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浆磨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8483阅读:8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竹浆磨浆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造纸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应用竹浆进行造纸过程中的竹浆磨浆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应用竹浆造纸过程中,磨浆工艺一般为将浓度为3 4%的竹浆依次通过3 4台串联的磨浆机磨浆,达到所需的打浆度,再泵送至造纸机进行后续抄造过程。但是,竹浆在经过磨浆后,打浆度上升很快,浆料滤水困难,使得造纸机网部脱水负荷增加,车速降低,网子磨损严重。而要在较低打浆度下应用竹浆抄造纸张,成纸的勻度以及各项物理强度指标又不能达到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竹浆在造纸过程中较难滤水的问题,使得竹浆经过磨浆以后,容易滤水,在造纸机上脱水负荷降低,抄造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纸张的竹浆磨浆工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1)竹浆的筛分将浓度为3 4%的竹浆经过200目的筛网进行筛分,收集未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长纤维组分,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细小纤维组分。2)长纤维组分的磨浆将上述所得的长纤维组分浆料调节浓度至3 4%,依次通过2 3台串联的磨浆机磨浆,达到所需的打浆度。3)细小纤维组分与长纤维组分磨浆后浆料的混合将上述所得的长纤维组分经过磨浆后的浆料和筛分所得的细小纤维组分按照2. 6 1(浆料的绝干质量)的比例均勻混合,即得到造纸机所需的浆料。由于竹浆中200目以下的细小纤维含量约占28% ;在磨浆过程中,竹浆长纤维组分由于细胞壁结构复杂,较难分丝帚化,而细小纤维组分的细胞壁容易破裂,吸水润胀明显,这两者综合作用使得竹浆的滤水能力较差,打浆度上升较快,但是由于浆料中的长纤维组分只有部分纤维分丝帚化,表面起毛,最后成纸质量较差;本发明将竹浆中的细小纤维组分分离出来,只将长纤维组分通过磨浆机磨浆,使得竹浆长纤维分丝帚化作用均勻,再将细小纤维组分添加进去,使得最后浆料的滤水能力提高,并且成纸的质量改善。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1)竹浆的筛分将浓度为3%的竹浆经过200目的筛网进行筛分,收集未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长纤维组分,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细小纤维组分。2)长纤维组分的磨浆将上述所得的长纤维组分浆料调节浓度至3%,依次通过2 台串联的盘磨机磨浆,打浆度达到20° SR。3)细小纤维组分与长纤维组分磨浆后浆料的混合将上述所得的长纤维组分经过磨浆后的浆料和筛分所得的细小纤维组分按照2. 6 1(浆料的绝干质量)的比例均勻混合,所得浆料的打浆度为35° SR。实施例2 1)竹浆的筛分将浓度为3. 5%的竹浆经过200目的筛网进行筛分,收集未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长纤维组分,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细小纤维组分。2)长纤维组分的磨浆将上述所得的长纤维组分浆料调节浓度至3. 5%,依次通过3台串联的盘磨机磨浆,打浆度达到26° SR。3)细小纤维组分与长纤维组分磨浆后浆料的混合将上述所得的长纤维组分经过磨浆后的浆料和筛分所得的细小纤维组分按照2. 6 1(浆料的绝干质量)的比例均勻混合,所得浆料的打浆度为41 ° SR。实施例31)竹浆的筛分将浓度为4%的竹浆经过200目的筛网进行筛分,收集未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长纤维组分,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细小纤维组分。2)长纤维组分的磨浆将上述所得的长纤维组分浆料调节浓度至4%,依次通过3 台串联的盘磨机磨浆,打浆度达到30° SR。3)细小纤维组分与长纤维组分磨浆后浆料的混合将上述所得的长纤维组分经过磨浆后的浆料和筛分所得的细小纤维组分按照2. 6 1(浆料的绝干质量)的比例均勻混合,所得浆料的打浆度为44° SR。
权利要求
1. 一种竹浆磨浆工艺,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1)竹浆的筛分将质量浓度为3 4%的竹浆经过200目的筛网进行筛分,收集未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长纤维组分,通过筛网的浆料作为细小纤维组分;2)长纤维组分的磨浆将得到的长纤维组分浆料调节质量浓度至3 4%,依次通过 2 3台串联的磨浆机磨浆,达到所需的打浆度;3)将步骤2)磨浆后的浆料和通过步骤1)筛分所得的细小纤维组分按浆料的绝干质量 2.6 1均勻混合,得到造纸机所需的浆料。
全文摘要
一种竹浆磨浆工艺,在应用竹浆造纸时,先进行筛分,得到长纤维浆料组分和细小纤维组分,将长纤维浆料组分进行磨浆,使得长纤维分丝帚化作用明显,再与细小纤维组分混合均匀,最后得到的浆料滤水能力增强,适合造纸机抄造纸张。在磨浆过程中,竹浆长纤维组分较难分丝帚化,而细小纤维组分的细胞壁容易破裂,吸水润胀明显,这两者综合作用使得竹浆的滤水能力较差,打浆度上升较快,但是由于浆料中的长纤维组分只有部分纤维分丝帚化,表面起毛,最后成纸质量较差;本发明将竹浆中的细小纤维组分分离出来,只将长纤维组分通过磨浆机磨浆,使得竹浆长纤维分丝帚化作用均匀,再将细小纤维组分添加进去,使得最后浆料的滤水能力提高,并且成纸的质量改善。
文档编号D21D1/20GK102296475SQ201110264378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8日
发明者吴乾斌, 夏新兴, 张美云 申请人:陕西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