部;155:电池连接端子;2:马达;20:马达主体部;21:定子;22:转子;25:马达轴;26、27:轴承;28:风扇;29:驱动齿轮;3:驱动机构;30:运动转换机构;31:曲轴;311:从动齿轮;312:曲柄销;32:连接杆;33:活塞;34:顶端工具保持架;35:气缸;36:冲击结构要素;361:撞锤;363:撞栓;365:空气室;38:旋转传递机构;39:离合器;391:模式切换拨盘;5:控制器;51:配线用端子;6:照明单元;71:第1弹簧;72:板状部件;73:弹簧承受部;74:弹簧承受部;75:第2弹簧;76:弹簧承受部;77:弹簧承受部;79:o型圈;8:上侧引导部;81:上侧滑动部;811:第1上侧滑动面;821:第2上侧滑动面;9:下侧引导部;91:下侧滑动部;911:第1下侧滑动面;912:外周部;913:外缘部;914:突出部;917:板状部件;918:前方止挡部;919:后方止挡部;921:第2下侧滑动面;922:夹持部;18:顶端工具;19:电池;191:引导槽;193:钩部;195:按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动式作业机一例的冲击工具,以电动式的锤钻1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构成为,进行沿着规定的冲击轴a1呈直线状驱动被安装于顶端工具保持架34的顶端工具18的动作(冲击动作)、以及以冲击轴a1为旋转中心而驱动顶端工具18旋转的动作(钻孔动作)。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锤钻1的大致结构进行说明。锤钻1的外轮廓主要由壳体10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作为所谓的防振壳体而构成,包括第1壳体部11和第2壳体部13,其中,第2壳体部13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弹性连接于第1壳体部11。

如图2所示,第1壳体部11整体形成为大致的l字状,包括:马达收装部111,其用于收装马达2;和驱动机构收装部117,其用于收装驱动机构3,该驱动机构3以通过马达2的动力驱动顶端工具18的方式构成。驱动机构收装部117形成为沿冲击轴a1方向延伸的长形状。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冲击轴a1方向上的一端部设置有以能够拆装顶端工具18的方式构成的顶端工具保持架34。马达收装部111以不能相对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相对移动的方式被连接固定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冲击轴a1方向上的另一方的端部,马达收装部111以与冲击轴a1交叉且向远离冲击轴a1的方向突出的方式配置。在马达收装部111内部,马达2以其马达轴25的旋转轴a2在与冲击轴a1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锤钻1的冲击轴a1方向规定为锤钻1的前后方向,将设置有顶端工具保持架34的一端部侧规定为锤钻1的前侧(也称为顶端区域侧)、将该侧的相反一侧规定为锤钻1的后侧。另外,将马达轴25的旋转轴a2的延伸方向规定为锤钻1的上下方向,将从驱动机构收装部117向马达收装部111突出的方向规定为下方向,将该方向的相反方向规定为上方向。

第2壳体部13整体形成为大致u字状,包括:把持部131、上侧部分133和下侧部分135。把持部131以能够由作业者把持的方式构成,为沿着马达轴25的旋转轴a2方向(也就是,上下方向)延伸配置的部分。具体而言,把持部131相对于第1壳体部11向后方隔开间隔,且沿上下方向延伸。上侧部分133为与把持部131的上端部连接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部分133构成为,从把持部131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并覆盖第1壳体部11的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大部分。下侧部分135为与把持部131的下端部连接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部分135从把持部131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并被配置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下侧。

根据上述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锤钻1中,除了第2壳体部13之外,第1壳体部11中的马达收装部111以被上侧部分133与下侧部分135上下夹持的状态向外部露出,由此,形成锤钻1的外表面。另外,第2壳体部13通过弹性结构要素被连接于第1壳体部11。而且,上侧部分133以及下侧部分135为分别能够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上端部以及下端部滑动的结构。通过上述结构,壳体10具有作为防振壳体的功能。在后面对该点进行说明。

在下侧部分135的下端部设置有2个电池安装部15,该电池安装部15以能够拆装充电式电池19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电池安装部15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锤钻1通过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5的2个电池19供给的电力来动作。

下面,参照图1~图6对锤钻1的各部分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3对马达收装部11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马达收装部111形成为上侧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收装部117在其后侧部分的下端部配置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上端部内的状态下,以不能相对移动的方式被连接固定于马达收装部111。在本实施方式中,小型且高输出的无刷电机作为马达2被收装于马达收装部111。马达2具有:马达主体部20,其包括定子21和转子22;和马达轴25,其从转子22延伸设置,并且与转子22一起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主体部20与冲击轴a1隔开间隔,并被配置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下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叠厚(铁芯厚度)与定子21的直径的比为1/5以下,并且,设定转子22的直径大于叠厚。也就是说,马达2构成为,与直径相比旋转轴a2方向的厚度比较小的马达(所谓的扁平型马达)。据此,能够抑制马达收装部111在旋转轴a2方向上的长度。根据上述的结构,在下侧部分135被配置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下侧,乃至在电池19被安装于下侧部分135的下方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锤钻1整体大型化。

