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转机构及碰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79315发布日期:2020-10-09 22:2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堵转机构及碰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锁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堵转机构及碰锁装置。



背景技术:

共享电动自行车越来越普及,车身各配件的防盗需求也应运而生,现有技术中碰锁装置的锁头及锁钩均需要对应设置一个信号开关进行检测,所以碰锁装置内部通常需要设置两套机构进行工作,进而导致碰锁装置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及装配的成本较高,并且现有技术中的碰锁装置容易出现堵转的现象,如果发生堵转,将会导致电机阻力增大以及造成传动机构较大的磨损,并且长时间堵转将会导致电机发热受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防堵转机构及碰锁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碰锁装置容易出现堵转的现象,如果发生堵转,将会导致电机阻力增大以及造成传动机构较大的磨损,并且长时间堵转将会导致电机发热受损的技术问题;

进一步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碰锁装置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制造及装配的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堵转机构,包括第一弹性装置、第二弹性装置、导向杆及导向套;

所述导向杆一端端部与所述导向套连接,所述导向杆的轴心线与所述导向套的轴心线平行,所述第一弹性装置设置在所述导向套内,所述导向套上设有至少一个行程孔,所述第二弹性装置套设在所述导向杆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及第二弹性装置均为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杆与所述导向套一体式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弹性装置及第二弹性装置的弹性系数均大于或等于45kg/mm2

一种碰锁装置,包括壳体结构、锁钩、锁头、驱动机构、弹片结构、开关组件、齿条、控制组件及上述的防堵转机构;

所述锁钩及锁头均转动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内部,所述锁钩一端设有能够钩住所述锁头的勾头,所述锁钩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行程孔内,所述第一弹性装置抵住所述锁钩,所述第二弹性装置抵住所述壳体结构内部,所述导向套通过所述齿条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壳体结构内设有用于控制锁头逆时针转动的回拉装置,所述弹片结构一端与所述锁钩转动连接,所述弹片结构另一端抵在所述开关组件上,所述驱动机构及开关组件均与所述控制组件连接;

当所述锁钩勾住与所述锁头时,所述开关组件处于开路状态,当所述锁钩与所述锁头分离时,所述开关组件处于通路状态;

所述壳体结构上设有能够通过锁杆的开口槽,当锁杆伸入所述开口槽后,能够拨动所述锁头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弹片结构包括弹片及弹片固定块,所述弹片固定块一端端部与锁钩转动连接,所述弹片固定块与所述锁钩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锁钩的勾头的异侧,所述弹片一端镶嵌在所述弹片固定块上,所述弹片另一端抵在所述开关组件上,所述锁头的凸轮位置上设有台阶,所述弹片固定块上设有与能够与台阶配合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弹片固定块上设有用于弹片复位的回弹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回弹装置包括回弹簧及回弹定位杆,所述回弹定位杆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内,所述回弹簧一端抵住所述回弹定位杆上,所述回弹簧另一端设置在所述弹片固定块上。

进一步的,所述回拉装置包括复位扭簧及回拉定位杆,所述回拉定位杆设置在所述壳体结构内,所述复位扭簧一端抵住所述回拉簧定位杆,所述复位扭簧另一端抵住所述锁头内侧。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蜗杆及齿轮组件,所述蜗杆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端,所述蜗杆通过所述齿轮组件与所述齿条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防堵转机构及碰锁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防堵转机构及碰锁装置,本装置内部设置了一个防堵转机构,通过防堵转机构能够有效防止双向出现堵转的问题,可有效解决负载过大造成的电机堵转损伤的技术问题;本装置通过弹片结构将锁钩、锁头及控制组件之间形成联动,进而能够在保证本装置内部结构紧凑的同时,还进一步的对碰锁内部结构进行了精简,并且能够精准给出开锁状态以及关锁状态;本装置内置通过控制组件采集开锁状态和关锁状态并能直接驱动电机实现正转和反转切换。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碰锁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碰锁装置内部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碰锁装置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碰锁装置中弹片结构与锁头、锁钩及开关组件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防堵转机构与锁钩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碰锁装置的控制组件与电机及开关组件连接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碰锁装置的锁头与锁钩处于闭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碰锁装置的锁头与锁钩处于开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碰锁装置的锁头与锁钩处于闭锁状态及开锁状态的行程位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1、金属底壳;102、锁头;103、复位扭簧;104、固定柱;105、弹片;106、位置开关;107、开关电路板;108、中间齿轮;109、塑料上壳;110、锁钩;111、固定柱;112、末端齿轮;113、弹片固定块;114、防堵转结构;115、电机;116、一级齿轮;117、蜗杆;118、驱动电路板;201、固定销;202、固定销;203、固定销;301、第一弹性装置;302、第二弹性装置;401、锁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一种防堵转机构,如图5所示,包括第一弹性装置301、第二弹性装置302、导向杆及导向套;

