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热塑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0221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片热塑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塑封装置,尤其关于将两片薄片的胶膜与包覆其中的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的薄片热塑封装置。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将一些易破损的纸本数据,例如说文件或照片等加上一层保护膜以防止文件或照片受到损坏。通常会将活页夹持于两薄片(亦即热塑性胶膜)中, 并利用热塑封装置将文件密封于两薄片中以达到保护文件的效果。接下来说明现有的薄片热塑封装置的结构,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的薄片热塑封装置的结构侧视图。薄片热塑封装置1包括热处理装置10、传输塑封滚轮11以及传送通道 12,其中热处理装置10包括电热平板101以及加热装置102。当包覆有两薄片(未标示于图中)的待塑封物(未标示于图中)由传送通道12进入薄片热塑封滚轮11时,传输塑封滚轮11将待塑封物以及两薄片馈送进入传送通道12中。此时,热处理装置10中的电热平板101将电能转换为热能,而由加热装置102将热能平均分布,再透过空气中的热传导使传输塑封滚轮11的温度上升,吸收热能的传输塑封滚轮11对传送通道12中行进的两薄片以及位于其中的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的动作(即俗称的护贝/塑封),其中于传送通道12中的两薄片因受热而软化,再经由传输塑封滚轮11的传送压合,即可使待塑封物被固定于两薄片中。最后,热塑封完成的待塑封物馈送通过传送通道12而离开薄片热塑封装置1,热塑封完成。由上述可知,现有的薄片热塑封装置1可对待塑封物以及薄片进行热塑封,然而, 当待塑封物以及薄片的厚度较大时,现有的薄片热塑封装置1将发生问题。请参阅图2,其为现有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对薄片以及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的结构侧视图。当具有较大厚度的待塑封物D以及两薄片Si、S2欲进行热塑封时,待塑封物D以及两薄片Si、S2通过传送通道12而进入两个传输塑封滚轮11之间,此时,由于待塑封物D以及两薄片Si、S2的厚度大于两个传输塑封滚轮11间的间隙,因此,传输塑封滚轮11将被待塑封物D以及两薄片 Si、S2抵顶而移动,图2中位于上方的传输塑封滚轮11往上方移动,而图2中位于下方的传输塑封滚轮11往下方移动,于传输塑封滚轮11的移动过程中,传输塑封滚轮11会与具有高温度的加热装置102碰撞,使得传输塑封滚轮11因加热装置102的高温而受损。为了避免传输塑封滚轮将被待塑封物以及两薄片抵顶而与加热装置碰撞,市面上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将增加传输塑封滚轮与加热装置间的距离,如此设计的确可有效地避免传输塑封滚轮与加热装置间的碰撞,然而将产生新的问题——薄片热塑封装置加热效率不佳,其原因在于,传输塑封滚轮与加热装置间的距离太远,容易造成加热装置所产生的热能散失,使得加热装置传递热能至传输塑封滚轮的时间必须增加。因此,需要一种薄片热塑封装置同时改善加热效率不佳以及传输塑封滚轮因碰撞而受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传输塑封滚轮不与加热元件碰撞的薄片热塑封装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可避免热能散失的薄片热塑封装置。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热塑封装置,用以对两薄片以及被放置于该两薄片中的一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一第一热塑封模块,设置于该第一侧板以及该第二侧板之间;以及一第二热塑封模块,设置于该第一侧板以及该第二侧板之间且位于该第一热塑封模块的一侧,用以于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于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以及该第二热塑封模块之间通过时与该第一热塑封模块对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该第二热塑封模块包括一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于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通过时与该两薄片中的一第一薄片接触,且被该第一薄片抵顶而移动;一第二加热元件,用以提供热能予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以及一支持元件,位于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与该第二加热元件之间;其中当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于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以及该第二热塑封模块之间通过时,该第一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抵顶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使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该支持元件以及该第二加热元件往一第一方向移动,且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不与该第二加热元件接触。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支持元件包括用以被该第二加热元件伸入的一第一开孔以及一第二开孔,该第二热塑封模块还包括一固定轴套,穿过该第二开孔而被固定于该支持元件上,用以被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穿过而固定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于该支持元件上。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侧板包括一第一侧板开孔,用以使该第一热塑封模块穿过其中而固定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于该第一侧板上;一第二侧板开孔,用以使该固定轴套以及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穿过其中,且该固定轴套以及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可于该第二侧板开孔内往该第一方向移动;以及一滑槽,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侧,用以容纳该支持元件,且当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抵顶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时,该支持元件于该滑槽中往该第一方向移动;其中该第二侧板开孔大于该第一侧板开孔。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支持元件包括用以与该第二加热元件接触的一第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热塑封模块还包括一固定轴套,连接于该第一侧板并与该第二接触部接触,用以被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穿过而设置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于该第一侧板上。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侧板包括一第一侧板开孔,被该第一热塑封模块穿过而固定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于该第一侧板上;一第二侧板开孔,被该固定轴套以及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穿过,且该固定轴套以及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可于该第二侧板开孔内往该第一方向移动;其中该固定轴套抵顶该第二接触部而带动该支持元件往该第一方向移动;以及
