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压破玻装置及破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90021发布日期:2022-08-09 23:33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压破玻装置及破玻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破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压破玻装置及破玻系统。


背景技术:

2.当高层建筑物发生火灾时,需要采用高喷车对高层建筑物内部进行喷水,以降温灭火,防止火势继续蔓延,但现有的高层建筑物通常都安装有钢化玻璃幕墙和窗户等,对外界形成了隔离和阻挡,造成外界的消防水柱无法射入室内;因此,在这种需要破坏玻璃的场合,通常需要一种专门用于破坏钢化玻璃幕墙或窗户的破玻设备(或称为破玻装置),现有的破玻设备通常构造有破玻动力,在使用时,破玻动力驱动破玻器(或称为破玻球、高钻球)抛掷出去,以利用破玻器撞坏玻璃,达到破玻的目的。
3.国内现有的几种高喷车救援破碎装置均为接触式破玻装置,安装于高喷车的伸缩臂,在对有幕墙和玻璃窗的高层建筑进行灭火时,此破玻装置可以借助于高喷车的伸缩臂,上升至着火点处,现有的破窗方式,基本是在高喷车伸缩臂配置合金钢椎体,使用高喷车伸缩臂的力量去撞击玻璃,破玻锥必须接触玻璃,从而达到破玻的目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高喷车末端举高后,在高空易晃动,且破玻力量大,不易控制,影响高喷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现有的接触式破玻装置,由于需要接触破玻,需要近距离进行破拆作业,在烟尘、高温(热辐射)等环境下使用受限,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破玻装置,采用接触的方式破玻,存在影响高喷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烟尘、高温(热辐射)等环境下使用受限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气压破玻装置,结构紧凑、设计巧妙,可以在不接触玻璃的情况下远距离破玻,实现远距离破拆作业,能够避免烟尘、高温对救援破拆的影响,主要构思为:
5.一种气压破玻装置,包括可转动安装的储球部件、驱动部件、供气系统以及控制器,所述储球部件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储球部件构造有若干储球仓,所述储球仓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各所述储球仓分别沿储球部件的回转中心围成至少一圈,供气系统的套数适配储球仓的圈数;
6.还包括填装入口和投掷出口,所述填装入口的一侧还构造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供气系统相连通,且所述储球部件设置于投掷出口与进气孔之间;
7.所述驱动部件与所述储球部件传动连接,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储球部件绕其回转中心转动,以使储球仓分别与填装入口及投掷出口相连通;
8.所述供气系统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释放压力气体,以利用压力气体驱动储球仓内的破玻器经由投掷出口投掷出去。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储球部件构造若干储球仓,并使得各储球仓在储球部件围成至少一圈,采用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在储球部件上储存更多的破玻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需要频繁填装、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可转
动的安装储球部件,并使得储球部件与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使得驱动部件可以驱动储球部件,解决可以调节储球部件中各储球仓位置的目的;通过构造位置固定不变的填装入口、投掷出口以及进气孔,并使得储球部件位于填装入口与进气孔之间,使得驱动部件可以通过驱动储球部件旋转的方式使得储球仓与填装入口相连通,以解决向储球仓内填装破玻器的问题,同时,驱动部件也可以通过驱动储球部件旋转的方式使得储球仓与投掷出口相连通,以解决储球仓内的破玻器可以经由投掷出口投掷出去的问题;通过构造供气系统,并使得供气系统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使得供气系统所释放的压力气体可以经由进气孔进入储球仓,并可以直接作用于储球仓内的破玻器,以便通过气压驱动储球仓内的破玻器经由投掷出口投掷出去,使得投掷出去的破玻器可以通过撞击玻璃的方式破坏玻璃,即,本方案所提供的气压破玻装置,可以在不接触玻璃的情况下远距离破玻,实现远距离破拆作业,能够避免烟尘、高温对救援破拆的影响,从而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9.优选的,所述供气系统包括压缩装置、气室以及触发装置,其中,所述压缩装置与所述气室相连通,用于压缩气体,且压缩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控制压缩装置的启/停;
10.所述气室与所述触发装置相连通,用于存储压缩后的气体;
11.所述触发装置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气室与进气孔的通/断。在本方案中,压缩装置用于压缩气体并将压缩后的气体输入气室进行存储,解决连续为气室充气的问题;在完成一次投掷作业后,只需利用压缩装置向气室内重新充气,既可重复使用,从而可以实现连续投掷作业,可以显著提高投掷效率。
12.为解决快速排放气室内压力气体的问题,优选的,所述触发装置包括快排阀和触发阀,所述快排阀构造有进气口、排气口以及触发口,其中,
13.所述气室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所述排气口与所述进气孔相连通,所述触发阀与所述触发口相连通,且触发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控制进气口与排气口的通/断。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快排阀,可以通过排气口快速排放气室内的压力气体,解决快速排气的问题,以便利用快速排放的压力气体驱动破玻设备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而通过设置触发阀,可以有效控制进气口与排气口的通/断,以便控制快速排气的时机,解决投掷过程可控的问题。
14.为提高安全性,进一步的,还包括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一端与所述气室相连通,另一端连通大气。
15.为精确控制和调节气室内的压力,进一步的,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采集气室内的压力数据,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
16.为提高安全性,进一步的,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的一端与所述气室相连通,另一端连通大气,且所述泄压阀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关闭。