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马达轴25通过轴承26和轴承2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其中,轴承26被保持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下端部,轴承27被保持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下端部。在马达轴25固定有冷却用风扇28,该冷却用风扇28与马达主体部20的上侧相邻,用于马达2以及后述的控制器5的冷却。风扇28通过马达2驱动而与马达轴25一体旋转,据此,形成如下这样流动的冷却风,即,冷却风从后述的通气口139(参照图2)流入壳体10内,经过控制器5的周围后,经过马达2的周围。另外,该冷却风经过马达2的周围后,从被设置于上侧部分133的侧面的、作为排气口的通气口134(参照图1)向壳体10的外部流出。马达轴25的上端部突出至驱动机构收装部117内,并且在该部分形成驱动齿轮29。

接着,参照图2对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驱动机构3被收装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17。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机构3包括:运动转换机构30、冲击结构要素36和旋转传递机构38。

运动转换机构30构成为,将马达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来传递给冲击结构要素36。本实施方式的运动转换机构30作为曲柄机构而构成,包括曲轴31、连接杆32、活塞33和气缸35。曲轴31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后端部与马达轴25平行配置。曲轴31在其下端部具有与驱动齿轮29啮合的从动齿轮311,在其上端部具有曲柄销312。连接杆32的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曲柄销312,另一端部通过销安装于活塞33。活塞33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配置于圆筒状的气缸35内。气缸35呈同轴状被连接固定于顶端工具保持架34的后部,其中,该顶端工具保持架34被配置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顶端区域内。当马达2被驱动时,活塞33在气缸35内沿冲击轴a1方向作往复移动。

冲击结构要素36包括撞锤361和撞栓363。撞锤361在气缸35内以能够沿冲击轴a1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在撞锤361与活塞33之间形成有空气室365,该空气室365用于,通过由活塞33的往复移动而产生的空气的压力变动而使作为冲击构件的撞锤361呈直线状移动。撞栓363作为将撞锤361的动能传递给顶端工具18的中间构件而构成,并且,该撞栓363在顶端工具保持架34内以能够沿冲击轴a1方向滑动的方式配置。

当马达2被驱动,而使活塞33向前方移动时,空气室365的空气被压缩,而使内部压力上升。因此,撞锤361被向前方高速推出而撞击撞栓363,由此将动能传递给顶端工具18。据此,顶端工具18沿着冲击轴a1呈直线状被驱动,来对被加工件进行冲击。另一方面,当活塞33向后方移动时,空气室365内的空气膨胀,内部压力下降,撞锤361被向后方吸引。锤钻1通过运动转换机构30和冲击结构要素36反复进行上述的动作,来进行冲击动作。

旋转传递机构38构成为,将马达轴25的旋转动力传递给顶端工具保持架34。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传递机构38作为包含有多个齿轮的齿轮减速机构而构成,马达2的旋转动力在适当减速后,传递给顶端工具保持架34。另外,在旋转传递机构38的动力传递路径上配置有啮合式的离合器39。在离合器39处于接合状态的情况下,马达轴25的旋转动力通过旋转传递机构38传递至顶端工具保持架34,而驱动被安装于顶端工具保持架34的顶端工具18以冲击轴a1为旋转中心旋转。另一方面,在解除离合器39的接合状态的情况下(图2表示接合解除状态),旋转传递机构38向顶端工具保持架34的动力传递被阻断,顶端工具18不被驱动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锤钻1构成为,通过对设置于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上部的模式切换拨盘391的操作,能够选择锤钻模式和锤模式的2种模式中的任意一种。锤钻模式是指,通过使离合器39成为接合状态,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0和旋转传递机构38,来进行冲击动作和钻孔动作的模式。锤模式是指,通过使离合器39成为接合解除状态,仅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0,来仅进行冲击动作的模式。另外,对于用于上述模式切换的结构,由于为众所周知的技术,因此在此省略说明。

下面参照图1、图2和图4,对第2壳体部13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上侧部分133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上侧部分133的后侧部分形成为下侧开口的大致矩形箱状,并且从上方覆盖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后侧部分(更详细而言,收装运动转换机构30和旋转传递机构38的部分)。另外,上侧部分133的前侧部分形成为圆筒状,并且覆盖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前侧部分(更详细而言,收装顶端工具保持架34的部分)的外周。

