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消防洒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955发布日期:2018-07-13 16:49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喷水灭火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消防洒水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当前应用范围最广、灭火效率最高、投入及维护成本较低、既环保又节能,是久经国内外各种火灾环境考验和长期的衍变改进而形成灭火系统。现有的喷水灭火系统存在多个问题:

一是被动灭火,必须在起火后发展到喷头周围空间温度提升到设定温度,并经过一定时间才可以开启喷头喷水,错过灭火的最好时机。

二是灭火针对性不强,在灭火空间较大较高的场所,由于热气流的运动多变,受热气流影响开启的喷头极有可能不是喷水灭火的最有效位置、甚至有可能是无效开启,过多喷头的无效开启可能因供水跟不上而使整个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陷入瘫痪状况,错失灭火时机。

三是一旦灭火系统开启,无法关闭,将火灾衍变为水灾,甚至祸及其他区域其他楼层。

四是系统孤立,不能自检自报,不能随时有效的反馈系统内有无水,以及水压情况,不能反应环境温度、气体组份和环境影像等重要信息,更不能和中央控制模块连接,实现智能化中央监控。

五是对于某些特殊温度和特殊环境的适应性不强,比如冷库、室外走廊等。

六是整套系统需要一个庞大而完善的消防基础,需要安装报警阀组、压力开关、延迟器、水流指示器和特定的消防管道等,在许多老旧建筑或各种不具备消防基础的建筑中,整套系统的安装工程量大,成本高,难以普及。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套灭火迅速、智能启闭、自检自报、中央监测、能协同建筑内各个系统、实现消防灭火的多系统连动的智能喷水灭火系统,确保最有效最科学最合理最快捷的方式扑灭火灾,保证生命财产得到最大的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结构简单、成本低、响应快速且多保险稳定可靠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智能消防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水源、水泵、管网、智能喷头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水泵用于连接供水源供水,所述管网的一端连接水泵,另一端设置有若干的出水口,所述智能喷头设置有若干个,分别和所述管网的若干出水口固定连接,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分别和智能喷头、水泵连接,

所述智能喷头包括

一喷头底座,所述喷头底座上设置有喷水口,所述喷头底座和所述管网的出水口连接;

一密封座,位于所述喷水口内,且所述密封座相对于喷水口倒向密封;

一外罩,与所述喷头底座连接;

一应急启动管,与所述喷头底座或外罩卡接固定,用于支撑密封座,所述应急启动管上设置有若干的出水孔;

一感温组件,卡接在所述应急启动管和外罩之间,用于限定应急启动管的位置,所述感温组件中包括感温件;

一启动装置,与所述喷头底座、外罩或应急启动管固定连接,所述启动装置和所述密封座之间设置有用于传动的传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央控制模块连接水泵,有利于在喷头开启后,将信息反馈到中央控制模块,再由中央控制模块给水泵下指令,使得水泵也开启,保证管网的持续供水,避免出现间断,影响到喷水灭火的效率,也可以是水泵和智能喷头内的控制板以及中央控制模块连接,直接由智能喷头中的控制板控制水泵,响应速度最快,而将中央控制模块启动水泵作为备用手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感温件为易熔合金,当发生火灾时,感温件在温度作用下,融化,直接或间接对卡接件失去支撑定位功能,导致卡接件移位卡接失效,导致所述应急启动管和所述外罩的卡接固定关系解除,应急启动管脱离了外罩的固定连接,由于应急启动管的脱离,导致密封座失去支撑,外加喷水口内水压的作用使得密封座被推出喷水口,实现消防洒水喷头的应急启动。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座上设置有限位件,用于防止密封座在喷水口内的旋转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座的形状和喷水口相配合,用于防止密封座在喷水口内的旋转。

作为优选:所述应急启动管位于喷水口的正下方,且应急启动管的一端位于喷水口内,所述应急启动管穿设卡接在所述外罩上,且所述感温组件位于所述应急启动管的外侧。

作为优选:所述密封座包括多个逐级配合密封的密封座,且最后一级的密封座和所述应急启动管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装置可以是带变速器的电机,所述传动件为螺杆,密封座为分节启闭式,由多个逐级配合密封的密封座组成。助力弹簧的设置有利于在打开最后一级密封座时,提供驱动力,便于最后一级密封座的打开。

作为优选:所述感温组件包括感温件、卡套、卡接件和弹性件,所述卡接件卡接固定在所述应急启动管和所述外罩之间,所述卡套和卡接件相接触并限定卡接件的位置,所述感温件和弹性件直接或间接配合连接用于限定卡套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弹性件和卡套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用于对卡套施加一个推力,当感温件融化时,原本三者叠放的高度出现空隙,弹性件涨开,所述卡套受弹性件作用,相对位置发生改变,导致原本卡套支撑卡接件的部位在移动后,对卡接件失去支撑,卡接件在失去支撑后,外罩和应急启动管分离,同时在弹性件的作用,将应急启动管和密封座一起从喷水口内拉出。