一滑槽,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侧,用以容纳该支持元件,且当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抵顶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时,该支持元件于该滑槽中往该第一方向移动;其中该第二侧板开孔大于该第一侧板开孔。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还包括一复位机构,设置于该支持元件以及该第一侧板上,用以提供一弹性回复力予该支持元件,使该支持元件往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方向移动。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复位机构包括一复位架,具有一抵顶部,该复位架连接于该第二热塑封模块而可与该第二热塑封模块同步移动;一弹簧,与该抵顶部接触,用以提供该弹性回复力;以及一螺丝,穿过该弹簧以及该抵顶部并锁合于该第一侧板的一固定部,用以固定该弹簧并压缩该弹簧,使该弹簧抵顶该复位架而提供往该第二方向的一弹性压缩力予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以对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热塑封模块包括一第一传输塑封滚轮,于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通过时与该两薄片中的一第一薄片接触;以及一第一加热元件,用以提供热能予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于一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还包括用以提供动力的一驱动马达以及一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用以传输来自该驱动马达的动力予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以及该第二热塑封模块,而该传动机构包括一驱动齿轮,连接于该驱动马达而传输来自该驱动马达的动力;一第一传动齿轮,连接于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的一端并与该驱动齿轮啮合,用以与该驱动齿轮同步转动而带动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第二传动齿轮,连接于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的一另一端,用以与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同步转动;以及一第三传动齿轮,连接于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并与该第二传动齿轮啮合,用以通过该第二传动齿轮的转动而带动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二加热元件包括一第二发热源,用以产生热能;以及 一第二保温罩,包覆该发热源以防止热能散失。


图1为现有的薄片热塑封装置的结构侧视图。图2为现有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对薄片以及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的结构侧视图。图3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部分结构分解图。图6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二部分结构分解图。图7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上视图。
图8A、8B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侧视图。图9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部分结构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2、3薄片热塑封装置11传输塑封滚轮21、22、31 侧板25,35复位机构27、37传动机构102加热装置212,312第二侧板开孔214固定部222第四侧板开孔232、242、342 加热元件243,343 支持元件251复位架253 螺丝272、273、274 传动齿轮2422第二保温罩2511 抵顶部A1、A2 方向S1、S2、S1,、S2,薄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出一种薄片热塑封装置,以解决现有的技术所带来的困扰,请同时参阅图3以及图4,图3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而图4则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薄片热塑封装置2 包括一第一侧板21、一第二侧板22、一第一热塑封模块23、一第二热塑封模块M、复位机构 25、驱动马达沈以及传动机构27。第一热塑封模块23以及第二热塑封模块M设置于第一侧板21以及第二侧板22之间,且第二热塑封模块M位于第一热塑封模块23的一侧,欲被热塑封的两薄片Si’、S2’(请参阅图8B)以及位于该两薄片中的一待塑封物D’(请参阅图8B)会通过第一热塑封模块23以及第二热塑封模块M之间,且该两薄片将分别与第一热塑封模块23以及第二热塑封模块M接触。复位机构25用以提供一弹性压缩力以及一弹性回复力,驱动马达26用以提供动力,而传动机构27用以传输来自驱动马达沈的动力予第一热塑封模块23以及第二热塑封模块M。接下来说明各元件的详细结构,请同时参阅图5以及图6,图5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部分结构分解图,而图6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二部分结构分解图。第一侧板21包括一第一侧板开孔211、一第二侧板开孔212、位于第一侧板21 —侧的一第一滑槽213以及一固定部214,且第二侧板开孔 212大于第一侧板开孔211。而第二侧板22包括一第三侧板开孔221、一第四侧板开孔222
