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7010阅读:6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管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爪可转动的活板手,特别是适用于旋转园柱类工件如管道的管钳。
现有的管钳,开口开度是用螺母、螺杆调节的,受螺杆长度所限,开口开度变化量小,不易调节,每次使用时需要多次调整;它的咬紧方式为两点式接触,易打滑,损伤工件表面;它的零部件多,结构复杂,重量大,不易携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开口量大,开口度可自调,夹持工件为三点接触,不易打滑,不易损伤工件表面,结构简单,重量轻,便携带的管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它的手柄的一端有呈扇形排列的齿条、用轴销将钳头连接在手柄上的轴销孔处,它的上钳口带锯齿呈V形排列,在手柄和钳头之间有一弹性体。其扇形的圆心O至轴销孔中心O′的距离N为20~120mm,其轴销孔中心O′至扇形圆弧的下端A处的距离≤O′至上钳口下端B的距离,≥O′至上钳口齿端C的距离。它的钳头和上钳口可以是分开的,上钳口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销钉固定在钳头的前部。也可以将它的钳头做成两片,将上钳口用销钉固定在两片钳头之间。上钳口和手柄端部的锯齿的倒角以前角α为30°,后角β为50°为佳。使用时,将工件置于钳口中,在手柄上向钳头开口方向用力,V形钳口与扇形钳口即锁紧工件,使工件与钳口间不能出现相对位移,若轻轻地向反方向一推就可实现解锁。连接于上钳头和手柄之间的弹性体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在反方向旋转时)始终不脱离工件表面,因而可方便地实现连续扳转,而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钳口总是处于闭合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保证了钳口的开度自调,开口变化量增大,每一种型号可替代现有普通管钳三至四种型号;在钳口的最大开度与最小开度间的任何位置上,其咬合点都能使外加的力矩作用在管子的直径附近,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力矩的扭力;它在作顺时针旋转时越旋越紧,反时针旋转即放松,实现了连续扳动,大大增加了管钳的灵活性。V形的上钳口和恰当的锯齿倒角,保证了在加紧工件时三点接触,使得工件不易打滑,而最有效地减轻了对工件表面的损伤。两片钳头的设计,使得在保证强度的前题下,减轻了重量,便于携带。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其中1-手柄;2-销钉;3-钳头;4-上钳口;5-轴销;6-弹性体;0-手柄(1)上端扇形的圆心;O′-轴销孔中心。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实施例管钳由手柄(1)、销钉(2)、钳头(3)、上钳口(4)、轴销(5)及弹性体(6)所组成。如
图1所示,手柄(1)的上端呈带齿扇形,钳头(3)为两片,用轴销(5)绞接在手柄(1)上的轴销孔处,手柄(1)夹在两片钳头(3)之间,上钳口(4)有带齿的V形口,用两个销钉(2)固定在两片钳头(3)之间,弹性体(6)为一钢丝拉簧或弹黄片,一端固定在手柄(1)的D处,另一端固定在钳头(3)的E处。轴销孔中心O′至手柄(1)前端带齿扇形的圆心O的距离N为40mm,O′至扇形圆弧的下端点A处的距离为100mm,O′至上钳口下端B的距离为80mm,锯齿的倒角为前角α=30°,后角β=50°。用45#钢铸造,锯齿部位淬火,因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使得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大大减轻了重量。此种管钳可夹0mm~110mm的钢管。
权利要求1.一种管钳,它由手柄、钳头、上钳口及弹性体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它由轴销将钳头连接在手柄上的轴销孔处,在手柄和钳头之间有一弹性体;它的上钳口带锯齿呈V形排列,它的手柄的上端呈扇形并带有锯齿,其扇形的圆心0至轴销孔中心0′的距离N为20~120mm,其轴销孔中心0′至扇形圆弧的下端A处的距离≤0′至上钳口下端B的距离,≥0′至上钳口齿端C的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钳,其特征在于它的钳头和上钳口是分开的,上钳口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销钉固定在钳头的前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钳,其特征在于它的钳头为两片,上钳口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销钉固定在两片钳头前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钳,其特征在于它的上钳口和手柄端部的锯齿的倒角以前角α为30°,后角β为50°为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管钳,其特征在于它用45#钢铸造,锯齿部位淬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口量大,开口度可自调,夹持工件为三点接触,不易打滑,不易损伤工件表面,结构简单,重量轻,便携带的管钳。它由手柄、钳头、上钳口及弹性体所组成。它的手柄的上端呈扇形并带有锯齿,它的上钳口也带有锯齿呈V形排列,所有锯齿的倒角以前角α为30°,后角β为50°为佳。
文档编号B25B1/20GK2035686SQ88213820
公开日1989年4月12日 申请日期1988年9月3日 优先权日1988年9月3日
发明者董志刚 申请人:董志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