作为优选:所述外罩和喷头底座之间螺纹连接或螺钉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外罩和喷头底座之间的安装拆卸,同时保证连接可靠,防止进水。

作为优选:所述应急启动管上设置有挡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圈的设置,一是为了限定应急启动管伸入喷水口的长度,挡圈可以作为一个伸入喷水口的标准,实现装配时的统一,二是在应急启动管启动后,应急启动管脱离喷水口,利用挡圈应急启动管可以挂接在外罩上,避免应急启动管的掉落而影响布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启动装置和传动件位于应急启动管内,所述启动装置和喷水口之间设置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位于应急启动管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启动装置和传动件设置在应急启动管内,减少外部环境的影响,增加使用寿命,隔离板的设置,进一步保证启动装置内不会进水,做好周密的防水措施。

作为优选:所述应急启动管外套设设置有旋水盘,所述旋水盘位于外罩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水盘的设计在应急启动管和外罩之间,能自由旋转,旋水盘的存在是为了与水流接触后选择,利用旋转的离心力增加布水的面积,同时也使得布水均匀。

作为优选:一体式模式:还包括探测器和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连接探测器和启动装置,所述探测器位于喷头底座、外罩或应急启动管内,所述探测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且所述探测器为烟感探测器、温感探测器、气体探测器、红外线探测器、紫外线探测器、火焰探测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体式模式将多个单元结构组合在一块,安装简便,且安装后不影响整体环境,适用于离地五米内的空间中。

作为优选:所述外罩和喷头底座之间连接构成容纳腔一,所述容纳腔一内设置有探测器和控制板。

作为优选:所述容纳腔一的腔体上设置有若干的通气孔,便于探测器的探测。

作为优选:所述应急启动管的下端设置有容纳腔二,所述容纳腔二内设置有探测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容纳腔一内还可以放入电源,合理利用空间,对于安装在不同位置,不同场合的消防洒水喷头在探测器安装位置和安装种类上做进一步的细分。

作为优选:分体式模式:还包括和智能喷头配合使用探测器,所述智能喷头还包括控制板,所述探测器和控制板之间有线或无线连接,当无线连接时,所述控制板上设置有无线信号接收器,所述控制板连接无线信号接收器和启动装置,通过控制板将信号编译后发送指令给启动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行分体式设计,将探测器部分设计为一个独立的部件,探测器和智能消防洒水喷头之间利用无线信号接收器来传递信号,解决了喷头安装高度和安装位置对于喷头的限制,

分体式的好处在于,探测器部分可以根据使用环境,更加有针对性的安装,使得喷头适用的环境更加广泛:

一是在空间上存在格挡物影响探测器部分监测时,可以移动探测器部分的位置,避开格挡物的影响,解决格挡物干扰的问题;

二是探测器存在探测距离的限制,在离地高度高的空间内使用时,智能消防洒水喷头可以设置在空间的顶部,而探测器部分可以设置在空间的中下部,解决了探测器探测范围的限制,

三是针对会移动的重要物品或者是高危物品,可以将探测器部分设置在其上,时刻监测,实现对于特定物体的精准监测,当出现火情时,探测器部分反馈火情和相对坐标,对应区域内的智能消防洒水喷头立即工作。

四是探测器部分作为易损件,将探测器部分和智能消防洒水喷头分体式设计,减少了喷头故障的可能性,而且由于探测器部分的安装高度相对较低,便于检修和维护。

还有一种简化版的分体式模式,不设置无线信号接收器,在智能消防洒水喷头中只设置启动装置这一个电气元件,利用有线传递信号的形式直接由外部来驱动启动装置,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不用设置控制板,消防洒水喷头仅有一个启动装置,减少智能消防洒水喷头的故障率,减少人工对于智能消防洒水喷头检修和维护,适合安装在离地高度高且检修维护不便的环境下。

作为优选:还包括报警模块、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所述报警模块、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分别和中央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管网内设置有水压监测模块,所述水压监测模块连接中央控制模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入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有利于克服喷水灭火的缺陷,提高整个系统的适应范围。本智能消防洒水系统可以和整个楼宇或建筑内的其他任何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相关联动。所述水压监测模块监测管网内水压状况,中央控制模块收到水压监测模块的数据,便于工作人员了解管网内部的水流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中央控制模块上设置有预防火模式,一是预先设定好重点保护区域,一旦智能喷水灭火系统所覆盖的区域内出现火情,马上利用智能喷头、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对于所述的重点保护区域进行保护性质的灭火;二是预先设定连动灭火距离,一旦智能喷水灭火系统所覆盖的区域内出现火情,在火情出现区域一定距离内的智能喷头、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进行灭火工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预防火模式,有利于保护重点区域,在预先防护的情况下,提高重点区域的防火能力,最大限度保证重点区域的安全;设置连动灭火距离,保证火情的一次性扑灭,减少二次复燃的可能性,同时有效的减慢火灾蔓延的速度,防止火情扩大的趋势。