10热处理装置 12传送通道 23、24、33、34热塑封模块 26驱动马达 101电热平板 211、311第一侧板开孔 213、223、313 滑槽 221第三侧板开孔 231第一传输塑封滚轮 241,341第二传输塑封滚轮 244,344固定轴套 252弹簧 271驱动齿轮 2421第二发热源 2431,2432 开孔 3431,3432接触部 D、D’待塑封物以及位于第二侧板22 —侧的一第二滑槽223,且第四侧板开孔222大于第三侧板开孔221。 第一侧板开孔211与第三侧板开孔221的结构完全相同,同样地,第二侧板开孔212与第四侧板开孔222完全相同,且第一滑槽213与第二滑槽223的结构完全相同,由于图5角度的关系,无法清楚显示第一滑槽213的结构,由于第一滑槽213与第二滑槽223的结构相同, 故可参阅图6中第二滑槽223而得知第一滑槽213的结构。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侧板开孔212以及第四侧板开孔222为椭圆孔,而第一侧板开孔211以及第三侧板开孔221为圆孔,且固定部214利用螺丝固定于第一侧板21上。图5中,第一热塑封模块23包括一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以及一第一加热元件 232,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于两薄片Si’、S2’以及待塑封物D’通过时与两薄片中的第二薄片S2’接触,而第一加热元件232用以提供热能予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第二热塑封模块M包括一第二传输塑封滚轮对1、一第二加热元件对2、一支持元件243以及一固定轴套对4。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用以于两薄片Si’、S2’以及待塑封物D’通过时与两薄片 S1,、S2’中的一第一薄片Si,接触,且被第一薄片Si,抵顶而移动,第二加热元件242用以提供热能予第二传输塑封滚轮对1,第二加热元件242包括一第二发热源M21以及一第二保温罩M22,第二发热源M21用以产生热能,而第二保温罩M22包覆第二发热源M21以防止热能散失。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发热源M21为一发热丝。支持元件243位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与第二加热元件242之间,且设置于第一滑槽213中,得以于第一滑槽213中相对于第一侧板21移动。支持元件243包括一第一开孔M31以及一第二开孔M32,第一开孔M31用以被第二加热元件242伸入而固定第二加热元件242于支持元件243上。固定轴套244穿过支持元件243的第二开孔M32而使固定轴套244固定于支持元件243上,且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通过穿过固定轴套244而固定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于支持元件243上。通过支持元件243的结构而连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以及第二加热元件M2,使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以及第二加热元件242得以同步移动,并且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与第二加热元件242具有一间距L(请参阅图8A)。 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支持元件243为一支持片。复位机构25包括一复位架251、一弹簧252以及一螺丝253,复位架251连接于第二热塑封模块M的固定轴套244而可与第二热塑封模块M同步移动,且复位架251具有一抵顶部2511。弹簧252与抵顶部2511接触,用以提供弹性回复力,而螺丝253穿过弹簧 252以及抵顶部252并锁合于第一侧板21的固定部214,螺丝253用以固定弹簧252并压缩弹簧252,使弹簧252抵顶复位架251的抵顶部2511而提供弹性压缩力予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1,以对两薄片S1’、S2’以及待塑封物D’进行塑封工作。接下来请同时参阅图5、图6以及图7,图7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上视图。传动机构27包括一驱动齿轮271、一第一传动齿轮272、一第二传动齿轮273以及一第三传动齿轮274。驱动齿轮271连接于驱动马达沈而传输来自驱动马达26的动力。第一传动齿轮272连接于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的一端并与驱动齿轮271 啮合,用以与驱动齿轮271同步转动而带动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第二传动齿轮273连接于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的另一端,用以与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同步转动。而第三传动齿轮274连接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并与第二传动齿轮273啮合,用以通过第二传动齿轮273的转动而带动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l。
接下来说明薄片热塑封装置2对两薄片Si’、S2’以及待塑封物D’进行热塑封的运作情形,请参阅图8A、8B,其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结构侧视图。图8A显示了第二发热源M21被具有π字外型的第二保温罩M22包覆于其中,并显示了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与第二加热元件242之间具有一间距L。当薄片热塑封装置2欲对两薄片S1’、S2’以及待塑封物D’进行热塑封时,两薄片Si’、S2’以及待塑封物D’通过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以及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之间,且两薄片Si’、S2’以及待塑封物 D’与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以及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接触,由于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 被固定于第一侧板21以及第二侧板22上,因此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不因被两薄片Si’、 S2’以及待塑封物D’抵顶而移动,唯有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被两薄片Si’、S2’以及待塑封物D’抵顶而往一第一方向Al移动。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往第一方向Al移动的同时,由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 穿过固定轴套对4,且固定轴套M4穿过第二开孔M312而将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l固定于支持元件243上。第二加热元件242伸入第一开孔M311而被固定于支持元件243上。 因此,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l以及第二加热元件M2同步往第一方向Al移动,其中支持元件243于第一侧板21的滑槽313中往第一方向Al移动,且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与第二加热元件M2间的间距L维持不变,如图8B所示。当热塑封完成且两薄片Si’、S2,以及待塑封物D’通过第一传输塑封滚轮231以及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之间而不再抵顶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l时,复位结构25的弹簧 252提供弹性回复力而使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l以及第二加热元件M2同步往与第一方向 Al相反的第二方向A2移动,当然,支持元件243于滑槽313中往第二方向A2移动,使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l以及第二加热元件242回到进行热塑封前的位置,如图8A所示。