对把持部131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在把持部131的前部设置有可供作业者按压操作的触发开关14。在呈筒状形成的把持部131的内部设置有开关单元140,该开关单元140根据对触发开关14的操作,在接通状态与断开状态之间切换。开关单元140具有:与对触发开关14的按压操作联动而移动的柱塞(plunger)、马达用开关和照明用开关,由于为公知的结构,因此不对其详细结构进行图示。

各开关具有静触点和动触点。各开关在触发开关14没有被按压的初始状态下,保持在断开(off)状态。另一方面,在触发开关14被按压操作时,柱塞与其联动而移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由此来使开关成为接通(on)状态。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以在触发开关14被按压至最大限度之前,照明用开关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且在触发开关14被按压至最大限度时,马达用开关的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的方式,来设定通过柱塞进行的各个开关接点的动作时间。

开关单元140通过未图示的配线,与后述的控制器5电连接。马达用开关和照明用开关的接通、断开状态,分别在由控制器5进行的对马达2的通电的开始与停止,以及对后述的照明单元6的亮灯与灭灯的控制中使用。

对下侧部分135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下侧部分135形成为其上侧局部开口的矩形箱状,并且被配置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下侧。如上所述,在第2壳体部13的下侧部分135的下端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2个电池安装部15。电池19被安装于各电池安装部15的下侧。

在此,对能够拆装于各电池安装部15的电池19的结构进行简单地说明。如图1、图2和图4所示,电池19形成为大致立方体状,并且具有钩部193、端子(未图示)和一对引导槽191。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关于电池19的方向而言,在电池19被安装于锤钻1的状态下规定其上下方向。

钩部193与端子被设置于与电池安装部15相向的电池19的上部。钩部193构成为,其在电池19的长度方向(图2的纸面左右方向、图4的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的一端部,一般状态下被弹簧(未图示)施力而从上表面(电池19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并且通过对按钮195的按压操作而被从上表面向下方拉入。端子与钩部193相邻且被设置于电池19的上部。一对引导槽191形成为,在电池19的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一对侧面的上部,沿长度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槽。

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电池安装部15中,前侧的电池安装部15被设置于下侧部分135的前侧部分,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5被设置于下侧部分135的后侧部分。另外,前侧的电池安装部15在马达2的下方被配置在旋转轴a2上。如图2和图4所示,在各电池安装部15设置有导轨151、钩部卡合部153和电池连接端子155。

导轨151作为突条而形成,该突条沿着下侧部分135的下端从左右的壁面向内侧突出,且在前后方向(冲击轴a1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导轨151以能够滑动卡合于电池19的引导槽191的方式构成。钩部卡合部153为向上方凹进的凹部,且以能够与电池19的钩部193卡合的方式构成。电池连接端子155构成为,在通过钩部193与钩部卡合部153卡合,来将电池19固定于电池安装部15的情况下,该电池连接端子155与电池19的端子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的电池安装部15与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5具有相同的结构,但电池19的拆装方向不同。具体而言,前侧的电池安装部15构成为,在钩部193被配置于前上端部,导轨151卡合于引导槽191的状态下,电池19从前方朝向后方滑动卡合。因此,前侧的电池安装部15以钩部卡合部153被配置于电池安装部15的前端部,电池连接端子155从后方与电池19的端子连接的方式构成。另一方面,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5构成为,在钩部193被配置于后上端部,导轨151卡合于引导槽191的状态下,电池19从后方朝向前方滑动卡合。因此,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5以钩部卡合部153被配置于电池安装部15的后端部,电池连接端子155从前方与电池19的端子连接的方式构成。

如此,前侧的电池安装部15以电池19从前方向后方安装的方式构成,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5以电池19从后方向前方安装的方式构成,据此,被安装于一方的电池安装部15的电池19,不会在拆装另一方的电池安装部15的电池19时与该电池19发生干涉。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2个电池19拆装时的操作性。

另外,前侧以及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5的各导轨151沿着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延伸的同一假想直线配置。也就是说,2个电池安装部15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在前后方向上排成一列。

如图2所示,上述结构的2个电池安装部15通过在下侧部分135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排列设置,而在前后方向上,于2个电池连接端子155之间形成空间150。下侧部分135(更详细而言,下侧部分135的周壁部136)中,在覆盖该空间150的区域形成有使下侧部分135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通气口13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气口139在覆盖空间150的左右的壁部上分别设置有3个。另外,通气口139作为冷却风的流入口发挥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下侧部分135的前端部设置有照明单元6。本实施方式的照明单元6主要由作为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和收装led的透光材料(透明树脂、玻璃等)制的壳体构成。照明单元6以led发出的光照射顶端工具18的作业位置(换而言之,被加工件的加工对象部分,或顶端工具18的顶端部分)的方式设定光的照射方向。

