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材用切割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51735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线材用切割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切断线材的手持工具,特别地,涉及一种切断金属制的线材的线材切割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用于切断线材的手持工具,广泛使用剪刀、钳子等。但是,为了切断金属线等硬度较高的线材,需要在切断时产生较大的力。在图8中示出了能通过产生强大的力来容易地切断金属线的现有的线材用切割器。
[0003]图8的线材用切割器100是通过手柄101与手柄102的打开关闭操作来切断线材的工具,其中,上述手柄101在前端具有刀部103,上述手柄102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从该手柄101呈枝状延伸出的支点片108的前端108a。该手柄102通过连杆片105与具有刀部104的切割器部107连接。此外,连杆片105以能在长孔107a内滑动的方式与切割器部107连接。
[0004]根据这种结构,当对手柄101、102进行打开关闭操作时,能以前端的销106为轴相对地打开关闭刀部103、104。即,该线材用切割器100能利用双重杠杆产生较大的力,该双重杠杆由以销106为支点的切割器部107的杠杆机构和以前端108a为中心的手柄102的杠杆机构构成。因此,能以较小的力切断软钢线等较粗的金属线。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图8那样的线材用切割器。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254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然而,根据上述现有的线材用切割器100,能以比较小的力切断软钢线等,但杠杆构成为两级,因此,是大型的,需要用两只手进行操作。因此,为了切断需要更大力的硬线,需要将工具构成为更为大型化以增大杠杆的作用。因此,操作性显著降低。
[0010]另外,已知有一种如棘轮切割器那样即便是小型的、也可产生较大的力来进行分割的工具。但是,在上述棘轮切割器中,每切断一根线材,就需要多次打开关闭操作,因此,导致作业效率降低,也增大了作业者的疲劳。
[0011]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通过一次单手操作切断硬线等硬度较高的金属线的线材用切割器。
[0012]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线材用切割器的特征是包括:主体部,该主体部具有固定刀及第一把持部;操作部,该操作部利用第一轴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主体部,并具有第二把持部和作用部,其中,上述第二把持部能相对于第一把持部打开关闭,上述作用部通过该第二把持部的打开关闭以第一轴为中心进行杠杆操作;以及可动部,该可动部利用第二轴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主体部,并在与固定刀接触、分离的位置具有可动刀,可动部设有受压部,该受压部从作用部受到使该可动刀靠近固定刀的按压力,此外,在受压部上的作用部的滑动中间区域形成有凹部。
[0014]另外,本发明的线材用切割器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其特征是,以使受压部朝作用部抵接的方式,将可动部朝主体部施力。
[0015]发明效果
[0016]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当对第二把持部进行转动操作时,作用部因杠杆作用而转动,处于对受压部进行按压的状态。可动部因作用部的按压力而转动,可动刀靠近固定刀。在形成于受压部的中间滑动区域的凹部中,穿过第一轴和作用部的假想直线和受压部所成的角度最大。即,滑动面相对于圆弧运动的作用部的转动方向所成的角度比其他的滑动区域小。因此,在凹部中,作用部对于受压部的楔子增力效果最大,并且因作用部的按压产生的可动部的移动最小。藉此,能局部产生强大的力。
[0017]另外,根据本发明,受压部被施力以与作用部抵接,因此,在第二把持部的打开操作、关闭操作中,受压部都与作用部接触,从而能高效地进行力的传递。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硬线切割器的整体立体图。
[0019]图2是将图1的硬线切割器的开口状态局部剖开表示的立体图。
[0020]图3是图1的硬线切割器的可动部的放大立体图。
[0021]图4是图1的硬线切割器的动作说明图,图4(a)是表示全开状态的图,图4(b)是表示半开状态的图,图4(c)是表示全闭状态的图。
[0022]图5是表示在受压部与辊子之间起作用的力关系的示意图。
[0023]图6是具体表示在受压部与辊子之间起作用的力关系的动作说明图。
[0024]图7是表示切断力相对于图1的硬线切割器的开口尺寸的变化的图。