至此, 热塑封工作完成。需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第二侧板开孔212以及第四侧板开孔222为椭圆孔,因此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l的两端具有活动的空间。当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被抵顶时,第二传输塑封滚轮Ml的两端得以于第二侧板开孔212以及第四侧板开孔222中往第一方向Al 移动。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第二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9,其为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于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部分结构分解图。薄片热塑封装置3包括一第一侧板31、一第二侧板(未标示于图中)、一第一热塑封模块33、一第二热塑封模块34、复位机构35、驱动马达(未标示于图中)以及传动机构37。第一侧板31包括一第一侧板开孔311、一第二侧板开孔312以及位于第一侧板31 —侧的一第一滑槽313,且第二侧板开孔312大于第一侧板开孔311。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侧板开孔312为椭圆孔,而第一侧板开孔311为圆孔。本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薄片热塑封装置2的结构以及功能大致上相同而不多加说明,两者不同的处仅在于第二热塑封模块34的结构。图9中,第二热塑封模块34包括一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一第二加热元件342、 一支持元件343以及一固定轴套344。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用以于两薄片以及待塑封物通过时与两薄片中的一第一薄片接触,且被第一薄片抵顶而移动,第二加热元件342用以提供热能予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支持元件343位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与第二加热元件342之间,且设置于第一滑槽313中,得以于第一滑槽313中相对于第一侧板31移动。支持元件343包括一第一接触部3431以及一第二接触部3432,第一开孔M31用以与第二加热元件342接触,使得于支持元件343移动时支持元件343抵顶第二加热元件342而带动第二加热元件342移动。固定轴套344连接于第一侧板31并与第二接触部3432接触, 用以被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穿过而设置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于第一侧板31上,使得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移动时,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带动固定轴套344,固定轴套344带动支持元件343,而支持元件343再抵顶第二加热元件342而带动第二加热元件342移动。并且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与第二加热元件342具有一间距(图中未标示)。于本较佳实施例中,支持元件343为一支持片。薄片热塑封装置3中其它未详细说明的元件的结构以及运作情形可参照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于此则不再赘述。当薄片热塑封装置3欲对两薄片(未标示于图中)以及待塑封物(未标示于图中)进行热塑封时,两薄片以及待塑封物通过第一传输塑封滚轮331以及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之间,且两薄片以及待塑封物与第一传输塑封滚轮331以及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 接触,由于第一传输塑封滚轮331被固定于第一侧板31以及第二侧板上,因此第一传输塑封滚轮331不因被两薄片以及待塑封物抵顶而移动,唯第二传输塑封滚轮241被两薄片以及待塑封物抵顶而往一第一方向移动。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往第一方向移动的同时, 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带动固定轴套344,固定轴套344带动支持元件343,而支持元件343 再抵顶第二加热元件342而带动第二加热元件342移动,其中支持元件343于第一侧板31 的滑槽313中往第一方向移动,且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与第二加热元件342间的间距仅于移动过程中些微地改变,而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与第二加热元件342处于未移动状态时其间距则维持不变。至于热塑封工作的后续运作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而不再多加说明。需特别说明的是,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与第二加热元件342的移动过程中因被各元件抵顶而些微增加的间距相当微小,因此由第二加热元件342传递至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的热能并不会因些微增加的间距而散失以维持第二传输塑封滚轮341与第二加热元件342间的热传递效率。根据上述二较佳实施例可知,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利用支持元件而使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与第二加热元件被抵顶而移动的过程中不会互相接触,以避免烧伤第二传输塑封滚轮。除此之外,由于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具有支持元件而可确保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与第二加热元件不互相接触,因此不需如现有的薄片热塑封装置般增大传输塑封滚轮与加热元件间的间距,使得本发明薄片热塑封装置得以维持热传递效率。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所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凡其它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薄片热塑封装置,用以对两薄片以及被放置于该两薄片中的一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二侧板;一第一热塑封模块,设置于该第一侧板以及该第二侧板之间;以及一第二热塑封模块,设置于该第一侧板以及该第二侧板之间且位于该第一热塑封模块的一侧,用以于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于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以及该第二热塑封模块之间通过时与该第一热塑封模块对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该第二热塑封模块包括一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于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通过时与该两薄片中的一第一薄片接触,且被该第一薄片抵顶而移动;一第