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位器自动调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46117发布日期:2020-07-29 02:59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位器自动调试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位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电位器自动调试工装。



背景技术:

电位器是一种应用相当普及的电阻元件,其本质上是一种可变电阻器,它通主要由电阻体和可移动的电刷或滑动系统组成,当电刷沿电阻体移动时,在输出端即获得与位移量成一定关系的电阻值或电压,即当电阻体的两个固定触电之间外加一个电压时,通过转动或滑动系统改变触点在电阻体上的位置,在动触点与固定触点之间便可得到一个与动触点位置成一定关系的电压。

目前电位器包括壳体座和设置于壳体座内的电阻调节组件,壳体座还设置有与电阻调节组件电性连接的输入输出端子,壳体座设置有凸出轴套,还包括穿过凸出轴套与电阻调节组件可拆卸连接的转轴,为了方便转动转轴,达到调节阻值的目的,通常在转轴的上端开设两侧贯通的凹槽。

通常在电位器出厂时需要对其进行检测调试,一般的操作方式是人工手持一字螺丝刀,将其伸入到凹槽后,然后转动一字螺丝刀,便带动转轴转动,以此测试电位器是否可以正常调节,但是此种调节方式调节方式速度较慢,而且人工长时间重复操作,容易产生疲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位器自动调试工装,其检测效率高且能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位器自动调试工装,包括基板、夹持机构、移动板、支架、升降气缸、升降板和转动杆,所述的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且用于夹持待测试的电位器,所述的移动板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且能相对所述的基板纵向移动,所述的支架设置在所述的移动板上,且能相对所述的基板横向移动,所述的升降气缸竖直固定在所述的支架上,所述的升降气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的升降板固定,所述的转动杆通过转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的升降板上。

所述的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驱动单元,所述的第一夹板固定在所述的基板上,且所述的第一夹板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的第二夹板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的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的第二容纳槽之间形成一用于夹持电位器的夹紧空间,所述的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的第一夹板上,且用于驱动所述的第二夹板靠近或远离所述的第一夹板。该结构中,由于电位器的壳体形状大致为圆筒形结构,故而夹紧空间的形状也与电位器相适配,为圆筒形,其中驱动单元的设置用于驱动第二夹板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板,从而起到夹紧或松开电位器的作用,从而无需人工手持,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所述的驱动单元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驱动杆和驱动气缸,所述的第一夹板的一侧间隔固定有两块延伸板,两块所述的延伸板之间固定有安装座,所述的驱动气缸的缸体铰接在两块所述的延伸板之间,所述的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上竖直连接有一联动轴,所述的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的联动轴上,所述的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的安装座上,所述的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的第二夹板相固定,所述的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的安装座上,所述的驱动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的联动轴上,所述的驱动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的第二连杆上。

所述的移动板通过第一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的基板上,所述的第一移动机构包括第一丝杆和第一调节旋钮,所述的基板上开设有纵向分布的第一滑槽,所述的移动板的下端固定有第一螺纹座,所述的第一螺纹座滑动设于所述的第一滑槽内,所述的第一丝杆与所述的第一螺纹座螺接,所述的第一丝杆的一端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滑槽的内壁上,所述的第一丝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的第一滑槽后与所述的第一调节旋钮固定。该结构中,采用丝杆传动,能够方便精确调整移动板的纵向位置,在调节时,转动第一调节旋钮,使第一丝杆发生转动,第一丝杆的转动能带动与其螺接的第一螺纹座纵向移动,调节方式较为便捷。

所述的支架通过第二移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的移动板上,所述的第二移动机构包括第二丝杆和第二调节旋钮,所述的移动板的上端开设有横向分布的第二滑槽,所述的支架的下端固定有第二螺纹座,所述的第二螺纹座滑动设于所述的第二滑槽内,所述的第二丝杆与所述的第二螺纹座螺接,所述的第二丝杆的一端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滑槽的内壁上,所述的第二丝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的第二滑槽后与所述的第二调节旋钮固定。该结构中,采用丝杆传动,能够方便精确调整支架的横向位置,在调节时,转动第二调节旋钮,使第二丝杆发生转动,第二丝杆的转动能带动与其螺接的第二螺纹座横向移动,调节方式较为便捷。

所述的转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一齿轮和与所述的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的电机竖直固定在所述的升降板的上端,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的第一齿轮同轴固定,所述的升降板上还设置有一轴承,所述的转动杆与所述的轴承的内圈相固定,所述的第二齿轮同轴固定在所述的转动杆上。该结构中,采用齿轮传动,相比较电机直接带动转动杆转动,此种方式传动更加平稳,也不易对电位器造成伤害,在具体调节时,首先通过调整移动板和支架的位置,使转动组件的位置与待测试的电位器相贴合,更为具体的是,能够使转动杆刚好卡入到电位器转轴上的凹槽,这样通过电机驱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二齿轮能够带到转动杆转动,转动杆由于事先卡入到凹槽中,转动杆的转动便能带动整个转轴转动,依次完成测试,需要说明的是,给予电机的电流较小,一旦转轴无法顺利转动,即使电机的转动也无法强行带动转轴转动。

