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台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1930发布日期:2018-11-20 20:52阅读:53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台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夹具,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台钳。



背景技术:

台钳,又称虎钳、台虎钳,是夹持、固定工件以便进行加工的一种工具,使用十分广泛。钳工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台钳上完成的,比如锯,锉,錾,以及零件的装配和拆卸。

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5218882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台钳,它包括固定钳体、活动钳体和丝杆,活动钳体可以在固定钳体上滑动,活动钳体与丝杆连接,活动钳体上设有刻度,固定钳体上设有可观察刻度的窗口。

上述专利中,工件夹持在活动钳体和固定钳体之间。夹紧工件后,工件对活动钳体上侧施加朝外的压力,容易使活动钳体上翘,需要员工用锤子向下敲紧活动钳体。这使台钳操作繁琐,且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工件对活动钳体上侧施加朝外的压力,容易使活动钳体上翘,需要员工用锤子向下敲紧活动钳体。这使台钳操作繁琐,且工作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台钳,其具有安装方便、活动钳体不会上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台钳,包括底座、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的固定钳体以及滑动在所述底座上的活动钳体,所述固定钳体与所述活动钳体之间形成夹持槽;

所述活动钳体上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的朝向远离所述底座与所述固定钳体,所述斜面上贯穿开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内插接有定位螺杆,所述定位螺杆的轴心线朝向底座且向所述固定钳体倾斜,所述定位孔在所述底座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内径尺寸大于所述定位螺杆在所述底座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外径尺寸;

所述定位螺杆的一端伸出所述定位孔且固定连接有压接所述定位孔周缘的定位圆环,其另一端与所述底座螺纹连接,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多个倾斜螺孔,所述倾斜螺孔沿所述活动钳体的滑动方向均匀排列,且与所述定位孔对应配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滑动活动钳体,使定位孔对准倾斜螺孔,进行夹持槽的粗调,定位螺杆插入定位孔且下端与倾斜螺孔螺纹连接,将定位螺杆旋进倾斜螺孔,使定位圆环在斜面上向下滑动,推动活动钳体靠近固定钳体,使夹持槽的大小适应工件的尺寸,从而夹紧工件,完成夹持槽大小的细调,定位圆环对活动钳体的力斜向下方,不仅有使活动钳体靠近固定钳体的水平分力,还有将活动钳体向下压的竖直分力,活动钳体在竖直分力的作用下不会向上翘起。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一面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沿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凸出于所述底座,所述活动钳体滑动在所述导轨上;

所述活动钳体上开设有开口朝向所述导轨的导向槽,所述导轨朝向所述导向槽的侧面均与所述导向槽的内壁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导轨的上侧面以及位于其长度方向两侧的侧面均与导向槽的内壁贴合,活动钳体沿导轨的长度方向往复滑动,从而使活动钳体与固定钳体之间的夹持范围可调整,能固定尺寸不同的工件。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孔为腰圆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腰圆孔能让定位螺杆在定位孔内实现移动,还能使定位螺杆在定位孔内的移动路径达到最长。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螺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设置有内六角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内六角孔能方便员工使用内六角扳手转动定位螺杆。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钳体以及所述固定钳体靠近所述夹持槽的侧壁设置有倒斜角,所述倒斜角朝向所述夹持槽远离所述底座的一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件与活动钳体及固定钳体的顶面平齐时,倒斜角使工件上端与活动钳体及固定钳体之间留有空隙,方便员工伸入空隙捏取工件。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贯穿开设有多个固定圆孔,所述固定圆孔的轴心线与所述底座设有所述导轨的侧面垂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员工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圆孔和钳工台上的基准圆孔,使台钳固定在钳工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贯穿开设有辅助圆孔,所述辅助圆孔的轴心线与所述固定圆孔的轴心线垂直。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员工需要扶住台钳时,可以将手指伸入辅助圆孔,扣紧台钳。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将工件放置在夹持槽内,再滑动活动钳体,让定位孔对准距离工件最近的倾斜螺孔,完成夹持槽的粗调,再讲定位螺杆插入定位孔,并将定位螺杆旋进倾斜螺孔,在此过程中,定位圆环在斜面上向下滑动,推动活动钳体靠近固定钳体,从而夹紧工件,完成夹持槽的细调,定位圆环对活动钳体的力斜向下方,不仅有使活动钳体靠近固定钳体的水平分力,还有将活动钳体向下压的竖直分力,活动钳体在竖直分力的作用下不会向上翘起;

(2)通过设置导轨,活动钳体在导轨上滑动,具有固定的滑动轨迹,不容易滑出底座;

(3)通过将定位孔设置为腰圆孔,腰圆孔能让定位螺杆在定位孔内的移动路径达到最长,充分利用定位孔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台钳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台钳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台钳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底座;2、固定钳体;3、活动钳体;4、导轨;5、导向槽;6、定位螺杆;7、定位孔;8、倾斜螺孔;9、固定圆孔;10、倒斜角;11、辅助圆孔;12、定位圆环;13、夹持槽;14、斜面;15、内六角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