17.为解决快速排放气室内高压气体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快排阀包括阀体、密封部件以及弹性部件,其中,
18.所述进气口、排气口以及触发口分别构造于所述阀体,所述阀体内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且所述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之间构造为导向通道;
19.所述密封部件构造为适配所述导向通道,且密封部件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通道内,并被约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密封部件的两端分别构造为适配所述第一配合
面和第二配合面的第一密封面和第二密封面,且密封部件还构造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配合面,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相连通;
20.所述排气口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配合面,并与所述导向通道相连通;
21.所述触发口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配合面,并与所述导向通道相连通;
22.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接触于所述密封部件,另一端固定安装,弹性部件用于为密封部件提供从第二配合面到第一配合面方向的弹力;
23.在第一位置处,密封部件在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接触第一配合面,并封闭排气口,且进气口通过通孔与触发口相连通;在第二位置处,阀体的第二密封面密封接触第二配合面,并封闭所述通孔,且进气口通过导向通道与排气口相连通。在本方案中,通过构造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在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之间构造导向通道,并将密封部件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通道内,使得密封部件可以相对于导向通道移动,以便动作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处,通过弹性部件、密封部件以及第一配合面的配合,可以有效封闭排气口,解决进气口与排气口相互断开的问题,使得在初始未充气时以及充气过程中,气室可以通过通孔与触发阀相连通;通过构造通孔,并使通孔的一端对应第二配合面,另一端始终保持与进气口相连通,使得当密封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处时,进气口可以通过通孔与触发口相连通,使得在进行排气时,触发阀开启,需要排放的气体先经由进气口、通孔、导向通道、触发口以及触发阀排放,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通孔对所排放的气体有阻尼作用,使得触发口一侧的压强小于进气口一侧的压强,当两侧的压强差大于弹性部件的压力时,密封部件快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使得第二密封面与第二配合面贴合,使得通孔被封闭,此时,进气口正好可以通过导向通道与排气口相连通,使得气室内的气体可以经由排气口快速排放出去,以便驱动储球仓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可以实现更好的投掷效果;当气体排放完毕后,在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密封部件自动移动到第一位置处,并自动封闭排气口,以便后续充气,实现连续投掷作业。
24.为解决连续投掷破玻器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储球部件构造有至少两个所述储球仓,各储球仓分别围成至少两个圈层,每个所述圈层分别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储球仓,且同一圈层中的各储球仓与储球部件回转中心之间的间距相等,
25.所述填装入口适配各圈层中的储球仓,且所述投掷出口适配各圈层中的储球仓;
26.还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进气孔及至少两套所述供气系统,各进气孔分别用于对应各圈层中的储球仓,且各供气系统分别与各进气孔相连通。在本方案中,通过构造多个圈层的储球仓,且各圈层同心分布,通过使填装入口适配各圈层中的储球仓,使得每个圈层的储球仓都可以与填装入口相配合,可以解决利用填装入口向各圈层中的储球仓内填装破玻器的问题;通过使投掷出口适配各圈层中的储球仓,使得各圈层中的储球仓中的破玻器都可以通过投掷出口投掷出去;进气孔的数目、供气系统的数目以及储球仓的圈层数相同,即,每个圈层的储球仓都配置有一个单独的进气孔和一套单独的供气系统,使得各圈层储球仓中的破玻器都可以分别在对应的供气系统的驱动下经由对应的投掷出口投掷出去,通过控制器控制投掷顺序,从而可以实现连续投掷破玻器的功能。
27.为解决适配各圈层的问题,优选的,所述填装入口采用的是条孔,且条孔沿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径向布置,用于对应各圈层中的储球仓,或,包括至少两个填装入口,且各填装入口分别构造于对应各圈层的位置处;
28.和/或,包括至少两个投掷出口,且各投掷出口分别构造于对应各圈层的位置处,各进气孔分别对应各投掷出口。
29.为提高投掷破玻器时的安全性,进一步的,各储球仓沿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径向错位分布。采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每次仅有一个内含破玻器的储球仓对准投掷出口,而其余的内含破玻器的储球仓都处于偏离投掷出口的位置处,使得每次只能触发并投掷一个破玻器出去,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安全性。
30.为解决控制储球仓精确对准填装入口或投掷出口的问题,优选的,各圈储球仓中的储球仓分别沿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31.和/或,相邻两圈层中,相邻两储球仓与储球部件回转中心之间的夹角相同。即,在不考虑径向位置的情况下,各储球仓分别沿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使得当储球部件每转动相同的角度,即可使得下一个圈层中的储球仓对准填装入口或投掷出口,非常便于精确控制储球仓对准填装入口或投掷出口。
32.为解决便于驱动储球部件转动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储球部件还构造有用于连接驱动部件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构造于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位置处,或沿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圆周方向布置,所述驱动部件传动连接所述连接部。以便通过连接部连接驱动部件,使得储球部件可以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下绕其回转中心转动。