本系统还可以协同建筑内的供水、供电、供气等系统,在初级火灾没能有效扑灭的情况下,有选择的切断火灾区域内的供水、供电、供气,防止火灾中出现触电、爆炸的危险,防止由于供水系统出现的破损导致智能喷水灭火系统供水跟不上。

本系统如在家庭中使用,只需要在原有自来水供水管网的基础上,增加保证供水水压的水泵,根据保护面积,增加若干个智能喷头,智能喷头将探测、启闭、报警、喷洒等功能集于一体,取代了多项传统系统中标配的消防零部件,省去了如报警阀组、压力开关、延迟器、水流指示器等,更加适合在家庭中使用,最最重要的是,带控制板的智能喷头是具有思维判断能力和动作执行能力的喷头,它的出现,是整个系统简洁化、智能化、自动化、人性化的基础。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的有益效果是:

1、所述感温件为易熔合金,当发生火灾时,感温件在温度作用下,融化,直接或间接对卡接件失去支撑定位功能,导致卡接件移位卡接失效,导致所述应急启动管和所述外罩的卡接固定关系解除,应急启动管脱离了外罩的固定连接,由于应急启动管的脱离,导致密封座失去支撑,外加喷水口内水压的作用使得密封座被推出喷水口,实现消防洒水喷头的应急启动;

2、一体式模式将多个单元结构组合在一块,安装简便,且安装后不影响整体环境,适用于离地五米内的空间中;

3、分体式的好处在于,探测器部分可以根据使用环境,更加有针对性的安装:

一是在空间上存在格挡物影响探测器部分监测时,可以移动探测器部分的位置,避开格挡物的影响,解决格挡物干扰的问题;

二是探测器存在探测距离的限制,在离地高度高的空间内使用时,智能消防洒水喷头可以设置在空间的顶部,而探测器部分可以设置在空间的中下部,解决了探测器探测范围的限制,

三是针对会移动的重要物品或者是高危物品,可以将探测器部分设置在其上,时刻监测,实现对于特定物体的精准监测,当出现火情时,探测器部分反馈火情和相对坐标,对应区域内的智能消防洒水喷头立即工作。

另一种简化版的分体式模式,不设置无线信号接收器,在智能消防洒水喷头中只设置启动装置这一个电气元件,利用有线传递信号的形式直接由外部来驱动启动装置,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不用设置控制板,能消防洒水喷头仅有一个电气元件,减少智能消防洒水喷头的故障率,减少人工对于智能消防洒水喷头检修和维护,适合安装在离地高度高且检修维护不便的环境下。

4、预防火模式,有利于保护重点区域,在预先防护的情况下,提高重点区域的防火能力,最大限度保证重点区域的安全;设置连动灭火距离,保证火情的一次性扑灭,减少二次复燃的可能性,同时有效的减慢火灾蔓延的速度,防止火情扩大的趋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消防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喷头底座;2、外罩;3、应急启动管;31、出水孔;32、旋水盘;33、隔离板;34、挡圈;4、密封座;41、限位件;5、传动件;6、启动装置;7、容纳腔一;8、容纳腔二;9、感温组件;91、感温件;92、卡套;93、弹性件;94、卡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所示:

实施例一

一种智能消防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供水源、水泵、管网、智能喷头和中央控制模块,所述水泵用于连接供水源供水,所述管网的一端连接水泵,另一端设置有若干的出水口,所述智能喷头设置有若干个,分别和所述管网的若干出水口固定连接,所述中央控制模块分别和智能喷头、水泵连接,

所述智能喷头包括一喷头底座1,所述喷头底座1上设置有喷水口,所述喷头底座1和所述管网的出水口连接;一密封座4,位于所述喷水口内,且所述密封座4相对于喷水口倒向密封;一外罩2,与所述喷头底座1连接;一应急启动管3,与所述喷头底座1或外罩2卡接固定,用于支撑密封座4,所述应急启动管3上设置有若干的出水孔31;一感温组件9,卡接在所述应急启动管3和外罩2之间,用于限定应急启动管3的位置,所述感温组件9中包括感温件91;一启动装置6,与所述喷头底座1、外罩2或应急启动管3固定连接,所述启动装置6和所述密封座4之间设置有用于传动的传动件5。