导向杆一端端部与导向套连接,导向杆的轴心线与导向套的轴心线重合,第一弹性装置301设置在导向套内,导向套上设有两个行程孔,两个行程孔上下对称设置在导向套上,第二弹性装置302套设在导向杆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装置301及第二弹性装置302均为弹簧,导向杆与导向套一体式连接。

第一弹性装置301及第二弹性装置302的弹性系数均等于45kg/mm2,第二弹性装置302为不锈钢压簧,螺距2.0mm,轴向长度为15~17mm,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装置302轴向长度为16mm;第一弹性装置301为不锈钢压簧,螺距是1.8,轴向长度为14~16mm,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装置301轴向长度为15mm,通过防堵转机构能够有效防止双向出现堵转的问题,可有效解决负载过大造成的电机堵转损伤的技术问题。

一种碰锁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结构、锁钩110、锁头102、驱动机构、弹片结构、开关组件、齿条、控制组件及上述的防堵转机构;

锁钩110及锁头102均转动设置在壳体结构内部,锁钩110一端设有能够钩住锁头102的勾头,锁钩110另一端设置在行程孔内,第一弹性装置301抵住锁钩110,第二弹性装置302抵住壳体结构内部,壳体结构内设有支杆,导向杆上设有能够与支杆配合的导向孔,导向套通过齿条与驱动机构连接,导向套与齿条一体式连接,壳体结构内设有用于控制锁头102逆时针转动的回拉装置,本实施例中,回拉装置包括复位扭簧及回拉定位杆,回拉定位杆设置在壳体结构内,复位扭簧一端抵住回拉簧定位杆,复位扭簧另一端抵住锁头102内侧,弹片结构一端与锁钩110转动连接,弹片结构另一端抵在开关组件上,驱动机构及开关组件均与控制组件连接;

壳体结构包括金属底壳101与塑料上壳109,金属底壳101与塑料上壳109通过螺栓连接;

当锁钩110勾住与锁头102时,开关组件处于开路状态,当锁钩110与锁头102分离时,开关组件处于通路状态;

如图7所示,壳体结构上设有能够通过锁杆401的开口槽,当锁杆401伸入开口槽后,能够拨动锁头102进行转动。

如图4所示,弹片结构包括弹片105及弹片固定块113,弹片固定块113一端端部与锁钩110转动连接,弹片固定块113与锁钩110的连接位置位于锁钩110的勾头的异侧,弹片105一端镶嵌在弹片固定块113上,弹片105另一端抵在开关组件上,锁头102的凸轮位置上设有台阶,弹片固定块113上设有与能够与台阶配合的凹槽,本装置通过弹片结构将锁钩110、锁头102及控制组件之间形成联动,进而能够在保证本装置内部结构紧凑的同时,还进一步的对碰锁内部结构进行了精简,并且能够精准给出开锁状态以及关锁状态。

如图4所示,弹片固定块113上设有用于弹片105复位的回弹装置,回弹装置包括回弹簧及回弹定位杆,回弹定位杆设置在壳体结构内,回弹簧一端抵住回弹定位杆上,回弹簧另一端设置在弹片固定块113上。

驱动机构包括电机115、蜗杆117及齿轮组件,蜗杆117设置在电机115输出端,蜗杆117通过齿轮组件与齿条连接;

齿轮组件包括一级齿轮116、中间齿轮108及末端齿轮112,一级齿轮116通过中间齿轮108与末端齿轮112啮合,一级齿轮116与蜗杆117啮合,末端齿轮112与齿条啮合;

开关组件包括位置开关106及开关电路板107,位置开关106与开关电路板107电连接;