33.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包括构造于储球部件回转中心位置处的安装孔或安装轴,或,所述连接部包括沿储球部件回转中心的圆周方向布置的外齿或带轮槽。
34.优选的,所述储球仓为圆孔或多边形孔。以适配对应形状的破玻器。
35.优选的,所述驱动部件为电机或气动马达。
36.进一步的,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构造有内部空腔,所述内部空腔中还设置有机架,所述储球部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机架,且所述供气系统设置于所述内部空腔中。
37.为实现远程投掷,提供了一种破玻系统,包括地面终端机和所述气压破玻装置,其中,所述地面终端机设置有显示器、处理器以及第一通信模块,所述显示器和第一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38.所述气压破玻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相适配的第二通信模块,且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使得操作人员可以在地面通过地面终端机控制破玻器的投掷,非常的方便。
39.一种高喷车,包括车体、安装于车体的伸缩臂以及所述气压破玻装置,所述气压破玻装置安装于所述伸缩臂的前端。
40.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装置及破玻系统,结构紧凑、设计巧妙,可以在不接触玻璃的情况下远距离破玻,实现远距离破拆作业,能够避免烟尘、高温对救援破拆的影响,配合高喷车灭火可以极大提高救援能力和减少救援设备数量和操作人员。
附图说明
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
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4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装置中,一种储球部件的主视图。
43.图2为图1的左视图。
4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装置中,储球部件安装于机架后的结示意图之一。
4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装置中,储球部件安装于机架后的结示意图之二。
46.图5为图4的左视图。
4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4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剖视图。
4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局部剖视图之一。
50.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局部剖视图之二。
51.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中,一种供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中,一种快排阀的剖视图之一,密封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处。
53.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中,一种快排阀的剖视图之二,密封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处。
5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装置中,一种储球部件的主视图。
55.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装置中,储球部件安装于机架后的结示意图之一。
56.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装置中,储球部件安装于机架后的结示意图之二。
57.图16为图15的主视图。
58.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气压破玻设备的局部剖视图。
60.图19为图18的主视图。
61.图中标记说明
62.阀体100、进气口101、导向通道102、第二配合面103、触发口104、第一安装腔105
63.密封部件200、第一密封面201、第二密封面202、通孔203、环状凹槽204
64.排气接头300、第一配合面301、排气口302
65.转接头400、转接通道401
66.触发接头500、中心通道501
67.弹性部件600
68.压缩装置701、气室702、触发阀703、安全阀704、压力传感器705、泄压阀706、快排阀707、管道708
69.壳体801、内部空腔802、机架803、填装入口804、投掷出口805、进气孔806、驱动部件807、减速器808、储球部件809、储球仓810、第一侧面811、第二侧面812、圈(圈层) 813、安装孔814、回转中心815、导向管816、供气系统817、第一配合部818、第二配合部 819。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71.实施例1
72.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压破玻装置,包括用于承载的储球部件809、固定安装的驱动部件807、供气系统817以及控制器,其中,
73.所述储球部件809可以优先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储球部件809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如图1-图5所示,以便与气压破玻装置构中的机架 803进行配合安装,在实施时,第一侧面811可以平行于第二侧面812,此时,所述储球部件 809可以为板状结构。
74.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储球部件809还构造有若干用于储存破玻器的储球仓810,各储球仓810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812,如图5所示,以便使得破玻器可以从储球仓810的一端放入,并可以从储球仓810另一端取出;储球仓810的形状适配破玻器即可,作为优选,所述储球仓810可以优先构造为圆孔、多边形孔等,例如,如图 1所示,所述储球仓810采用的是正六边形孔道,以便适配对应形状的破玻器;储球仓810 的深度也需要适配破玻器,使得破玻器可以完全容纳于储球仓810内。
75.在本实施例中,各储球仓810分别沿储球部件809的回转中心815(即储球部件809转动过程中的转动中心,如图2中虚线所示)围成至少一圈813(或称为圈层813);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构造于储球部件809的各储球仓810可以围成一个圈813,如图1所示,即,各储球仓810与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之间的间距相等,该圈储球仓810中,储球仓810 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有利于在储球部件809布置更多的储球仓810,采用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在储球部件809上储存更多的破玻器,而且可以采用旋转的方式将各储球仓 810转动到填装入口804的位置处,解决填装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旋转的方式将各储球仓810 转动到投掷出口805的位置处,解决向投掷出口805供应破玻器的问题,且适用于有多个投掷出口805的破玻装置。