所述启动装置6和传动件5位于应急启动管3内,所述启动装置6和喷水口之间设置有隔离板33,所述挡位于应急启动管3上。

所述感温组件9包括感温件91、卡套92、卡接件94和弹性件93,所述卡接件94卡接固定在所述应急启动管3和所述外罩2之间,所述卡套92和卡接件94相接触并限定卡接件94的位置,所述感温件91和弹性件93直接或间接配合连接用于限定卡套92的位置。

所述应急启动管3上设置有挡圈34。

所述密封座4上设置有限位件41,或者,所述密封座4的形状和喷水口11相配合,用于防止密封座4在喷水口11内的旋转。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所述应急启动管3位于喷水口的正下方,且应急启动管3的一端位于喷水口内,所述应急启动管3穿设卡接在所述外罩2上,且所述感温组件9位于所述应急启动管3的外侧。所述密封座包括多个逐级配合密封的密封座,且最后一级的密封座和所述应急启动管之间设置有助力弹簧。

所述应急启动管3外套设设置有旋水盘32,所述旋水盘32位于外罩2内。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一体式模式:还包括探测器和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连接探测器和启动装置6,所述探测器位于喷头底座1、外罩2或应急启动管3内,所述探测器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且所述探测器为烟感探测器、温感探测器、气体探测器、红外线探测器、紫外线探测器、火焰探测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外罩2和喷头底座1之间连接构成容纳腔一7,所述容纳腔一7的腔体上设置有若干的通气孔。所述容纳腔一7内设置有探测器和控制板。所述应急启动管3的下端设置有容纳腔二8,所述容纳腔二8内设置有探测器。

所述外罩2和喷头底座1之间螺纹连接或螺钉连接。便于外罩2和喷头底座1之间的安装拆卸,同时保证连接可靠,防止进水。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一或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分体式模式:还包括和智能喷头配合使用探测器,所述智能喷头还包括控制板,所述探测器和控制板之间有线或无线连接,当无线连接时,所述控制板上设置有无线信号接收器,所述控制板连接无线信号接收器和启动装置,通过控制板将信号编译后发送指令给启动装置。

实施例五

在实施例一、二、三或四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还包括报警模块、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所述报警模块、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和报警模块分别和中央控制模块连接,所述管网内设置有水压监测模块,所述水压监测模块连接中央控制模块。

所述中央控制模块上设置有预防火模式,一是预先设定好重点保护区域,一旦智能喷水灭火系统所覆盖的区域内出现火情,马上利用智能喷头、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对于所述的重点保护区域进行保护性质的灭火;二是预先设定连动灭火距离,一旦智能喷水灭火系统所覆盖的区域内出现火情,在火情出现区域一定距离内的智能喷头、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进行灭火工作。

本实用新型具体动作流程:

电控部件正常的情况下:探测器持续探测工作,当探测到火情出现时,探测器反馈给中央控制模块和控制板,其中分体式设计时,探测器独立,在监测到火灾情况后,将信号传递给无线信号接收器,无线信号接收器在发送给控制板,控制板发出开启信息使得启动装置6工作,或者是人为控制中央控制模块,通过中央控制模块发出指令给控制板,控制板发送信号给启动装置6,启动装置6带动传动件5工作,传动件5将力反馈到密封座4,使得密封座4相对与喷水口逐步打开,水流从喷水口流出,穿过应急启动管3上的出水孔31,在旋水盘32上离心运动向四周均匀布水,消灭火灾。

其中根据设定来决定是否触发报警模块工作。

其中如果设置了预灭火模式,则根据设定的模式,实现设置区域内的保护性灭火工作。

其中灭火工作中,可以由中央控制模块来实现气体灭火模块和泡沫灭火模块等其他消防设施模块连动灭火。

在灭火后,探测器在一段时间内未检测到火情指标,将发出信息给控制板和中央控制模块,控制板将发出指令给启动装置6,启动装置6反向工作,通过传动件5,令密封座4闭合,完成一个灭火操作。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其他原因的存在,导致无法扑灭灭火,中央控制模块通过报警模块对外预警,可以是和消防部门等上级部门连动,让消防部门来灭火。

电控部件出现故障的情况下:智能消防洒水功能失效,火灾持续一段时间后,火势达到传统消防喷头的触发条件,易熔合金制作的感温件91在温度作用下,融化,直接或间接对卡接件94失去支撑定位功能,导致卡接件94移位卡接失效,导致所述应急启动管3和所述外罩2的卡接固定关系解除,应急启动管3脱离了外罩2的固定连接,同时在弹性件93的作用下,将应急启动管3和密封座4一起拉出喷水口,实现消防洒水喷头的应急启动。

如果探测器到中央控制器的连接路径没有故障,则中央控制模块可以正常显示,控制水泵工作,报警模块和智能喷头连动,在应急启动后,控制报警模块报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文中所有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的描述仅仅便于理解,并非是对产品实际使用的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