二加热元件,用以提供热能予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以及一支持元件,位于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与该第二加热元件之间;其中当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于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以及该第二热塑封模块之间通过时,该第一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抵顶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使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该支持元件以及该第二加热元件往一第一方向移动,且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不与该第二加热元件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其中该支持元件包括用以被该第二加热元件伸入的一第一开孔以及一第二开孔,该第二热塑封模块还包括一固定轴套,穿过该第二开孔而被固定于该支持元件上,用以被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穿过而固定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于该支持元件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其中该第一侧板包括一第一侧板开孔,用以使该第一热塑封模块穿过其中而固定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于该第一侧板上;一第二侧板开孔,用以使该固定轴套以及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穿过其中,且该固定轴套以及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可于该第二侧板开孔内往该第一方向移动;以及一滑槽,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侧,用以容纳该支持元件,且当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抵顶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时,该支持元件于该滑槽中往该第一方向移动;其中该第二侧板开孔大于该第一侧板开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其中该支持元件包括用以与该第二加热元件接触的一第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二接触部,该第二热塑封模块还包括一固定轴套,连接于该第一侧板并与该第二接触部接触,用以被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穿过而设置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于该第一侧板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其中该第一侧板包括一第一侧板开孔,被该第一热塑封模块穿过而固定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于该第一侧板上;一第二侧板开孔,被该固定轴套以及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穿过,且该固定轴套以及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可于该第二侧板开孔内往该第一方向移动;其中该固定轴套抵顶该第二接触部而带动该支持元件往该第一方向移动;以及一滑槽,位于该第一侧板的一侧,用以容纳该支持元件,且当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抵顶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时,该支持元件于该滑槽中往该第一方向移动;其中该第二侧板开孔大于该第一侧板开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还包括一复位机构,设置于该支持元件以及该第一侧板上,用以提供一弹性回复力予该支持元件,使该支持元件往与该第一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方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其中该复位机构包括一复位架,具有一抵顶部,该复位架连接于该第二热塑封模块而可与该第二热塑封模块同步移动;一弹簧,与该抵顶部接触,用以提供该弹性回复力;以及一螺丝,穿过该弹簧以及该抵顶部并锁合于该第一侧板的一固定部,用以固定该弹簧并压缩该弹簧,使该弹簧抵顶该复位架而提供往该第二方向的一弹性压缩力予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以对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其中该第一热塑封模块包括一第一传输塑封滚轮,于该两薄片以及该待塑封物通过时与该两薄片中的一第一薄片接触;以及一第一加热元件,用以提供热能予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还包括用以提供动力的一驱动马达以及一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用以传输来自该驱动马达的动力予该第一热塑封模块以及该第二热塑封模块,而该传动机构包括一驱动齿轮,连接于该驱动马达而传输来自该驱动马达的动力;一第一传动齿轮,连接于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的一端并与该驱动齿轮啮合,用以与该驱动齿轮同步转动而带动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一第二传动齿轮,连接于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的一另一端,用以与该第一传输塑封滚轮同步转动;以及一第三传动齿轮,连接于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并与该第二传动齿轮啮合,用以通过该第二传动齿轮的转动而带动该第二传输塑封滚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热塑封装置,其中该第二加热元件包括一第二发热源,用以产生热能;以及一第二保温罩,包覆该发热源以防止热能散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片热塑封装置,用以对两薄片以及位于该两薄片中的待塑封物进行热塑封。薄片热塑封装置包括一第一侧板、一第一热塑封模块以及一第二热塑封模块。第二热塑封模块包括一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一第二加热元件以及一支持元件。支持元件设置于第一侧板上且位于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以及第二加热元件之间。当薄片热塑封装置运作时,该两薄片以及待塑封物抵顶第二传输塑封滚轮而往一第一方向移动,由于支持元件而使第二加热元件亦往第一方向移动,且第二传输塑封滚轮不与第二加热元件接触。本发明的薄片热塑封装置既改善了加热效率不佳的状况,又解决了传输塑封滚轮因碰撞而受损的问题。
文档编号B32B37/10GK102205683SQ2010101561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0日
发明者李焰德, 潘永太 申请人: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