76.本气压破玻装置还构造有用于填装破玻器的填装入口804和用于投掷出破玻器的投掷出口805,如图3-图6所示,相应地,填装入口804的一侧还构造有进气孔806,进气孔806 对应填装入口804,且所述储球部件809设置于投掷出口805与进气孔806之间,如图5及图7所示,进气孔806与供气系统817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填装入口804、投掷出口805以及进气孔806的的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述驱动部件807与储球部件809传动连接,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驱动部件807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储球部件809绕其回转中心815转动,以使储球仓810分别与填装入口804及投掷出口805相连通;
77.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控制器可以优先采用单片机、plc、嵌入式芯片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可以优先采用电机或气动马达等。
78.在本实施例中,供气系统817与控制器电连接,供气系统817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释放压力气体(即,具有设定压力的气体),以利用压力气体驱动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经由投掷出口805投掷出去;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储球部件809构造若干储球仓810,并使得各储球仓810在储球部件809围成至少一圈,采用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在储球部件 809上储存更多的破玻器,有利于单次使用时间更长,防止频繁填装破玻器;通过可转动的安装储球部件809,并使得储球部件809与所述驱动部件807传动连接,使得驱动部件807 可以驱动储球部件809,可以有效调节储球部件809中各储球仓810的位置;通过构造位置固定不变的填装入口804、投掷出口805以及进气孔806,并使得储球部件809位于投掷出口 805与进气孔806之间,使得驱动部件807可以通过驱动储球部件809旋转的方式使得储球仓810与填装入口804相连通,以解决向储球仓810内填装破玻器的问题,同时,驱动部件 807也可以通过驱动储球部件809旋转的方式使得储球仓810与投掷出口805相连通,以解决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可以经由投掷出口805投掷出去的问题;通过构造供气系统817,并使得供气系统817与所述进气孔806相连通,使得供气系统817所释放的压力气体可以经由进气孔806进入储球仓810,并可以直接作用于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以便通过气压驱动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经由投掷出口805投掷出去,使得投掷出去的破玻器可以通过撞击玻璃的方式破坏玻璃,即,本方案所提供的气压破玻装置,可以在不接触玻璃的情况下远距离破玻,实现远距离破拆作业,能够避免烟尘、高温对救援破拆的影响。
79.本气压破玻装置中,所述壳体801内构造有内部空腔802,所述内部空腔802中还设置有机架803,壳体801与机架803相连,使得所围成的内部空腔802具有一定的密闭性,可以防止进水;在本实施例中,储球部件809可以可转动的安装于机架803,所述填装入口804 和/或投掷出口805可以构造于所述机架803,如图3-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不对机架803 的形状进行限制,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机架803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配合部818和第二配合部819,如图3-图7所示,所述储球部件809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配合部818与第二配合部819之间,第一配合部818和第二配合部819分别适配所述第一侧面811和第二侧面 812,用于在转动过程中封闭储球仓810的两端,如图3-图7所示,防止储球仓810中的破玻器在转动的过程中脱出储球仓810。
80.作为举例,填装入口804可以构造于第一配合部818,以使得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填装入口804将破玻器填装进对应的储球仓810;相应地,投掷出口805也可以构造于所述机架80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投掷出口805可以构造于第一配合部818,即,填装入口804和投掷出口805可以分别构造于第一配合部818,此时,填装入口804和投掷出口805的位置应该不同,例如,填装入口804和投掷出口805分别构造于第一配合部818的上部和下部,以便在第一配合部818的上部将破玻器填装进储球仓810,并在第一配合部818的下部将储球仓810 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而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投掷出口805可以构造于第二配合部819,即,填装入口804和投掷出口805可以分别构造于第一配合部818和第二配合部819,且所述投掷出口805应该构造于第二配合部819上不对应填装入口804的位置处;例如,如图3
‑ꢀ
图7所示,填装入口804和投掷出口805分别构造于第一配合部818的上部和第二配合部819 的下部,以便在第一配合部818的上部将破玻器填装进储球仓810,并在第二配合部819的下部将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
8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818与第二配合部819可以分别单独固定安装,也
可以相连为一体,这里不再赘述。
82.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储球仓810转动到对应所述投掷出口805的位置处时,需要利用供气系统817将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经由投掷出口805投掷出去,为与投掷出口805相互配合,进气孔806可以构造于机架803,并对应投掷出口805,例如,如图3-图7所示,当投掷出口805构造于所述第一配合部818时,进气孔806可以构造于所述第二配合部819,并使得进气孔806对应投掷出口805,使得当储球仓810转动到对应投掷出口805处的位置时,也正好可以对应所述进气孔806,使得投掷出口805、储球仓810、进气孔806以及供气系统 817可以依次连通,从而便于利用供气系统817驱动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从投掷出口805 投掷出去;同理,当投掷出口805构造于第二配合部819时,进气孔806可以构造于第一配合部818,并使进气孔806对应投掷出口805,如图3-图7所示,使得当储球仓810转动到对应投掷出口805处的位置时,也正好可以对应所述进气孔806,使得投掷出口805、储球仓810、进气孔806以及供气系统817可以依次连通,从而便于利用供气系统817驱动储球仓 810内的破玻器从投掷出口805投掷出去,以便达到破玻的目的。
