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1592发布日期:2020-01-03 10:24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灭火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灭火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灭火器。



背景技术:

灭火器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灭火器内放置化学物品,用以救灭火灾,灭火器是常见的防火设施之一,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内装填的成分不一样,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传统形式的灭火器并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要,因此一种较为智能的灭火器被制造出来,主要可以自动识别火苗并进行灭火操作,但现有的智能灭火器在使用的时候,不能实现多方位的进行喷射灭火液,从而不能实现多方位的灭火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灭火器,具有可以多方位的进行喷射灭火液,从而可以实现多方位的进行灭火操作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灭火器,包括中空结构的灭火罐,所述灭火罐的内部固定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电磁阀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喷嘴,所述喷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感应器,所述感应器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灭火罐的内部固定有电路板,所述灭火罐的下方设有内凹结构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内中空结构,且所述灭火罐嵌设在所述支撑架的内部,所述支撑架内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通过皮带或链条传动连接有第一轴杆,所述第一轴杆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架与所述灭火罐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内表面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轴杆,所述第二轴杆远离所述支撑架内表面一侧的一端与所述灭火罐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下方设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下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远离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一端贯穿所述底座转动连接有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内部下表面靠近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外表面处固定有备用电源。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转动块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为一种u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的内表面两侧均固定有轴承,所述第一轴杆和所述第二轴杆均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支撑架相支撑。

进一步的,所述灭火罐与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第一轴杆和所述第二轴杆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和所述感应器均与所述备用电源电性连接,且所述感应器为温度感应器。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的水平转动角度为0°-360°,所述灭火罐的摆动角度为0°-90°。

进一步的,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固定有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与所述感应器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灭火罐与内凹结构的支撑架转动连接,同时在支撑架的一侧固定有第一伺服电机,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可以带动灭火罐进行角度为0°-90°的上下摆动,同时在底座的内部固定于第二伺服电机,同时在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转动连接有转动块,并且转动块与支撑架固定连接,从而可以通过第二伺服电机带动支撑架在水平方向上的360度的旋转,通过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伺服电机的作用可以实现该灭火器多方位的进行多方位的喷射灭火液,从而可以实现多方位的灭火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灭火罐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架截面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电路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转动块、3-第一伺服电机、4-第一轴杆、5-灭火罐、6-第二轴杆、7-支撑架、8-第二伺服电机、9-备用电源、10-电磁阀、11-喷嘴、12-感应器、13-轴承、20-电路板、21-单片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灭火器,包括中空结构的灭火罐5,灭火罐5的内部固定有电磁阀10,电磁阀10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电磁阀10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喷嘴11,喷嘴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感应器12,感应器12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灭火罐5的内部固定有电路板20,灭火罐5的下方设有内凹结构的支撑架7,所述支撑架7为内中空结构,可以放置第一伺服电机3以及是其通过皮带或链条带动第一轴杆4,且所述灭火罐5嵌设在所述支撑架7的内部,所述支撑架7内的一侧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一伺服电机3,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伺服电机3的输出轴通过皮带或链条传动连接有第一轴杆4,所述第一轴杆4的一端贯穿所述支撑架7与所述灭火罐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架7的内表面一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轴杆6,第二轴杆6远离支撑架7内表面一侧的一端与灭火罐5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支撑架7的下方设有底座1,底座1的内部下表面通过螺丝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8,第二伺服电机8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且第二伺服电机8的输出轴远离第二伺服电机8的一端贯穿底座1转动连接有转动块2,转动块2的上表面与支撑架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底座1的内部下表面靠近第二伺服电机8的外表面处固定有备用电源9。

本实施例中:可以使用感应器12对外界的温度进行感知,当某处的温度出现异常的时候接收信息,并且该感应器12的型号为d203s。

本实施例中:第一伺服电机3可以带动第一轴杆4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带动灭火罐5进行0-90度的上下摆动,该第一伺服电机3的型号为svga。

本实施例中:第二伺服电机8可以带动转动块2的转动,从而可以带动支撑架7水平方向上的360度旋转,并且该第二伺服电机8的型号为rj090-e03520。

本实施方案中:使用的时候,可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带动第一轴杆4进行转动,由于第一轴杆4的一端与灭火罐5的外表面是固定连接的,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带动灭火罐5进行0-90度的上下摆动,同时在底座1的内部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8,通过第二伺服电机8可以带动转动块2的转动,由于转动块2与支撑架7是固定连接的,因此可以通过第二伺服电机8带动支撑架7在水平方向上的360度旋转,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和第二伺服电机8的作用,从而可以实现该智能灭火器多方位的进行喷洒灭火液,同时可以实现多方位的灭火操作。

具体的,底座1与支撑架7通过转动块2转动连接;可以通过第二伺服电机8带动转动块2的转动,从而可以带动支撑架7的转动,进而可以实现灭火罐5在水平方向上的转动。

具体的,支撑架7为一种u形结构;u形结构的支撑架7可以将灭火罐5进行放置,同时方便灭火罐5能够在竖直方向上进行转动。

具体的,支撑架7的内表面两侧均固定有轴承13,第一轴杆4和第二轴杆6均通过轴承13与支撑架7相支撑;当第一伺服电机3带动第一轴杆4进行转动的时候,从而可以带动灭火罐5进行转动,同时可以带动第二轴杆6进行转动,当第一轴杆4和第二轴杆6进行转动的时候,轴承13可以减小第一轴杆4和第二轴杆6与支撑架7之间所产生的摩擦,从而可以减小第一轴杆4和第二轴杆6所产生的磨损。

具体的,灭火罐5与支撑架7通过第一轴杆4和第二轴杆6转动连接;可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带动第一轴杆4的转动,从而可以实现灭火罐5在竖直方向上的转动,同时当灭火罐5进行转动的时候会带动第二轴杆6进行转动。

具体的,第一伺服电机3、第二伺服电机8和感应器12均与备用电源9电性连接,且感应器12为温度感应器;当该智能灭火器无法与外部电源进行连接的时候,可以通过备用电源9对该智能灭火器上的电器设备进行供电,避免在无法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情况下导致该智能灭火器就无法智能使用的情况。

具体的,支撑架7的水平转动角度为0°-360°,灭火罐5的摆动角度为0-90;支撑架7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实现360的旋转,灭火罐5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进行转动,从而可以实现该智能灭火器可以进行多方位的进行灭火操作。

具体的,电路板20的下表面固定有单片机21,单片机21与感应器12电性连接;当感应器12精准的定位到火苗的位置的时候,可以通过单片机21的控制,从而达到自动灭火的功能,同时在单片机21上连接有紧急控制该灭火器的紧急联动开关,可以人为控制该灭火器进行灭火操作,并且该单片机21的型号为cfc8051f。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的时候,通过感应器12精准的定位到火苗所在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带动第一轴杆4进行转动,由于第一轴杆4的一端与灭火罐5的外表面是固定连接的,因此可以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带动灭火罐5进行0-90度的摆动,同时在底座1的内部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8,通过第二伺服电机8可以带动转动块2的转动,由于转动块2与支撑架7是固定连接的,因此可以通过第二伺服电机8带动支撑架7在水平方向上的360度旋转,通过第一伺服电机3和第二伺服电机8的作用,可以使喷嘴11准确的定位在火苗的位置上,从而实现多方位的灭火的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