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套筒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4673发布日期:2019-01-22 22:04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套筒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卸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套筒工具。



背景技术:

在易拉罐的制造工艺中,当罐子在经过清洗烘干之后,进行印刷的工艺环节。在印刷环节里面,有一个负责在罐子表面印刷一层水性光油的设备,这个设备叫作上光机。上光机的主体部分由胶轮、钢轮、刀架盒、驱动齿轮箱等机构组成。在印刷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印刷质量的要求,来调整钢轮与胶轮之间的压力。这个压力的调整是通过在钢轮与齿轮箱之间的一个调节丝杆来实现的。

但是,由于调节压力的丝杆位于钢轮靠内侧的位置,要调节压力,必须用手拿着棘轮扳手,伸到钢轮背面的狭小空间里面,转动扳手才能完成,这样既费力又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供一种套筒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既费力又不安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省力安全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套筒工具,包括:第一伞齿轮、第二伞齿轮、第一转轴、第二转轴、套筒、第一顶丝及把手;所述第一伞齿轮和所述第二伞齿轮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伞齿轮;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二伞齿轮;所述套筒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的外部;在所述套筒的侧壁上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顶丝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转轴接触;所述把手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上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顶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的侧壁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顶丝靠向所述第一平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顶丝;所述把手的第一端为中空筒;所述中空筒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的外部;在所述中空筒的侧壁上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顶丝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二转轴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轴上有第四通孔;所述第二顶丝依次穿过所述第三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轴的侧壁有第二平面;所述第二顶丝靠向所述第二平面。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伞齿轮和第三转轴;所述第三伞齿轮和所述第二伞齿轮通过齿轮连接;所述第三转轴穿过所述第三伞齿轮。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转轴上有第五通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三转轴的侧壁有第三平面。

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先将套筒套在待拧紧或拧松的螺母上,通过把手带动第二转轴旋转,第二转轴再带动第二伞齿轮转动。第二伞齿轮再带动第一伞齿轮转动。第一伞齿轮再带动第一转轴旋转,第一顶丝将第一转轴的旋转力传递为套筒的扭力,从而对螺母施加扭力,将螺母拧紧或拧松。通过把手代替了人的手臂,使得人不需要把手伸到钢轮背面,而仅仅在钢轮正面操作把手就可以完成调整压力的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既费力又不安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省力安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套筒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A部放大图;

其中,1-第一伞齿轮,2-第二伞齿轮,3-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5-套筒,6-第一顶丝,7-把手,8-中空筒,9-第二顶丝,10-第三伞齿轮,11-第三转轴,12-T型扶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套筒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既费力又不安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省力安全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先将套筒套在待拧紧或拧松的螺母上,通过把手带动第二转轴旋转,第二转轴再带动第二伞齿轮转动。第二伞齿轮再带动第一伞齿轮转动。第一伞齿轮再带动第一转轴旋转,第一顶丝将第一转轴的旋转力传递为套筒的扭力,从而对螺母施加扭力,将螺母拧紧或拧松。通过把手代替了人的手臂,使得人不需要把手伸到钢轮背面,而仅仅在钢轮正面操作把手就可以完成调整压力的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既费力又不安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省力安全的技术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套筒工具,包括:第一伞齿轮1、第二伞齿轮2、第一转轴3、第二转轴4、套筒5、第一顶丝6及把手7;第一伞齿轮1和第二伞齿轮2通过齿轮连接;第一转轴3穿过第一伞齿轮1;第二转轴4穿过第二伞齿轮2;套筒5套设在第一转轴3的外部;在套筒5的侧壁上有第一通孔;第一顶丝6穿过第一通孔与第一转轴3接触;把手7与第二转轴4连接。

具体地,套筒5的内壁为与目标螺母外形相匹配的限位结构。可以根据目标螺母外形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套筒。

在本实施例中,由第一伞齿轮1和第二伞齿轮2组成90度的伞齿轮机构,从而实现了动力从竖直方向到水平方向或从水平方向到竖直方向的传递。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转轴3与第一顶丝6的两种连接方式。其中,第一种连接方式为:第一转轴3上有第二通孔;第一顶丝6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顶丝6将第一转轴3的旋转力传递为套筒5的扭力。