83.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各储球仓810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圆周方向围成一圈,此时,只需在相应位置处构造一个与之适配的填装入口804、一个与之适配的投掷出口805、一个进气孔806以及一套供气系统817即可,结构非常的简单,如图7-图9所示。
84.各储球仓810在储球部件809上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而为便于控制储球部件809转动,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各圈储球仓810中的储球仓810可以分别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即,同一圈层中相邻两储球仓810之间的夹角相同,如图1所示,使得储球部件809每次只需在控制器的控制下转动相同的角度,即可使得下一个储球仓810对准填装入口804或投掷出口805,从而非常便于控制储球部件809的转动角度。
85.为便于驱动储球部件809转动,在完善的方案中,所述储球部件809还构造有用于连接驱动部件807的连接部,使得所述驱动部件807可以传动连接所述连接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可以构造于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位置处,以便从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位置处驱动储球部件809转动,此时,所述连接部可以为构造于储球部件809 回转中心815位置处的安装孔814,如图1所示,所述安装孔814可以为轴孔,也可以是通孔203,以便连接传动轴、输出轴(如减速器808的输出轴)等,所述连接部也可以是构造于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位置处的安装轴,既便于通过安装轴将储球部件809可转动的安装于机架803,又便于利用安装轴连接驱动部件807。
86.此外,为驱动储球部件809转动,连接部还具有其它的实施方式,例如,连接部也可以构造于储球部件809的其它位置处,比如,所述连接部可以包括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 的圆周方向布置的一圈外齿,通过安装与之适配的齿轮,通过齿轮与储球部件809的啮合,即可驱动储球部件809转动,也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此时,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 的位置处可以构造有安装孔814或安装轴,便于实现储球部件809的活动安装;又如,所述连接部也可以包括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圆周方向布置的一圈带轮槽,以便适配传动带,通过安装与之适配的主动带轮,并在主动带轮于储球部件809之间张紧一传动带,从而可以通过传动带动储球部件809转动。
8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807可以优先采用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以便精确控
制储球部件809转动角度,使得储球部件809中的储球仓810可以精确对准填装入口804、精确对准投掷出口805;在具体实施时,驱动部件807的输出轴既可以直接连接储球部件809的连接部,也可以通过中间传动件连接储球部件809的连接部,作为举例,如图1-图7所示,还包括减速器808,如图7所示,驱动部件807与减速器808的输入端传动连接,且减速器 808的输出端传动连接储球部件809的连接部。
88.为实现更好的破玻效果,在更优化的方案中,还包括导向管816,如图6及图9所示,所述导向管816连接于所述壳体801和/或机架803,且所述导向管816的一端与所述投掷出口805相连通,并对中,另一端延伸出内部空腔802,在投掷破玻器时,被投掷的破玻器可以在导向管816的引导和约束下投掷得更远,有利于实现更好的破玻效果。
89.本气压破玻装置中,所述供气系统817设置于所述内部空腔802中。供气系统817具有多种实施方式,所述供气系统817包括压缩装置701、气室702以及触发装置,如图7-图10 所示,其中,所述压缩装置701与所述气室702相连通,用于压缩气体,且压缩装置701与控制器电连接,以便通过控制器控制压缩装置701的启/停;所述气室702与触发装置相连通,用于存储压缩后的气体;所述触发装置与所述进气孔806相连通,以便将气室702所释放的压力气体输入进气孔806,触发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用于控制气室702与进气孔806 的通/断;在本方案中,压缩装置701用于压缩气体并将压缩后的气体输入气室702进行存储,以便为连续为气室702连续充气,使得在完成一次投掷作业后,只需利用压缩装置701向气室702内重新充气,既可重复使用,从而可以实现连续投掷作业,可以显著提高投掷效率;而触发装置可以控制气室702与进气孔806的通/断,且该触发装置受到控制器的控制,不仅可以精确控制投掷的时机,而且可以实现远程投掷控制,更满足火灾现场使用需求。
9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缩装置701可以优先采用打气泵;
91.为快速排放气室702内压力气体,以便实现更好的投掷效果,作为优选,所述触发装置包括快排阀707和触发阀703,所述快排阀707构造有进气口101、排气口302以及触发口 104,如图7-图10所示,所述气室702与所述进气口101相连通,所述排气口302与所述进气孔806相连通,所述触发阀703与所述触发口104相连通,且触发阀703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触发阀703用于控制进气口101与排气口302的通/断。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快排阀 707,可以通过排气口302快速排放气室702内的压力气体,解决快速排气的问题,以便利用快速排放的压力气体驱动破玻设备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而通过设置触发阀703,可以有效控制进气口101与排气口302的通/断,以便控制快速排气的时机,解决投掷过程可控的问题。
92.为提高安全性,本装置中的供气系统817还包括安全阀704,如图7-图10所示,所述安全阀704的一端与所述气室702相连通,另一端用于连通大气,使得在压缩装置701向气室 702打气的过程中,当气室702内的压力超过安全阀704起跳压力时,安全阀704会自动打开泄压,保证供气系统817的压力不会持续升高,从而可以保证整个供气系统817的安全。
93.本装置中的供气系统817,还包括压力传感器705,所述压力传感器705用于采集气室 702内的压力数据,作为举例,如图7-图10所示,压力传感器705可以设置于气室702,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705,可以实时监测气室702内的压力数据;所述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705 电连接,使得压力传感器705可以将压力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所述压力数据控制压缩装置701,使得气室702内的压力可以达到所设定的阈值时,压缩装置701自动停止工作,以便达到精确控制和调节气室702内压力的目的。