而且,如图2所示,在下侧部分135收装有用于控制锤钻1的动作的控制器5。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5作为马达2的控制装置而构成,该马达2为无刷电机。更详细而言,控制器5作为搭载有控制电路(例如,包含有cpu、存储器的微型计算机)、变频电路等的电路板而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器5作为照明单元6的控制装置来发挥作用。

控制器5以与形成于2个电池连接端子155之间的空间150相邻,且在前后方向上与2个电池安装部15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更具体而言,控制器5被配置在空间150的上方,其以如下方式配置:在从上方(或者从下方)观察时,其中央部与空间150重叠,其前端部以及后端部与前侧以及后侧的电池安装部15局部重叠。另外,控制器5具有配线用端子51,该配线用端子51与用于将控制器5与马达2、照明单元6、开关单元140等电连接的配线(未图示)连接。控制器5以配线用端子51朝向下方的空间150突出的方式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触发开关14被按压操作,开关单元140的照明用开关从一般状态下的断开状态切换为接通状态时,控制器5根据从照明开关输出的接通信号,使照明单元6的led亮灯。当触发开关14被进一步按压操作至最大限度,使马达用开关成为接通状态时,控制器5根据被输出的接通信号,对马达2进行通电驱动。另外,如前所述,由于照明用开关与马达用开关的触点的动作时间不同,因此照明单元6如此在马达2的驱动开始前亮灯,在马达2的驱动停止后灭灯。

下面参照图2~图6,对壳体10的防振壳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前所述,在壳体10中,包含有把持部131的第2壳体部13被弹性连接于收装马达2和驱动机构3的第1壳体部11,据此,实现了抑制振动从第1壳体部11向第2壳体部13(尤其是把持部131)的传递。

更详细而言,如图2所示,在第1壳体部11的驱动机构收装部117与第2壳体部13的上侧部分133之间配置有左右一对的第1弹簧71。另外,在图2中,仅图示右侧的第1弹簧71,但左侧的第1弹簧71的结构与右侧相同。并且,在第1壳体部11的马达收装部111与第2壳体部13的下侧部分135之间配置有第2弹簧75。也就是说,第1壳体部11与第2壳体部13在把持部131的上端部侧与下端部侧,通过第1弹簧71与第2弹簧75而弹性连接。除了上述弹簧外,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前端部与上侧部分133的圆筒状的前侧部分之间呈夹持状配置有由弹性部件形成的o型圈79。

对第1弹簧71的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和图4所示,在驱动机构收装部117的后端部通过螺钉固定有板状部件72。在板状部件72的后表面的上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弹簧承受部73。弹簧承受部73具有向后方突出的圆柱部。另外,在被配置于弹簧承受部73的后侧的上侧部分133的后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弹簧承受部74。弹簧承受部74具有向前方突出的圆柱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簧71采用压缩螺旋弹簧。第1弹簧71以其中心轴沿冲击轴a1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在两端部外装于弹簧承受部74、73的各圆柱部的状态下,以弹性变形状被配置于弹簧承受部74、73之间。第1弹簧71对第1壳体部11(驱动机构收装部117)和第2壳体部13(上侧部分133)向使把持部131从第1壳体部11离开的方向施力。换而言之,第1弹簧71在作为冲击轴a1方向的前后方向上,对第1壳体部11向前方施力,对包含有把持部131的第2壳体部13向后方施力。

对第2弹簧75的配置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和图5所示,弹簧承受部76从马达收装部111的前下端部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弹簧承受部76包含有前壁部和左右的侧壁部,并且其后侧开口。另外,被设置于下侧部分135的弹簧承受部77为前侧开口的凹部,并且该弹簧承受部77被配置于弹簧承受部76的后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弹簧75也为压缩螺旋弹簧。第2弹簧75以其中心轴沿冲击轴a1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在两端部抵接于弹簧承受部76、77的后表面和前表面的状态下,以弹性变形状被配置于弹簧承受部76、77之间。第2弹簧75对第1壳体部11(马达收装部111)和第2壳体部13(下侧部分135)向使把持部131从第1壳体部11离开的方向施力。也就是说,与第1弹簧71同样,第2弹簧75也对第1壳体部11向前方施力,对第2壳体部13向后方施力。

并且,在壳体10上设置有滑动引导结构,该滑动引导结构在第1壳体部11与第2壳体部13作相对移动时发挥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滑动引导结构,设置有上侧引导部8和下侧引导部9,该上侧引导部8和下侧引导部9位于马达主体部20的上侧和下侧的2处。