一种台钳,如图1所示,包括方形条状的底座1,底座1长度方向为水平。在底座1长度方向的一侧上方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固定钳体2,固定钳体2为方形。在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方形的活动钳体3,且活动钳体3、底座1及固定钳体2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槽13。底座1上表面设置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导轨4,导轨4为方形,且凸出于底座1上表面。如图2所示,活动钳体3下表面开设有开口向下以与导轨4卡接配合的导向槽5,导向槽5与导轨4滑动连接,导轨4上侧面以及位于其长度方向两侧的侧面均与导向槽5的内壁贴合,使活动钳体3只能沿底座1长度方向往复滑动,从而使夹持槽13的夹持范围改变,以适应尺寸不同的工件。

结合图3与图4,为了防止活动钳体3上翘,活动钳体3上表面远离固定钳体2的侧边设置有斜面14,斜面14的朝向向上且远离夹持槽13。斜面14上设置有垂直于斜面14的定位孔7。定位孔7为贯穿活动钳体3的腰圆孔。定位孔7内插接有定位螺杆6,且定位螺杆6上下两端均伸出定位孔7,定位孔7在底座1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内径尺寸大于定位螺杆6在底座1长度方向上的最大外径尺寸,使活动钳体3在定位螺杆6固定后还能沿导轨4的长度方向互动。参考图2,定位螺杆6顶面设置有内六角孔15,方便使用内六角扳手转动定位螺杆6。定位螺杆6上端一体设置有共轴心线的定位圆环12,且定位圆环12凸出于定位螺杆6的侧面,以压接在斜面14上。定位螺杆6下端设置有外螺纹。在导轨4上设置有多个与定位螺杆6下端外螺纹配合的倾斜螺孔8,倾斜螺孔8位置与定位孔7的位置对应且沿活动钳体3滑动方向均匀排列。操作台钳时,先将活动钳体3放置在导轨4上,再把需要夹持的工件放置在夹持槽13内。滑动活动钳体3,使定位孔7位置对准能够到达且离工件最近的倾斜螺孔8,完成夹持槽13大小的粗调。定位螺杆6插入定位孔7且下端与倾斜螺孔8螺纹连接,通过使用内六角扳手转动定位螺杆6,让定位螺杆6逐渐旋进倾斜螺孔8并靠近底座1,从而使定位圆环12在斜面14上向下滑动,并推动活动钳体3靠近固定钳体2,使夹持槽13的大小适应工件的尺寸,从而夹紧工件,完成夹持槽13大小的细调。定位圆环12对活动钳体3的力斜向下方,不仅有使活动钳体3靠近固定钳体2的水平分力,还有将活动钳体3向下压的竖直分力。活动钳体3在竖直分力的作用下不会向上翘起。

若当工件被磨平后,工件上端与活动钳体3及固定钳体2的上表面平齐,工件与活动钳体3及固定钳体2紧贴,如果工件没有凸出的部分供员工捏取,则工件不容易被取出。如图1与图3所示,为了方便工件的取出,活动钳体3及固定钳体2靠近夹持槽13处的上侧设置有倒斜角10,倒斜角10的表面朝向夹持槽13的上方。当工件位于活动钳体3及固定钳体2之间时,倒斜角10使工件上端与活动钳体3及固定钳体2之间留有空隙,员工可以捏取工件,并将工件取出。

在实际使用时,台钳一般会固定在钳工台上,为了使台钳可以固定在钳工台上,底座1上设置有多个轴线竖直的固定圆孔9,固定圆孔9的数量、大小和位置与钳工台上的基准圆孔配合。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圆孔9和钳工台上的基准圆孔,使台钳固定在钳工台上。由于台钳侧面光滑不易抓握,在固定钳体2上设置有水平且轴线垂直于底座1长度方向的辅助圆孔11,辅助圆孔11贯穿固定钳体2。当需要扶住台钳时,可以将手指伸入辅助圆孔11,抓紧台钳。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先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圆孔9和钳工台上的基准圆孔,使底座1固定在钳工台上。再将活动钳体3放置在导轨4上,并把需要夹持的工件放置在夹持槽13内。滑动活动钳体3,使定位孔7位置对准能够到达且离工件最近的倾斜螺孔8,完成夹持槽13大小的粗调。将定位螺杆6插入定位孔7且使定位螺杆6与定位孔7螺纹连接,并使用内六角扳手拧紧定位螺杆6,使定位圆环12推动活动钳体3靠近固定钳体2,从而使夹持槽13适应工件的尺寸,夹紧工件,完成夹持槽13大小的细调。同时定位螺杆6对活动钳体3施加向下的压力,防止活动钳体3翘起。卸下工件时,使用内六角扳手拧松定位螺杆6,并将手指伸入倒斜角10与工件的缝隙中,将工件取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多个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