9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触发阀703电连接,以便控制触发阀703,从而达到控制进气口101与排气口302通/断的目的。
95.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气系统817还包括泄压阀706,所述泄压阀706的一端与所述气室702相连通,另一端连通大气,如图7-图10所示,且所述泄压阀 706与控制器电连接,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开启/关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气室702完成充气过程并已处于高压状态时,如果后续不执行投掷作业,控制器可以控制泄压阀706开启,使得气室702内的高压气体可以通过泄压阀706排出,以完成泄压过程,从而可以有效提高本设备的安全性,尤其适用于长时间不使用的场合;在具体实施时,泄压阀706可以直接与所述气室702相连通,也可以与压缩装置701相连通。
96.在具体实施时,快排阀707可以通过机械、气动或电动进行控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阀703可以采用电磁阀,例如,可以优先采用二位二通电磁阀,相应的,所述泄压阀706 也可以采用电磁阀,例如,可以优先采用二位二通电磁阀,如图7-图10所示。
97.为解决快速排放气室702内高压气体、且排放过程可通过触发阀703进行控制的问题,所述快排阀707包括阀体100、密封部件200以及弹性部件600,其中,
98.所述阀体10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进气口101、排气口302以及触发口104可以分别构造于阀体100,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阀体100内构造有相对设置的第一配合面301和第二配合面103,且所述第一配合面301与第二配合面103之间构造为导向通道102,如图11及图12所示。
99.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200构造为适配所述导向通道102,作为举例,所述导向通道 102可以优先采用圆柱形通道,如图11及图12所示,相应地,所述密封部件200可以构造为圆柱形结构,也可以为圆台形结构(使得第一密封面201的面积小于第二密封面202的面积,如图11及图12所示),以适配所述圆柱形通道。
100.在本实施例中,密封部件200可移动的设置于导向通道102内,并被约束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如图11及图12所示,密封部件200的两端分别构造为适配所述第一配合面301和第二配合面103的第一密封面201和第二密封面202,且密封部件200还构造有通孔 203,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通孔203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配合面103,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101相连通;
101.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排气口302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配合面301,并与所述导向通道102相连通;所述触发口104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二配合面103,并与所述导向通道102 相连通,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排气口302、导向通道102以及触发口104可以优先构造为相互对应,如图11及图12所示。
102.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位置处,密封部件200可以在弹性部件600的弹力作用下密封接触第一配合面301,从而可以封闭排气口302,此时,进气口101可以通过通孔203与触发口 104相连通,如图11所示,以便对气室702充气,使得气室702内的压力增加;
103.在第二位置处,阀体100的第二密封面202密封接触第二配合面103,并封闭所述通孔 203,此时,进气口101可以通过导向通道102与排气口302相连通,如图12所示,以便快速排放气室702内的气体。
104.为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密封面201的面积可以大于所述第一配合面301的面积,不仅可以更好的贴合并封闭所述排气口302,而且可以将通
孔203 构造于不对应第一配合面301的位置处,以便利用通孔203连通进气口101;密封部件200 和阀体100可以分别单独制造,且所述密封部件200可以采用金属和/或非金属制成,例如,所述密封部件200可以优先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105.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第二密封面202内可以构造有环状凹槽204,如图11及图12 所示,所述环状凹槽204对应所述第二配合面103,且所述通孔203与所述环状凹槽204相连通,如图11及图12所示,通过构造环状凹槽204,更有利于第二密封面202在与第二配合面103进行密封接触的过程变形,从而有利于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
10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600的一端可以接触于所述密封部件200,另一端可以固定安装,弹性部件600主要用于为密封部件200提供从第二配合面103到第一配合面301方向的弹力,使得在初始时,密封部件200可以在弹性部件600的弹力作用下自动压紧第一配合面301,起到封闭排气口302的目的,以便向气室702内充气;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弹性部件600可以优先采用拉伸弹簧或压缩弹簧,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件600 采用的是压缩弹簧,如图11及图12所示,且所述弹性部件600可以设置于所述触发口104 内,且弹性部件600的一端接触于所述第二密封面202,另一端约束于阀体100或约束于连接于阀体100的其它部件;使得在初始时或在充气的过程中,密封部件200可以自动封闭排气口302。
107.第一配合面301和第二配合面103可以直接构造于阀体100,也可以构造于安装于阀体 100的其它部件,为便于生产和装配,作为举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面103可以直接构造于阀体100,如图11及图12所示;相应地,本快排阀707还包括排气接头300,所述排气接头300的一端构造为所述第一配合面301,且所述排气口302构造于所述排气接头 300,即所述第一配合面301和排气口302可以同时构造于排气接头300,如图11及图12所示;同时,阀体100还构造有与所述导向通道102相连通的第一安装腔105,所述排气接头 300的一端插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05内,且排气接头300可以,可拆卸的安装于第一安装腔 105,并封闭第一安装腔105,如图11及图12所示,例如,排气接头3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阀体100;通过设置排气接头300,便于第一配合面301和排气口302的加工和制造,而通过构造第一安装腔105,不仅便于在阀体100内加工导向通道102,便于将密封部件200装入导向通道102内,而且便于将排气接头300装配到所需的位置处,使得第一配合面301、第二配合面103以及密封部件200三者之间可以形成相互配合,从而可以解决便于生产和装配的问题。