第二种连接方式为:第一转轴3的侧壁有第一平面;第一顶丝6靠向第一平面,第一顶丝6将第一转轴3的旋转力传递为套筒5的扭力。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第一转轴3上只开设第二通孔或只加工第一平面,也可以在第一转轴3上既开设第二通孔又加工第一平面,第一顶丝6与第一转轴3可以通过第二通孔和第一平面中的任意一个限位连接,以传递扭力。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结构强度,可以在第一转轴3和套筒5的侧壁上开设更多数量的通孔。相对应地,只需插接相对应的顶丝即可。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还包括:第二顶丝9;把手7的第一端为中空筒8;中空筒8套设在第二转轴4的外部;在中空筒8的侧壁上有第三通孔;第二顶丝9穿过第三通孔与第二转轴4接触。

若需要更换把手7,可以先将第二顶丝9取出,再将新把手的中空筒套设在第二转轴4的外部,再将第二顶丝9插入新把手的中空筒的通孔中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二转轴4与第二顶丝9的两种连接方式。其中,第一种连接方式为:第二转轴4上有第四通孔;第二顶丝9依次穿过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第二顶丝9将把手7的旋转力传递为第二转轴4的旋转力,进而转化为第二伞齿轮2的旋转力。

第二种连接方式为:第二转轴4的侧壁有第二平面;第二顶丝9靠向第二平面,第二顶丝9将把手7的旋转力传递为第二转轴4的旋转力,进而转化为第二伞齿轮2的旋转力。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第二转轴4上只开设第四通孔或只加工第二平面,也可以在第二转轴4上既开设第四通孔又加工第二平面,第二顶丝9与第二转轴4可以通过第四通孔和第二平面中的任意一个限位连接,以传递扭力。

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提高结构强度,可以在第二转轴4和中空筒8的侧壁上开设更多数量的通孔。相对应地,只需插接相对应的顶丝即可。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说明,还包括:第三伞齿轮10和第三转轴11;第三伞齿轮10和第二伞齿轮2通过齿轮连接;第三转轴11穿过第三伞齿轮10。

具体地,在第三转轴11上有第五通孔;和/或,在第三转轴11的侧壁有第三平面。可以通过顶丝连接的方式装配另一个套筒,无需将原套筒5换下就可以将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螺母拧紧或拧松,以提高套筒工具的适用性。

对把手7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把手7的第二端为T型扶手12。

具体地,T型扶手12为仿手型结构,以便于操作人员能够轻松施力。

为了实现防滑,在T型扶手12上有防滑层。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先将套筒5套在待拧紧或拧松的螺母上,手握T型扶手12,进行旋转;第二顶丝9将把手7的旋转力传递为第二转轴4的旋转力,第二转轴4带动第二伞齿轮2转动。第二伞齿轮2再带动第一伞齿轮1转动。第一伞齿轮1再带动第一转轴3旋转,第一顶丝6将第一转轴3的旋转力传递为套筒5的扭力,从而对螺母施加扭力,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技术效果】

1、先将套筒5套在待拧紧或拧松的螺母上,通过把手7带动第二转轴4旋转,第二转轴4再带动第二伞齿轮2转动。第二伞齿轮2再带动第一伞齿轮1转动。第一伞齿轮1再带动第一转轴3旋转,第一顶丝6将第一转轴3的旋转力传递为套筒5的扭力,从而对螺母施加扭力,将螺母拧紧或拧松。通过把手7代替了人的手臂,使得人不需要把手伸到钢轮背面,而仅仅在钢轮正面操作把手7就可以完成调整压力的操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既费力又不安全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省力安全的技术效果。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一转轴3与第一顶丝6的两种连接方式,提高了套筒工具的可操作性。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第二转轴4与第二顶丝9的两种连接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套筒工具的可操作性。

4、通过对第三伞齿轮10和第三转轴11的使用,可以通过顶丝连接的方式装配另一个套筒,无需将原套筒5换下就可以将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的螺母拧紧或拧松,从而提高了套筒工具的适用性。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