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25438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使用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的机房而言,根据《气体消防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要求:喷放灭火剂前,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闭且防护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不宜低于1200Pa,灭火后防护区内需通风换气,每小时不低于5次。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设置在方舱内的电器设备,避免电器设备在方舱内发生火灾而导致严重损坏。

然而,现有方舱在作为机房使用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漏气现象;二是换气效果差的情况。漏气现象出现的原因:为了满足通风要求,导致气密性较差,当火警发生的时候,由于通风处漏气,不能实现密封性以使得保持消防发生时舱体内的有效压强(1200pa)。换气效果差的原因:为了满足气体消防要求而取消通风设施,则无法满足无火警时和灭火后方舱机房的换气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解决无法既保证必要时换气效果好又能使舱壳体内一般情况下保持有效压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包括:舱壳体,其为箱体结构,舱壳体上开设有门洞以及通气孔;门禁系统,其安装于门洞处,以开闭门洞;智控事故烟机,其包括:通风壳体,其为筒状结构,通风壳体穿过消防系统的舱壳体,通风壳体内端与舱壳体内腔连通,通风壳体外端与舱壳体外界连通;风机,其设置于通风壳体内壁上且位于通风壳体内端;密闭型风阀,其安装于通风壳体内壁上且位于通风壳体外端,以开闭通风壳体内孔,密闭型风阀与通风壳体内壁的缝隙处封闭有密封圈,密闭型风阀与控制系统电连接;以及自垂百叶,其安装于通风壳体外端端面上,且其能让风通过;控制系统,其设置于舱壳体内,门禁系统以及风机的马达均与消防系统的控制系统电连接;以及配电系统,其设置于舱壳体内,配电系统为风机、密闭型风阀以及控制系统供电。

优选的是,密闭型风阀包括:阀壳体,其为框体结构,阀壳体中心为开闭孔,阀壳体一侧壁内开设有连动腔;若干个阀片,所有阀片均匀的分布在阀壳体的开闭孔内,阀片能封闭或打开开闭孔,每个阀片一端均设置有与阀壳体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轴,每个阀片另一端均设置有与阀壳体转动连接且伸入连动腔内的第二转动轴;带动机构,其数量与阀片数量相等,每个阀片的第二转动轴均固定有一位于连动腔内的带动机构,带动机构包括带动盘以及带动臂,每一带动盘连接其对应的第二转动轴,每一带动臂均连接在一带动盘的边缘上,每两相邻带动臂之间均连接有转动杆,转动杆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带动臂转动连接;以及阀门电机,其安装于壳体外,阀门电机的转轴连接有穿过通风壳体的带动杆,带动杆未连接阀门电机的端部穿入至连动腔内且与连动腔内一带动盘固定。

优选的是,还包括阀门检测机构,阀门检测机构包括:永磁铁,其固定于一带动臂上;第一干簧管,其安装于连动腔内壁上且位于设置有永磁铁的带动臂旁,仅当阀片处于闭合状态时永磁铁能使第一干簧管闭合,第一干簧管一端连接5V电源,第一干簧管另一端连接至控制系统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干簧管,其安装于连动腔内壁上且位于设置有永磁铁的带动臂旁,仅当阀片处于打开状态时永磁铁能使第二干簧管闭合,第二干簧管一端连接5V电源,第二干簧管另一端连接至控制系统的第二输入端;以及霍尔传感器,其安装于连动腔内壁上且位于设置有永磁铁的带动臂旁,所述霍尔传感器不位于设置有永磁铁的带动臂转动围绕的中心,霍尔传感器用于检测永磁铁产生的磁场,霍尔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相连。

优选的是,还包括烟传感器,烟传感器设置于舱壳体内,以监测舱壳体内是否有烟,烟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相连。

优选的是,还包括空调系统以及温度传感器,空调系统设置于舱壳体上,以调控舱壳体内温度;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舱壳体内壁上,以检测舱壳体内温度;空调系统以及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系统相连。