108.为便于生产和装配,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本快排阀707还包括转接头400,所述转接头400构造有转接通道401,转接头400可以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阀体100,并使得转接通道401 与触发口104相连通,如图11及图12所示,例如,转接头4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阀体100,且所述转接通道401与所述触发阀703相连通;此时,所述弹性部件600的两端可以分别抵靠于密封部件200和转接头400,既便于装配弹性部件600,又可以使得弹性部件600的弹力作用于密封部件200;具体而言,通过构造转接头400,不仅便于触发口104的加工,而且便于利用转接头400转接其它零部件(如管道708等),通过将转接头400可拆卸的连接于阀体 100,不仅便于弹性部件600的安装、装配和拆卸,而且可以封闭所述触发口104,使得气体只能经由转接通道401排出。
109.为简化结构、降低成本,在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本快排阀707还包括触发接头500,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触发接头500构造有中心通道501,触发接头500可以可拆卸的
安装于阀体100,以使得所述中心通道501与触发口104相连通,如图11及图12所示,例如,触发接头5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阀体100;
110.相应地,所述转接头400可以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触发接头500,并使所述转接通道401 与所述中心通道501相连通,如图11及图12所示,例如,转接头400可以通过螺纹连接于触发接头500;
111.相应地,所述弹性部件600的一端可以抵靠于密封部件200,另一端可以抵靠于触发接头500或转接头400,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转接头400与阀体100 之间增设触发接头500,使得触发接头500可以起到结构上过渡的作用,使得触发口104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而转接头4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标准的转接头400即可,不仅有利于简化结构、降低成本,而且便于装配。
112.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快排阀707可以与气室702及触发阀703配合使用,且气室702可以与进气口101相连通,气室702可以反复充气、放气,以便重复、循环使用;具体而言,本快排阀707中,通过构造通孔203,并使通孔203的一端对应第二配合面103,另一端始终与进气口101相连通,使得在未开始对气室702进行充气时,密封部件200可以在弹性部件600 的作用下处于第一位置处,并与所述第一配合面301相贴合,达到有效封闭所述排气口302 的目的;且,此时,所述进气口101可以通过通孔203与触发口104相连通,如图11所示;
113.充气过程:控制器控制触发阀703关闭,由于密封部件200处于第一位置处,排气口302 被封闭(关闭),从进气口101进入阀体100的气体会通过密封部件200中的通孔203,使密封部件200两侧腔体的压强相等,由于密封部件200与第一适配面有部分面积是贴合的,如图11所示,所以密封部件200左侧的受力面积大于密封圈右侧的受力面积,根据f=ps(压力f、压强p、受力面积s)可知;在压强相等的情况下,密封部件200左侧的压力大于右侧的压力,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及弹性部件600的双重作用下,密封部件200可以被更牢靠的压在排气接头300上,使气室702内的气体不会经由排气口302排出。
114.快排过程:在进行排气时,控制器控制触发阀703开启,需要使触发口104与外界或大气相连通,密封部件200左侧的气体会迅速从触发口104排出,由于通孔203较小,对气体有阻尼作用(尤其是当通孔203采用锥形结构时),使得密封部件200左侧的压强小于右侧的压强,当两侧的压强差所形成的压力差大于弹性部件600的压力时,密封部件200快速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如图12所示,使得第二密封面202与第二配合面103贴合,触发口 104和通孔203被同时封闭,此时,进气口101正好可以通过导向通道102与排气口302相连通,使得气室702内的气体(高压气体)可以经由排气口302快速排放出去,达到快排的目的;快排过程不存在排放流量逐渐由小变大的过程,可以实现更好的快排效果;当气体排放完毕后,在弹性部件600的弹力作用下,密封部件200自动移动到第一位置处,并自动封闭排气口302,以便后续重复向气室702内充气,实现连续投掷作业。
115.实施例2
116.由于压缩装置701为气室702的充气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为解决连续投掷破玻器的问题,本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气压破玻装置中,所述储球部件809构造有至少两个所述储球仓810,且构造于储球部件809的各储球仓810可以围成至少两个圈813,如图13所示,每个所述圈层813分别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储球仓810,且同一圈层中的各储球仓810与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之间的间距相等,不同圈层的半径
不同,各圈同心分布,作为举例,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构造于储球部件809的各储球仓810共同围成同心的两个圈层,有利于在储球部件809布置更多的储球仓810,从而有利于增加储球部件809的储球量。
117.在本实施例中,各圈层中储球仓810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而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且同一圈层中的各储球仓810可以分别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如图13所示,更便于控制储球部件809的转动角度。
118.由于各储球仓810围成了至少两个圈层813,相应地,所述填装入口804需要适配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以便通过填装入口804向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填装破玻器;同时,所述投掷出口805也需要适配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使得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都可以对应投掷出口805,以便通过投掷出口805连续投掷出破玻器。