首先,参照图3和图4对上侧引导部8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所示,有底矩形筒状的马达收装部111包括:周壁部112,其在周向上包围马达2;底部113,其与周壁部112的下端连接,形成马达收装部111的下端部。另外,底部113的外缘部形成比中央部更向上方凹进的台阶部114。上侧滑动部81作为与周壁部112不同的部件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并且被安装于周壁部112的上端部的外周。上侧滑动部81的上表面作为与冲击轴a1平行的平面(也就是,其法线与冲击轴a1垂直的平面)而形成,并且构成第1上侧滑动面8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上侧滑动面811设置成沿水平方向伸展的平面(也就是,具有与冲击轴a1垂直,且与马达轴25的旋转轴a2平行的法线的平面)。

相对于此,上侧部分133的开口部(下端部)的下表面也作为与冲击轴a1平行的平面(也就是,其法线与冲击轴a1垂直的平面)而形成,并且构成第2上侧滑动面82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上侧滑动面821也被设置成沿水平方向伸展的平面,第1上侧滑动面811与第2上侧滑动面821能够在以面接触的方式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相对滑动。第1上侧滑动面811和第2上侧滑动面821构成上侧引导部8。

具有第1上侧滑动面811的上侧滑动部81由至少与具有第2上侧滑动面821的上侧部分133不同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壳体部13(把持部131、上侧部分133和下侧部分135)、马达收装部111的周壁部112和底部113均由聚酰胺树脂形成。另一方面,上侧滑动部81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

另外,如图4所示,周壁部112中的、构成左右的壁部的部分包括引导部115,该引导部115比安装于外周的上侧滑动部81更向上方突出,且被配置于上侧部分133的下端部的内侧。在第1上侧滑动面811与第2上侧滑动面821进行滑动,而使上侧部分133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作相对移动时,引导部115限制上侧部分133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而以使上侧部件133在冲击轴a1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上侧滑动面811与第2上侧滑动面821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沿冲击轴a1方向(前后方向)作相对滑动。

参照图2~图6对下侧引导部9的结构进行说明。下侧引导部9与上侧引导部8同样,由第1下侧滑动面911和第2下侧滑动面921构成,其中,第1下侧滑动面911形成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下侧滑动部91,第2下侧滑动面921形成于下侧部分135。

如图3和图6所示,下侧滑动部91被安装于马达收装部111的周壁部112的下端部的外周。下侧滑动部91包括:外周部912、外缘部913和突出部914。外周部912形成为矩形框状,并且被安装于周壁部112的外周。外缘部913沿着形成于底部113的外缘部的台阶部114,从外周部912向内侧突出。突出部914从外缘部913的内侧的端部向下方突出至与底部113的中央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外缘部913的下表面作为与冲击轴a1平行的平面(也就是,其法线与冲击轴a1垂直的平面)而形成,并且构成第1下侧滑动面9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下侧滑动面911设置成沿水平方向伸展的平面。

另外,下侧滑动部91由至少与下侧部分135不同的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滑动部91与上侧滑动部81同样,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底部113以与下侧滑动部91的外缘部913相向的方式固定有板状部件917。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部件917作为后侧敞开的大致u字状的板金而构成,并且以与外缘部913相向的方式,通过螺钉被从下方固定于底部113。在作为外缘部913的下表面的第1下侧滑动面911与板状部件917的上表面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间隙。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在板状部件917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前方止挡部918和左右一对的后方止挡部919。前方止挡部918和后方止挡部919均通过板状部件917的局部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前方止挡部918和后方止挡部919构成为,与后述的前方抵接部137和后方抵接部138协同动作,来限制下侧部分135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在冲击轴a1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上超出规定范围的相对移动。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在下侧部分135的开口部(上端部)形成有夹持部922,该夹持部922从下侧部分135的周壁部136向内侧突出。另外,图5是马达收装部111的仰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将下侧部分135的周壁部136的内表面、和夹持部922的突出端分别用点划线和双点划线表示。

夹持部922构成为,至少一部分(详细而言,后部以外的部分)被配置在形成于第1下侧滑动面911与板状部件917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滑动。夹持部922的上下方向的厚度,与第1下侧滑动面911和板状部件917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夹持部922的上表面作为与冲击轴a1平行的平面(也就是,其法线与冲击轴a1垂直的平面)而形成,并且构成第2下侧滑动面92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下侧滑动面921设置成沿水平方向伸展的平面。第1下侧滑动面911与第2下侧滑动面921能够在以面接触的方式相互接触的状态下相对滑动。