优选的是,还包括空调检测装置,空调检测装置设置于空调系统上,以实时监测空调的工作状态,空调检测装置与控制系统连接。

优选的是,还包括配电监测装置,配电监测装置与供配电系统连接,以监测供配电系统的供电电压,配电监测装置与控制系统相连。

优选的是,还包括消防监测装置以及自动灭火系统,消防监测装置的探头设置于舱壳体内,以监测是否发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设置于舱壳体内,以当监测到火灾发生时自动灭火,消防监测装置以及自动灭火系统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优选的是,还包括漏水检测装置以及报警装置,漏水检测装置安装于舱壳体内底面上,以监测舱壳体内是否有水,漏水检测装置以及报警装置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优选的是,舱壳体包括若干块舱本体,每块舱本体均包括内墙板和外墙板,外墙板覆盖在内墙板上,内墙板采用阻燃保温材料制成。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舱壳体的设置,达到了承重、保温、防水的效果,同时能达到气体消防所要求的气密性要求。通过设置舱壳体为风通入至舱壳体内进行了导向并奠定了风进入至舱壳体内的条件,风机在壳体内的设置,实现了当火灾发生后等必需情况下使得舱壳体内通风效果好,避免了浓烟在舱壳体内长期凝聚而导致警报长期鸣响,最重要的是能够迅速排出因火灾产生的烟气,避免火灾产生的烟气对设备造成损伤,同时排烟换气后为工人入仓检修创造了条件;同时在壳体设置密闭风阀,保证了在正常情况下将壳体通道封闭,避免不要通风时出现漏风的情况,保证了火灾发生时舱壳体内处于密闭状态,以维持恒定的1200Pa,密封圈的使用进一步使得密封效果更好;自垂百叶的设置,使得有雨水飘进壳体内时能将雨水挡住,避免在打开壳体时雨水进入至风机所在处,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同时在壳体内端端面上设置能供风穿过的罩体,避免了因舱壳体内有杂质进入至风机而导致风机扇叶损坏,进一步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当舱壳体火灾发生时,消防检测装置检测到火灾发生,自动灭火系统工作,向舱壳体内喷气,以使舱壳体内火熄灭,舱壳体上还设置有调压管,调压管上设置有泄压阀,当舱壳体在灭火时达到1200Pa时泄压阀自动打开调压管,排出多余气体,避免压强过大而导致电器设备损坏;当灭火后打开智控事故烟机向舱壳体内通风,将火灾发生时产生气体排出,实现换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中智控事故烟机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密闭型风阀的阀壳体被剖开后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连动腔内的俯视图;

图4为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舱壳体被剖开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包括:舱壳体6,其为箱体结构,舱壳体6上开设有门洞62以及通气孔63;门禁系统7,其安装于门洞62处,以开闭门洞62;智控事故烟机,其包括:通风壳体1,其为筒状结构,通风壳体1穿过消防系统的舱壳体6,通风壳体1内端与舱壳体6内腔连通,通风壳体1外端与舱壳体6外界连通;风机2,其设置于通风壳体1内壁上且位于通风壳体1内端,风机2的马达与消防系统的控制系统电连接;密闭型风阀3,其安装于通风壳体1内壁上且位于通风壳体1外端,以开闭通风壳体1内孔,密闭型风阀3与通风壳体1内壁的缝隙处封闭有密封圈31,密闭型风阀3与控制系统电连接;以及自垂百叶4,其安装于通风壳体1外端端面上,且其能让风通过;控制系统,其设置于舱壳体6内,门禁系统7以及风机的马达均与消防系统的控制系统电连接;以及配电系统,其设置于舱壳体6内,配电系统为风机、密闭型风阀以及控制系统供电。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密闭型风阀3,且实现密闭型风阀3仅通过一个阀门电机就能驱动,密闭型风阀3包括:阀壳体32,其为框体结构,阀壳体32中心为开闭孔,阀壳体32一侧壁内开设有连动腔321;若干个阀片33,所有阀片33均匀的分布在阀壳体32的开闭孔内,阀片33能封闭或打开开闭孔,每个阀片33一端均设置有与阀壳体32转动连接的第一转动轴331,每个阀片33另一端均设置有与阀壳体32转动连接且伸入连动腔321内的第二转动轴332;带动机构34,其数量与阀片33数量相等,每个阀片33的第二转动轴332均固定有一位于连动腔321内的带动机构34,带动机构34包括带动盘341以及带动臂342,每一带动盘341连接其对应的第二转动轴332,每一带动臂342均连接在一带动盘341的边缘上,每两相邻带动臂342之间均连接有转动杆343,转动杆343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带动臂342转动连接;以及阀门电机35,其安装于通风壳体1外,阀门电机35的转轴连接有穿过通风壳体1的带动杆351,带动杆351未连接阀门电机35的端部穿入至连动腔321内且与连动腔321内一带动盘341固定。当阀门电机35工作时,带动其中一个带动盘341转动,进而在带动臂342和转动杆343的带动下,实现所有阀片33转动,减少阀门电机35的使用,使得驱动非常方便,且后续阀门检测机构仅检测一个带动盘341的转动就能检测到其他转动盘的转动,为后续检测带来了方便。