所述的转动杆由连接段和固定在连接段下端的套筒组成,所述的连接段与所述的轴承的内圈相固定,所述的套筒内固定有用于与电位器相接触的卡板,所述的卡板的下端伸出所述的套筒。该结构中,卡板与电位器转轴上的凹槽相配合,套筒的设置则用于与转轴的外侧壁相配合,起到预定位的作用,此外还能防止在转动的过程中,卡板与电位器相分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夹持机构的设置用于夹持待测试的电位器;移动板的设置能够带动支架纵向移动,从而使得支架能够进行纵向和横向方向上的调整,最终使得转动杆能够与待测试的电位器相配合;升降气缸的设置能够带动升降板上下运动,从而使转动杆贴近电位器,转动组件的的设置则能使转动杆正反转动;本装置在使用时,首先通过调整移动板和支架的位置,使转动杆位于电位器转轴的正上方,然后通过控制升降板使转动杆伸入到转轴的凹槽中,之后,转动组件运动,如果能顺利带动转轴正反转动,则说明该电位器能可以顺利调整,而转动组件无法顺利带动转轴转动,则说明该电位器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检修;本实用新型检测效率高且能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机构分解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转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电位器自动调试工装,包括基板1、夹持机构2、移动板3、支架4、升降气缸5、升降板6和转动杆7,夹持机构2设置在基板1上,且用于夹持待测试的电位器,移动板3设置在基板1上,且能相对基板1纵向移动,支架4设置在移动板3上,且能相对基板1横向移动,升降气缸5竖直固定在支架4上,升降气缸5的活塞杆与升降板6固定,转动杆7通过转动组件8设置在升降板6上。

夹持机构2包括第一夹板21、第二夹板22和驱动单元23,第一夹板21固定在基板1上,且第一夹板21上开设有第一容纳槽211,第二夹板22上开设有第二容纳槽221,第一容纳槽211与第二容纳槽221之间形成一用于夹持电位器的夹紧空间24,驱动单元23设置在第一夹板21上,且用于驱动第二夹板22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板21。该结构中,由于电位器的壳体形状大致为圆筒形结构,故而夹紧空间24的形状也与电位器相适配,为圆筒形,其中驱动单元23的设置用于驱动第二夹板22靠近或远离第一夹板21,从而起到夹紧或松开电位器的作用,从而无需人工手持,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驱动单元23包括第一连杆231、第二连杆232、驱动杆233和驱动气缸234,第一夹板21的一侧间隔固定有两块延伸板235,两块延伸板235之间固定有安装座236,驱动气缸234的缸体铰接在两块延伸板235之间,驱动气缸234的活塞杆上竖直连接有一联动轴237,第一连杆231的一端铰接在联动轴237上,第一连杆231的另一端铰接在安装座236上,第二连杆232的一端与第二夹板22相固定,第二连杆232的另一端铰接在安装座236上,驱动杆233的一端铰接在联动轴237上,驱动杆233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连杆232上。

移动板3通过第一移动机构91设置在基板1上,第一移动机构91包括第一丝杆92和第一调节旋钮93,基板1上开设有纵向分布的第一滑槽11,移动板3的下端固定有第一螺纹座31,第一螺纹座31滑动设于第一滑槽11内,第一丝杆92与第一螺纹座31螺接,第一丝杆92的一端可转动设置在第一滑槽11的内壁上,第一丝杆92的另一端伸出第一滑槽11后与第一调节旋钮93固定。该结构中,采用丝杆传动,能够方便精确调整移动板3的纵向位置,在调节时,转动第一调节旋钮93,使第一丝杆92发生转动,第一丝杆92的转动能带动与其螺接的第一螺纹座31纵向移动,调节方式较为便捷。

支架4通过第二移动机构94设置在移动板3上,第二移动机构94包括第二丝杆95和第二调节旋钮96,移动板3的上端开设有横向分布的第二滑槽32,支架4的下端固定有第二螺纹座41,第二螺纹座41滑动设于第二滑槽32内,第二丝杆95与第二螺纹座41螺接,第二丝杆95的一端可转动设置在第二滑槽32的内壁上,第二丝杆95的另一端伸出第二滑槽32后与第二调节旋钮96固定。该结构中,采用丝杆传动,能够方便精确调整支架4的横向位置,在调节时,转动第二调节旋钮96,使第二丝杆95发生转动,第二丝杆95的转动能带动与其螺接的第二螺纹座41横向移动,调节方式较为便捷。

转动组件8包括电机81、第一齿轮82和与第一齿轮82啮合的第二齿轮83,电机81竖直固定在升降板6的上端,电机81的输出轴与第一齿轮82同轴固定,升降板6上还设置有一轴承84,转动杆7与轴承84的内圈相固定,第二齿轮83同轴固定在转动杆7上。该结构中,采用齿轮传动,相比较电机81直接带动转动杆7转动,此种方式传动更加平稳,也不易对电位器造成伤害,在具体调节时,首先通过调整移动板3和支架4的位置,使转动组件8的位置与待测试的电位器相贴合,更为具体的是,能够使转动杆7刚好卡入到电位器转轴上的凹槽,这样通过电机81驱动第一齿轮82转动,第二齿轮83能够带到转动杆7转动,转动杆7由于事先卡入到凹槽中,转动杆7的转动便能带动整个转轴转动,依次完成测试,需要说明的是,给予电机81的电流较小,一旦转轴无法顺利转动,即使电机81的转动也无法强行带动转轴转动。

转动杆7由连接段71和固定在连接段71下端的套筒72组成,连接段71与轴承84的内圈相固定,套筒72内固定有用于与电位器相接触的卡板73,卡板73的下端伸出套筒72。该结构中,卡板73与电位器转轴上的凹槽相配合,套筒72的设置则用于与转轴的外侧壁相配合,起到预定位的作用,此外还能防止在转动的过程中,卡板73与电位器相分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