控制组件包括驱动电路板118及中控系统,驱动电路板118与中控系统线连接,本实施例中,中控系统为物联网智能控制模块。

本实例的工作方式

如图1、图2所示,壳体结构内置一个电机115,在电驱动下电机115旋转,带动同轴的蜗杆117旋转,在通过一级齿轮116、中间齿轮108、末端齿轮112的三级降速后通过齿条作用在防堵转机构114上,进而可带动锁钩110运动;若是在关锁状态,防堵转机构114向左移动时会带动锁钩110上端向右移动,进而使得锁头102被释放,在复位扭簧103的作用下,锁头102逆时针旋转至复位状态,此时状态为开锁;当防堵转机构114向右运动一段时间后,电机115会自动反向旋转,通过一级齿轮116、中间齿轮108、末端齿轮112三级降速后作用在防堵转机构114向右移动进行复位。

如图2,金属底壳101与塑料上壳109上面设有一个开口槽,可允许其他锁杆201进入,并与锁头102先行接触,锁杆201向下压锁头102,使得锁头102顺时针旋转;当锁头102旋转一定角度后与锁钩110接触并在锁杆201的作用力下,锁头102继续顺时针旋转,致使锁头110顺时针旋转,当锁头102继续旋转超过锁钩110上方设置的勾头位置时,锁钩110在第一弹性装置301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复位并钩住锁头102,此时状态为关锁。

如图5所示,当末端齿轮112顺时针旋转时,防堵转机构114会通过齿轮啮合向左运动并压缩第二弹性装置302,旋转到防堵转机构114的齿条右末端时,末端齿轮112继续旋转,在第二弹性装置302的作用下齿条不再向左移动,但是会依据末端齿轮112的节律左右跳动,此设置可有效避免末端齿轮112旋转到极限时的堵转发生;同理,当末端齿轮112逆时针旋转时,防堵转机构114会通过齿轮啮合向右运动,当锁钩110运动到极限位置时不再移动,此时第一弹性装置301开始作用,当末端齿轮112继续旋转带动防堵转机构114继续向右移动时,会作用第一弹性装置301,此时锁钩110不再移动,但防堵转机构114会依据末端齿轮112的节律左右跳动,此设置可有效避免末端齿轮112在逆时针旋转到极限时的堵转发生;

如图6所示,开关电路板107与驱动电路板118通过线连接,电机115与驱动电路板118通过线连接,驱动电路板118与中控系统通过线连接;

如图2所示,是由锁头102通过复位扭簧103和固定柱104间隙配合在101金属底壳上,锁头102可以围绕金属底壳101上的固定柱104进行旋转,图示位置为锁头102与锁钩110锁止的位置,锁钩110是通过固定柱111间隙配合在金属底壳101上,锁钩110可围绕金属底壳101上的固定柱104进行旋转,图示位置为锁止位置也是锁钩110的起始位置,锁钩110可顺时针旋转,使102锁头在复位扭簧103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恢复至102锁头的初始位置,锁打开。

如图4所示,所示状态为关锁状态,此时弹片105与位置开关106仅仅是接触并未发生按压力,位置开关106处于开路状态,弹片105镶嵌在弹片固定块113上,在图示位置时弹片固定块113为初始位置,当锁头102开锁时会逆时针旋转,此时锁头102下端的所设置的凸轮将顶向弹片固定块113使弹片固定块113向下移动,致使弹片105左端也会向下移动按压位置开关106,则位置开关106处于通路状态,按压信号通过导线传递给驱动电路板118,驱动电路板118设有mcu,信号通过编译后通过引线将按压信号传递给中控系统。

需要开锁时,当中控系统收到开锁指令后,编译成信号通过引线传递给驱动电路板118并驱动电机115旋转,蜗杆117旋转带动一级齿轮116、中间齿轮108、末端齿轮112传递,并最终带动防堵转机构114向左滑动,然后带动锁钩110顺时针旋转。

锁钩110顺时针旋转时会带动弹片固定块113向左滑动,弹片固定块113与锁头102接触位置设有台阶,当弹片固定块112向右滑动时由于锁头102的台阶会使弹片固定片112向下移动,进而带动弹片105向下移动按压位置开关106;锁钩110顺时针旋转直到释放102锁头,在复位扭簧103的作用力下,锁头102逆时针旋转复位,开锁成功,此时位置开关106一直处于闭合状态。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