在第1下侧滑动面911与第2下侧滑动面921相对滑动,而下侧部分135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作相对移动时,下侧滑动部91的突出部914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抵接于夹持部922,由此,下侧滑动部91的突出部914限制下侧部分135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而以使下侧部分135在冲击轴a1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据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下侧滑动面911与第2下侧滑动面921在相互接触的状态下,沿冲击轴a1方向(前后方向)作相对滑动。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下侧部分135的周壁部136的前上端部分别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前方抵接部137。另外,在下侧部分135的周壁部136的后上端部分别设置有向下侧部分135的内侧突出的左右一对的后方抵接部138。前方抵接部137以能够与前方止挡部918的前表面抵接的方式构成。后方抵接部138以能够与后方止挡部919的后表面抵接的方式构成。前方抵接部137和后方抵接部138构成为,与前方止挡部918和后方止挡部919协同动作,来限制下侧部分135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在冲击轴a1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上超出规定范围的相对移动。

对上述结构的锤钻1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如前所述,第1壳体部11和第2壳体部13通过第1弹簧71和第2弹簧75分别被向前方和后方施力。因此,如图2和图3所示,在加工作业开始前的初始状态下,在前方抵接部137的后表面抵接有板状部件917的前方止挡部918。也就是说,通过前方抵接部137与前方止挡部918抵接,来规定下侧部分135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的初始配置。如图2和图4所示,初始状态的锤钻1中,第1上侧滑动面811与第2上侧滑动面821在马达收装部111的全周为抵接的状态。

当作业者按压操作触发开关14时,开始马达2的驱动。因马达2和驱动机构3的驱动,而导致在锤钻1产生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有由作业者把持的把持部131的第2壳体部13,通过第1弹簧71和第2弹簧75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被连接于第1壳体部11,该第1壳体部11收装成为振动源的马达2和驱动机构3。据此,能够抑制振动从第1壳体部11向第2壳体部13(尤其是把持部131)的传递。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弹簧71和第2弹簧75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并且对第1壳体部11和第2壳体部13向使把持部131从第1壳体部11离开的方向施力。而且,第1壳体部11和第2壳体部13在把持部131的两端通过第1弹簧71和第2弹簧75连接。据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振动从第1壳体部11向把持部131的传递。

另外,以能够分别相对于第2壳体部13的上侧部分133和下侧部分135滑动的方式构成的上侧滑动部81和下侧滑动部91被设置在第1壳体部11的2个位置。更详细而言,上侧滑动部81和下侧滑动部91在马达轴25的旋转轴a2方向上被配置在马达主体部20的两侧。因此,与仅在马达主体部20的单侧的1个位置设置滑动引导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第1壳体部11和第2壳体部13作相对移动时第1壳体部11与第2壳体部13之间的滑动的稳定性。

下侧滑动部91具有作为与冲击轴a1平行的平面的第1下侧滑动面911。第1下侧滑动面911在与形成于下侧部分135的第2下侧滑动面921接触的状态下,能够在冲击轴a1方向(前后方向)上滑动。在这种情况下,第1下侧滑动面911和第2下侧滑动面921在以面接触的方式相互接触的状态下,能够引导第1壳体部11和第2壳体部13,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滑动的稳定性。另外,通过使此时的滑动方向为冲击轴a1方向,能够有效抑制在锤钻1中产生的振动中的、最大且起主导性作用的冲击轴a1方向的振动向把持部131的传递。

另外,如图7所示,在进行加工作业时,第2壳体部13抵抗第1弹簧71和第2弹簧75的施力,而相对于第1壳体部11向前方作相对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后方抵接部138与后方止挡部919的后表面抵接,来限制下侧部分135相对于马达收装部111向前方在此范围之上的移动。此时,在马达收装部111的全周的整个范围设置的上侧滑动部81的第1上侧滑动面811中的、后侧部分比上侧部分133的第2上侧滑动面821更靠后方配置,但由于马达收装部111的周壁部112的上表面与第2上侧滑动面821抵接,因此,不会在上侧部分133与马达收装部111之间产生间隙。据此,能够防止粉尘等进入壳体10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被设置于下侧部分135的上端部的夹持部922被配置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下端部(更详细而言,下侧滑动部91的外缘部913的下表面)与被固定于马达收装部111的下端部的板状部件917之间的间隙。而且,第1下侧滑动面911形成于外缘部913的下表面,第2下侧滑动面921形成于夹持部922的上表面。通过这样设置夹持部922,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实现冲击轴a1方向的滑动引导结构。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板状部件917由于为金属制,例如,即使在受到锤钻1落到地面等猛烈的冲击的情况下,也不会裂开而是发生弯曲,由此能够抑制板状部件917自身、夹持部922的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壳体部11中具有第1下侧滑动面911的下侧滑动部91由与具有第2下侧滑动面921的第2壳体部13不同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防止第1下侧滑动面911和第2下侧滑动面921在滑动过程中彼此熔融连接。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侧部分133作相对滑动的上侧滑动部81也由与第2壳体部13不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同样,能够防止第1上侧滑动面811和第2上侧滑动面821彼此熔融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部分135具有能够拆装电池19的结构的电池安装部15,该电池安装部15位于下侧部分135的旋转轴a2方向(上下方向)上的远离上侧部分133侧的端部(也就是,下端部)。由于下侧部分135弹性连接于收装有马达2和驱动机构3的第1壳体部11,因此,能够抑制在将电池19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5时的振颤。另外,通过将电池19安装于电池安装部15,使第2壳体部13的重量增加,能够进一步降低第2壳体部13的振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安装部15在冲击轴a1方向(前后方向)上排列设置有2个。而且,下侧部分135具有在覆盖空间150的区域形成的通气口139,其中,该空间150形成在电池连接端子155之间。控制锤钻1的动作的控制器5与空间150相邻,并且以在前后方向上与2个电池安装部15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多个电池安装部15并排设置的情况下,电池连接端子155之间的空间150容易成为无用空间(deadspace)。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控制器5和多个电池安装部15的配置上,将容易成为无用空间的区域作为设置通气口139的区域而有效利用,能够实现对控制器5进行冷却这样的高效化。另外,通过将电池安装部15和控制器5均配置于下侧部分135,能够容易地在电池安装部15和控制器5之间进行配线。