119.相应地,本气压破玻装置还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进气孔806及至少两套所述供气系统817,各进气孔806分别用于对应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且各供气系统817分别与各进气孔806 相连通,即,进气孔806的数目、供气系统817的数目以及储球仓810的圈层数相同,如图 14-图19所示,也就是说,每个圈层的储球仓810都配置有一个单独的进气孔806和一套单独的供气系统817,使得各圈层储球仓810中的破玻器都可以分别在对应的供气系统817的驱动下经由对应的投掷出口805投掷出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控制器控制投掷顺序,使得各圈层中的破玻器可以交替的被投掷出去,使得供气系统817中的压缩装置701有足够的时间为气室702进行充气,从而通过各供气系统817的交替充/放气、以及储球部件809的转动配合,使得本装置可以将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连续投掷出去,可以显著提高投掷效率。
120.当储球部件809构造有至少两圈储球仓810时,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同一径向方向可以构造有一个、两个或多个储球仓810,其中,当同一径向方向仅构造有一个储球仓810时,即,各储球仓810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径向错位分布,如图13所示,使得在本储球部件809转动的过程中,在任何位置处,都只有一个内含破玻器的储球仓810 可以对准投掷出口805,而其余内含破玻器的储球仓810都处于偏离投掷出口805的位置处,使得每次只能触发并投掷一个破玻器出去,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安全性;因此,在更进一步的方案中,相邻两圈层中,相邻两储球仓810与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之间的夹角可以相同(即角a与角b相等),图13所示,即,在不考虑径向位置的情况下,各储球仓810分别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如图13所示,使得当储球部件809每转动相同的角度,即可使得下一个圈层中的储球仓810对准填装入口804或投掷出口805,非常的方便。
121.当同一径向方向构造有至少两个储球仓810时,在储球部件809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同时使得多个储球仓810对准投掷出口805,各储球仓810内都可以有破玻器,安全性较低,但可以同时投掷多个破玻器,也可以依次投掷破玻器,不仅有利于实现破玻器的连续投掷功能,而且可以同时投掷至少两个破玻器。
122.为解决投掷出口805适配各圈层的问题,本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投掷出口805,且各投掷出口805分别构造于对应各圈层的位置处,各进气孔806分别对应各投掷出口805;例如,如图14-图19所示,当投掷出口805构造于第二配合部819时,此时,所述第二配合部819 应该构造有至少两个分别用于对应各圈层中储球仓810的投掷出口805,如图14所示,即,各投掷出口805与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之间的间距与该投掷出口805所对应圈层的半径
相同,使得每个圈层中的储球仓810都可以对应一个投掷出口805,相应地,所述第一配合部818也应该构造有至少两个分别对应各投掷出口805的进气孔806,即使得各进气孔806 与各投掷出口805一一对应,如图15及图16所示;而各进气孔806可以分别连通一套供气系统817,如图18及图19所示,当其中一个储球仓810转动到对应进气孔806与投掷出口 805的位置处时,与该进气孔806相连通的供气系统817释放压力气体,即可利用气压将该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当下一个储球仓810转动到对应进气孔806与投掷出口805 的位置处时,与该进气孔806相连通的另一套供气系统817释放压力气体,即可利用气压将该储球仓810内的破玻器投掷出去,这个过程中,之前已经释放压力气体的供气系统817开始充气,以便实现交替投掷,从而可以实现连续投掷功能。
123.更完善地,为解决填装入口804适配各圈层的问题,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填装入口 804可以优先采用条孔,如图15所示,且所述条孔可以沿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的径向布置,使得条孔可以对应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即,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转动到条孔的位置处时,都可以与该条孔相连通,从而使得通过构造一个填装入口804即可解决向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内填装破玻器的问题,有利于整个设备的结构更加简化。而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包括至少两个填装入口804,且各填装入口804分别构造于对应各圈层的位置处,即,各填装入口804与储球部件809回转中心815之间的间距与该填装入口804所对应圈层的半径相同,使得每个圈层中的储球仓810都可以对应一个填装入口804,以便分别通过各填装入口804向各圈层中的储球仓810内填装破玻器。
124.实施例3
125.为地面人员控制投掷过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破玻系统,包括地面终端机和实施例1 或实施例2中所述的气压破玻装置,其中,
126.所述地面终端机设置有显示器、处理器以及第一通信模块,所述显示器和第一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
127.所述气压破玻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通信模块相适配的第二通信模块,且所述第二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实际使用时,气压破玻装置安装于高喷车的伸缩臂,并可以为举升到高空,此时,地面终端机可以通过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的配合相互通信,使得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显示器查看气压破玻装置中各破玻器的分布情况以及破玻器的总量,也可以通过地面终端机向气压破玻装置发送所述投掷信号,对于设置有瞄准系统的气压破玻装置而言,还可以通过显示屏进行瞄准操作,非常的方便。
128.所述第一通信模块和第二通信模块可以分别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无线通信模块,这里不再赘述。
129.更完善的方案中,所述气压破玻装置还安装有瞄准系统,所述瞄准系统包括摄像头,摄像头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使得地面终端机可以通过摄像头查看实时瞄准情况,更便于远程、快速瞄准目标玻璃。
130.实施例4
13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喷车,包括车体、安装于车体的伸缩臂以及实施例1或实施例2 中所述的气压破玻装置,所述气压破玻装置安装于所述伸缩臂的前端。
1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
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