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阀片33有开度不到位的情况,且减轻计算压力,还包括阀门检测机构,阀门检测机构包括:永磁铁51,其固定于一带动臂342上;第一干簧管52,其安装于连动腔321内壁上且位于设置有永磁铁51的带动臂342旁,仅当阀片33处于闭合状态时永磁铁51能使第一干簧管52闭合,第一干簧管52一端连接5V电源,第一干簧管52另一端连接至控制系统的第一输入端;第二干簧管53,其安装于连动腔321内壁上且位于设置有永磁铁51的带动臂342旁,仅当阀片33处于打开状态时永磁铁51能使第二干簧管53闭合,第二干簧管53一端连接5V电源,第二干簧管53另一端连接至控制系统的第二输入端;以及霍尔传感器54,其安装于连动腔321内壁上且位于设置有永磁铁51的带动臂342旁,所述霍尔传感器54不位于设置有永磁铁51的带动臂342转动围绕的中心,霍尔传感器54用于检测永磁铁51产生的磁场,霍尔传感器54与控制系统相连。当工作时,霍尔传感器54并不是一直都处于工作状态,当检测各个阀片33是否转动到位时,能通过检测带动臂342是否转动到位来检测阀片33是否转动到位,检测时,首先判断第一干簧管52或第二干簧管53是否向控制系统输入高电平,其中当第一干簧管52向控制系统输入高电平时阀片33处于闭合状态,当第二干簧管53向控制系统输入高电平时阀片33处于打开状态,由于霍尔传感器54通过检测到永磁铁51的磁场在霍尔传感器54处的磁场强度来判断是否处于开闭状态的,磁场强度的计算需要占用一段时间,而第一干簧管和第二干簧管53的设置,可以省略此计算,此程序设计为现有程序,因此第一干簧管和第二干簧管53的设置方式是通过硬件的加设来减少计算量,使得反应更快,因为毕竟阀片33转到位的情况为常见。当阀片33未转到打开或闭合状态时,控制系统控制霍尔传感器54启动,计算到带动臂342转动的角度,然后控制阀门电机35工作,使得带动臂342转动到打开或闭合状态。

为了实现自动检测舱壳体6内是否需要换气,该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还包括烟传感器,烟传感器设置于舱壳体6内,以监测舱壳体6内是否有烟,烟传感器与控制系统相连。

为了实现对舱壳体6内温度控制,该七氟丙体消防系统还包括空调系统以及温度传感器,空调系统设置于舱壳体6上,以调控舱壳体6内温度;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舱壳体6内壁上,以检测舱壳体6内温度;空调系统以及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系统相连。

为了对空调系统进行监测,避免能够实时维修空调系统,该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还包括空调检测装置,空调检测装置设置于空调系统上,以实时监测空调的工作状态,空调检测装置与控制系统连接。

为了保证整个系统的供电正常,该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还包括配电监测装置,配电监测装置与供配电系统连接,以监测供配电系统的供电电压,配电监测装置与控制系统相连。

为了实现自动灭火,该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还包括消防监测装置以及自动灭火系统,消防监测装置的探头设置于舱壳体6内,以监测是否发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设置于舱壳体6内,以当监测到火灾发生时自动灭火,消防监测装置以及自动灭火系统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为了避免有水进入至舱壳体6内而导致舱壳体6内设备损坏,该方舱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还包括漏水检测装置以及报警装置,漏水检测装置安装于舱壳体内底面上,以监测舱壳体内是否有水,漏水检测装置以及报警装置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当漏水检测装置检测到舱壳体内有水时,控制系统接收信号并控制报警装置报警,以提醒及时找修理人员修理

为了避免在火灾情况发生时舱壳体6以及舱壳体6内的设备受到损坏,保证火灾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舱壳体6包括若干块舱本体61,每块舱本体61均包括内墙板611和外墙板612,外墙板612覆盖在内墙板611上,内墙板611采用阻燃保温材料制成。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