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筒节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95192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电筒节存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风电塔筒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风电筒节存放装置。



背景技术:

风电塔筒通常由3-4段塔筒组成,而每段塔筒最长可达32m,直径最大可达7m,由10多张钢板卷制后组装焊接而成。由于单段塔筒重量可达120t,因此制作车间通常是重装车间,重装车间的造价高意味着在车间内部不可能有太大的空间用来存放待组装的筒节,而由于组装工序的需要,又必须在组装工序之前储备一定数量的筒节。有时由于工期耽误,风电塔筒成品不能及时从制造厂发货,卷制好的风电筒节将占据过多的有限空间,影响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存放多个风电筒节的风电筒节存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风电筒节存放装置,包括支撑架、设在支撑架底部的下层支架以及设在支撑架顶部的上层支架,其中,所述支撑架包括多条支腿;所述下层支架包括下层承重横梁,该下层承重横梁上设有下弧形凹槽;所述上层支架包括上层承重横梁,该上层承重横梁上设有上弧形凹槽;所述下弧形凹槽和上弧形凹槽对应的中心线相互平行,所述下弧形凹槽对应的直径、上弧形凹槽对应的直径与所承放的风电筒节直径相适应。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下层支架还包括左连接梁和右连接梁,所述下层承重横梁包括下层前承重梁和下层后承重梁,所述下层前承重梁和下层后承重梁中部都设有所述下弧形凹槽;所述下层前承重梁、左连接梁、下层后承重梁、右连接梁首尾端依次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口”字形;所述上层支架还包括左固定梁和右固定梁,所述上层承重横梁包括上层前承重梁和上层后承重梁,所述上层前承重梁和上层后承重梁中部都设有所述上弧形凹槽,所述上层前承重梁、右固定梁、上层后承重梁、左固定梁首尾依次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支腿为四个,分别为左前支腿、左后支腿、右前支腿以及右后支腿,其中,所述左前支腿下端与所述下层前承重梁和左连接梁的端部固定连接,上端与上层前承重梁和左固定梁的端部固定连接;左后支腿的下端与所述下层后承重梁和左连接梁的端部固定连接,上端与上层后承重梁和左固定梁的端部固定连接;右前支腿下端与所述下层前承重梁和右连接梁的端部固定连接,上端与所述上层前承重梁和右固定梁的端部固定连接;右后支腿下端与所述下层后承重梁和右连接梁的端部固定连接,上端与所述上层后承重梁和右固定梁的端部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上层前承重梁和上层后承重梁中部都设置有一个凸台,所述上弧形凹槽设在凸台的中部。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左固定梁、右固定梁中部都设有一个吊环。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左连接梁和右连接梁长度一样,所左固定梁、右固定梁的长度一样且比左连接梁的长度小;所述左连接梁、左前支腿、左固定梁、左后支腿形成等腰梯形结构,对应的,所述右连接梁、右前支腿、右固定梁、右后支腿形成等腰梯形结构。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左前支腿和上层前承重梁之间、右前支腿和上层前承重梁之间、左后支腿和上层后承重梁之间、右后支腿和上层后承重梁之间都设有一个斜撑梁。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下弧形凹槽对应的直径大于上弧形凹槽对应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通过上层机架和下层机架的能够在竖直方向存放两个风电筒节,而且上弧形凹槽和下弧形凹槽与对应存放的风电筒节直径大小相适应,使存放的风电筒节分别与上层承重横梁、下层承重横梁结合紧密,不容易掉下来。

附图说明

图1是风电筒节存放装置的简化立体图。

图2是风电筒节存放装置的左视图(存放风电筒节后)。

图3是风电筒节存放装置的正视图(存放风电筒节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的一种风电筒节存放装置,包括支撑架2、设在支撑架底2部的下层支架1以及设在支撑架顶部的上层支架3;所述下层支架1包括下层承重横梁,所述下层承重横梁包括下层前承重梁11和下层后承重梁12,,所述下层前承重梁11和下层后承重梁12中部都设有所述下弧形凹槽15;为了能够固定下层前承重梁11和下层后承重梁12,还包括首尾分别与所述下层前承重梁11和下层承重梁12固定连接的左连接梁13和右连接梁14,所述下层前承重梁11、左连接梁13、下层后承重梁12、右连接14梁首尾端依次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口”字形。相对应的,所述上层支架3包括上层承重横梁,所述上层承重横梁包括上层前承重梁31、上层后承重梁32、分别连接上层前承重梁31、上层后承重梁32两端的左固定梁33和右固定梁34,所述上层前承重梁31、右固定梁34、上层后承重梁32、左固定梁33首尾依次连接。所述上层前承重梁31和上层后承重梁32中部都设置有一个凸台36,凸台36的中部设有上弧形凹槽35;所述下弧形凹槽15和上弧形凹槽35对应的中心线相互平行,所述下弧形凹槽15对应的直径、上弧形凹槽35对应的直径与所承放的风电筒节直径相适应。

为了能固定下层支架1和上层支架2,所述支撑架底2包括4条支腿,分别为左前支腿21、左后支腿22、右前支腿23以及右后支腿24,其中,所述左前支腿21下端与所述下层前承重梁11和左连接梁13的端部固定连接,上端与上层前承重梁31和左固定梁33的端部固定连接;左后支腿22的下端与所述下层后承重梁12和左连接梁13的端部固定连接,上端与上层后承重梁32和左固定梁33的端部固定连接;右前支腿23下端与所述下层前承重梁11和右连接梁14的端部固定连接,上端与所述上层前承重梁31和右固定梁34的端部固定连接;右后支腿24下端与所述下层后承重梁12和右连接梁14的端部固定连接,上端与所述上层后承重梁32和右固定梁34的端部固定连接。

为了加固风电筒节存放装置,提供装置的强度,所述左前支腿21和上层前承重梁31之间、右前支腿23和上层前承重梁31之间、左后支腿22和上层后承重梁32之间、右后支腿24和上层后承重梁32之间都设有一个斜撑梁4。

为了方便放置不同规格的风电筒节且使整个存放装置更加地牢固,所述左连接梁13和右连接梁14长度一样,所左固定梁33、右固定梁34的长度一样且比左连接梁13的长度小;所以会产生如下情况:所述左连接梁13、左前支腿21、左固定梁33、左后支腿22形成等腰梯形结构,对应的,所述右连接梁14、右前支腿23、右固定梁34、右后支腿24形成等腰梯形结构;所述上层机架3围成的面积比下层机架1围成的面积小。相对应的,所述下弧形凹槽15对应的直径大于上弧形凹槽35对应的直径,故下弧形凹槽15存放较大直径的风电筒节8,而上弧形凹槽35用于存放较小直径的风电筒节7,这样上层机架3的重心在下层机架1的围成的面积范围内,有利于提高风电筒节存放装置的平稳度。

所述左固定梁33、右固定梁34中部都设有一个吊环6,使用时钢丝绳绑在吊环6的孔里,桥机通过钢丝绳转移整个装置。

该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将直径大的风电筒节成品采用叉车或者带有专用U型吊钩的桥机转运到下层机架1中的下弧形凹槽15中,再采用带有专用U型吊钩的桥机将直径小的风电筒节成品转运至上层支架3的上弧形凹槽35中。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