另外,由于控制器5的配线用端子51朝向电池安装部15的电池连接端子155之间的空间150突出,因此通过从在覆盖空间150的区域形成的通气口139流入的冷却风,能够对配线用端子51和配线进行有效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了从通气口139流入且在经过控制器5的周围后经过马达2的周围这样流动的冷却风,因此能够对需要冷却的控制器5和马达2进行有效冷却。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无刷电机作为马达2。由于在作为无刷电机的控制装置的控制器5搭载有控制电路、变频电路,因此对于冷却的需求高。相对于此,在锤钻1中,能够对无刷电机的控制装置进行有效冷却。

如锤钻1这样的冲击工具,以沿冲击轴a1方向呈直线状驱动顶端工具18的方式构成,因此,一般而言,在多数情况下设定冲击轴a1方向的尺寸比其他方向的尺寸长。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多个电池安装部15在与冲击轴a1平行的方向上排列设置,不会使其他方向上的尺寸增大而能够实现紧凑配置。另外,在如上述那样排列的电池安装部15上安装相同形状的多个电池19时,如图2所示,电池19的底面被配置在大致同一平面上。因此,能够使电池19的底面朝下,而将锤钻1以稳定的姿态载置于地板、作业台等的平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第1壳体部11弹性连接的第2壳体部13的下侧部分135设置有照明单元6,照明单元6以向顶端工具18的作业位置照射光的方式构成。因此,作业者在使用锤钻1进行加工作业时,能够容易地确认配置于作业位置的顶端工具18、以及被加工件的状态。另外,通过将照明单元6设置于下侧部分135,能够保护照明单元6免受振动影响。

并且,照明单元6构成为,与作业者为了对马达2通电驱动而按压操作触发开关14的操作联动,而在马达2通电驱动之前亮灯。因此,作业者仅通过为了对马达2通电驱动而操作触发开关14就能够使照明单元6亮灯,并且,在实际作业开始之前,也能够容易地确认顶端工具18的作业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照明单元6以在马达2的驱动停止后灭灯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在作业结束后,对被加工件的加工部位进行确认。

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发明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如下。锤钻1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结构一例。马达2、马达主体部20、马达轴25是分别对应于本发明的“马达”、“马达主体部”、“马达轴”的结构一例。驱动机构3是对应于本发明的“驱动机构”的结构一例。第1壳体部11、第2壳体部13是分别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壳体”、“第2壳体”的结构一例。把持部131、上侧部分133、下侧部分135是分别对应于本发明的“把持部”、“第1部分”、“第2部分”的结构一例。上侧滑动部81、下侧滑动部91是分别对应于本发明的“第1滑动部”、“第2滑动部”的结构一例。第1弹簧71、第2弹簧75、o型圈79是分别对应于本发明的“弹性结构要素”的结构一例。

板状部件917是对应于本发明的“板状部件”的结构一例。夹持部922是对应于本发明的“夹持部”的结构一例。前方止挡部918、后方止挡部919是分别对应于本发明的“止挡部”的结构一例。电池安装部15、电池19是分别对应于本发明的“电池安装部”、“电池”的结构一例。照明单元6是对应于本发明的“照明装置”的结构一例。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不局限于示例所示的锤钻1的结构。例如,可以增加示例在下述的变更。另外,对于这些变更,可以将这些中的任意1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中所示的锤钻1、或者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组合来采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个例子,以既可作冲击动作又可作钻孔动作的锤钻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冲击工具也可以是仅可作冲击动作的(也就是,驱动机构3不具有旋转传递机构38)电锤。另外,马达2不局限于由作为电源的电池19驱动的无刷的直流电机,也可以采用有刷的交流电机。在这种情况下,锤钻1设置为不具有电池安装部15的结构。