[0025]图8是表不现有的线材用切割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使用附图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硬线切割器(线材用切割器)。
[0027]首先,使用图1?图3对结构进行说明,接着,使用图4?图7对动作进行说明。
[0028]图1是表示硬线切割器I的整体的立体图。对该硬线切割器I进行大致划分,该硬线切割器I由主体部2、可动部12及操作部6这三个构件构成。另外,图2将主体部2的可动部12的周边局部剖开来表示打开操作部6的状态下的硬线切割器I。此外,图3仅放大表示可动部12。
[0029]参照图1,在主体部2的一端侧设有主体把持部2a (第一把持部),在另一端侧的相对的板状构件之间呈夹层状地固定有固定刀4。该固定刀4能通过螺栓紧固进行装拆,即便发生了卷刃等,也能容易地进行更换。
[0030]操作部6具有操作把持部6a (第二把持部),并利用操作轴8 (第一轴)以能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主体部2。藉此,操作把持部6a能相对于主体把持部2a打开关闭。此处,结合参照图2,在隔着操作轴8与操作把持部6a的相反一侧设有辊子10,该辊子10通过操作把持部6a的操作产生杠杆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杠杆作用中作为支点及作用点的辊子10的周边部分形成为朝主体部2 —侧弯曲的状态。
[0031]辊子10的周边部分由相对的板状构件形成。此外,利用上述相对的板状构件从外侧夹住主体部2,以使操作部6轴支承于主体部2。另外,在将上述固定刀4夹持成夹层状的主体部2的板状构件上形成有弯曲的长孔2b。以能在该长孔2b内滑动的方式贯穿配置有辊子10的轴10a。
[0032]如图2所示,可动部12由板状构件形成,并被主轴18 (第二轴)轴支承成能以偏心状态朝主体部2转动。此外,在以主轴18为中心的旋转动作中能与固定刀4接触、分离的位置设有可动刀14。另外,在操作部6的面向辊子10 —侧的端缘设有受压部16,该受压部16受到来自辊子10的杠杆作用所产生的按压力。
[0033]藉此,当受压部16从辊子10受到按压力时,可动部12转动,可动刀14靠近固定刀4。此处,当参照图3时,可知在受压部16的供辊子10滑动的中间区域形成有凹部16b。在本实施方式中,受压部16在以主轴18(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用点划线仅替换表示出轴向)为中心的外径侧形成有外径侧凸部16a,在中间区域形成有凹部16b,在内径侧形成有内径侧凸部16c。在图3中,用点划线表示出上述凹凸部的边界。此外,在受压部16的内径侧凸部16c与主轴18之间形成有缺口 12b。
[0034]返回至图2,扭矩弹簧16的一端与该缺口 12b卡定。该扭矩弹簧26被配置成将作为操作部6的转动中心的操作轴8作为弹簧支承体,并朝使可动刀14与固定刀4的间隔打开的方向对可动部12进行施力。即,可动部12被施力以使受压部16与辊子10抵接。
[0035]采用了上述结构,因此,当使操作把持部6a靠近主体把持部2a时,辊子10克服扭矩弹簧26的作用力沿着受压部16朝主轴18 —侧移动。藉此,可动刀14靠近固定刀4,能切断线材。
[0036]接着,使用图4?图7对硬线切割器I的动作进行说明。
[0037]图4示出了操作把持部6a的开度的三个状态。其中,图4 (a)示出了全开状态,图4(b)示出了半开状态,图4(c)示出了全闭状态。
[0038]首先,参照图4 (a),当操作把持部6a处于全开状态时,辊子10处于与可动部12的受压部16中的顶部12a附近的外径侧凸部16a(参照图3)抵接的状态。
[0039]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样能收容于刀口的最大直径的线材的直径定义为可动刀14及固定刀4的开口尺寸。在该图4(a)中,假想圆51表示的大小的假想线材的直径为5.3mm,因此,开口尺寸52为5.3mm。对此,作为切断对象的例子,图示出了直径3.2mm的线材50。藉此,在图4(a)的状态下,线材50并没有被可动刀14及固定刀4夹持,因此,操作把持部6a不会受到来自线材50的切断阻力,能朝关闭方向转动。
[0040]图4(b)示出了操作把持部6a关闭至中间位置的半开状态。由该图可知,在切断对象的线材50上因可动刀14及固定刀4而形成有局部缺口。在该状态下,开口尺寸53为2.0mm左右。即,受到来自线材50的切断阻力,处于操作把持部6a的转动负载上升的状态。
[0041]此时,与受压部16抵接的辊子10以从可动部12的顶部12a—侧的外径侧凸部16a(参照图3)朝主轴18 —侧靠近的方式移动。此外,示出了在受压部16上的辊子10的滑动区域中的形成于中间位置的凹部16b(参照图3)的区域不断移动的状态。
[0042]图4 (c)示出了操作把持部6a完全关闭,可动刀14和固定刀4接触,线材50的切断结束的状态。此时,辊子10从形成于可动部12的受压部16上的滑动中间区域的凹部16b出来而移动至越上形成于靠主轴18 —侧的内径侧凸部16c(参照图3)的位置。
[0043]接着,在具体例示出作用于受压部16与辊子10之间的力与操作把持部6a的开度的关系之前,先在图5中示意地说明受压部16与辊子10的关系。另外,结合上述图2参照周边的结构。在图5中,点划线30示出了将受压部16及辊子10的抵接点与主轴18连接的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