另外,在设置电池安装部15的情况下,其数量也不局限于2个,也可以是1个,还可以是3个以上。电池安装部15排列的方向不局限于与冲击轴a1平行的方向,也可以是与冲击轴a1交叉的方向。电池15相对于电池安装部15的拆装方向也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在2个电池安装部15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情况下,也可以设拆装方向为左右方向。另外,从防振的观点来看,优选电池安装部15设置于第2壳体部13。

用于使第1壳体部11和第2壳体部13以彼此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连接的弹性结构要素的数量、位置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例如,第1弹簧71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第2弹簧75也可以配置为2个以上。对于第1弹簧71和第2弹簧75以夹持状被配置的位置,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弹簧71被配置于上侧部分133的后端部内,第2弹簧75被配置于下侧部分135的前端部内,但不局限于此,例如,第2弹簧75也可以配置于下侧部分135的后端部内。另外,从对于把持部131防振的观点来看,优选第1弹簧71和第2弹簧75分别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第1弹簧71被配置在与把持部131的上端部连接的上侧部分133与第1壳体部11之间,以及,第2弹簧75被配置在与下端部连接的下侧部分135与第1壳体部11之间,但也不排除其他的配置方式。另外,第1壳体部11和第2壳体部13可以通过弹性结构要素直接连接,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除了弹性结构要素外,还通过其他的部件连接。

如上所述,为了防止第1下侧滑动面911与第2下侧滑动面921熔融连接,优选至少下侧滑动部91由与第2壳体部13不同的材料形成,但也不排除这些均由相同材料形成。在下侧滑动部91和第2壳体部13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仅是下侧滑动部91,而是马达收装部111整体均由与第2壳体部13不同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将作为其他部件的下侧滑动部91安装于马达收装部111,而是在马达收装部111的下端部形成第1下侧滑动面911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以下侧滑动部91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第2壳体部13由聚酰胺树脂形成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可采用的材料不局限于这些示例。也可以与上述结构相反,下侧滑动部91由聚酰胺树脂形成,第2壳体部13由聚碳酸酯树脂形成。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第2壳体部13由聚酰胺树脂形成的情况下,下侧滑动部91的材料,除了可以是聚碳酸酯树脂以外,例如还可以采用聚缩醛树脂、铁、镁、铝、不锈钢。另外,下侧滑动部91的材料优选采用具有比聚酰胺树脂更高的熔点的材料。另外,上侧滑动部81也可以进行与下侧滑动部91同样的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马达收装部111的下端部(更详细而言,下侧滑动部91(外缘部913)的下表面)与板状部件917之间的间隙配置有夹持部922,夹持部922的上表面作为第2下侧滑动面921而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夹持部922被夹持在马达收装部111的下端部与板状部件917之间,因此,使滑动更稳定。然而,下侧引导部9也可以不使用夹持部922,而是与上侧引导部8同样,以下侧滑动部91的下表面作为第1下侧滑动面911,以下侧部分135的周壁部136的上表面作为第2下侧滑动面921而构成。上侧引导部8也可以变更为与下侧引导部9同样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上侧引导部8和下侧引导部9的滑动面均作为在水平方向上伸展的平面而形成,但滑动面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但是,在冲击轴a1方向上产生最大且起到主导性作用的振动的冲击工具中,优选使滑动面与该振动方向相对应,而与冲击轴a1方向平行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滑动面由具有与冲击轴a1垂直的法线的面形成即可,可以不局限于平面,而是由弯曲面等非平面构成。

并且,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筑了以下的方式。以下的方式,可以与实施方式所示的锤钻1、上述变形例、或者各技术方案中记载的发明组合来采用。

[方式1]

所述第1壳体可以包括:驱动机构收装部,其沿所述冲击轴方向延伸,并且收装所述驱动机构;和马达收装部,其以沿所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的方式被连接固定于所述驱动机构收装部,并且收装所述马达,所述第1部分以覆盖所述驱动机构收装部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所述第1滑动部和所述第2滑动部分别在所述旋转轴方向上,被设置于所述马达收装部的所述驱动机构收装部侧的第1端部和位于与所述驱动机构收装部相反一侧的第2端部。

[方式2]

在方式1中,所述第1滑动部和所述第2滑动部也可以分别被设置于构成所述马达收装部的周壁部。

[方式3]

所述冲击工具可以具有多个所述电池安装部,所述多个电池安装部沿规定方向排列设置于所述第2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